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墙 孝道文化墙画图片

六八 45 0

孝道长廊地址在哪里?

孝道长廊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新区黄河西路北侧。孝道长廊是一个集孝道文化展示、体验和教育于一体的特色景点。这里不仅有精美的雕塑群,展示着孝道的历史和传统,还有蜿蜒曲折的长廊,两侧挂满了关于孝道的对联和诗词,让人在漫步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孝道文化墙则是一面巨大的石墙,上面刻有关于孝道的各种名言和故事,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孝道文化的机会。孝道书院是一个仿古建筑群,内有讲堂、展览馆等设施,展示了孝道文化的发展历程。游客可以在这里聆听孝道讲座,或者在展览馆中欣赏到关于孝道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孝道文化体验区则是一个让游客亲身体验孝道文化的互动区域。在这里,游客可以穿上汉服,体验传统的礼仪,还可以参与制作孝道主题的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等,将作品带回家作为纪念。总之,孝道长廊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和观赏性的景点,不仅美化了周边环境,还生动地将孝文化传递到每一个游客的心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嘉祥石雕广场景点做文怎么写

现在弘扬国学孝道,可以主要写写嘉祥石雕公园的孝文化墙-----

嘉祥石雕公园浮雕孝文化墙简介 作者:刘亚 前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的道德规范之一。提倡孝道,弘扬孝德,对当今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嘉祥是宗圣曾子的故里,曾子著《孝经》,倡孝道,孝传天下,人所共仰,因此亦被世人奉为“孝圣”。嘉祥是孝文化的发祥地,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孝的传统美德。嘉祥县委、县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作出了在全县实施孝德工程、打造“中国孝城”的决定。为推进“中国孝城”的建设,特建立此孝文化墙。本孝文化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孝道历史,主要有《孝道的形成与发展》《武氏墓群石刻中的孝故事》两部分,意在用嘉祥的史迹展示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二是孝道内涵,主要选取《孔子论孝》《孝经》《曾子二十四孝行》古代《二十四孝》《劝孝良言》等内容,力求告诉人们什么是孝和怎样行孝。三是孝德建设,主要介绍嘉祥的孝德实践和孝城建设,以及中国孝城歌、嘉祥县敬老爱老公约等内容,意在激励和引导嘉祥人,弘扬孝德,践行孝道。中华孝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继承传统孝文化之精华并赋予孝以时代的新内涵。让我们同心同德,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弘扬孝文化,为传承文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打造孝城而努力奋斗! 第一部分 孝道历史展示区孝道的形成与发展远古至西周:孝观念形成时期女娲与伏羲像(嘉祥汉画像石)中国的孝观念起源很早,甲骨文就有“孝”字。孝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血缘亲情,一是祖先崇拜。女娲、伏羲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图像人首蛇尾,是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图像中间还有一个活泼的儿童,这是一幅温馨的家庭亲情图画。这既体现了祖先崇拜,又体现了血缘亲情。碧霞元君像(嘉祥青山寺泰山行宫)碧霞元君也称泰山娘娘,传说是殷商始祖契的母亲简狄,是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过去人们往往把母亲作为血缘亲情的代表。嘉祥青山寺中,不仅有泰山行宫中的碧霞元君,还有子母殿中的送子娘娘,以及原来白玉宫中的白娘子,配殿中的麦王奶奶、桃花娘子等女神塑像,是亲情的象征。惠济公像(嘉祥青山寺惠济公庙)嘉祥青山济公庙是西周诸侯小国焦国的宗庙,惠济公即焦国始君。周武王克商,封神农之后于焦。商周时代祖先崇拜已经发展为一种祭祀文化。从天子到诸侯国到大夫都设有宗庙,用以纪念祖先。惠济公庙是全国现存极少的西周诸侯宗庙,是祖先崇拜和祭祀文化的象征。春秋战国:孝道形成时期曾子像(嘉祥曾庙)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孔子的著名弟子,以孝著称,注重修身,被后世尊为“宗圣”。孔子把孝纳入他的仁学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孝的思想。曾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孝思想,撰写了《孝经》、《本孝》、《立孝》、《大孝》和《事父母》等文章,构建了孝的理论体系,使孝成为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涌泉井图(嘉祥曾庙)曾子还积极躬行孝道。他照料父母“昏定晨省”,奉养“父母必有酒肉”,敬重父母“不过胜母之闾”,关心父母“不离亲一夕宿于外”。父母去世后,“每读丧礼,泣下沾襟”。古籍说:“曾参行孝,枯井生泉”。嘉祥曾庙有涌泉井,即由此而来。嘉祥曾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耘瓜台(南武城遗址)曾子故里南武城,在今嘉祥县满硐乡阿城村北,现存有城东墙,残长100多米。文物部门考证,此城最晚不会晚于春秋早期。阿城是武城的音转。南武城北郊有耘瓜台,传为曾子耘瓜误断其根处,其台有二,南台约五亩,北台约三亩,20世纪70年代尚在,后被村民夷为平地。汉代至清:孝治天下时期。奉老图(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从西汉开始,封建统治者推行以孝治天下。采取一整套爱老敬老措施:汉文帝时赐天下老人粮、帛。汉武帝时规定,家有九十岁以上老人者,可让其服役的子孙回家养老。汉宣帝规定,有祖父母、父母丧事者,免除徭役。还建立三老制度,以尊养老人。以后封建统治者多有沿袭。任官图(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察举孝廉是两汉的主要选官制度,就是按“孝”“廉”的标准选拔官吏。汉武帝时开始实行,令凡两千石以上官吏必须察举孝廉。以后形成制度,魏晋以后逐渐废弃。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墓主人武梁、武开明、武荣都是通过察举孝廉而进入官场的。金日磾敬母图(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从汉代开始,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特别重视孝道教化。对孝行突出者给以奖励,对不孝者处以刑罚,并注重孝道宣传。金日碑是匈奴人,因他效忠汉朝,其母死后,武帝下诏将其母的像画在甘泉宫,金日碑每到甘泉宫必拜母亲画像。这表明孝道教化已普及到大汉帝国的各个民族。武氏墓群石刻中的孝故事 韩伯榆被母笞出自武梁祠后壁画像。韩伯榆年少时很调皮,常被母亲鞭打,可是从不哭。后来母亲年老了,再次打他,他却痛哭流涕。母亲问他原因,他说:“过去母亲打时很疼,现在母亲打的不疼了,我想这是母亲健康不如从前了,所以哭了。”刑渠哺父出自武梁祠后壁画像。刑渠的父亲年老后,牙齿脱落,不能嚼烂食物,身体虚弱。刑渠就先把食物嚼烂,再给父亲吃。由于他悉心照料,父亲身体越来越好,活到百岁才去世。三州孝人出自武梁祠东壁画像。来自不同州的三个流浪汉,在交往中感情加深,愿结为家庭不在过流浪生活。两个年轻的认年长者为父,就像对待亲父亲一样孝顺。义浆羊公出自武梁祠东壁画像。羊公是个非常孝顺的人。父亲死后埋葬在无终山。羊公怀念父母,就在父母的坟墓旁盖房安家。无终山高八十里,无水流经过,羊公就掘井取水,每天义务为过路人提供茶水。魏汤报父仇出自武梁祠东壁画像。魏汤从小失去母亲,对父亲很孝顺。父亲年老后受到一恶少的欺凌,魏汤怕父亲受苦就向恶少下跪,求恶少放过父亲。父亲去世后,魏汤立志报父仇。赵徇五岁知孝敬出自武梁祠东壁画像。赵徇天性孝顺,五六岁时就知道把好吃的东西让给父亲吃。如果父亲外出散步,他就等父亲回来一起吃饭。过了不长时间,父亲去世,他就居住在父亲墓旁,为父亲守墓。原谷妙语救祖父出自武梁祠东壁画像。原谷的祖父年老体弱,原谷的父母认为是个累赘,要把他埋掉。原谷尾随其父,待要埋祖父时原谷拉起抬祖父的担架就走。父亲问原因,原谷说:“我把它放好,等你老时再用它埋你。”父亲醒悟过来,又把原谷的祖父接回家,好好奉养。 第二部分 孝道内容展示区孔子论孝入孝出弟,爱众亲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三年无改父之道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事亲以礼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亲色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文化墙的城市文化墙

文化墙(文化景墙)林立的高楼,滚滚的车流,纷杂的色彩……趋同的现代元素令人渴望于找回城市的个性。寻觅中,我们发现唯有文化才能赋予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文化流淌于城市的历史,散落于城市的街巷,浸润于城市的民俗。传承中国孝道文化,唐语砖雕二十四孝文化背景墙展示墙面,为弘扬孝道起到了积极的左右,唐语砖雕二十四孝不仅图案精美,而且工艺精湛。城市建起“文化墙”热潮澎湃,营造出城市文明的新风尚。文化让城市充满内涵,文化使城市风情万种。人们苦于为城市文化寻找空间,何不启用闲置的围墙?美丽的图画和精致的文字将使这些围墙神采飞扬,成为彰显个性,传播文化的新兴载体——文化墙。它摒弃无章的涂鸦和粗陋的文字,代之以融艺术

中国孝文化?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德孝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孝德文化是以人本为内核,以事亲行孝为特征, 强调良知与责任的伦理文化。中华民族传统孝德文化包括父慈子孝的责任理念;感恩戴德的人生信条;事亲行孝的为人之本;报效祖国的神圣孝道等内涵。孝德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与根本。孝德中的爱、敬、忠、顺、诚、义等,为“立人之本”与“天伦之本” 。

孝道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舜是中国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传说很久以前我国有个君主叫舜。舜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年幼丧母,父亲是瞎子。后来父亲又娶后妻,生一子叫象。从此后母常虐待舜,后来连父亲也讨厌舜。每当父母发狠心要杀死舜时,舜只好逃跑。可当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时,舜又回到他们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当舜在历山的农田耕田时,竟有大象跑来帮他犁田,小鸟飞来替他播种。后来,尧帝发现并提拔了舜,让舜协助自己来管理国家大事。舜在尧手下干了28年,做过各种各样的官,都很称职。最后,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尧之所以选中舜为帝位继承人,就是因为舜不仅有才干,而且是个大孝子。可见,把孝亲敬老视为最崇高的美德,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自远古就沿袭流传下来的,并时代相袭、贯穿百代。如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作为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孝、悌、忠、信。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朱熹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8~15岁)、大学(16岁以后)两个阶段,无论小学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他主张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大学要“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世纪初,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八德目的道德规范,重新解择并赋予其民主主义的新内容。综上可见,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为了维护、形成这个孝道传统,在周朝,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乡饮酒礼”活动,旨在敬老尊贤。礼法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有食肉的资格,享受敬神一样的礼遇。春秋战国时,70以上的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的老人免两子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全家免赋役。在中国民俗中,还有隆重的老年仪式礼。在民间60岁的老人可以接受儿孙的祝寿;在宫廷中,则有皇帝亲自主持尊老的礼仪。东汉时期,皇帝带头倡导养老敬老之礼。清朝年间还举行过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动——千寿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宫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倒酒。康熙还即兴赋诗,名曰《千叟宴诗》。为保障崇孝风尚固化,历代皇帝采取褒奖孝行、劝民孝行的各种举措。汉文帝时,诏令天下郡守,推举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中,均专门设立孝廉科名。在整个封建时代,《孝经》是国家规定的教材,开科取士的考评依据。小孩子从入学起便从童蒙教材《三字经》、《弟子规》中诵读“首孝悌,次见闻”。此外,严惩不孝。隋唐后的刑律皆将不孝列入等同谋反不予宽赦的“十大恶”之中。杀父母者历代皆凌迟处死。明律中,凡不顺从父母致使父母生气的事皆视为忤逆,可告于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间流传的“打爹骂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为世人所不齿,天地所不容。“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