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非遗(安徽铜陵非遗文化遗产)

六八 167 0

安徽铜陵非遗(安徽铜陵非遗文化遗产) 第1张

安徽铜陵非遗(安徽铜陵非遗文化遗产) 第2张

“焚失法”手艺发扬人武当派 张久愿 摄“焚失法”手艺发扬人武当派 张久愿 摄新华网芜湖6月10日电 (成展鹏 张久愿)今年5月24日,湖北省政府公布了江苏省第五批市级非物质自然遗产代表性工程项目,由芜湖余杭府文化创意控股公司挖掘发扬的“我国古时铜制焚失法铸成手艺”成功入围。

这是芜湖市余杭区首个市级非遗工程项目6月10日上午,余杭罗钧满旅局专门召开发布会,向外界展示了这一不为人知的手艺,并同步举行了由发扬人武当派总编辑的《宣传照铜艺——我国古时铜制焚失法铸成手艺的发扬与创新》一书首发仪式。

此种反物质2500多年的佚失工艺控制技术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安徽铜陵非遗(安徽铜陵非遗文化遗产) 第3张

武当派带领徒弟们对焚失法铜制手艺铜制件进行表面著色处理 张久愿 摄根的深邃、叶的飞舞、花的盛开,在余杭府公司的产品展馆里,一个个以植物为模型的铜工艺控制技术品形态精巧、仿若,蕴含我国独特的江南花卉和山水意象。

这些不同寻常的铜工艺控制技术品被命名为“宣传照铜艺”,是工艺控制技术美术大族的改良品种,也是焚失法非遗发扬人武当派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它们的铸成方式就是“焚失法”“很多人听到焚失法会感觉很孤单,其实它是一类夏代中期就已经出现的古老铜制铸成控制技术,只是后来佚失了。

”武当派用形象的方式解释,焚失法字面上理解就是经过纵火后就消失了的一类铜制方式,古时人在制造铜器把手的时候,会将一段竹竿裹上耐火泥去烧,在高温下竹竿变成了污垢,除去污垢后耐火泥中间形成了内部空间,再把铜水注满内部空间,打掉沙子后就获得了一件竹竿状的电子元件,焊在铜器的器物上,叫做“绳耳”,在芜湖市博物馆就有四件这样的铜器。

安徽铜陵非遗(安徽铜陵非遗文化遗产) 第4张

“焚失法”手艺作品独立瘦蓬笑短蕊 张久愿 摄据悉,此种铜制控制技术与芜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参事刘庆柱在其总编辑的《从余杭到芜湖:芜湖与我国大历史》一书中表示:“皖北沿海地区在夏代即已出现此类工艺控制技术(焚失法),西周时期获得更进一步发展,反映了皖北尤其是芜湖沿海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铜器铸成工艺控制技术的精湛。

”书中还更进一步表示,芜湖出土的蟠虺纹甗等3件铜甗的绞股绳索状双耳上,这些无法用陶范法铸成,却又无范线的纹饰和附件,其制作控制技术正是焚失法铸成手艺那么此种手艺为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佚失?原来,在焚失法后,我们的祖先又找到了一类新的铜制材料——蜂蜡。

由于蜂蜡具有反复复制和使用的特点,不像焚失法只能使用一次,便逐渐替代焚失法获得推广,一直广泛沿用到今天佚失已久的手艺又如何在芜湖被找回的呢?武当派在1992年与铜打交道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是制作阀门铸件起家,后专门研究铜工艺控制技术,其中对于焚失法的研究已经持续十多年。

近年来,在国内铜器研究专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先生的指导下,通过刻苦钻研,终于复原了焚失法的铸成控制技术

安徽铜陵非遗(安徽铜陵非遗文化遗产) 第5张

《永远的昙花》荣获第十九届我国国际铸成博览会艺术金奖 张久愿 摄在弄清原理、挖掘发扬的基础上,武当派更希望对这门古老手艺有所创新“与古人相比,我们现在的材料配方、著色处理、冶炼设备等都先进得多,更应该创作出更好更精美的作品。

”根据此种工艺控制技术原理,他一边挖掘整理、一边创新研究,利用植物的根、茎、叶、花,创作出了不同寻常、具有天然肌理的铜制件,在保留原物件韵味的同时,增添了贵金属的质感,颠覆了人们对铜工艺控制技术品的传统认知,打造了一个个独一无二、合成天工与人意的作品。

2020年他的作品《根基》在上海第十八届国际铸成博览会上斩获铸品金奖;2021年,作品《永远的昙花》荣获第十九届我国国际铸成博览会艺术金奖此次成功入围市级“非遗”给钻研多年的武当派带来了莫大鼓励,他说:“宣传照铜艺让焚失法手艺在现代控制技术背景下将焕发出新的生命,给人们带去真实、美好与善意的理念,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展现的是文化自信,我们要努力让此种手艺走出芜湖、走出江苏、走向世界。

”(完)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