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高州样本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高州样本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张玉荣 胡妍 方怡晖 王际娣 高睿 通讯员 吴献基近年来,高州市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从文旅融合、创意设计、演出产业等八个方面赋能乡村振兴,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高州市,历史悠久,是“高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兴盛地、传承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评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十大传统美食之乡;是冼太故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源地,素有“广东四大文教之乡”之一的美誉。
近年来,高州结合当地区域发展特点、文化资源禀赋,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从文旅融合、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产业等八个方面赋能乡村振兴,制定政策举措,搭建平台汇集资源,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如今的高州,一幅幅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动人画卷,徐徐展现在世人眼前文旅融合,为高州乡村振兴带来浓浓“烟火气”“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高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出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弘扬“好心文化”打造冼夫人文化大IP冼夫人是茂名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好心文化”是高州的文化底色高州市文广旅体局局长廖远介绍,近年来,高州着力整合冼夫人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力度,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以冼夫人文化为核心的“好心高凉”文化品牌,形成全民共建“好心之城”的强大合力,为这座城市立根铸魂。
近年来,高州市整合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冼夫人文化大 IP图为冼夫人诞辰 500 周年祭祀仪式高州市文广旅体局供图在高州,有众多以“冼太”命名的公共设施“冼太大桥”“冼太大道”“冼太小学”等项目已竣工惠及百姓,让城市留下更多冼夫人印记;“好心高凉”商标,目前已涵盖了11个类别99种商品;“好心”精神贯穿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据悉,高州加大冼夫人文化遗存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让冼夫人文化遗存大放异彩建设中的高州市长坡镇冼夫人文化特色小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不仅有省级文化保护单位电白郡县城遗址,还有冼夫人军事遗址及众多的冼太庙。
这里将依托高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深度挖掘以冼夫人文化、高凉文化等为代表的人文历史,跨越时空,打造“七个一工程”的冼夫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产业园区,即一场享誉世界的冼夫人故里祭冼大典、一台《冼太千古情》的标志性演出、一场冼夫人好心文化国际论坛、一座具有隋唐风格的民俗文化村、一座将冼夫人历史文化精粹与现代旅游产业完美结合的全新概念主题乐园、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冼夫人文化电视剧、一个集考古研究、保护展示、文化感悟于一体的高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
目前,该特色小镇已建、在建、拟建项目共29个,总投资逾31亿元人民币因地制宜做优特色品牌项目如何把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示范点等项目串联起来,凸显高州特色文化,让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成为高州聚焦全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答题。
目前,高州一方面通过抓品牌、抓特色、抓项目,多措并举,推动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高州通过大项目做出特色和品牌,如曹江镇高凉墟、马贵高山草甸项目、冼夫人特色小镇等,以点带面,形成品牌效应,打造更多的旅游路线,把高州大地上的“珍珠”串联起来。
此外,高州在文旅项目中注入“魂”,也就是当地的特色文化高州市用心用力打造的高凉墟项目,就是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广东特色意义的乡村振兴新样板这个项目也是茂名市大力打造近郊“鉴江印象”的一个重要节点,是茂名市实施强县行动和“百墟千村振兴计划”的重要一环,茂名推动打造的5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墟之一。
项目以“高凉冼夫人好心文化”为主题,将打造成集产业、餐饮、文旅于一体的示范墟,总投资为5.8亿元,包含了高凉岭、供销社、旧粮所、梁氏大屋等高凉人文历史特色地标高州着力在“旅游+”上求突破,实现全产业融合发展。
高州是茂名荔枝的核心产地近年来,高州以荔枝为“媒”,积极推动“大唐荔乡”国家田园综合体、茂南“好心湖畔”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推动观光休闲农业与餐饮业、旅游业紧密衔接,形成了“旅游+荔枝”“康体+荔枝”等“+荔枝”融合模式,年旅游人数超2000万人次。
高州还频出新招,大力推进“非遗+旅游”结合,开发文旅项目,积极把表演类的非遗项目推上旅游平台,通过旅游平台传承高州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为高州乡村振兴插上想象的翅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高州通过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向乡村拓展业务、落地经营,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创意设计服务,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
非遗工坊、创意工作室带动农民就业增收高凉彩玉,高凉南山彩玉是高州市的地方特色符号,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已成为高州市的文化名片和文化交流的使者每到周六晚,天色朦胧中的菠萝埗59号文化街热闹非常,因为此时正是高凉彩玉夜光墟开市的时候。
街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石头,高凉南山彩玉、腊石、各地奇石,还有人们熟悉的翡翠等等,琳琅满目在街市旁边则是多个高凉彩玉创意工作室,走进其中,能看到不少奇形怪状的石头,经过雕刻师的妙手打磨,成为别具一格的景观石。
创意设计,不仅仅体现在石雕创意在高州,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正在转型升级《小康》记者走访的丰盛荔枝干龙眼肉制作工坊、何达为创新工作室,主要在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努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流通率,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非遗工坊是高州以非遗助力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高州当地政府部门通过加强对本地非遗工坊的指导,切实发挥其在推动非遗保护、带动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22年,由高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高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州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公布了高州市第一批非遗工坊认定名单,这三个非遗工坊分别是:高州市粤奇月饼深薯糕制作工坊、高州市丰盛荔枝干龙眼肉制作工坊、高州市益农竹编技艺工坊。
这三个被认定的非遗工坊都是相关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通过非遗工坊认定这种方式,更好地促进了非遗工坊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传承人知青园,是分界镇杏花村的一大景点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知青饭堂打造出一条独具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风味之路”。
杏花村知青印象园是高州市依托分界镇杏花村知青文化打造的最新文化园区,是杏花村继知青饭堂后的又一重要文旅要点文艺演出,为高州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高州木偶戏、八音锣鼓、高州山歌、高州曲艺、采茶舞、土牛舞等非遗项目是中华民间艺术的瑰宝。
高州市文广旅体局局长廖远介绍,为了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近年来,高州市大力扶持这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进万家活动,通过“非遗+节庆”“非遗+旅游”赋能发展,让高州传统文化产业走上复兴之路。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属杖头木偶戏2003年,高州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木偶戏)”,2006年,高州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高州木偶戏传习所位于高州城区文笔公园旁边,现有职员20人,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室内设有排练展演厅,有良好的办公、排练、展演条件,现是“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偶戏传承基地”。
高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木偶戏保护工作,传习所改制后增加了投入如今,每逢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木偶戏便走村入户轮番上演,唱响乡村文化的主旋律;在校园,高州木偶戏班成为孩子们争先报名的“热门”班……。
高州市粤剧团成立于1962年,团长陈斌吸纳了一批志趣相投的年轻人,搭建起广东省国营剧团中最为年轻、行当齐全、功底扎实、富有朝气的一支粤剧生力军,平均年龄只有25岁近年来,该团在陈斌带领下,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排演了一大批新戏目,如《春江明月》《珍珠烈火旗》《乱世情仇》等。
高州粤剧团积极为传承粤剧培养后备人才,开展戏曲进校园、进农村活动挖掘戏曲好苗子,带动群众参与学习戏曲知识、培养戏曲创作人才高师附一小被评为茂名市粤剧特色学校,该校在高州市粤剧团的帮助下,创作了粤剧广播体操。
2006 年,高州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如今,高州木偶戏已成为当地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高州市文广旅体局供图本土音乐,为高州乡村振兴注入美妙音符新时代的高州,高州山歌、八音锣鼓、高州曲艺等音乐表演形式,历经岁月的洗礼传承不衰。
如今,高州通过活态继承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奏出乡村振兴交响曲周泽明,在茂名、高州两地可谓家喻户晓,民间称誉他为“山歌王子”他既能自编,又能自唱“高州山歌”,为“高州山歌”挖掘、传承、改革和发展以及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音锣鼓重放异彩高州八音锣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乐2013年11月,高州八音锣鼓纳入第五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州八音锣鼓吸纳了粤剧中的一些排子锣鼓和小曲,大大地丰富了演奏内容高州曲艺是高州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凡神诞庙会、年节喜庆、重大庆典活动都离不开曲艺表演。
高州曲艺团队多、分布广,演出活跃,无论是商业演出或者自娱自乐,在高州城乡随处可见目前,高州曲艺已列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笔一画,勾勒高州乡村振兴生动景象近年来,高州市传统木刻画与当代美术创作遥相呼应,创作者以时代为媒,深刻反映社会巨变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共同展现新时代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
源于唐朝的高州木刻画,又称高州木刻版画2012年,高州木刻画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高州市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在高州,一大批有着精湛技艺等能工巧匠应运而生,先后涌现了崔寇璋、张宗俊、卢西林、黄河清、谭耀华、梁光鹏等一批优秀的版画家。
花甲之年的吴思志“刀耕不辍”40余年,其创作的作品频繁进入省展、国展吴思志不仅继承了传统高州木刻画雕刻技法,还独创了“粒点刀法”“拼板套色法”和“背拓着色法”等绝技“高州木刻画需要发展、需要创新,融入当下的社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吴思志说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思志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护和发扬高州木刻画的责任他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文化重传承,特色文化进校园、到社区”活动,吸引了3万多人次参加;协助高州附一小成功申报“广东省传统木刻画特色小学”……吴思志对高州木刻画的传承与坚守,为高州木刻画的延续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高州市,美术创作的氛围也十分活跃位于高州红荔路7号大院的梓园,原是高州市第二轻工局的旧厂房经过改造后成为当地美术爱好者们的创作基地,同时也是高州市文化馆艺术展馆梓园分馆、艺术培训基地,这让原本破旧的厂房重新焕发了生机。
茂名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画家吴树龙坦言,有了梓园这个基地,让高州美术爱好者们有了交流学习场所巧手匠人,定格高州乡村振兴文化底蕴缅茄树上结的缅茄果实,在工匠的巧手上摇身一变,变成精妙绝伦、独树一帜的手工艺品。
高州盛产的彩玉,在工匠的设计、打磨、雕刻之后,变成古朴典雅的玉雕工艺品,是高州市的地方特色符号和文化名片目前,缅茄雕刻已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国礼缅茄,中土无双”而高凉彩玉雕刻,匠心独运。
2014年,通过中国观赏石协会专家评审,高凉南山彩玉被正式评定为中国新玉种,2021年高凉南山彩玉雕刻入选茂名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小康》记者了解到,高州紧追时代发展潮流,以数字文化赋能,文化产业得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资源和数据实现有效衔接,大大扩充了文化产业的深度与广度。
2020年,高州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此后,高州通过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通等企业与辖下镇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打造特色乡村品牌,为当地旅游产业带来持久的动力在高州,文化因子,浸润于高州乡村振兴每个细胞。
《小康》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高州还结合文化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培育打造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位于根子镇的中国荔枝博览馆,是中国唯一的国字号荔枝博览馆,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荔枝之窗”。
博览馆占地面积33亩,主体建筑三层,总建筑面积4127.72平方米,是以岭南佳果荔枝为主题,集历史、文化、技术、 艺术、教育、旅游于一体的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博览馆除了会定期举办书法、美术展等文化类活动,还会参与举办集体婚礼。
2022年茂名市“520我爱荔”集体婚礼轰动一时专家点评:高州,探索了可行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文化赋能,高州乡村振兴行稳致远因地制宜、高位推动、多点谋划、精准施策的“高州经验”引起了多位知名专家的关注,他们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认为,高州精准发力,实现了“两个高度契合”文化产业细分门类繁多,但适合在乡村发展的文化产业并不多,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门类进行精准发力,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
高州市的做法与《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高度契合,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高度契合特色鲜明,发挥了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高州市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注重依托本地特色文化和农业资源,对冼夫人文化、高凉彩玉、木偶戏、八音锣鼓、木刻版画、缅茄雕刻、竹编技艺等特色文化资源以及荔枝等特色农业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冼夫人文化等IP打造、高凉墟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粤奇月饼深薯糕制作工坊等非遗工坊建设、中国荔枝博览馆等文化设施建设、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品牌活动举办,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亮点突出,创新了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体验方式高州市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没有局限于传统思维和做法,不断推进产品、模式创新和科技应用,通过鼓励社会力量打造高凉文化体验馆、创新“旅游+荔枝”“康体+荔枝”等融合发展模式、扶持高凉彩玉创意工作室、设计丰富多彩的墙体彩绘、配以木偶戏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独创“粒点刀法”“拼板套色法”等木刻画雕刻技法等,赋予高州市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位于高州红荔路 7 号大院的梓园,由旧厂房翻新改造而成,现在是高州美术爱好者交流学习的场所余弘阳 / 摄今后,建议高州市进一步增强产业思维,加大文化产业特派员等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持续提升冼夫人特色小镇、高凉墟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围绕荔枝、冼夫人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IP和产业链,挖掘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最大潜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永勋建议,高州未来可从多方参与机制建设上下功夫他说,高州市深入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高州市遵循“在挖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以保护为前提,以创新应用发挥价值为目的,着力推动形成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切实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高州市未来可从多方参与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探索建立一套政府主导,政策支持,让企业、本地居民、民间团体、科研工作者、社会创业者齐聚高州,共谋发展,共享发展红利的可持续合作机制,让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常用常新,让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永久传承,让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日俱增。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基层服务处处长陈移兵认为,文化产业为高州乡村全面振兴赋能铸魂他说,高州市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优势,为高州乡村全面振兴赋能铸魂,这是高州市积极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委《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交出的创新实践样本,具有较好的参考推广价值,重点体现为:。
一是坚持正确文化价值导向二是立足地方特色文旅资源高州市紧紧抓住冼太庙、冼夫人、高凉墟街、高凉菜、荔枝之乡等一批本土特色文旅资源,深入挖掘历史人文底蕴,精心设计时代新地标,文旅格调鲜明,讲好高州故事三是突出多要素立体化发展。
四是注重品牌化可持续赋能高州市常年打造荔枝文化节、龙眼文化节、丰收节、冼夫人诞辰节、高州山歌墟等文化品牌,逐渐成为高州乡村文化“地标”,带动特色小镇、文旅特色园区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知名度与吸引力日益放大,为高州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文化动能。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则表示,要以县区为单位推动乡村振兴,“一县一IP”带动“一县一产业”具体来说,一是用IP赋能品牌和产业,通过讲故事把产业变成植入产品、衍生品。
二是跟当地最支柱的农业产业相结合,比如把农业相关的变成衍生品,变成文创食品,变成农业文创和农业文创电商三是打造乡村灵境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韩嘉仪认为,高州经验,充分体现了“文化引领”“产业带动”的发展导向。
他说,高州市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围绕历史文化底蕴,着力发展文旅项目,同时在文艺演出、音乐表演、美术创作、非遗传承、数字文化、三产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多点开花,取得了突出成效,形成了高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对当下国内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探索了可行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
高州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定位、路径和任务,既契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意见》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政策举措等,又结合高州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平台特点和体制机制优势,充分体现了“文化引领”“产业带动”的发展导向。
同时,高州选择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有很强的针对性(《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4月中旬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