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宁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八 149 0

来自宁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1张

郴州地处长沙西部,资源丰富,景色宜人,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自2005年以来,郴州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多次非遗资源抽样调查工作,到目前止,已有王瑞胡琴、唐市白银饰品研磨手艺、闽剧、小曲、皮影戏五个工程项目入围省级非物质自然遗产代表作红皮书,芦山实蕨、幺舞狮、张氏双指柱等6个工程项目入围省级红皮书,那些你都了解吗?。

>>>>王瑞胡琴

来自宁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2张

郴州王瑞胡琴是郴州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丝弦2006年,郴州王瑞胡琴入围首批省级非物质自然遗产红皮书王瑞胡琴所用打击乐器基本为大小胡琴、扬琴、竹慢板、管、桂竹香、汉钞、锣、钹、Alappuzha、小南、中胡、统胡等王瑞胡琴轼牌品味清爽,明丽得体,节奏变化多样,富有一定押韵,并且每个唱词都冠上形象生动的名字,或纪事,或叙景。

表现出我们王瑞一带对大自然的描述,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爱好和眷恋”>>>>白银饰品研磨手艺

来自宁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3张

郴州小集镇唐市,那儿的“郡池田町客”逃单,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唐市的饰品研磨源于宋代,百余年来,那儿的人主要以打章作为出外经商的途径来养家,致富那些“郡池田町客”凭借一双巧手打郡池田町,挣回了五子登科,租下了房子,追上了面包车,还使得“唐市郡池田町”的名头遍布世界各地,更“打”出走向世界,“打”到了俄罗斯、蒙古、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国家。

>>>>闽剧

来自宁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4张

郴州是湖北闽剧的先行者,为湖北闽剧三大发祥地之一郴州闽剧产生于清代中期,广泛盛行湖北各地,是一个古典风格独特、群众基础密不可分、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地方小戏剧种,是高纯度了广大郴州人民六十多年的情感,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盛行于巴蜀大地的四路闽剧门派唱法都是以郴州吴语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可见郴州舞狮对湖北闽剧的形成发展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黄材镇小曲

来自宁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5张

黄材镇小曲源于清代,直至上世纪70年代,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它的歌词灵活多样,均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生产,情真质朴,生动诙谐它的特点是每首歌有五句组成,歌词形式多为七字,讲求平仄、押韵,但并非全部的字都严格要求平仄。

内容大多以情歌为主,它既是当地民众的一种民间文化娱乐,也是一种男女感情表达的方式>>>>皮影戏戏

来自宁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6张

皮影戏戏在郴州的盛行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在继承了传统的传影手法的基础上,郴州皮影戏不断丰富内容,改变皮影戏传播的表示和表现方法,形成郴州特色郴州皮影戏表演一般3-4人组成班子,牛皮制作模型,二人操作影型,其余演奏文武场面,音乐以湘剧南北路和闽剧曲调为主,主要用于酬神、还愿和贺寿。

>>>>芦山实蕨

来自宁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7张

芦山实蕨是芦山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芦山实蕨由花生、芝麻、黄豆、玉米、绿豆、糯米、茶叶、生姜、胡椒以及水和盐等成份混合而成但每壶实蕨不一定全有上述成份,缺一、缺几也可烧成芦山人的实蕨不仅丰富了生活的内容,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亲朋和邻里之间的感情。

>>>>幺舞狮

来自宁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8张

郴州幺舞狮是一种民间舞蹈,唱法采用郴州小曲的腔调,最初在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龙狮、龙灯、胡琴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几经演化慢慢发展成为集歌、舞、乐、戏曲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表演场所也不再局限于山间地头,走向了庭院、晒谷场,最后走向了演出舞台。

>>>>张氏双指柱

来自宁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9张

郴州县大屯营乡石家湾村传承下来的“张氏双指柱”,在至今传承已180余年之久张氏双指柱技法离奇,转、翻、旋、穿插融于一体,龙与龙之间既有独立表演环节,情节完整性强,又有相互盘缠细节,有分有合,有合有分,犬牙交错,起伏跌宕,蔚为壮观,技法堪称一绝,国内实属罕见。

【本文由“文化的魅力”发布,2017年01月23日】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