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级非遗申请流程(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

六八 310 0

河北省级非遗申请流程(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 第1张

简介摘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此致感谢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301 武强木版年画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武强县  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地处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管辖武强木版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据现存资料考证,武强木版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鼎盛后因地理交通状况的变化而逐渐衰微,民国时期的战乱导致武强木版年画业迅速萎缩,仅有四十余家画坊开门经营20世纪40年代初,武强木版年画艺人与晋察冀边区的美术工作者一同创办“冀中年画研究社”,1947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石家庄大众美术社”,武强木版年画由此得以复兴并有所创新。

1949年后,武强县40家画业作坊合并为武强画厂1985年,武强木版年画博物馆建立1993年,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  武强木版年画制作采用传统手工木版套印而成在题材方面,既有传统的人物、山水、花鸟,亦有当代现实生活及时事新闻,其中对传统美德的宣扬表现得尤为突出。

武强木版年画有门画、灶画、中堂、对联、窗花、灯方、斗方、条屏、历画、炕围画等几十种形式,充分表达了下层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它在辞旧迎新的欢乐气氛中散入千家万户,吉利红火,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目前武强木版年画已面临着人去艺绝的严峻形势,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314 衡水内画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衡水市  衡水内画是指河北省衡水市的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如同鬼斧神工,被外界认为不可思议  鼻烟壶的内画技艺产生于清代,1696年,康熙皇帝设立了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乾隆时扩大了烟壶的选料范围,由料器(玻璃)、瓷器发展到象牙、琥珀、珊瑚、玛瑙、水晶、竹根等。

嘉庆年间,具有特定风格的京派内画开始出现,咸丰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制作工艺包括写、画、雕、刻、镂、錾、烧、焊、凿、磨、镶、嵌、铸、错、粘、漆及模压等技术晚清时京城出现了一批内画大师,其中马少宣、孙星五、叶仲三父子善画人物,周乐元、丁二仲、自怡子等善画山水花鸟。

衡水内画号称冀派,与京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创始人王习三是京派老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20世纪50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京城“叶派”的内画技法后,将中国画中的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内画。

他自创了冀派内画的特殊工具金属杆勾毛笔,即“习三弯勾笔”,笔杆直弯,可随意改变方向  衡水内画把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1981年,该画派试用油彩作肖像内画,经过摸索掌握了油彩内画技法,打破了传统水彩画的局限,完成“中西合璧”的创举。

衡水内画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深为世人所重  衡水内画是现代中国内画的代表,行业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的一流画师就有十余人,其作品豪爽奔放,富有诗情画意,肖像着色清淡,层次分明,富有质感。

但目前衡水内画只有王习三的师徒传承谱系,此外并无系统的文字记录或著述,若不制订出具体保护措施加强管理,这一特色技艺将难以为继315 剪纸•蔚县剪纸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蔚县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以出产剪纸而闻名。

蔚县剪纸又称“窗花”,是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初始图案多为花卉一类的吉祥纹样,后融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经刘老布等剪纸艺人共同研究,对创作工具进行改革,部分纹用刻刀由单幅剪转变为成批刻,使蔚县剪纸工艺有了新的提高。

20世纪初,在王老赏、王守业、周永明等艺人的带动下,蔚县剪纸的风格越来越突出,走出了民间剪纸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蔚县剪纸是民间社会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写照它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有戏曲人物、戏曲脸谱、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家禽家畜、吉禽瑞兽等多方面的内容。

蔚县剪纸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它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韵味节律,呈现出妩媚娇艳、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青睐  在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它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达到了工致传神、雅俗共赏的效果315 剪纸•丰宁满族剪纸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

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1949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1960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

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

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挂签)、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结婚的喜庆剪纸、葬丧的素色剪纸等)、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之中,丰宁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丰宁满族剪纸的传统技艺大多留存在70岁以上的老人手中,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333 曲阳石雕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曲阳县  曲阳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蕴藏着丰富的大理石资源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北魏时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已独具风格,唐时曲阳成为我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

至元代,曲阳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现出杨琼、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出的民间雕刻艺人明清时期,曲阳石雕工艺更加精巧,清末曲阳人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称曲阳石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阳石雕艺人先后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修复等北京十大建筑工程和毛主席纪念堂兴建工程的雕刻工作,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  曲阳雕刻工艺历经千年而不中断,誉满海内外。

随着曲阳雕刻材质从大理石、玉石到木质、象牙、青铜、不锈钢等的扩展,其雕刻技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造型门类,技法不一而足现在雕刻的题材相当广泛,既有传统的仿古建筑饰品,又有现代人物雕像;既有园林雕塑,又有家庭装饰;既有飞禽走兽,又有游鱼花卉;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长不盈寸的精品。

其雕刻工艺既善于利用刨荒、刨光、开脸等特技,又善于目测定型,采用“上细”工艺,达到了“线要直、面要平、弯要活”的标准曲阳石雕现在的主要传承人为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曲阳手工雕刻技艺不断受到冲击,开料、手工刨荒、工具制作、手工锤钎等技法已近失传,模型也不再制作。

此外,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雕刻材质和雕刻类型受到影响,佛像制作越来越少,这对传统曲阳石雕技艺的保留与传承也造成了不少损害必须尽快制订措施拯救曲阳石雕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360 磁州窑烧制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峰峰矿区

  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位于邯郸市西部,总面积 32.6 平方公里,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区在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时期,峰峰地区已经能够生产优美的陶器,成为我国陶器的发祥地之一到宋代,磁州窑步入兴盛期,明代达到鼎盛,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磁州窑原料产于本地,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窑工们在瓷土的应用上有一套独特技艺,能使产品五彩缤纷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风格独特。

磁州窑的装饰艺术同样值得称道,它主要分为化妆白瓷、黑釉瓷和低温彩釉瓷三大系列,其装饰技法包括化妆白瓷、白釉刻划花、珍珠地刻花、黑釉刻划花、宋三彩、红绿彩、白地黑花、清代褐彩、民国蓝花及现代磁州窑图案等  以磁州窑的传统烧制技艺为核心,还形成了包括商贸街区民俗文化、口头文学、窑坊建筑艺术等在内的陶瓷行业文化。

彭城古镇庙会最盛时每年达二十多个,促进了陶瓷商贸活动,产生了独特丰富的商贸习俗、民间故事、生产谚语,留下了大量的器皿文字和绘画等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磁州窑传统烧制技艺已经面临着老艺人退休、传统生产方式和制作观念改变、生产资金缺乏、手工技艺失传的局面,急需进行全面的抢救、保护。

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830 草编·大名草编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大名县大名草编是一种传统民间家庭编结手工艺,流行于河北省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清代雍正年间,草编技艺从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县西付集乡朱家村,后又进一步传到卫河以东地区,流播范围遍布整个大名县境。

大名草编以麦秆为原材料,制品以草帽、提篮居多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名草编在全县及周边地区已形成一定的影响,但制品大多被编织者留作自家使用,只有部分草帽在市场上销售大名县建立草编厂以后,通过深加工,开发出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约千种新产品,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费时费力的草编制作因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而陷入发展的停滞阶段,从业者不断减少大名草编正面临着衰亡的危险,急需扶持保护831 柳编·广宗柳编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广宗县广宗柳编是流行于河北省广宗县一带的传统编结手工艺,它起源于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广宗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沙碱参半,为防沙抗盐碱,当地村庄周围多栽种柳棵子,这为柳编业的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广宗柳编制品以篮子、簸箩、八斗、盒子、矿工帽等实用器具居多,也有一些观赏性的工艺品,其形制并无定式,多依艺人的制作经验和实用需要而定。

广宗柳编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家族内部和师徒之间世代传承,一直未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融自然美和工艺美于一体的广宗柳编制品精致实用,是当地民众十分喜爱的日常生活用品842 彩扎·秸秆扎刻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永清县

秸秆扎刻是流传于河北省永清县的一种民间扎制艺术永清盛产高粱,手巧的家庭妇女常常用高粱秸秆钉制成盖板或放置食品的容器,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高超的秸秆扎刻技艺永清秸秆扎刻以上好的高粱秸秆为原材料,借助卡尺、剪、锥、刀、竹签、油灯等工具,以手工方式攒装、扎刻出各种观赏工艺品,技艺精湛,造型工致,充分显示出当地民间艺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20世纪60年代,永清秸秆扎刻艺人用高粱秸秆扎制蝈蝈笼子,并在此基础上将技艺往精致化方向发展,扎制出观赏价值较高的秸秆花灯和古建筑模型等,在工艺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目前,永清秸秆扎刻技艺发展迟缓,仅靠艺人个人的力量难以将之发扬光大。

这项优秀的民间艺术需要传承延续,亟待有关方面加以保护扶持842 彩扎·彩布拧台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彩布拧台是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大隐豹村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彩扎艺术,其技艺手段主要是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用各色花布拧扎仿古戏楼及表演场面。

相传这一技艺在明代永乐年间由山西移民带入当地,早先被冀南一带的豪门望族用于灵棚搭建,其后经大隐豹村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了深受人们喜爱的彩扎艺术遇到丰年庆典,大隐豹村的村民便会制作彩布拧台,其后相沿成俗,经久不衰。

彩布拧台一般高10米,宽13米,深10米,其台脊、瓦楞、小檐、走水、屏风及圆柱、方棂、斗拱、匾额等皆以彩布拧扎而成,谨严细致,十分精美台上的戏曲人物、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各种造型也同样用彩布拧扎,形象逼真,姿态生动,极富神彩。

彩布拧台的正面通常会悬挂一方“三看匾”,人们从不同角度可看到龙、虎和“娱乐亭”匾字三种图案,设计制作十分巧妙大隐豹村的彩布拧台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信息,具有民俗学、地方历史文化及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875 定瓷烧制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曲阳县  定瓷始于唐代,兴于北宋,是宋代名瓷之一,因其产地河北省曲阳县古代属定州,故名“定瓷”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除白色外,还有红、黑、紫、绿诸色。

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  定瓷传统烧制工艺极其复杂,烧制前先要从当地掘取石英、长石、黏土等原料,按一定比例加工成泥料,经陈腐后拉坯成型,然后修坯,进行刻花装饰采用浸入法施釉后,器坯即可入窑烧制。

定窑最早用覆烧法烧制瓷器,成为陶瓷史上的一项发明  定瓷在宋代被称为“天下第一瓷”当时除供朝廷御用外,还大量出口到埃及、波斯、印度、日本和非洲一些国家历史上的金宋战争使得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定瓷迅速走向衰微,不少工匠因时局变动而南迁,定瓷生产一蹶不振。

至元代,定瓷细瓷技艺已经失传,唯粗瓷烧制工艺遗存民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定瓷工艺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已经生产了一批仿定瓷制品,如孩儿枕、梅瓶、五足薰炉等,受到各界好评但定瓷烧制技艺已失传多年,其生产工序十分复杂,要完全恢复并不容易,已经得到抢救的定瓷工艺目前仍需积极保护,以便继承发展。

883 传统棉纺织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魏县、肥乡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我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河北魏县、肥乡县等地的纺织业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河北省魏县的传统纺织技术工艺比较繁杂,包括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十二道工序决定纺织布条格、花纹的关键工序是经纬色线的设计排列和缯的确定缯有二页缯、三页缯、页缯三种,二页缯用单梭能织出白布和条纹布,经纬色线的有序排列则能织出多样的方格布。

魏县广大妇女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创造出了二百余种条格和花纹布的织造样式河北省肥乡县的织字土布有纺线、拐线、浆线、络线、经线、刷线、印线、掏缯、闯杼、上机、贴字模等工序,技艺十分独特织造时把书法样模贴在织布机卷布轴下,透过经线可以看到字体样模,按字体串梭便可织出相应的字样。

除书法外,运用肥乡县织字土布技艺还可织出胡椒花、斜纹、鱼眼、许状元拜塔、蝴蝶等图案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机器纺织业的发展,土布生产渐渐衰落下去目前,老年织造技工相继去世,青年人不愿学习这门传统手艺,导致织字土布技艺失传,保护抢救已刻不容缓。

908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通州区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主要使用金、银等材料,通过镶嵌宝石、珍珠或编织等工序,制作成工艺品。

花丝镶嵌工艺复杂,大致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手法,技艺精湛,造型优美,花样繁多,具有传统的艺术特色花丝镶嵌产品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花丝,即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工艺品;二是镶嵌,即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刻图案,镶以宝石、珍珠。

花丝镶嵌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即已出现,至明代达到高超的水平清代以后,花丝镶嵌有了更大的发展,精品不断涌现,饮誉海内外北京市与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花丝镶嵌技艺特点显著,在行业中最为著名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汉代即已初露端倪。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西域金银匠师随同北迁,纷纷定居大厂回族聚居地区他们带来了传统的波斯图案和手工技艺,将花丝镶嵌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明清两代,大厂花丝镶嵌飞速发展,产品被朝廷定为贡品大厂花丝镶嵌工艺复杂,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设计、下料、制胎、描图、划线、做丝、粘丝、焊丝、镪(强酸)活、洗活、选石、粘嵌、组合、镀金、镀银等多道工序。

产品造型多样,图案丰富,制作精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过去多为父子相授,后又出现师徒传承的方式已故的蒙錾石镶大师马作文曾携弟子制作出《布达拉宫》、《十二世班禅金印》等花丝镶嵌工艺品,一时声名远扬。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多家花丝工艺厂倒闭,导致技艺人对传统工艺失去信心和热情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一宝贵的传统手工艺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916 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易县  易水砚是河北省易县的著名手工艺品,因流经产地的易水而得名易水砚的制作始于战国,盛于唐宋,至明代渐趋成熟当时的鉴赏家对易水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

千百年来,易水砚一直以其天然的优等材质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为世所重  易水砚所用石料为太行山区西峪山的水成岩,有的呈柔和的紫灰色,有的点缀着天然的碧绿或淡黄色斑纹,还有的是呈叶状叠积的暗紫、碧绿色,俗称“紫翠石”、“玉黛石”,石面光泽,细润如玉,最适合制砚。

易水砚的制作因料定型,顺理成章,刀法精细,纹样生动取得石材后,制砚匠师们根据其形体,运用传统浮雕技法在上面雕出人物、花草、龙凤、鸟虫等图案常见的图案有二龙戏珠、九龙戏凤、金龟献寿和十二生肖等  易水砚做工精细,造型古朴,典雅大方,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向为收藏家所珍爱,曾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档名砚。

从应用角度看,这种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砚池内所储墨汁滋润而不易蒸发,是书画家理想的创作工具近几年来,易水砚制作技艺的发展出现停滞趋势,亟待保护和扶植927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衡水市  河北省衡水老白干酒是中国老白干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北方地区优质大曲白酒的典范,具有醇香清雅、酒体谐调、醇厚甘洌、回味悠长的特点  衡水老白干酒采用优质东北高粱为原料,将本地优质小麦通过曲房自然接种、控制发酵培养制成中温大曲后,用作糖化发酵剂,酿造时采用传统的续茬配料、混蒸混烧老五甑手工技艺,地缸发酵,缓火蒸馏,分段掐酒,分级入库,陶坛贮存,精心勾调,最终制成纯正的老白干。

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受到人们的喜爱,多次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奖  千百年来,衡水老白干酒酿造技艺以口传心领、师徒授受的方式代代相承,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显示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和保护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传承人队伍,对这一珍贵酿造技艺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927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山庄老酒传统酿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平泉县  山庄老酒产于河北省平泉县,这里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山脉末端,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自古就是天然酿酒的好地方山庄老酒酿制技艺产生、形成于清初,康熙年间以后日趋成熟,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逐渐走向衰落。

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山庄老酒酿制技艺有了新的发展2005年,山庄老酒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006 年,“山庄”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山庄老酒以高粱为主要原料,以优质小麦和大麦、豌豆混合配料酿制。

酿造时首先培制中高温曲,而后用续糟(或渣)配料,清蒸混烧,经发酵缓火蒸馏,掐头去尾,中温流酒,分段摘酒,最后取其精华,陶罐密封,适温贮存,最少要贮存四年山庄老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古老酿酒技艺的遗存,在研究北方白酒发展历史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927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板城烧锅酒传统五甑酿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承德县  传说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高宗偕宠臣纪晓岚微服私访,来到承德下板城庆元亨酒店,酒酣之时以“板城烧锅酒”巧对“金木水火土”,一时传为佳话,板城烧锅酒由此而得名。

  板城烧锅酒以优质高粱和小麦为主要原料,将传统老五甑工艺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相结合老五甑酿造工艺讲究原料与出窖的香醅在同一甑桶同时蒸煮糊化,窖内原有四甑发酵原料,出窖后加入新原料,分成五甑发酵板城烧锅酒老五甑酿造工艺让原料多次发酵,以提高出酒率,积累香味前驱物质,增加白酒香味。

  精心酿造而成的板城烧锅酒具有酒体清澈、酒香浓郁、回味悠长、饮后不上头的特点,2005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2007年又被商务部评为“中国名酒”346 泥塑·玉田泥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玉田县因古人种玉的传说而得名,它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燕山余脉南麓,正当京、津、唐之间玉田泥塑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玉田泥塑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田园动物等为题材,用泥土捏塑形象,经彩绘后成为泥埙,供少儿把玩。

其造型一般为椭形体,单纯简练,半塑半画,以画为主,内镶苇笛,外部用白色作底,敷以红、黄、绿、黑各色,色彩强烈,但整体上感觉十分协调泥塑制作过程井井有条,包括取土和泥、捏泥胎、制泥模、合模装笛、修整晾晒、铺白粉底、调胶、敷彩八道工序。

玉田泥塑的代表作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等,这些作品形象生动,寓意吉祥,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玉田泥塑独具一格,在河北泥塑中首屈一指,在我国民间泥塑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是燕赵地域文化和民间泥塑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往流行于乡村的泥玩具被新生产品所取代,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玉田泥塑迅速衰落,濒临灭绝,投入力量对这一重要的民间艺术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 务385 生铁冶铸技艺(干模铸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泊头市河北省泊头市铸造业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闻名全国的铸造之乡20世纪80年代,泊头市富镇出土了一尊3米高的铁佛立像,经鉴定为五代十国时期(907—979)铸造千余年来,泊头铸造工艺日益精湛,由最初古老的干模铸造发展到硬模铸造和金属模铸造,后又建起十几米高的冲天炉冶铸生铁。

到目前为止,泊头出土的千年以上铸造品都是以传统干模铸造工艺制成,这种铸造技艺包括制作内范、外范、减支、合型浇铸等一系列工艺以黄土或胶泥制成要铸造的产品外型,谓之制作内范制作外范时,先在内范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蜡,再在外面覆上一层拌有碎麻头的麻刀泥,厚度视铸件大小而定。

待外范晾干到一定程度,确定一个分型面,然后用锋利的刀沿分型面切开,刻上记号,使外层麻刀泥与内范脱开减支是视铸件厚度,用刀、铲、钩、勺等锋利的工具削去内范表层合型则是将外范按刻好的记号复原到内范外面,中间形成型腔,然后将分型面封死,做好浇铸口。

在干模技艺铸造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半永久性铸型的硬模铸造技艺,其优点是可以一模多型、多模同铸、连续作业这种铸造技艺的关键是制作硬模,行话叫“浆模子”我国是世界最早冶铸生铁的国家,始于公元前400年,干模铸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目前,泊头使用干模铸造技艺生产的企业仅有一两家,传统的生铁冶铸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保护436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南张井老虎火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井陉县河北省井陉县南张井烟火技艺相传系清代康熙元年(1662)张井林祖辈在山西学艺所得。

当地燃放烟火的习俗世代相传,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宗师清代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南张井村烟火一直是县城元宵花会的压轴戏,称为“官火”南张井烟火的生产以火药制作为核心,其步骤是先将干柳木劈开,烧成木炭,置于瓮中洒水,再覆以湿布。

晾干后,洒酒并用石碾碾成块状;再次晾干后,用擀杖碾细过箩筛,而后配以硝和硫磺南张井烟火种类繁多,达到一百二十多种,主要品种包括“起火”、“锅子火”、“伞火”、“老虎火”、“三国故事火”、老杆火等其中老杆火杆高四丈八尺,下连21条火线,杆上依次有“葡萄火”、“十二连灯”、“老爷开门”、“八角青龙”、“仙鹤透蛋”等烟火图案及关涉三国故事的内容。

生产烟火所用的主要原料为柳灰、硝、硫磺等燃放时,不等花火落地,燃烧点已过,所以安全系数很高南张井烟火显示了传统烟火制作技艺及明清两代烟火发展的水平,具有民俗学、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由于国家对烟花爆竹生产加强了控制,加上南张井村经济落后,已有十多年未放烟火。

现村中仅剩三位年逾古稀的烟火老匠师,不少烟火品种已经失传,亟待抢救保护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1181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衡水市桃城区位于华北大平原腹地,美丽的衡水湖畔,这里刻制法帖的村庄有十多座,其中尤以阎庄最具规模,村民大多会法帖刻板拓印技术,帖品精美。

鼎盛时期,除在本地立店销售,还销往天津、北京、山东、山西等地,仅北京琉璃厂就有十余家阎庄帖店,最著名的有“怡墨堂”、“墨宝斋”等明朝永乐年间,衡水阎庄一阎姓商贩穿州过府,善抓商机,获悉读书人爱好历代名家书帖,便将各地碑刻拓印,略事装裱,顺带发卖,见购者众多,而拓制碑刻不便,遂萌自刻法帖之心。

在衡水就地取材,试用果木替代石板,屡试终获成功,即行刻制之后,此技艺世代相传,一时衡水部分村庄成为法帖制作专业村 衡水法帖无论是雕刻技艺还是拓印方法,堪称一绝,雕刻技艺陡刀立线娴熟流畅,再现原作之神韵,拓片形式样式繁多,蝉翼拓、乌金拓,精美绝伦。

工序为:选稿定稿、选材加工、上板雕版、拓印装帧1185 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直隶是河北省在清朝及民国时期的旧称,保定为督府所在地,清雍正二年(1724)至宣统八帝187年中,有74人99任次担任直隶总督。

来自不同地区的总督带来四面八方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使直隶官府菜融会贯通,菜肴的结构和筵席形成了特殊风格,选料上主要以保定当地特色原料入馔,口味上以咸香为主但兼具多味,制作上工艺精湛、工序完整、流程严谨、烹法多变,有独到之处。

直隶官府菜源自民间又具有贵族型格,既有本土特色又兼容天下食风,鼎盛于清代至民国,流行于京师附近的“直隶省”(今河北保定一带)却又影响过整个北方菜系,是较为特殊的系列肴馔自18世纪初(1724)至20世纪中叶,南北饮食文化交融,直隶官府菜兼收并蓄,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从19世纪中叶起,退休返乡的直隶官厨开始兴办培训作坊,培养大批厨师,民间大型饭庄兴起,以烹饪官府菜为荣目前,通过对直隶官府饮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直隶官府菜得以继承和发展831 柳编·固安柳编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固安县。

固安柳编是河北省固安县民间工艺的主要门类之一有着悠久历史的固安柳编,相传起源于宋代据《固安县志》载:宋代河南杞县知县调任固安,便把杞柳移植到固安,并带来柳编技师,把柳编工艺教给了当地人民明代固安所出“柳器,屈柜柳所为,如升、斗、簸箕、栲栳之类”(明嘉靖《固安县志》)。

固安县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县域内多为两河冲积平原,北部为沙质蒙金地,树木繁多,杞柳遍野明末清初,杞柳种植已发展到四万多亩清代的乾隆皇帝曾诏谕,永定河“两岸堤里、近河之堤以及软滩之上应多种笸箩柳,”虽然其意在防水患,但同时也给柳编工艺提供了原料,促进了当地柳编业的发展。

光绪年间,固安柳编更为盛行,市场繁华无比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笸箩等产品,技术精巧,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远销京、津、苏、奉诸大商埠20世纪50年代以后,固安柳编开始向国外出口近年来,由于柳编制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减少,曾经在历史上成为显赫行业的固安柳编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柳编事业呈现出衰微状态。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