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美术与技艺·山东省(山东省非遗协会)

六八 221 0

国家级非遗美术与技艺·山东省(山东省非遗协会) 第1张

简介摘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此致感谢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304 杨家埠木版年画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潍坊市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的一种民间版画明代隆庆二年后,杨家埠年画艺人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等四家画店。

清代乾嘉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兴盛,至咸丰年间达到鼎盛,一时间,当地出现了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的盛况,年画人才辈出,杨家埠木版年画曾行销大半个中国1949年后,因战乱而一度萧条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生机。

195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印制780万张1979年,原潍县政府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专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  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每年春节年画题材都会更换一次,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之后,马上就能够在年画中反映出来,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杨家埠木版年画还间接地记录下了中国民居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05 高密扑灰年画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  山东省高密市姜庄的扑灰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勾描,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

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  扑灰年画相传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初时一些民间画工临摹庙宇壁画出售,因为临摹需要大量底稿,故在传统民间壁画底稿“扑粉”拓印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扑灰”拓印法“扑粉”和“扑灰”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材料的运用,而在于“扑粉”是使用现成的粉本(即样本),而“扑灰”则需要先对原作加以临摹。

“扑粉”是直接印制,用一次印一次,“扑灰”是一次摹仿多次印制因为有了临摹这一程序,故扑灰年画在发展过程中极善于吸收各种绘画因素和造型风格,以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清初扑灰年画吸收了文人画的艺术因素,嘉庆年间又对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两种木版年画的技术进行了吸收与改造,逐渐形成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年画派系。

咸丰年间高密涌现出一大批年画制手,出现了“老抹画”、“红货”两个主要流派  扑灰年画的制作特点使其无法脱离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由此造成制作周期长、工艺讲究、产量有限的特点,这样扑灰年画便无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技术竞争市场,至光绪年间整个行业开始衰落。

时至今日,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地区的传承已是后继无人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有必要对之进行抢救和挖掘438 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潍坊市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北濒渤海湾,南临黄海,春天风多雨少,且风向单一,瞬时波动小,风力基本呈正态分布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产生了潍坊风筝,其生产制作集中在寒亭区杨家埠一带和奎文区、潍城区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

那时,村民已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开始时仅自娱自乐或馈赠亲朋好友,后逐渐发展为商品至乾隆年间(1736—1795),风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

  明代潍坊风筝以板子风筝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以长串蜈蚣为最(最长可达三百六十多米)、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造型系列,内容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等目前,西杨家埠村风筝扎制专业户近百家,风筝品种达三百余种,年产近百万只,主要传承人为杨其信、杨其民、杨连敏、杨乃忠、杨学顺等。

  潍坊风筝具有起飞平稳、放飞高的特征无论是软翅、硬翅还是串式、立体式的风筝,除了板子风筝需要坠外,其他不需要任何辅助物都能平稳地直升蓝天其扎制方法虽简单,少则竹条三根,多不超过七根,但讲究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重心拴线,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但近年来,因考虑制作成本而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变换了材料,使用尼龙布和炭素钢管,丢失了传统技艺,也失去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828 面人·曹州面人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

曹州面人是长期流传于山东省曹州地区的一种民间面塑艺术,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由郝胜、杨白四、王清源、郭湘云等民间艺人开始,经过六代面人艺匠的传承发展,曹州面人逐渐摆脱了充当民间祭神“花供”的功用,成为一种观赏性的民间工艺品。

20世纪20年代,曹州面人行业出现了并称“文武二李”的李俊兴、李俊福兄弟李俊兴擅长捏塑才子佳人,李俊福则擅长捏制武将侠客兄弟二人技艺超群,成为曹州面人制作的代表性人物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塑逐渐形成了山东的李派、上海的赵派和北京的汤派、郎派等艺术流派,几派虽各具特色,但无一例外均受到曹州面人的影响。

自李俊兴、李芳清等面塑大师出国表演传艺以来,曹州面人日益受到东南亚、欧美等地区民众的喜爱,驰誉国际,进一步确立了其在面塑史上的地位曹州面人来源于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它造型概括,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工写结合,堪称中华民间艺术的瑰宝。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人们对传统面塑的热情逐渐衰退,曹州面人的传承发展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828 面人·曹县江米人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曹县曹县江米人是流行于山东省曹县一带的传统面塑艺术,由古代祭祀神祇的供品演变而来。

据当地制作江米人的老艺人介绍,明代洪武年间曹县桃源镇、安蔡楼镇等地已有用“花供”祭祀天地、火神的风俗,“花供”中即包括用江米面捏制的人物、瑞兽、花鸟等供品这种以面塑供品表达祈福心愿的民间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但表现题材已大为拓展,出现了祥禽瑞兽、仙花芝草、戏文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俗风情及现实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

不用作供品的时候,曹县江米人主要是游方艺人边做边卖、娱乐儿童的“签举式”食玩品曹县江米人样式丰富,造型简略,色彩绚丽,塑造传神,显示了较强的艺术性作为与祭祀民俗联系紧密的传统技艺,它在民间宗教文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曹县江米人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已面临着极大的传承危机,亟待抢救保护829 面花·郎庄面塑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冠县郎庄面塑俗称“面老虎”,是流行于山东省冠县郎庄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

据郎庄村碑记载,明代洪武年间有郎姓兄弟从山西迁徙至此,以姓立村,名为“郎庄”后因“郎”字与“狼”同音,寓意凶险,有巧手村民捏制“面老虎”以制“狼”克邪,祈求平安其后捏虎制狼之法相沿成俗,在郎庄世代延续,经后人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当地特有的面塑艺术。

郎庄面塑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反映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和民众的审美创造力,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为地方民俗和民间艺术的研究提供鲜活的例证830 草编·莱州草辫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莱州市莱州草辫是流行于山东省莱州市的一种传统编结手工艺,它最早起源于莱州沙河镇一带的农村,据说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莱州市志》称,明代沙河一带的草辫经直隶、豫州等地在国内传播鸦片战争后,莱州草辫成为中国最早进入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曾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过特别奖,被誉为“世界最优质的草辫”莱州草辫的编织技艺有三根草掐法、五根草掐法和七根草掐法之分,掐法不同,花样也随之变化。

但总的来说,各种掐法基本都是拇指掐正面,食指掐反面,而后再作压、挑处理几根麦秆在草编艺人手里左右上下翻飞变化,迅即化作优美的艺术品,技法之精,堪称一绝20世纪中叶以来,莱州草辫发展迅速,当地相继建立了益新和育新两家专业厂,草辫的花样品种也增加到两千多个,全国各地都有人到沙河学习草辫工艺。

在莱州,草辫成了许多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莱州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832 石雕·嘉祥石雕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嘉祥县嘉祥石雕是山东省嘉祥地区流传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嘉祥石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这一点可由出现于当地的东汉武氏墓群石刻、隋开皇三年隋碑、五代后唐时期石佛及清代乾隆御碑等历代石雕石刻珍品得到具体证明。

嘉祥石雕技艺繁复,包括圆雕、浮雕、透雕、线雕、平雕、影雕等多种雕刻样式它以当地出产的天青石为主要原料,而以大理石、花岗石、汉白玉等为辅料,刻制成人物雕像、石麒麟、石狮、石碑、石桌、石塔、石亭、龙柱、大型牌坊及仿古器皿等众多形式的作品,造型端庄凝重,线条刚直简劲,气势雄伟恢弘,显示出中国北派石雕艺术的典型风格。

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嘉祥形成了以梁氏、杜氏、徐氏等为代表的一些石雕世家目前,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嘉祥石雕的传统工艺内涵逐渐衰减,导致石雕作品艺术面貌也不断变异,如不及时抢救保护,这一历史悠久的优秀民间工艺将面临消亡危机。

832 石雕·掖县滑石雕刻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莱州市掖县滑石雕刻是以滑石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主要流传于山东省莱州市掖县地区滑石质地柔软细腻,色泽晶莹似玉,适宜用作雕刻材料据记载,掖县滑石雕刻源于宋代,清末时当地出现了大量以滑石雕刻为业的家庭作坊,20世纪下半叶进一步形成百余家工厂作坊,大大扩展了生产规模。

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掖县滑石雕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法,能刻制炉瓶、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钮章、文具、器皿八大类两千多种样式的产品掖县滑石雕刻艺人善于根据石料的天然纹理和色泽进行创作,往往因材定型,因材施刀,其作品特别是“巧色”作品的花色千变万化,美不胜收,一经上光打蜡处理,更显精妙非凡。

目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掖县滑石雕刻整体上呈衰退之势,亟待加强保护834 木雕·曲阜楷木雕刻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曲阜市楷木雕刻也称“楷雕”,是流行于山东省曲阜市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以当地独有的珍稀植物楷树为原材料进行雕刻,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历史上,上乘的楷雕名贵非凡,是孔府衍圣公进献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贡品或礼品楷木雕刻有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多种形式,全部工艺过程由十几个制作环节构成。

传统产品以寿杖、如意为主,现今品种已发展到近百个,可以雕制孔子像及人物、花鸟、走兽等各种形象,也可以制作文具楷木雕刻刀法古朴简约,工艺精致细腻,造型端庄厚重、形神兼备,具有民族气派和地域特色目前,在原有基础上保证这项特殊工艺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曲阜楷木雕刻行业的主要任务。

835 核雕·潍坊核雕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潍坊核雕是流行于山东省潍坊地区的一种传统雕镌艺术,它以桃核为主要材料,发展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末年潍坊核雕由都氏核雕世家的都渭南及其子都兰桂一脉传承,当地崇尚桃木的古俗有力推动了这一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都氏核雕布局严谨,刀法细腻,形象生动逼真,呈现出一种纳天地万物于方寸之间的博大气象,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潍坊核雕有佩挂、扇坠、念珠、耳环、手串、纽扣、印章等诸多品种,创作时多因材施艺,充分利用桃核的自然形态和纹理来构造物象,技艺精巧,题材丰富,形象刻画栩栩如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潍坊核雕还与乡风民俗结合在一起,具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成为民俗学和山东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对象核雕技艺难度较大,不下苦功无法真正掌握,且短期内不易出成果,很少有人能坚持习学,因此目前潍坊核雕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亟待保护传承。

837 葫芦雕刻(东昌葫芦雕刻)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昌葫芦雕刻工艺流传在山东省聊城市,其分布以东昌府区堂邑镇为中心,遍及梁水镇、闫寺办事处和今冠县辛集镇等地区明清时期,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的东昌府是鲁西平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这里舟车来往,商贾云集,繁荣昌盛达四百余年。

东昌自古就有用雕刻葫芦蓄养蝈蝈的风气在此情形下,带有当地特点的雕刻葫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重要的商贸产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昌雕刻葫芦远销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后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曾一度兴盛东昌葫芦雕刻用料考究,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制作精良,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种葫芦雕刻工艺将典雅的造型技巧与写实手法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成品葫芦多刻有表达吉祥寓意的图案和纹样,以表现与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一脉相承的古老文化主题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东昌葫芦雕刻技艺的传承严格按照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代代相沿不绝。

东昌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其材料的特殊性、题材的广泛性、技法的独特性和风格的多样性在其他传统工艺中实不多见,可以为传统民间艺术、山东历史文化及运河文化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东昌雕刻葫芦用途广泛,既可作日常器具、祭祀用品,又可作工艺品、生活饰品,还可入药食用。

葫芦上雕刻的图案、纹样充满吉祥寓意,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发掘、抢救和保护东昌葫芦雕刻工艺有助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838 锡雕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莱芜市 浙江省永康市

锡雕也称“锡艺”、“锡器”,是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锡作艺术传统制锡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河南殷墟出土的锡块、镀锡虎面铜盔、锡戈及云南楚雄万家坝春秋中期墓葬出土的含锡量高达99.15%的锡器表明,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制锡工艺已相当成熟。

锡有无毒、不锈、防潮、耐酸碱等优点,质地软,熔点低,易于加工,故锡艺向来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宋代以来,锡器的使用十分普遍,锡茶叶罐、锡“汤婆子”等一批日用器具在民间广为流行,锡作也因此而成为一个热门行当。

传统锡作以制造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亦生产部分供奉用品锡作工艺自成体系,主要包括熔化、铸片、造型、剪料、刮光、焊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工序和技巧,生产时按实用功能构造器物形制成品锡器造型丰富,装饰精巧,工艺精湛,充分体现出设计制作者的匠心。

莱芜锡雕是流行于山东省莱芜地区的传统锡作艺术,它在清代乾隆年间达于鼎盛,从业者不下千人早先的锡制品以日用器物居多,后被定为朝廷贡品,逐渐发展出一些具有高度观赏价值的锡雕艺术品由王时行创始的王家锡雕是莱芜锡艺的突出代表,迄今已有八代传人。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代传人努力创新,改进制作工具,完善加工技艺,开发品种样式,使莱芜锡艺不断精进莱芜锡雕工艺繁多,主要包括浮雕、圆雕、线雕、凹雕、镶嵌等制作手段和锻、錾、塑、雕、焊等加工技法,可以生产礼器、酒具、茶具、文房用具、艺术摆件等许多锡器品种。

莱芜锡雕造型精巧,雕饰雅致,工艺考究,保持了锡器工艺的优秀传统,同时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841 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东聊城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古城区内的东关街、清孝街,堂邑镇的许堤口及梁水镇的大赵等城镇乡村。

东昌府木版年画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一度达到鼎盛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晋、陕、冀、豫到东北三省,到处都有东昌府木版年画的销售市场东昌府木版年画将年画与门神画融为一体,兼具审美欣赏和驱邪祈福的功能。

它取材广泛,既有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内容,又有围绕福、禄、寿、喜等祥瑞主题的表现这些年画作品构图简洁,格调高,整体感强,人物造型夸张,形体丰满朴实,线条圆润流畅,刚柔相济,色彩鲜艳亮丽,对比强烈。

东昌府木版年画历来只有“草版”,即只印不画,画面全部采用木版分色套印,通常有红、黄、灰、青、黑五种基本色,多时则为“七色八版”印成的年画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面部一般不着色,因此人物形象在画面上颇为醒目。

东昌府木版年画是当地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生动反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供民间美术研究者参考841 木版年画·张秋木版年画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阳谷县山东省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北岸,隶属于号称江北水城的山东省聊城市。

张秋木版年画于元代时传入阳谷县境内,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清末民初以前在阳谷开设画店的主要是山西人,后来才逐渐转为本地人经营清末民初,张秋镇有源茂永、鲁兴聚、景顺和三家较大的画店,每家印纸用量达一千五百余令,印成的木版年画销往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及东北三省等地。

后景顺和店主刘振升将画店迁往聊城,以“张秋景顺和”、“张秋景顺”、“东昌景顺”、“老店景顺”的名义经营年画,促进了东昌木版年画的发展抗战时期,源茂永店主闫均振与其他画店一道,配合冀鲁豫文联的文艺工作者创制了一批新内容木版年画,大大激发了当地爱国军民的抗战热情。

张秋木版年画题材新颖,形式多样,品种达到三百个以上它刻版精细,印刷讲究,线条流畅简洁,构图丰满停匀人物刻画夸张而朴实,造型独具特色,眼睛窄长,眼皮纹路清晰,鼻梁鼻翼瘦窄画面色彩以亮青、大红、二红、大绿、绛绿、丹红、黄、蓝八色为主,明快沉着兼而有之。

862 砖塑(鄄城砖塑)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鄄城县鄄城砖塑是由山东省鄄城县谢姓世家创始并传承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清代光绪年间,鄄城人谢光芳经反复实践,创出了独特的砖塑技艺由谢光芳到谢振乾再到现在的谢学运,鄄城砖塑在谢家传承已历三代。

自成一格的鄄城谢家砖塑保持了传统民间捏塑和土陶工艺的特色,构思巧妙完整,手法朴质率真,层次分明有序,线条清晰流畅,造型生动传神,流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情调以谢家砖塑技艺制作的神庙、家祠等建筑的装饰构件在鲁东、豫西一带流布颇广,方圆千里皆有声名。

鄄城砖塑主要包括戏曲砖塑和花鸟砖塑两种类型,在总体创作中前者的比重相对更大一些,创作者往往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通过笞邪恶、奸佞、丑陋的事物,融意识形态于审美创造,充分发挥了传统艺术的道德教化功能,为民俗学、传统伦理思想和地方历史文化等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目前,由于现代建筑形式的普遍流行,作为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鄄城谢家砖塑日趋衰落,急需大力保护874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临清市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用十多年时间大兴土木,营建皇家宫苑,为此特地在临清设立官窑烧制建筑用砖。

临清官窑的生产一直延续至清代,前后达五百余年据记载,临清砖窑从明代以来一直由工部营缮分司监督生产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改由山东巡抚监管,由临清州知州承办乾隆五十年(1785),砖窑专归临清州管理明清两代的临清砖窑约有数百座,分布在运河沿岸,范围达三四十公里,窑工有数万人之多。

明代中叶以后,临清官窑的制品成为建筑皇宫的主要用材,称为“临清贡砖”砖窑之所以设在临清,一是由于临清紧靠运河,运输方便,成砖可搭附漕船解运京师;二是临清的土质特别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击,很多地方向下挖一米多深,即可发现红、白、黄相间的泥土,人称“莲花土”。

这种土无杂质,沙黏度适宜,烧成砖后“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结实,不碱不蚀”临清贡砖烧制工艺十分复杂精细,制成的贡砖、副砖、券砖、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方砖、脊吻砖、刻花砖等一般在25 公斤上下,重的可达三四十公斤。

现在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城门楼和各王府建筑上的临清贡砖处处可见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建筑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清烧造此外,南京中华门城墙、山东曲阜孔庙、德州张秋镇荆门、阿城等处也相继发现临清贡砖。

这些贡砖至今不碱不蚀,敲击有声由于修缮文物古迹和修建仿古建筑需要大量贡砖,1996年,临清城东西陶屯贡砖窑户的后代继承传统工艺,恢复了贡砖生产其烧制的贡砖与明清贡砖在规格和质量上基本保持一致,现已通过山东省工程建设监督中心的鉴定,并先后用于蓬莱阁、济南大明湖和成都杜甫草堂的维修。

目前临清贡砖尚处于初期恢复阶段,仍需保护扶植,以保证传统生产技艺的继承和发展886 鲁锦织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鄄城县、嘉祥县鲁锦是山东的纺织品,系用彩色棉线分经纬织造而成,因其上的几何图案绚丽似锦,故名“鲁锦”,在鲁西南俗称“土布”、“粗布”等。

鲁锦织造技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济宁、菏泽两市及周边地区,其中尤以鄄城县和济宁市的嘉祥县为代表鄄城县鲁锦约始于元代,清代濮州(今山东省鄄城县)的鲁锦曾被用作贡品鄄城县鲁锦用色线交织成各种几何图案,并通过几何图案的平行、重复、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图案精致古雅,色彩绚丽,品种繁多,质地细密,舒适耐用。

其独特的手工提花织造工艺和色彩对比强烈的图案,与山东其他地区的手工织布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漫长的岁月中,心灵手巧的鄄城农家妇女不断创新、改进鲁锦织造工艺,逐渐形成现代鲁锦融提花、打花、挑花工艺于一体,于浑厚中见艳丽、粗犷中显精细的独特风格。

鲁锦过去多用作嫁妆,大大增强了当地婚嫁民俗的喜庆意味  嘉祥县早在春秋时代便产桑蚕,纺织业十分发达元代以后,棉花在山东大面积种植,嘉祥人民将传统的丝织技艺应用于棉纺织技艺,形成民间棉布织锦嘉祥县鲁锦织造技艺共有72 道工序,经线、闯杼、掏缯是其中最主要的环节。

嘉祥县的鲁锦织造能够染成22种色线,织出两千种左右的图案嘉祥县鲁锦图案美观,种类繁多,寓意吉祥,且采用天然原料,纯手工织造,舒适、环保,应用广泛,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899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招远市

山东省招远市是我国最大的黄金采冶基地,境内黄金矿脉遍布2002年1月,招远被命名为“中国金都”招远的黄金采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已很兴盛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是招远人民的发明创造,自宋代传承至今已逾千年。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采用铁锤、石臼、石磨、石碾、溜槽、簸箕、陶尊( 或坩埚) 等为工具,整个生产流程包括破碎、磨矿、拉溜和熔炼等工序,全部以手工操作这一古老的采冶技艺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的重力选矿法,至今仍被采用。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不仅可借鉴指导当今的黄金生产,它本身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由于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主要靠口传心授传承,掌握技术全凭个人经验,缺乏理论总结和科学记载,所以现在掌握这一传统技艺的人已经不多,且有日益减少的趋势。

尽快对此技艺加以保护,促使其顺利传承,是当务之急945 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烧饼是山东省周村的地方特产,清末曾作为贡品进奉朝廷春秋战国时代,周村属于齐国,商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

明代中期,周村已成为山东著名的地方市集,商户集中,繁盛一时周村烧饼用料简单,只需用面粉、芝麻仁、食糖或食盐即可制成它以薄、酥、香、脆而著称,“薄”是指烧饼薄如纸片,拿起折叠,会发出“刷刷”之声;“酥”是说烧饼入口一嚼便碎,失手落地即摔成碎片;“香”是说烧饼入口久嚼不腻,越嚼越香,回味无穷;“脆”则与酥相辅相成,给人以上佳的口感。

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原料配方、延展成型和烘烤是周村烧饼成败的关键,其核心在于一个“烤”字烤主要看火候工夫,所谓“三分案子七分火”,若非高手,掌握不好烤的技艺,烧饼质量就难保上乘 清代光绪六年(1880)后,“聚合斋”烧饼老店采用对环境没有污染的纸包装,这一形式一直沿袭至今。

20世纪50年代,“聚合斋”老店并入周村食品厂,成为现今周村烧饼有限公司的前身作为百年老字号的继承者,周村烧饼有限公司传承了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315 剪纸·莒县过门笺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莒县山东省莒县自古就有春节贴过门笺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历史十分久远莒县过门笺是一种深受地方民众喜爱的优秀民间艺术样式,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其刻制工艺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

清代以前,过门笺只剪出穗头和花样,制作相对比较简单民国初年至今,过门笺多由民间艺人照模板刻制而成现在,过门笺制作以“借古开今”为原则,先按定好的尺寸设计出图案,而后以牛皮纸、纸板、厚纸或袋子皮刻成模板,再根据图案的线条找工匠打制出各种刀具,用木板、石蜡和锯末做成一个蜡盘,按尺寸裁好彩纸,将模板放在彩纸上,最后再放在蜡盘上,用各种刀具刻制,有时也用木槌敲击刀具砸刻。

过门笺的加工可分单色、多色和套色几种工艺,其中套色法是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置于蜡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换纸的颜色、位置、纹样,以实形填补虚形,谓之“换膛子”背面则用纸片粘贴住,使色彩更加丰富有序过门笺从题材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透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农村的居住特点相适应,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它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图美观,色彩鲜明,善于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可以为历史、民俗、手工艺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从前莒县当地过门笺制作的从业人员众多,从业者比较集中的地方,艺人往往连续传承四五代以上。

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莒县已有不少人住进楼房,贴过门笺的习俗日渐淡化受环境影响,过门笺的制作也不断市场化、商品化,致使一些传统图案变化或消失,原汁原味的作品越来越难以寻觅目前莒县当地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习和继承这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过门笺刻制技艺后继乏人,濒临灭绝,已到了抢救的关键时刻。

315 剪纸·滨州民间剪纸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山东滨州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广泛流布于黄河、徒骇河流域的广大乡村集镇,这里经济繁荣,民俗活动多样而频繁滨州民间剪纸是这些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生礼仪到岁时节令,从庙会集聚到民间祭祀,到处都可以见到剪纸留下的影迹。

滨州民间剪纸是黄河文化孕育的产物,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滨州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历代的不断创造丰富和发展完善,经过齐鲁文化的洗礼和周边地域文化的滋养,最终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展现着别样的神韵和风采。

滨州剪纸中凝聚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倾吐着人们对自然、劳动、生活、爱情、生命的颂扬和赞美,显示出他们高尚质朴的情操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滨州民间剪纸所反映的民俗心理和审美观念于平和中见刚毅,自然中现顽强,苦难中生勇敢,平稳中求开拓。

滨州民间剪纸主要在家族内部和师徒间代代传承,难以形成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滨州剪纸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出现了人亡艺绝、无以为继的现象,急需引起重视315 剪纸·高密剪纸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高密剪纸流传于山东省高密一带,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间。

明初朱元璋下旨移民,山西、河南、河北、江西等地各有一些民众迁入高密移民中的民间艺人将各地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带到高密,经过一个交流融合的过程,逐渐形成朴拙、粗犷、金石味浓郁的高密剪纸,在全国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

高密剪纸主要用来制作窗花、墙花、顶棚花、灯花、门笺、喜花、服饰花、鞋花和随葬花等,其题材范围非常宽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花鸟草虫等都是它常常表现的内容高密剪纸以“把样”和“熏样”为主要传承手段,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沿不绝。

高密剪纸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代表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和山东美术馆收藏以高密剪纸为内容的《乡土瑰宝》、《民俗瑰宝》、《高密民间艺术精品选》、《中国民间十二生肖剪纸》、《齐秀花剪纸集》等多部专集出版问世后,深受各界的好评。

315 剪纸·烟台剪纸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剪纸历史悠久,在我国民间艺术中久负盛名早在清代,剪纸即已在山东省烟台各地的民间普遍流行烟台剪纸样式繁多,主要包括单色剪纸、勾绘染色剪纸、拼色剪纸和衬色剪纸四种类型。

传统的单色剪纸多以红纸剪制而成,红而不艳,悦目耐看勾绘染色剪纸在剪的基础上勾勒墨线,再施以色彩从传世的清代后期烟台勾绘染色剪纸看,它比河北蔚县的点色剪纸要早半个世纪以上拼色剪纸主要流传在莱州市,系以各种色纸剪制的局部内容拼贴成完整的作品。

衬色剪纸也称“纸衬剪纸”,以莱州、招远的墙花最为著名制作时先用黑纸镂刻出基本形象,而后在镂空处衬贴各种色纸或染色,作品即告完成烟台剪纸呈现出朴素自然、随意性强的特点,常善于利用谐音双关等手法来表现吉祥喜庆的寓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可以为民俗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目前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能欣赏、传承这门古老艺术的人日益减少,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有些剪纸技法已经失传烟台剪纸正濒临灭绝,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346 泥塑·聂家庄泥塑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的聂家庄泥塑是泥塑中型、色、声、动四者俱全的一个艺术品种,据传它源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清代康熙年间,聂家庄的艺人们在“锅子花”的基础上创制出泥娃娃、禽、兽、鱼等泥塑品种,以供民俗活动使用、家庭观赏和儿童玩耍。

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成熟期,塑出的作品形象完美,声色并茂聂家庄泥塑的制作过程由十几道工序组成,成品造型大胆夸张、稚拙憨朴,着色鲜艳醒目,表情生动写意,整个泥塑能动会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聂家庄泥塑以艺术的方式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山东地域文化和民俗民风的研究考察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社会生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在都市还是在城镇乡村,玩具市场都已被电动、塑料、毛绒、遥控类的产品迅速占领,这对聂家庄泥塑的销路冲击极大在此状况下,聂家庄泥塑后继乏人,举步维艰,陷入发展困境,急需保护扶持。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1170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市是中国陶瓷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陶瓷名城”考古发现,淄博沂源扁扁洞为新石器早期人类居住遗址和制陶遗址八千五百多年前,后李文化时期的古陶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陶窑,还有北朝时期的“寨里窑”,唐宋时期的“磁村窑”、“博山窑”等十几处古窑址。

淄博陶瓷充分利用当地的陶瓷资源,创造了色彩缤纷的陶瓷文化,在制作工艺上形成了粗犷豪放、简洁明快的风格淄博陶瓷题材广泛,从日用品到陈设品再到园林建筑用瓷,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鲁中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面貌。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淄博陶瓷烧制传统技艺也面临着机械化、高科技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淄博陶瓷延续百年的圆窑(俗称“馒头窑”)逐渐退出为标志,传统的陶瓷烧制技艺也面临着老艺人相继退休、去世,手工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的局面,急需进行全面的保护和传承。

1186 孔府菜烹饪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曲阜市孔府菜是孔子后裔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官府菜系,秉承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念,凝聚着儒家文化特色和底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特质的美食文化瑰宝。

孔府菜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2年,历代传承不绝,创新不断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孔府菜已形成了色、香、味、形、器、意独具一格的菜系孔府菜用料广泛,做工精细,善于调味,讲究盛器,烹饪技法全面,制作程式复杂。

在诸多技法上,尤以烧、炒、煨、靠、炸、扒见长其风味特色则是清淡鲜嫩,软烂香醇而盛器和用餐桌椅更是华贵奇巧,精美绝伦,仅御赐“满汉全席”银质餐具就有404件孔府菜的形成,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四大菜系中鲁菜一系的形成,由于孔府在历史上“与国咸休”的政治经济地位,孔府菜不仅吸纳了宫廷菜的特色,更是荟萃了全国各地地方菜的精粹,对于丰富中国饮食文化,保存和研究中国烹饪技艺和历史沿革,丰富儒家文化内涵,扩大儒家文化的对外影响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346 泥塑(惠民泥塑)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惠民县惠民泥塑一般指河南张泥塑,当地称为“娃娃张”,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惠民县城西南约15里的皂户李乡沙河南岸的河南张村及其周边地区河南张泥塑相传源于清代初年,当时有许多外地移民迁来此地安家落户,有的农户为谋生计,便利用当地的泥土做起了泥塑。

经过长期的发展,河南张泥塑从最初的人、佛、兽等数个品种衍生为后来的几百个品种有的还在泥塑内装上哨子,使之成为音响玩具;或是在泥塑内安装弹簧和引线,使之成为活动玩具河南张泥塑的主要材料是黄河淤泥,须经捣泥、制坯、晾干、糊纸、涂粉、上色、开眼、涂胶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泥塑的涂色多重正面,背面一般从简或不涂色所用颜色以火红、桃红、绿、黄、紫等色为多,以墨、金线,用笔流畅,线条简练,着重美化、渲染热烈火爆的喜庆气氛河南张泥塑具有造型古朴,做工精巧,色彩艳丽,形象突出,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河南张泥塑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戏曲故事、各种样式的娃娃和动物等,多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不仅是可供欣赏的民间艺术品,也是增长儿童智力的玩具,因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831 柳编·博兴柳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博兴县博兴柳编工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的麻大湖畔和锦秋街道草柳编工艺在当地有着悠久历史,明清时期,草柳编工艺开始在锦秋等地的妇女之间流传,后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副业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经过民间艺人的努力传承,草柳编产业从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草柳编工艺的原料主要是当地湿地生长的蒲草、苇草、毛草、玉米皮以及生长时间长达两年之久的冬麦秆,这些植物都具有纤维均匀、质地柔软、皮杆度长、木质化程度较低、易于使用等的特点近年来,当地生产的草柳编产品有茶垫、坐垫、门踏垫、草编储物箱、草编玻璃瓶套等日用家居工艺品,品类齐全,造型美观,色彩鲜艳,技艺精湛。

除了满足国内需求之外,还曾远销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年销售收入达五千多万美元博兴柳编的产品手感柔软,经济环保,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特征,是山东省著名的传统工艺品,理应受到保护。

831 柳编·曹县柳编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曹县曹县柳编技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曹县的倪集乡岳楼村、魏庄村、古营集镇曹县境内盛产杞柳,其柳条具有皮薄、柔韧、洁白、实心、着色力强等特点,因而为柳编技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当地民众就地取材,家家户户以柳编为生柳编艺人秉承“传男不传女”的祖训,父子相承,将柳编技艺传承至今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决定了民众的传统生活方式当地民众常利用自家种植的杞柳条,自己或请艺人编筐、编斗以满足家用,有时也会将编好的筐、篓等拿到集市上销售,换取粮食蔬菜等生活用品。

曹县柳编的主要品种有轻巧的食篮、菜筐、果盘、箩筐、簸箕以及动物造型的篮筐,还有形象别致的花篮、礼盒、壁挂等艺术品,造型富于新意,色泽洁白光亮,装饰简练美观由于柳编的材料为可再生资源,绿色无污染,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作为曹县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曹县柳编产品的造型与装饰多反映着当地民众的审美趋向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柳编材料逐渐为玻璃、塑料等新型材质所代替,柳编编织技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亟待社会的保护和发展910 漆器髹饰技艺·潍坊嵌银髹漆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一种独特的手工技艺它以名贵红木、天然漆和金银丝为主要原料,将传统的雕刻、嵌银、木工技艺有机地融为一体,经精工雕刻、镶嵌而成潍坊嵌银漆器的作品造型古朴典雅、珍重高贵,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嵌银艺术采用中国画的白描形式,有山水、花鸟、古装人物和汉代青铜器花纹,其作品洒脱简练、秀美飘逸、流光溢彩潍坊嵌银漆器有一套完整复杂的制作工艺:选材、坯胎制作、精雕细刻、镶嵌金银丝、打磨、上漆其中镶嵌金银丝的方法主要有宽条嵌法、粗细丝嵌法、金银丝配嵌、砸尖等嵌法。

根据题材选用不同嵌法,是潍坊嵌银漆器独有的特点,也使潍坊红木嵌银漆器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又因其原料为红木,异常坚固,不易变形,上漆工艺讲究,不易褪色,所以有着造型美观、坚固耐用特点的潍坊嵌银漆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潍坊嵌银漆器工艺复杂,劳动强度高,目前掌握此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作为中华传统特种工艺,它正处于濒危境地,亟待加强保护。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