江苏省非遗项目申请(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

六八 234 0

江苏省非遗项目申请(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 第1张

简介摘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此致感谢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302 桃花坞木版年画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故以桃花坞为名。

  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铺在当时亦有不小的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曾流行江苏、上海、浙江等处,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并流传到国外,日本的浮士绘等版画艺术受其影响甚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亦有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收藏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

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桃花坞木版年画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兼用人工着色和彩色套版,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题材多为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等。

  近三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实用功能大大减弱,而纯粹的观赏功能反倒有所提高市场的变化影响到桃花坞木版年画中传统技艺的留存,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木版年画的手工制版和印刷技巧造成巨大冲击。

在此情势下,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铺越来越少,传统雕版技艺和染色印刷技术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急需抢救、保护315 剪纸·扬州剪纸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

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另外还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用于祭奠至清代,扬州商业兴盛,剪纸艺人亦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著名剪纸有艺人包钧等,技艺超群,有“神剪”之誉。

扬州的剪纸艺人还根据需要创作绣品底样,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服香囊、绢帕笔袋,有绣花必有纸样,扬州人称剪纸样的艺人为“剪花样的”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其用纸以安徽手抄宣为主,厚薄适中,无色染,质地平整  现代扬州剪纸的主要传承人为张金盛(艺名“老张三麻子”)和张永寿(艺名“小张三麻子”)父子俩张永寿从艺七十多年,其剪纸已从实用性的花样转入富有装饰性的主题性创作,作品显现出写实、变化、概括、夸张的风格特点,总结有“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等剪纸要诀,为后辈剪纸艺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

张永寿毕生创作了数千件作品,其中的《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等艺术价值极高,被人们称为“剪纸艺术中的观止之作”1989年,张永寿先生逝世,其第三代传承人虽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功力和灵气都无法超越前代。

到目前为止,扬州剪纸技艺后继无人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扶持317 苏绣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绣为苏州刺绣之简称,它以产生之地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

近十年来苏绣行业逐渐萎缩,现主要集中于苏州市区和高新区东渚镇、镇湖街道一带  苏绣技艺的起源不详现存的宋代以来苏绣实物显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苏绣技艺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如元代苏绣残片表明,当时已有一件作品运用9种刺绣针法;明代绣品多采用文人画稿,开始形成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清代苏绣成为行业,商品绣极为发达,苏州因此有“绣市”之称。

道光年间,苏州女子丁佩总结刺绣技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刺绣专业著作《绣谱》;清末民初,苏绣名家沈寿创“仿真绣”,晚年口述《雪宦绣谱》,总结刺绣经验;20世纪30年代,苏绣名家杨守玉创“乱针绣”,丰富和扩展了苏绣的题材与内涵;20世纪5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建立,聚集、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她们在继承传统绣法的基础上研究和创制了多种绣法与针法,使苏绣技艺不断发展和提高。

  自明代以来,苏绣大师辈出,流派纷呈,目前尚有确切传人并有影响的苏绣可分为三大谱系,   一是传统细绣,二是沈寿所创的“仿真绣”,三是杨守玉所创的“乱针绣”这三大谱系的技艺都有着丰富而多变的适应性,完整而系统的技艺法理,具有传统的书画品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苏绣一直是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对工艺美术史、民俗学和女性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绣花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在此情势下苏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拥有高超技艺的苏绣传承人和高品质的苏绣艺术品越来越少,苏绣正面临着有序传承的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327 扬州玉雕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在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扬州汉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类繁多,造型优美,且已采用透雕、阴线刻和浅浮雕手法。

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又达到新高峰,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两淮盐政在扬州建隆寺设玉局,大量承办宫廷玉器,并按岁例向朝廷进贡1840年后,扬州琢玉行业逐年衰弱,扬州玉工流向上海和香港等地,留在本地的多从事平面玉件的雕琢,也有人转行。

20世纪50年代,扬州玉器厂成立,扬州玉雕技艺重新得到传承  玉石质地坚硬缜密,硬度为摩氏4至8度,手工雕琢技术较为复杂,其工艺特点是琢磨,即“琢玉”与“碾玉”扬州玉雕使用的玉料有新疆的白玉、青玉、碧玉,辽宁的岫玉、玛瑙、黄玉,江苏的水晶,湖北的绿苗、松耳石,广东的南方玉及巴西的玉石、缅甸的翡翠、阿富汗的青金、加拿大的碧玉和日本的珊瑚等;其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历代扬州玉雕分别保留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如西汉的《白玉蝉》以和阗玉雕成,采用“汉八雕”的手法,线条凝练挺拔,推磨极见功夫;清代的《大禹治水》多种手法并用,属于稀世珍品,它以新疆青白玉为材料,高224厘米,前后雕琢6年,用工15万个,耗费白银一万五千余两。

  当今的扬州琢玉艺师,全面继承了传统的扬州玉雕优秀技艺,锐意创新,在实践中遵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琢磨工艺规律,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相玉”能力及雕琢技艺,创作了大批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的产品。

他们的“山子雕”和“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显示出扬州玉雕工艺技法的精湛现在主要的扬州玉雕传承人有黄永顺、顾永骏、焦一鸣、刘筱华、李小威、江春源、夏林宝、汪德海等  目前,扬州从事玉器生产的企业普遍面临成本高(玉石价格年年上涨)、费用高、赋税高等困难,生存极为不易。

同时玉雕为手工操作,生产周期长,艺人需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这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现有技术人员大量流失,青年人不愿学习和从事这项手艺,扬州玉雕技艺后继乏人,亟待保护、抢救346 泥塑·惠山泥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无锡市  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公元前202年置县,1295年升为州无锡泥人的生产和销售都集中在无锡惠山附近,故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无锡惠山泥人的制作始于明末,《古今图书集成》有载。

清代开始出现专业化的惠山泥人手工作坊,五里长街、上下河塘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两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泥人街”20世纪初,惠山镇的泥人店不少于120家,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无锡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渔翁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其造型粗犷简洁,色彩明快,挥洒写意,形神兼备;“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

无锡手捏泥人对材质要求严格,需取当地水稻田一米深处的乌土为材料传统工艺极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作为彩塑,彩绘技艺在整个泥人的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无锡泥塑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而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其《手捏戏文》和《大阿福》名满天下,广为人知,被视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  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无锡泥人精品迭出,许多精品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专家收藏,不少作品还获得“山花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

目前,无锡手捏泥人面临着知识产权受侵害、手工制作成本飙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严重的问题,亟待抢救性的保护措施351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宜兴市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

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 600 年以上的历史紫砂陶制作技艺举世无双,它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 (具体有紫泥、朱泥、本山绿泥等多种) 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 (又分圆器和方器) 、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作为上品茶具,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由是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明代晚期以后,紫砂陶制作艺人经过长期探索,创造了陶刻、镶嵌(镶嵌金、银、玉石、色泥、螺钿、红木、瓷花等)、包锡、包漆、泥绘、粉彩、彩釉、珐琅彩、描余、浮雕、镂雕、绞泥、模印、贴饰等一系列装饰技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刻,它是诗文、金石、书画、篆刻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的完美结合,深符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尤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因此,紫砂技艺一直富有实用和艺术鉴赏的双重特色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紫砂陶器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现良好的状态。

  但是,由于紫砂制陶的原料是一种稀缺矿产资源,目前已被过度开发和滥用再加上产业化的影响,紫砂制陶精品越来越少,杰出的紫砂陶制作技艺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363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京市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云锦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一南京云锦的生产现主要分布在南京市的秦淮、建邺、白下、玄武、栖霞五区。

一千五百多年前,史籍即有关于南京丝织品的文字记载,但无实物流传东晋末年,南京有了专门生产织锦的机构——斗场锦署北宋南迁后,南京成为中国的丝织中心南京云锦织金饰约始于元代,而彩色妆花织金饰则盛于明清两代  南京云锦是用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通过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

这种操作劳动强度大、工艺水平高,老艺人有“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的拽花字诀,织手要做到足踏开口、手甩梭管、嘴念口诀、脑中配色、眼观六路、全身配合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库锦、库缎和妆花四大类,前三类已可用现代机器生产,惟妆花的“挖花盘织”、“逐花异色”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

  南京云锦中包含的文化、科技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为中国工艺史、科技史、文化史提供实证材料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南京云锦生产规模巨大,木织机达到三万多台,有二十余万人以此为业,年产锦缎上百万匹,产值在3000万两白银以上。

光绪末年云锦业开始走向衰落,1949年南京解放时全市能生产的云锦织机只有4台1949年后,经抢救、扶持和保护,云锦技艺得到传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丝织新品种不断涌现,服饰面料更新换代加速,市场对云锦的需求量减少,加之云锦的学艺周期长、劳动强度大,青年人多不愿从事此项工作,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已濒临失传。

目前,云锦研究所确认的传承人有24人,都是具有多年云锦设计、织造经验的技艺人员应保护和利用好这一资源,使南京云锦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364 宋锦织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宋锦,为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因主要产地在苏州,故谓“苏州宋锦”。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丝绸古城,为锦绣之乡、绫罗之地唐宋时,苏州成为国内丝绸生产中心;明清时期,苏州又有著名的苏州织造府,其宫廷织造和民间丝织产销两旺,素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  苏州宋锦的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时,地处江南的吴国贵族已经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织锦。

历经各时代的发展,织锦技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南宋时,苏州成立了作院,这时在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质地精美、技艺独特的新品种——苏州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等服用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之用,品种共有四十多种。

特别是装裱书画的应用,使这些美丽华贵的织锦与书画珍品一起得以保存明清时,宋锦织物使用范围扩大,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出现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就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堪称稀世珍宝。

  苏州生产的宋锦,织工精细,艺术格调高雅,具有宋代以来的传统风格与特色,与元明时期流行的光泽艳丽的织金锦、妆花缎等品种有着明显的区别,是一种以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的织锦,既继承了秦汉经锦的技艺,又继承了唐代纬锦的风格,集两者特色于一身。

宋锦的类别,根据织物的结构、技艺的精粗、用料的优劣、织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四类  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工序很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

这一技艺特征被后来的云锦所吸收,并一直流传到当代的织锦技艺上在艺术风格上,以变化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对比的色彩,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正因此,自宋代起,宋锦便取代了秦汉时期的经锦、隋唐时期的纬锦,并在宋、元、明、清得以蓬勃发展。

宋锦不仅是苏州这座丝绸古城优秀丝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由于经济转型和长期得不到重视,传统宋锦手工作坊现已停产,艺人、工具、纹样严重散佚,亟待采取切实措施,予以恢复和保护。

365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缂丝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

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 (刻) 丝”  南宋苏州缂丝业已有辉煌成就自明代始, 缂丝技艺在苏州市区及周边的蠡口、陆慕、黄桥、光福、东渚等地广为流传,成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明代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更为精湛,以御用缂丝龙袍及缂丝书画中的开相织品著称到了清代,出现了缂、绘结合的新技艺  20世纪 60 年代,以复制南宋缂丝名作为起点,艺人们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告濒危的缂丝织造技艺。

至20世纪70至80年代,苏州先后成立了五家缂丝厂,缂丝织造技艺得到空前发展《双蝶•牡丹•山茶》和《寿星图》这两件双面全异的缂丝作品在传统缂丝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备受瞩目,被当作国宝级珍品收藏  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

同时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它又获得“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称缂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历代缂丝精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缂丝技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具有相应的文化与科学价值  在现代化冲击下,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因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价格贵而濒临消亡,目前从事这一行业的多为中老年,其发展前景令人忧虑,有必要制定规划加以保护。

374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通市  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遍及南通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民间利用蓝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后来蓝靛发展成为蓝染技艺,至今已逾千年。

南通滨江临海,适宜种植棉花元、明以后,南通地区家家都户户都有织女,是著名的纺织之乡、蓝印花布之乡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被面、包袱、头巾等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

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长久以来流传不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南通蓝印花布馆共搜集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实物及图片资料一千多件,设计开发蓝印花布系列产品百余种,整理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等,展现出南通印染技艺的风采和魅力。

  但是,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有的蓝印花布已改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传统工艺逐渐变异,有必要提请有关方面注意,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已到了关键时刻377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的香山位于太湖之滨,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香山帮是一个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为地理中心,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

  香山帮是吴文化的产物,历史上曾涌现过不少大师,如塑圣杨惠之、蒯祥和姚承祖等蒯祥主持明皇宫三大殿、天安门和王府六部衙署的营造,发明创造了“金刚腿”,被宪宗皇帝誉为“蒯鲁班”姚承祖的传世之作有现存怡园的藕香榭、灵岩山寺的大雄宝殿、香雪海的梅花亭,他最大的成就是撰成《营造法原》,这部记述香山帮传统技法的专著被国人誉为“中国苏派建筑的宝典”。

  香山帮是一个传承千年的建筑流派,到明清时期达于鼎盛北京故宫、天安门和苏州园林等举世闻名、精美绝伦的建筑均是以蒯祥、姚承祖等为杰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人所造,香山帮凭借这些建筑作品在中华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香山帮建筑的特点是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精细、布局机巧20世纪以降,由于西方建筑文化的渗透,香山帮逐渐衰落,近几年来虽恢复了一些生机,但仍未摆脱濒危的困境,匠人收入低、劳作苦,传统营造技艺后继乏人,亟待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才能确保其传承有序。

382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金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据古籍《金砖墁地》记载,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又因金砖制成后要运至北京的京仓,以供皇宫专用,故又有“京砖”之称。

  金砖御窑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千百年来,此地村民专以烧窑为业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明宫中特地派出官员到苏州陆墓(现陆慕)监制金砖由于陆慕镇的黄泥适宜制坯成砖,且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技艺独特,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所以永乐皇帝赐封陆慕砖窑为“御窑”。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和天安门城楼所铺设的就是御窑金砖  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  御窑金砖是我国窑砖烧制业中的一朵奇葩,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

到明代嘉靖时,金砖烧制进入全盛期清朝末年以后,因战争连年,金砖的生产时断时续,直至1984年才完全恢复生产御窑烧制金砖自1413年始,至今已近600年  御窑金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我国民族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用金砖铺成的地面具有光润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湿等特点,既可防止地下潮气上升,又能把宫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把豪宅古居装点得更加富丽堂皇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不但宫殿式建筑已成为历史,而且民间古典厅堂建筑也日渐消亡,让位于高楼大厦,金砖的市场需求量很小,致使生产规模一直无法扩大。

烧制金砖是高技艺的复杂体力劳动,学习周期长、劳动投入大、经济收益低,年轻人无意涉足其中,整个行业后继乏人目前苏州只有御窑一处,还有匠人二十余位在进行金砖制作,因此迫切需要对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这一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采取保护措施。

386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金箔锻制业发源于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这里曾分属句容县和江宁县相传东晋葛仙翁(葛洪)是金箔锻制的始祖,打金箔户一直流传着“仙家造金箔”的传说葛洪为句容县城北下荫人,旧时龙潭打造金箔的都供奉葛仙翁,四季上香,逢年过节跪拜,香案边上还要放把锤,求神保佑打箔顺当。

  根据老艺人介绍,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龙潭周围的六子桥、四段圩都有金箔制作作坊,男锤金箔,女织锦线  最早记载金箔生产技艺的文字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八斤重)。

”南京金箔系用真金经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金箔、检验包装等十多道工序锤炼而成,其中打箔最为辛苦,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

经科学测算,943张金箔厚仅一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178.125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当今中国所有的寺庙以及莫斯科中国大酒店、泰国皇宫、日本大阪牌楼、扎伊尔总统官邸等都闪现着南京金箔的辉煌,食用、化妆、建筑、技艺、装饰等领域所用金箔也多出于南京匠人之手。

  南京金箔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目前地处龙潭街道的南京金县金箔总厂及20世纪80年代迁往江宁的江宁金箔集团还在从事这一行业但打箔是高技巧高体力消耗的劳动,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一行业的很少,因此整个金箔业后继乏人,同时金箔的衍生品有了多种替代,导致其市场日益缩小,加上金箔的传统工艺不断遭到打箔机器的排挤,金箔的锻制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需要加以保护。

395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等外来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所以也称为“苏州明式家具”,简称“苏式”。

  苏州明式家具,具有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技艺精良、漆泽光亮的特点,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独树一帜结构严谨是指家具构成都是靠卯榫技艺,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及力的平衡;线条流畅是指家具外观上以线条为主,很少雕饰;技艺精良是指选料、配料、木工、打磨、漆工等每道工序均做工讲究,无懈可击;漆泽光亮是指家具上漆均采用生漆传统技艺,通过十几道工序的精工细作,达到似漆非漆的效果。

  设计是明式家具制作的头道工序,不仅要设计造型,还包括家具的结构、雕花纹样等,其高下全凭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木工制作即生坯制作,其基本流程除中间的机械加工外,有划线、理线、装配、打磨四个环节  雕刻需按设计图样通过铲底、理顺边线、拉花、雕刻纹样等,做到跟脚清、花叶活翻、层次清晰、有立体感。

  漆工共有16道工序:打生坯,刮面漆,磨砂皮,做颜色;上头胶漆,缕砂皮面漆;缕砂皮,揩漆;推砂叶面漆;推砂叶;揩漆等  明式家具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经过长期发展,在日常使用的家具领域里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其完美性、合理性、实用性、装饰性都达到了巅峰。

在明式家具中,不论是椅子、茶几还是条桌、书架,其清秀的造型、匀称的比例、明晰的线条,充分表现了家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它以结构部件为装饰部件,充分反映了天然材质的自然特性,精炼、合度和科学的榫卯技艺,更使其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402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漆器为中国传统的特种工艺品,它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蜚声中外  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就已开始出现,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出,当时漆器的造型和髹饰技法已有较高水平。

到了汉代,漆器被广泛用于许多领域,造型和装饰手法更为精美多变扬州市郊出土的汉代漆器不下万件,以彩绘漆器居多,器型繁多,图纹丰富唐代扬州的脱胎干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工艺技法已相当成熟,漆器被列为24种贡品之一。

明清时期,扬州漆艺臻于鼎盛,出现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等著名品种,形成特有的地方风格乾隆年间,扬州出现多条以生产漆器命名的街巷,漆器产量和品种均达到历史最高峰  现代扬州漆器制作工艺有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制作九大门类,品种齐全,技艺精巧,绚丽多彩,格调清新,极富东方神韵。

所产以扬州漆器厂出品的“漆花”牌漆器最负盛名,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并有多件代表作被选为国礼或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所  由于漆艺从业人员培养周期长,收入偏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扬州漆器行业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状况。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漆器的社会需求和审美价值逐渐弱化,导致漆器市场萎缩,漆艺行业的生存出现危机因此,有必要对扬州漆器技艺实施保护,以使其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下去412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镇江市  镇江恒顺香醋创始于1840年,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据《中国医药大典》称:“醋产浙江杭绍为最佳,实则以江苏镇江为最”如今这一产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绿色食品等众多荣誉,成为镇江市的城市名片。

  镇江恒顺香醋具有独特的酿造技艺,使用固态分层发酵方法,由此酿造出“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愈存愈醇”的独特风味在同类产品中,镇江恒顺香醋不仅在色、香、味等方面占有优势,而且各项理化指标(不挥发酸、氨基酸、酯等)也位居前列。

  镇江恒顺香醋原料考究,必须是江浙鱼米之乡的优质糯米酿造时首先在蒸熟的糯米饭中加入自制的特种麦曲为发酵剂,使之糖化和酒化,酿出作为醋醅的优质酒液然后采用固态分层发酵技艺,在酒液中加入麸皮、稻糠拌成固态,温度适宜时,接下筛选出的独特醋酸菌种,并每天翻动一次进行降温、透氧和醋化发酵。

醋酸菌在二十多天的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系列生化反应,生成醋酸、氨基酸等酸、鲜、香的物质至此可将成熟的醋醅封存,然后加到淋醋缸中,添入自制米色加水浸泡,放淋出生醋,再经过滤、煎煮后进行存储,具体步骤是先将煎煮的醋倒进透气性能好的陶罐容器中,然后置于露天,使其经受风吹、日晒、雨淋,摆放期至少半年,最长可达8年。

通过长时间储存,煎煮的醋产生自然浓缩、酯化增香等后期反应,最终形成 “醋香浓郁、酯香突出、酸味柔和、香而微甜”的风味以上技艺共经历四十多道工序,不包括储存时间就耗时六十多天  目前镇江恒顺香醋酿造技艺正日益受到外来液态酿造工艺的冲击,日本甚至打出了“镇江香醋日本造”的旗号,研究仿制镇江香醋工艺,在此情势下,我们更应对这一传统民族手工技艺加以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428 雕版印刷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雕版印刷技艺出现于隋唐时期,宋代毕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所替代,仍一直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占据主流地位目前,雕版印刷技艺可在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见到,这里聚集了一批雕版印刷艺人,并存有近30万块雕版板片,因此其技艺被称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大致可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若干程序一是备料,即制版、备纸、备墨;二是雕版,即写版、校正、上版、雕刻;三是刷印与套色;四是装帧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留着国内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共有二十多道工序,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据记载,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创于唐代,清代得到空前发展,康熙年间刊印了包括《全唐诗》在内的内府书籍三千余卷1960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成为传承雕版印刷技艺的职能机构但是,这一机构作为自筹资金的事业单位,目前面临转企改制的形势,市场经济正逼近传统雕版印刷工艺,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429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古称金陵,这里是六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佛教刻经事业源远流长清同治五年(1866),我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的奠基人杨仁山等有识之士创办了金陵刻经处,传承我国古代佛经、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艺,百余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金陵刻经处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35号,总占地面积3923平方米,收藏佛经版125318块、大型佛像版18块,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也是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

  金陵刻经保持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刻水印技艺,它由三个环节组成:一、刻版,包括写样、上样、雕刻等工序;二、印刷,包括放版、刷墨、复纸、压擦、揭纸等工序;三、装订,包括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数书、齐栏、串纸捻、贴封面封底、配书、切书、打装订眼、帖书名签条等工序。

  金陵刻经选本精严,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习称金陵本目前该处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三百余种,约占全部经版数量的五分之一,其中包括《华严经》(80卷)、《玄奘法师译撰全集》(1347卷)等重要经论。

金陵刻经的雕刻、印刷技艺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现已传到第七代  但是,手工印刷的线装经书比平装机印的经书成本要高,价格也贵,其购买对象相对固定,这些状况限制和影响了刻经的生产流通目前金陵刻经处仅有2名刻工,传承问题突出,刻经技艺随时有失传的可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发掘、抢救和保护。

431 制扇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扇是苏州特产,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明清以来,主要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  南宋时苏州便有人自制折扇,到明代宣德年间设作坊生产,并出现名牌产品,如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

清代顺治年间苏扇成为皇家贡品,制扇业开始兴盛  苏州雅扇有不少名品,所谓“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作股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折扇的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匀细光洁,高雅古朴。

  檀香扇从折扇演变而来,以檀香木制扇,散发天然香味苏州是檀香扇的发源地,有“拉花”、“烫花”、“雕花”、“画花”等工艺,扇面还要绘上山水花鸟景色,显得雅致宜人自20世纪初始作以来,檀香扇即以其独有的技艺特色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绢宫扇主要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形状,扇面往往绘以山水、花鸟、人物,并题有名人诗句,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  苏州雅扇制作集造型、装裱、雕刻、镶嵌、髹漆等精湛技艺于一体,历来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掌中宝物。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电扇和空调的出现使扇子的重要性急剧下降晚清民国时期仅上海一地苏州扇庄及经营苏州扇面扇骨的文玩店就达上百家,现在只剩下王星记和朵云轩两处目前苏州本地制扇艺人仅剩三四人,有些工艺已濒于失传。

432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剧装戏具制作是苏州市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其起源可上溯至明代中叶,它是与当时南戏北调中最为典雅优美的昆曲相伴而生的  明清以来,苏州一直是丝绸和棉布的主要产地,苏州的刺绣也因技艺精湛而名闻海内外。

在此前提下,苏州剧装戏具制作具备了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20世纪30年代,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的剧装均在苏州定制  苏州剧装戏具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图案独特,色彩雅丽,工艺细致,制作精良。

现全国仅有苏州能胜任戏衣、盔帽、靴鞋、刀枪、口面、头饰六大类一千余个品种的制作,其中戏衣类378种,戏帽类246种,刀枪类276种,戏靴类41种,髯口头面类79种,头饰光片类23种   苏州剧装戏具每个品种的工艺均各有特点, 迄今仍用一件一制的方式手工制作,而刺绣、成合、缝制由于色彩、规格不一,每件均需道道把关。

各种图案的选用沿袭了传统表现手法和文化元素,刺绣色彩更显出苏州水乡淡雅秀丽的特色  苏州剧装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融会了绘画、刺绣、色彩、历史、文学等各种文化艺术元素,结合造型、印绘、缝制、制革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系统的手工制作技艺。

在目前形势下,传统戏剧的衰微带来剧装戏具制作的不景气,从业人员年龄老化,熟练工减少,行业收入偏低,影响了制作工艺的承传和发展,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438 风筝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通市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三面环水,气候温和,风量、风速、风力较为均匀,非常适宜形体较大的板鹞风筝放飞板鹞风筝因造型如一块平板,故名其制作集中在南通市郊的闸东乡、闸西乡、秦灶乡和通州市的李港乡、刘桥镇、四安镇等地。

  南通板鹞风筝又称“哨口板繇”,源于北宋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其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以六角板鹞为多(即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多个这样的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

大者丈余,小者盈尺,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内容有“八仙”、“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喜用红、黑、青、紫色,以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风筝上缀满了大小不等的“哨口”,多者达数千“哨口”由哨面和哨筒两部分组成。

哨面通常用竹片或质地松脆的木块雕刻而成;哨筒分管状和球状两大类,管状哨口统称“哨”,古时多用竹筒内膜及鹅毛管等制成;球状哨口统称“口”,通常用葫芦、果壳、蚕茧等制成标准的哨口板繇无论大小,均可承受5级以上风力,即使在7-8级大风中,仍可稳悬于数百米的高空,并发出美妙的声音。

  南通板繇风筝的基本特征在于“哨口”设计,哨口的大小形状和材料的差异,使发出的音量、音质、音调千变万化南通市现有风筝爱好者两万余人,艺人千余名(其中雕哨艺人五十余人),主要传承人为王泽君、黄智灵、王德清、顾继荣、高焕文、高郁文、周广泉、郭承毅、高则先、高则菜、陆桂林、陆宝如等。

近年来,李港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风筝之乡但健在的“哨口”雕刻大师均年过半百,有的画师已年过花甲,能画会雕者越来越少,且小型的风筝展馆和风筝协会均属民间组织,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833 玉雕·苏州玉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考古发掘证明,六七千年前苏州地域已有玉石雕刻品出现春秋时期,吴国玉工造出鹦鹉首拱形玉饰和双系拱形起脊玉饰,显示了高超的技艺水平明清时期,苏州玉石雕刻名动海内,堪称同行业的翘楚。

据史料记载,当时苏州专诸巷一带到处可闻沙沙的琢玉声,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因而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清代乾隆年间,宫廷专设造办处琢玉坊,多次召集苏州玉工赴京制作玉器以后这些玉工在北京安家落户,“苏帮”玉器制作技艺由此开始在京城传布。

这一时期,苏州玉工人才辈出,贺四、刘谂、王小溪、陆子刚等均凭借琢玉技艺名震京师,饮誉天下苏州玉雕以中小件为主,多制作炉瓶、鸟兽等陈设摆件和珮、坠、环、簪、镯等挂饰件制作时往往采用白玉、翡翠等名贵材料,工艺精巧,手法洗练,题材内容十分丰富。

玉雕制作一般要经过选料、开料、设计、雕刻、抛光等多道工序,讲究因材施艺,边设计边雕刻制作,特别是巧妙利用材质天然颜色的“巧雕”,全靠艺人匠心独运最后的抛光可以保持雕刻的原汁原味,使玉质更加温润可人,细部刻画更加精致细腻。

苏州玉雕具有空、飘、细的技艺特点空,就是虚实相称,疏密得当,使人不觉繁琐而有空灵之感;飘,就是造型生动,线条流畅,使人不觉呆滞而有飘逸之想;细,就是琢磨工细,构思精巧,使人不觉粗犷而有巧夺天工之叹现代苏州玉雕技艺继承“苏帮”传统的艺术风格,图案线条柔顺而富装饰性,点缀、疏密、转折、粗细均有讲究,总体上力避纤巧,在丰满之中显出浑厚朴实之意。

挂佩饰件的构思尤为独特,玉雕艺人将丰富的生活感悟和现代审美情趣自然蕴涵其中,古韵今风,更见功力835 核雕·光福核雕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光福核雕是一种以果核为材料的传统雕镌艺术,主要流行于江苏省苏州地区,而以苏州市光福镇和香山街道舟山村为发源地。

明清时期,苏州核雕即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明末魏学的《核舟记》生动记述了天启年间王叔远桃核雕刻作品《东坡游赤壁》的方方面面,誉之为“灵怪之材”;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微雕艺人杜士元在桃核上雕刻的《东坡游赤壁》被时人称作“鬼工”。

光福核雕主要以质地坚硬而细腻的广东乌杭橄榄核为材料,外形基本保持果核原形,有珠串式、坠件式和摆件式等主要样式,题材内容涉及神仙人物、民间故事、民俗生活、山水园林等光福核雕工艺精巧细腻,线条明晰,立体感强,形象刻画生动传神,体现着苏州雕刻“精、细、奇、巧”的技艺传统。

在长时间的衰落以后,由于改革开放,核雕技艺在苏州又有复苏的趋势,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艺人,但其中年轻人不多,技艺高超者更少,急需加强措施,促进光福核雕的振兴和发展842 彩扎·邳州纸塑狮子头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邳州市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流行于江苏省邳州地区的一种民间彩扎艺术样式据记载,纸塑狮子头的制作在邳州当地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集雕塑和绘画于一体,同邳州民间的舞蹈、绘画、泥塑等地方艺术根脉相连邳州纸塑狮子头主要用于民间舞狮表演,有各种形制和大、中、小多种型号,可以适应不同舞蹈套路和动作的需要。

制作时以竹篾扎骨、糊纸塑型、彩笔勾勒、苘麻装饰,极具苏北地方特色其形态结构略呈梯形,造型夸张,生动传神,五官以彩色勾勒,鲜艳明亮,对比强烈,用色借鉴传统木版年画并模仿传统戏曲脸谱,体现出北方彩扎艺术粗犷豪放、诙谐幽默的特点,从而与南方狮头面具的文秀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844 常州梳篦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常州梳篦是江苏省常州市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据地方文献记载,常州梳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在明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生产的梳篦被选为宫廷贡品,享有“宫梳名篦”的美誉。

常州梳篦制品主要包括梳篦和木梳两个种类梳篦也称“篦箕”,以毛竹、牛骨、生漆等为原料,经七十多道工序制成;木梳以黄杨木、石楠木为原料,整个生产过程由28 道工序组成无论是梳篦还是木梳,通常都以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嵌式五种工艺进行装饰。

常州梳篦选料精细,制作精良,美观实用,是家居必备的日常用品和馈赠亲友的上佳礼物目前,受大环境影响,常州梳篦发展困难,处境堪忧,关键的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864 糖塑·丰县糖人贡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丰县

丰县糖人贡俗称“贡品”,是流行于江苏省丰县一带的民间雕塑艺术它早期曾用于宫廷祭祀,后流入民间,清代中期传到丰县一带,在以丰县为中心的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广大农村地区应用颇广丰县糖人贡在当地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不绝,其中郭氏家族传承有序,至今已历六代。

丰县糖人贡以优质白糖为原料,采用梨木模具塑造成形,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礼仪它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丰富的内容,制品有仙佛诸神、动物、果品、屋宇和器具等多种样式,显示出浓郁的民间信仰色彩。

糖人贡造型优美,质白如玉,晶莹透亮,以食用色素精描细绘后,更是于纯净中见出艳丽、于质朴中透出典雅,别具特色和魅力丰县糖人贡是古代丧葬文化的“活化石”,它为人们认识传统风俗提供了形象资料,具有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870 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泰州市流传于江苏省扬州市的扬派盆景技艺是中国盆景艺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几与中国盆景的发展历史同步清幽雅致的扬派盆景既得益于扬州文化,又是扬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扬派盆景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的代表它造型精巧,意境深邃,富于装饰性,端庄大气、清丽古雅而不失灵动飘逸,层次分明、工稳严整而不乏朴质自然,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扬派盆景以树木为主要材料,通过精心培育和艺术处理,在盆钵之中塑造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美,“一寸三弯”的剪扎法至今仍是扬派盆景独擅的技艺。

扬州盆景凝聚着创作者的艺术趣味和人生感悟,反映出一定时期的美学观念和集体意识扬州市的扬派盆景博物馆存有一批古代遗存至今的扬州盆景,这些历经数百年变迁的植物一直保持着当初的盎然生机,为扬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位于江苏中部长江下游的泰州系亚热带湿润气候,利于盆景剪扎泰州盆景也属于扬派盆景,其历史十分久远,有史料可考的松林庵六朝松即是六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树形奇特的大型盆景泰州盆景园现今还养护着一盆名为“郭子仪带子上朝”的明代崇祯年间的古柏盆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研究价值。

民国初年,泰州盆景艺人王子怡等以卖盆景、剪扎盆景为生,在泰州一带颇有名声20世纪50年代,王氏后裔在赴山区采集盆景树桩材料的过程中,总结泰州盆景传统造型技法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在盆景选材上,提出“山林气”的设计理念,在枝片布局上又提出“云片式”的构图方法,这些高屋建瓴的认识使泰州盆景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作为扬派盆景技艺的重要分支,泰州盆景技艺具有很鲜明的工艺特色,是研究江苏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对象900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黄浦区 江苏省南京市、江都市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一门制作金银器物的传统工艺,所制的金银器物主要用于室内陈设欣赏,亦兼有实用功能。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时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已形成完整的金银制作手工艺,至明清时期,珐琅、景泰蓝工艺的运用促进了金银制作的发展,使得造出的金银器物更加晶莹剔透,流光溢彩。

上海老字号银楼老凤祥、南京宝庆银楼的制作技艺和江都金银细工技艺在这一行业中最为著名907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乐器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能工巧匠们不断改良技艺,终使之享誉全国苏州制作的乐器品种繁多,二胡、阮、古筝、琵琶与一度失传又恢复制作的箜篌、编钟是其中的代表苏笛、苏箫、苏锣、苏鼓等一批用“苏”字命名的民族乐器更是具有苏州地域特色。

这些乐器以造型优美简练、结构合理、做工精巧、音色甜美纯净而闻名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精湛,一件乐器的完成需要经过开料、配料、木工、雕刻、漆工、镶嵌、校音等多个环节,制造打击乐器(响铜乐器)需要选料、熔炼、制片、成型、拷音、车刮、定音等多道工序有序配合,每道工序都有独立的技艺。

现在除木材锯料、开料、配料等工序已部分用机械替代人工外,木工、雕刻、漆工等大部分工序仍需通过手工完成920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木船是古代水乡人民生活、出行和劳作的重要工具,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木船制造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这一技艺内容复杂,工序繁多,造出的木船古朴大方,轻盈灵巧,坚固耐用随着历史的发展,木船的用途逐步由农用、摆渡、内河及沿海捕捞拓展至交通、商业、邮运等领域江苏省兴化市竹泓镇境内河湖港汊纵横,是典型的水乡泽国,木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用具。

竹泓木船以材质结实而有韧性的老龄杉木为主要原料,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为辅料,整个制作流程包括选料、备料、断料、配料、破板、分板、拼板、投船、打麻、油船等十多道工序,每个环节均以手工操作,工艺复杂,难度大。

造出的木船吃水浅,浮力大,载重多20世纪80年代末期,竹泓全镇有270多户从事木船制作,全年约产木船一万多条目前竹泓的木船制造已出现衰落之势,全镇专业从事木船生产的工人不足70人,各类小木船的年产量也减少到4000条左右。

由于时代的变迁,钢质渔船日益得到普及推广在此形势下,传统木船手工作坊不断萎缩,木船制作工艺也随之而逐渐流失,传承、保护和进一步发展木船制造技艺已成为当务之急928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丹阳市、金坛市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江苏省的丹阳封缸酒、金坛封缸酒都是黄酒的高档品种,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封缸酒酿造技艺独特,营养价值极高,是江苏省著名的地方特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金坛市属于鱼米之乡,这里种植的糯米粒大均匀,味香性黏,洁白如玉,历代都是进献皇家的贡品,优良糯米的生产为封缸酒的酿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丹阳封缸酒酿造技艺复杂,技术要求高,酿制过程中需长期封缸陈酿,故此得名。

酿成后酒色棕红,呈琥珀光泽,香气馥郁,滋味醇厚,鲜甜爽口,有“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之美誉封缸酒以特产糯米和当地的茅山泉水为原料,是黄酒中极具特殊风味的酒品经过历代技师的不断努力,封缸酒酿造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封缸酒文化,被誉为“酒林一绝”。

封缸酒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一向为世所珍,为消费者所喜但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的改变,浓甜性黄酒的市场逐渐缩小,这给封缸酒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及时对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加以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