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河南当地群众视为年节最隆重活动的马街书会,是中国非遗保护传承中一段绕不过去的传奇当记者近日跟随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年俗采风团来到河南宝丰时,因疫情转为线上举办3年之久的马街书会重启线下活动,热闹非凡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马街书会,已有700多年的举办历史。
时至今日,马街书会不仅是吸引新老艺人的曲艺盛宴,是备受地方政府和群众重视的文化名片,也正在成为一个体量可观的文化空间在新时代,马街书会如何持续发展,生生不息?在提问前,或许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马街书会是怎样延续下来的?这一财富,我们这代人如何继承并发扬光大?
1马街书会的“活历史”2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是马街书会的正日子书会期间,来自河南省内外成百上千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在600亩麦田之中说书亮艺,演绎各种曲目因为马街书会,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全国闻名。
凌晨4点多,陆书娟陆文娟这对双胞胎姐妹醒来。时隔3年,姐妹俩又能与观众面对面,激动的心情不能自已,赶马街书会的经历、在“艺人之家”的过往也在此时涌上姐妹俩心头。
▲ 陆书娟陆文娟姐妹陆家姐妹老家是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聚合庄村,地处山区,消息闭塞初中毕业后,她们就跟着草根艺人学说河南坠子,可学了一年多也不见有多少长进,“没腔没调没身姿,啥啥都没有”陆书娟笑说直到有人看姐妹俩是学曲艺这块料,跟当时正在穿山越岭寻访艺人的马街村村民张满堂介绍了一句,情况才有了变化。
2006年的一天,张满堂骑着摩托车来到陆家姐妹家,她俩才知道宝丰有个出名的“马街书会”第二年开春,父亲就带上姐妹俩来赶马街书会那年,她们俩18岁“一日能看千场戏,三天胜读万卷书”,马街书会名不虚传,满眼的人,满耳的声,艺人多,唱得好。
“一到现场,我俩惊得不行,就冒出一句话:好大呀”眼界大开的姐妹俩当即决定留在马街学艺,还认了张满堂做义父在张满堂家,陆家姐妹感受了浓烈的曲艺氛围大通铺、大锅菜,条件不算优越,但人人面带笑容,高兴得不得了。
艺人在此切磋技艺,感觉来了,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唱一段有的演员没有琴师,就现场找搭档,我唱上一句词,你拉上一段琴,磨合几轮,最终总能找到相合的伙伴经当地非遗保护机构介绍,陆家姐妹得到邢玉秋、杨翠萍等不少名家指点。
凭着对曲艺的执着与刻苦训练,她俩还拜入曲艺名家刘兰芳门下,成为刘兰芳的再传弟子“马街这里热爱曲艺的浓厚氛围,对我们的人生选择有很大影响看到洋溢在行内人脸上的自信,见识到曲艺文化繁盛的样子,心里不再有犹豫,认定了这个事业。
”陆家姐妹说2012年,政府大力开展非遗人才培养,位于马街书会会址旁的中华曲艺展览馆也正式建成姐妹俩信心大增,决心留在这里工作,担任解说员和曲艺演员,带着保护传承非遗的使命一直唱下去言谈间,天蒙蒙亮按捺住兴奋劲儿,姐妹俩索性起身收拾,准备提前出门,一面猜想今年会上能有多少人,一面盘算到了现场要找哪些朋友拜年。
更令她们期待的是,今年,终于能回到麦田开一回嗓儿了在马街书会,没有高低之分,所有艺人都是平等的不论是名家大腕儿,还是不起眼的草根艺人,不论是河南坠子、河洛大鼓等本地特色曲艺,还是天津快板、京韵大鼓、山东琴书、凤阳花鼓等外地曲种,百姓都欢迎。
只要一桌、一椅、一琴、一板,艺人们就南腔北调说唱起来只要唱得好,观众就鼓掌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说书人,小段、中篇、长篇的说唱都要掌握,不同形式还要能自由结合现在,达到这种程度的曲艺人基本是上了年纪的非遗传承人。
而在马街,称得上完全掌握说唱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中,年纪最长的是余书习,今年102岁余书习介绍,在马街书会上说唱表演被称为“亮书”,收到演出邀请与人签约,叫作“写书”过去,每逢红白喜事或重要活动,村民都要请人说唱一番。
那时候,马街书会是重要的交易场,能从这里“书”出去的艺人,日子能过得不错“最隆重的那回,要数在清凉寺说书在马街亮书,第一年就被请去说唱,吃住都在寺里,连日里小段和中、长篇穿插轮换着唱第二年春节前又被请去,那次两个月都没出寺。
两个月都没唱重,连标题都不带重样的!” 余书习的好生活就是从马街书会起步的,像这样的“辉煌时刻”,他还能道出很多“跟老艺人比,我们还远远不到火候,敢演敢说是一回事,但可不敢称亮书,就是在书会上演一演”陆家姐妹说,学了10多年河南坠子,还觉得自己是曲艺“小学生”。
今年,她们的目标是学一部大书,争取明年“交作业”马街书会的过去与现在,说唱技艺的发展与非遗传承,都写进了新老艺人的人生,化入了他们的唱腔曲艺人是马街书会这一民俗项目最厚的一本“活历史”,也是当下非遗保护的重点。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系列政策,都强调扩大非遗传承队伍,提高非遗传承能力为保护、传承马街书会,宝丰县已连续多年对马街书会期间的系列活动进行数字化记录;对部分民间艺人的优秀传统濒危唱段进行录音录像,登记到会艺人传承曲种、门派、代表曲目等详细情况;对收徒拜师、评选书状元、祭火神、对戏、三月三祭拜三皇等民俗进行有效保护。
今年,余书习专门带着14岁的小弟子来到马街书会,让他见见场面“我第一次来赶会的时候就这么大,在这一辈后生身上能看到希望现在,政府还给我们建了非遗传习所,组织我们进校园只要小娃娃愿意学,我都愿意教,要能带出几个,就算不负此生了。
”老人说2普通村民的“非遗情”马街书会线下活动的重启,让张满堂恢复了忙碌节奏今年70岁的张满堂,十几年如一日,从大年初一、初二就开始忙:拆洗被褥、打扫卫生、把房间空地留到最大;蒸馍擀面,把院子里种的白菜、萝卜齐齐收进来,备好粉条、豆腐、鲜肉。
一住一吃,妥妥当当,是为迎接各地来赶马街书会的艺人所做的必要准备有一年,人格外多,张满堂粗粗算了下,大约用了320斤面、70多斤面条、100多斤肉张满堂,只是宝丰县马街村的一位普通村民这些年,跟马街书会一样绵延的,是马街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同,是国家和政府对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实实在在的鼓励。
▲ 张满堂的“艺人之家”成为八方艺人来马街书会的落脚点曲艺行当有个老话儿:“无君子不养艺人”说的是说书艺人行到一地,如果没有“君子”(愿意免费提供吃住的人)相助,吃饭住宿都难以保证,更别提说书了在马街,款待艺人是一项传统。
张满堂就是这一淳朴民风的“接棒人”他从小爱听书,对书会和艺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一注意到马街书会有些萧条,张满堂就上了心2004年,他只身骑着摩托车,行程1.5万公里,调查拜访艺人,了解艺人顾虑很多艺人都提到:到了马街没地儿住,踏实不下来。
2006年,张满堂拿出积蓄,建了12间简易屋“石棉瓦的房子,条件是简陋了些,但好过没有”张满堂告诉艺人朋友自家盖房的消息时,还追了一句:“有我老张吃的,就有恁吃的有我住的地儿,就有恁住的地儿”听到好消息后,很多曲艺人又回来了。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开始,许多艺人一到马街就来找“老张”马街书会,因为张满堂等村民的努力,每年春节期间又多吸引几百位曲艺人前来,其中不乏名家
▲ “艺人之家”的热闹场景管吃管住,这是张满堂对艺人的承诺,也是他守护马街书会的方式授牌建档,这是非遗相关政策对群众的表态,也是政府守护民俗类非遗、坚持人民至上的行动2007年,宝丰县政府为张满堂等多位村民授牌,在肯定村民服务艺人的同时,帮助改善基础条件。
张满堂家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之家”更令张满堂欣喜的是,除了马街村,周边不少村落也加入进来,有这块金灿灿牌子的人家越来越多近几年,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无偿为艺人提供吃住服务的点位也一直在增加宝丰还在官方网络平台公布“艺人之家”的位置和联系方式,在现场设置引导牌,方便艺人们回“家”。
“宾馆也不是住不上,但还是愿意来‘艺人之家’,大家聚在一处,不讲求条件,要的就是这个亲近热闹的劲儿”民间艺人李金国(化名)回忆,年轻的时候,从年初三开始就骑上大梁自行车,一路骑一路说唱,收下沿途百姓用来当报酬的玉米、土豆和小麦,换成钱作路费,到了马街就不愁,因为有“艺人之家”。
其实,随着国家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地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少艺人已被认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生活境况明显变好了但正是马街人的这份深情,当地对民俗相对完整的保护,让许多艺人连续几十年来赶书会,风雨无阻。
像张满堂一样,“艺人之家”的运营者都有数不过来的艺人朋友每年书会临近,老朋友带新朋友,来“艺人之家”拜年问候加切磋,一整套过节仪式走下来,隔天去赶会,才算圆满“艺人回来,能吃上热饭、住得下来,咱马街书会的命就续得上。
”张满堂还在运营着“艺人之家”,保持着与朋友们相聚的习惯不过,他很少跟别人主动提起的是,自家这12间屋子,每年只有春节期间马街书会现场开办的时候才能住满其他时间,这里零零星星不定期举办活动,但多数时候都空着。
“等这12间房子能用好用满,能做的事情更多,马街书会能叫得更响,我们这代人的梦想或许就完成了”张满堂说3艺人之家的“传承路”2013年,宝丰县东彭庄村村民李天一的家正式挂上了“艺人之家”的牌子运营的事主要交给儿子李红旗,李天一则拿起琴、打着板,继续辗转乡间说唱。
父辈守艺,子辈护艺,以家族为单位,与曲艺传承系在一起,是马街村“艺人之家”很多老一辈运营者计之深远的考虑,也是新一代运营者使命所在的选择。他们觉得,马街书会在传承,“艺人之家”也在传承。
▲ 西安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给张满堂送来马街书会的相关论文以供研究“艺人之家”的运营者都有一本刻在心里的“老友录”大家清楚,每年都有老艺人因身体和年龄原因赶不了书会的如何让老友能够年年看得成书会,是曲艺人在“艺人之家”常常谈论的问题。
不可忽视的还有,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浪潮中,外出打工或求学的年轻人逐年增多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三,马街书会热闹起来的时候,大部分年轻人已经回到工作岗位如何让年轻人看得上书会,也是“艺人之家”新一代运营者的重要任务。
前些年还不太理解父亲张满堂那番“折腾”的张一栋,在看到各地曲艺人每逢年节就如归巢一般来到家里,听了无数场艺人在自家院儿里的即兴说唱后,逐渐明白了“艺人之家”的重要价值,理解了保护马街书会等非遗项目的意义。
今年春节前,张一栋早早停下手里的生意,回到宝丰老家帮父亲操持除了安排各种具体事宜、做些体力活,他还着手拍摄短视频,尝试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镜头里,他记录下了正月初七祭火神这一马街书会的重要环节,介绍了正月初八到初九“艺人之家”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也分享了曲艺名家来到自家院里,在“艺人之家”的舞台上亮相演出的精彩瞬间。
对于民间接待艺人风俗,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为“艺人之家”配给一定数量的米、面、油、肉,减轻百姓采购物资的压力;鼓励“艺人之家”升级服务,保护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与往届相比,今年的马街书会更加开放,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举行。
线上,“书说天下 唱响万家”马街书会系列活动是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2023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的组成部分;“云上书场”“云上戏台”方便全国观众“云赶”马街书会。
线下,历届书状元展演、书状元评选、对戏、拜师收徒、送书下乡等多项活动轮番举行,搭建展示平台,丰富群众生活“今年,还有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来现场帮忙,出力出点子,把简单的服务做得有声有色各方都这么看重咱儿,我们也要在运营方面努力跟上节奏。
”“艺人之家”的运营者普遍觉得,条件越来越好,服务艺人的动力更足宝丰还支持“艺人之家”设立小戏台,为艺人提供更多交流空间2017年1月文化部批准在平顶山市设立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提出:“扶持马街书会、胡集书会等民间曲艺展示交易集市的发展。
”2020年10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河南省曲艺传承发展实施方案》中,也进一步明确了马街书会的保护思路宝丰县还在马街书会会场建设了中华曲艺展览馆、刘兰芳艺术馆、中国曲艺交易中心,把马街书会景区创建为国家级4A级景区。
▲ 曲艺名家刘兰芳来到张满堂的“艺人之家”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是马街的“荣誉村民”1981年至今,她已经赶了19次马街书会在她心中,正月十三赶到宝丰的“艺人之家”,是她和马街书会“约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马街书会为中国曲艺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通过发展曲艺小镇等文旅融合项目,也一定能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刘兰芳说记者观察重人情、合民意,旺人气“鼓子声声走雷喧,琴声悠悠流细涓大调坠子传神韵,唱醉听客马街前。
”传承700多年以来,马街书会以其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气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民间艺人和当地群众喜爱鼎盛时期,前来赶会的民间艺人多达千人,群众最多可达20余万人在马街书会的现场,记者亲身体会到春节这一重要传统佳节对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从不同角度理解政府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精准定位,得以记录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感人故事,感受百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尤其对“艺人之家”这一群众自发形成、当地政府支持的民间场所印象深刻。
发展总是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持续推进的在保护传承过程中,马街书会也面临着民俗类非遗项目普遍遇到的境况伴随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演变,马街书会的曲艺市场交易功能有所退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地艺人专程前来的动力,其创新性发展与所涉及的曲艺传承亟待科学平衡、良性互促。
“我演你看”“我唱你听”的形式,对观众特别是注重体验感的年轻人,吸引力有待增强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之下,扎根在乡村的马街书会显然还需要更多落地政策的支持此外,马街书会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还需产品支撑。
可贵的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面对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对非遗原生环境的挑战,马街书会仍拥有深厚的民间群众基础,在政府支持下,越来越多村民在家办起了“艺人之家”,以免费提供吃住的朴素行动服务各地艺人,表达对曲艺真诚的尊重和欢迎,以真心付出牵动艺人的心,成为在非遗传承体系之外“超常规”“超基层”的一股支撑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中提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建设过程中,保护“艺人之家”等社会支持系统,保障群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恰是有效保护文化生态的生动见证非遗,究其根本源于人民的智慧和创造非遗保护,内在动力在于人民的参与和支持。
像马街书会这类民俗类非遗能够有当代的“人气”,正是得益于其保护传承“重人情”“合民意”由此观之,非遗保护传承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明确人民性这个基本点,紧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立足点,把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个突破点,突出传递文化价值这个核心点,厘清具体工作边界,处理好不同“身份”,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大好形势下,马街书会这一民俗类非遗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不妨打开思路,积极探索联动保护,借力发展,凝聚人气马街书会在春节期间举办,应与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和各类相关非遗项目展开更多互动,打造“来马街、赶书会、过大年”的特色民俗,丰富“赶”的体验性、沉浸性,让马街书会变得可听、可看、可逛、可赏、可游。
重点是形成自我更新、应时而为、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为非遗保护传承持续供能、蓄力鼓励传承,升级服务,持续吸引马街书会的繁荣与曲艺传承发展密切相关,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要科学引导,也要做好“人情”文章。
一方面,着力机制创新,让政策红利真正覆盖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重新定位“艺人之家”的桥梁属性,在改善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引入乡村旅游、活动组织等专业力量,升级软件服务,定制专项服务,将“艺人之家”的空间优势转化为平台优势,打造为当地文旅志愿品牌。
此外,马街书会为各地曲艺人提供交流展示平台的同时,要努力发展为曲艺创作演出信息服务集散地和说唱艺术研究地,强化其在新时代推动曲艺传承发展的功能扩大声量,多级传播,广泛影响马街书会700多年的传承历史是打造独特IP不可替代的先天资源,是名副其实的“传家宝”。
马街书会的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实质进展并行不悖,应在文化内涵中找增长点,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相结合,积极发挥其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力(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彬)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2023年3月3日《中国文化报》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艺人之家:马街书会的“供能站”》
责编:陈晓悦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