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美术与技艺·福建省(福建省非遗项目名单)

六八 414 0

国家级非遗美术与技艺·福建省(福建省非遗项目名单) 第1张

简介摘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此致感谢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303 漳州木版年画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宋代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明清两代,漳州 木版年画开始流行,漳州月港的兴起给木版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条件20世纪初,漳州联子街、香港路、台湾路一带集中了大批年画店,直至50年代尚有八九家存在。

  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有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历史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漳州年画中以门画居多,门画又分粗、幼神及文、武神等种类粗神指以大红或朱红纸为底印制的门画;幼神指直接以本色纸印制,而人物背景上自行调色套印淡红色的年画;文神指画面人物没有骑马或插旗的年画;武神年画与文神相反,画面上人物一般要骑马或插旗。

  漳州木版年画先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而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为全国所独有雕版上所有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是向外倾斜的,这便于印制时调节水分。

印制时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画面效果十分明朗版材多选梨木,也采用相思木、红柯木、石榴木等,纸张全部采用闽西纸,如龙岩的福书纸,长汀、上杭、古田的玉叩纸,清流的锡皮纸等漳州木版年画作坊有“红房”和“黑房”之分,“黑房”专指印制文字书籍的作坊,“红房”则专指印制年画的作坊。

作坊老板一般兼任画稿和刻版工作,或二者居一,也用雇工干杂活清末的颜氏作坊在兼并小作坊的过程中聚集了一大批前代旧版和同代新版,各种版本比较齐全1957年,颜氏后代颜镜明将作坊和店产全部捐给政府,自己改业行医。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传统意识逐渐消除,民间民俗活动因之而发生变化,依托于地方民俗的漳州木板年画观赏性增强,而趋吉避邪的实用性减弱,由此造成年画市场的萧条随着原来民间年画市场的萎缩,从事漳州木板年画生产的人员大大减少。

若不尽快制订具体措施加以抢救、保护,漳州木板年画的制作技艺难免要走向消亡334 寿山石雕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  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

寿山石雕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  寿山石的石质、石色、石形、石纹均极丰富,晶莹滋润,品种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尔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民间称之为“石帝”、“石后”,并有“贵石而贱玉”之说。

具有独立造型的寿山石雕刻品的出现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得到开采,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最终形成清圣祖等皇帝均用寿山石制宝玺,寿山石中以田黄石料身价最高,俗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寿山石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出现东门、西门两大流派以林谦培、林元珠为代表的东门派擅长于人物、山水、动物的圆雕,以潘玉茂、潘玉泉为代表的西门派则从传统的印钮技法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画特色的薄意技法。

后来又出现了林清卿的薄意雕刻,使寿山石雕进入诗意融融的境界,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

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  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

寿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提倡返璞归真,故以“相石”为重要环节,讲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艺,以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现在寿山石雕的主要传承人,西门派有林文举、刘爱珠、江依霖、王洧华等,东门派有郭功森、林元康、郭懋介、林炳生、林发述等。

  寿山石为珍稀的石材,其资源管理在近数十年一度处于无序状态,导致开采过甚,给石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许多老艺人年事渐高,已无法继续雕刻,而传统的师承关系又遭到破坏,寿山石雕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

335 惠安石雕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惠安县  惠安石雕是以硬质的青石料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雕刻艺术,主要流传在福建省泉州地区的惠安县,成品多用于建筑装饰   惠安石雕工艺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形成过程中又汲取了闽越文化及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文化,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历代名师辈出,从南宋以来就有谱系传承记载,流派众多。

宋元时期,惠安石雕工艺就十分发达,明末以后更趋成熟,成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   惠安石雕的品类有碑石加工、环境园林雕塑、建筑构件、工艺雕刻、实用器皿等五大系列,其工艺主要有圆雕、浮雕、线雕、沉雕、影雕等五类。

  惠安石雕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作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较早地传播到海外,在东南亚等地备受推崇在国内,它与曲阳石雕齐名,“南有惠安,北有曲阳”之说在石雕界广为流行   目前,老一代惠安石雕艺人已逐渐退休,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珍贵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正日渐为机械化所取代。

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多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工厂内的学徒很难真正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故整个石雕行业后继乏人再加上雕匠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静态保护及理论研究在资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没有全面展开等方面的问题,惠安石雕的传统技艺日益陷入濒危状态,亟待扶持和救护。

343 漳州木偶头雕刻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属于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周边地区   漳州木偶的整体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

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  现在漳州木偶头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徐竹初。

他从艺半个多世纪,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并能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设计的戏曲人物造型多达六百多种,生、旦、净、末、丑等各行当齐全,其中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率真、精致、优美,神态各异,生动传神,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徐竹初的木偶俗称“北派木偶”,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强调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注重内在神情性格的表现,强调“以形写神”,因此在落刀之前,他总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所刻画人物的身世、身份、性格、好恶,思考成熟才下刀,故其刀法有力,形神兼备,韵味十足。

  闽南地区的木偶戏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木偶头的造型艺术也因之而获得了一个深厚的发展基础木偶头雕刻艺术与传统戏曲之间形成了生死相依的关系在戏曲演出普遍衰落的形势下,木偶头雕刻技艺的传承也遇到了难题:如果固守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随戏曲一起走向沉寂;如果离开戏曲舞台,木偶头雕刻只能成为单纯的观赏品,其传统技艺中许多活态的文化就会丢失。

目前,漳州木偶头雕刻就面临着这种境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注349 灯彩·泉州花灯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一直延续至今其主要分布区域为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延及周边的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县和永春县。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泉州花灯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于世制作传统的泉州花灯“彩扎灯”时,艺人们先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粘在骨架上,然后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了彩扎灯。

  “刻纸灯”的工艺出现较晚,首创者是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1892—1983),花灯的所有图案全由制作者自己设计,再用刻刀在纸板上刻出来刻纸灯不用骨架,全以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后来,李尧宝又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

1978年,艺人蔡炳汉创作了“针刺无骨灯”这种灯的图案全是用钢针在制图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晶莹剔透、璀璨夺目现在泉州花灯的主要传承人有陈明华、李珠琴、吴祖赞、许谦慎、陈昌土、陈丽霞等。

曾经一度繁盛的泉州花灯目前制作分布的区域明显缩小,从业人员锐减,花灯制作成为了一门“穷手艺”,且销售的时间性强,在此形势下,泉州花灯制作程序简化,技艺流失,急需抢救、保护361 德化瓷烧制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德化县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德化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干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德化瓷的制作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因艺术风格别致而被欧洲各国收藏。

德化瓷因而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宝”,在清代时出口欧洲晚清以后,德化瓷业每况愈下,但艺人苏学金、许友义等仍坚守此业,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多不愿投身这一学习周期长、见效慢的传统行业,现在的艺人多在60岁左右,有人亡技失之忧,迫切需要有关方面予以重视和扶持378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龙岩市。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是人文内涵丰富、造型功能独特的传统生土建筑,它遍布永定全县各个乡村,主要分布在汀江、永定河流域永定土楼以方形为主,圆形土楼较为少见,后者主要集中在金丰溪流域,此外方圆兼具的“大夫第”即“五凤楼”,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流域。

据统计,永定境内目前尚保存两万多座土楼  土楼建筑中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安全防卫和生产生活需要、聚居和崇文重教意识于一体土楼营造工艺精巧,规划构筑考究,充分利用自然空间,合理安排房屋布局,或依山或傍水,使居住的楼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土楼结构千姿百态,内部空间丰富有序,装饰工艺精湛高超土楼的营造工艺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生动表现,它继承了中原古老的生土构筑技艺,保留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传统,成为古建筑技艺研究中的活化石  据记载,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正式建县,县中的客家人“人文鹊起,甲第巍科为数郡冠”。

由明末开始,永定客家人积极从事烟草生产和贸易,财源滚滚而来这些文化和经济方面的突出成就成为永定客家土楼兴盛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在现代化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永定地区居民的居住观念发生了变化,已不再建筑土楼。

原有的永定客家土楼年久失修,建筑技艺的传承也出现危机,急需政府给予关注和支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404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沈绍安在继承几千年中国髹漆技艺的基础上创立的。

沈氏脱胎漆艺在脱胎成型和表层髹漆方面具有鲜明的技艺特点,制作时采用布坯或木坯,经上灰、打磨、髹饰、黑推光、色推光等工序后,再用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螺钿等技法加以装饰因技艺精良、品种繁多、造型巧妙、色彩绚丽,自1898年以来,福州脱胎漆器先后在巴黎、多伦多、柏林、伦敦、美国费城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奖。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授予沈绍安五代孙沈正镐“四等商勋,五品顶戴”,宣统二年(1910)又晋升沈正镐、沈正恂为“一等商勋,四品顶戴”1949年后,沈氏兰记漆器店改制为脱胎漆器公司,著名漆艺家李芝卿、高秀泉在设计、髹饰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作品荣获全国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并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用作主要装饰品。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已相继倒闭,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解散,从业人员纷纷改行,原有艺人所剩无几,“印锦”、“台花”等脱胎漆器髹饰的技法也已失传,福州脱胎漆器髹饰,这一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需要善加保护。

405 厦门漆线雕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历经蔡氏13代传人这一工艺系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厦门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

  传统的漆线雕制作包括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等4个方面就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漆线雕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反复舂打成为柔软而又富于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 “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

  漆线雕工艺关注线条的审美特质,形态丰富多变,在创作中随心所欲而达到极高境界,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线条美在这里得到升华漆线雕以线条盘结,而以浮雕形式展现,精细之处毫厘不爽,所有细节都非常严谨可以说,手工是漆线雕的灵魂。

  三百多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县马巷镇马巷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轩”,现在蔡姓艺人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8代蔡善养,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第11代传人蔡文沛将作坊迁至厦门,他首次用漆线雕来表现历史人物,且广收学生,公开家门绝技。

蔡文沛之子蔡水况为工艺美术大师,他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作品《还我河山》和《波月洞悟空降妖》作为经典之作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1972年,蔡水况将漆线雕图案做成独立的装饰艺术品,这种装饰艺术品很快便成为现代漆线雕的主流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市场经济给传统的漆线雕工艺带来了巨大冲击,由于漆线雕工艺比较复杂,不易掌握,所以传人不易寻觅,蔡氏一门至今仍从事漆线雕的仅有13代传人蔡彩羡,有后继乏人之虞,有关方面应对这一古老手工艺进行保护、抢救,以防止传统技艺失传。

413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惟一“中国茶艺艺术之乡”等称号,是岩茶的故乡  武夷岩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汉代,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茶制作的完善技艺,首开乌龙茶制作的先河。

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

  武夷山为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与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相伴而生的茶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喊山、斗茶赛、茶艺等风俗雅俗共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已经批准武夷岩茶为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商标总局也批准其使用“武夷山大红袍”商标。

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机械生产工艺的冲击,加上老艺人疏于传技,传统岩茶制作工艺出现濒危迹象,急需加以保护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866 软木画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  软木画又名“木画”,是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地区的一种软木雕刻手工技艺的别称。

它形成于20世纪初,发源地是福建省福州市东郊的西园村当时有一些类似“木画”的作品从德国流入中国,受此启发,福州工艺传习所总教习师、木雕名师陈春润和木雕技师吴启棋、建筑花板技师郑立溪等人充分吸收西方美术的优长,将之与中国传统木雕技法相结合,潜心研究出崭新的软木画技艺。

它以从西班牙、葡萄牙和阿拉伯等地进口的栎树的木栓层软木为原料,制作时先将这种质地轻、松、富有弹性且纹理细润的软木切削成薄片,而后运用各种传统雕刻技法,以刀代笔,用手工方式精雕细镂,形成纹理纤细的复杂画面,再点缀以具有民族风格的亭台楼阁,同时利用画框内的有限空间营造景物的立体化效果。

软木画源于自然,画面中时见宋人笔意,场景生动逼真,意境高古深远,风格清隽秀雅,呈示出“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的艺术境界,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1959年以来,北京人民大会堂曾四次邀请软木画艺术家赴京为福建厅、台湾厅作装饰,公开展示了《武夷风光》、《福州西湖》、《鹭岛风光》、《泉州东西塔》、《土楼奇观》等一批软木画的精品佳作。

907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福建省漳州市蔡福美鼓铺创立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承传了十三代,时间长达二百多年蔡家鼓早在清代中叶就畅销闽、粤、台,福建省各寺庙所用的鼓八成以上均由“蔡福美”制作。

蔡福美鼓的鼓面以具有韧性的南方水牛皮制成,成本较高,也因此而与其他鼓铺的产品迥然有别“蔡福美”鼓铺所制的鼓有庙鼓、狮鼓、龙船鼓、剧鼓、腰鼓、红鼓、小潮鼓等13个品种二十多种规格除鼓面大小不同外,音响也有高低。

  抢救和挖掘以蔡福美制鼓技艺为代表的漳州传统制鼓技艺,厘清漳州制鼓行业的传承体系、生产原理及漳州市制鼓业与台湾省传统制鼓业的历史渊源等相关问题,将会在促进福建民族民间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增进两岸的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917 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福建省漳州市出产的八宝印泥创始于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创始人魏长安原先经营源丰药店,店内制作的八宝药膏造价昂贵,问津者寥寥魏素好书画,一次偶然用药膏钤印,鲜艳非凡,效果甚佳,于是他便在药膏的基础上研制成“八宝印泥”。

这种制作技艺摒弃历代沿用的以蜜敷朱法,克服了印色容易脱落的缺陷后来,魏长安开设丽华斋专营八宝印泥,并将之作为贡品,八宝印泥声名远扬孙中山先生使用过漳州八宝印泥后,也对之赞赏有加  1956 年,原丽华斋传人宋月娇携带配方进入漳州文教用品厂(漳州市八宝印泥厂前身),并研制出新的配方,使八宝印泥的生产和创研一直延续至今。

现今漳州生产的八宝印泥系以珍珠、玛瑙、金箔等多种珍贵材料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制而成制作时将诸多原料放在瓷坛中研细,再加上陈年晒油、艾绒等,反复多次调研,经过繁复的手工操作,最终制出八宝印泥其成品明爽润洁,易干,不落不泞(淤积),不粘不冻,具有鲜艳饱和、气味芬芳、浸水不化、色泽长新、燥天不干、雨天不霉、夏不渗油、冬不凝冻等八大优点,漳州八宝印泥由此而获得“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而墨韵增辉”的美誉。

921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宁德市蕉城区宋元时期,中国的远洋木帆船备受各国商人、使节的青睐,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帆船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这种安全性即来源于帆船中的水密隔舱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开的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各个舱位。

水密隔舱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船体的强度,而且即使某一舱位触礁进水也不危及其他舱位,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与此同时,水密隔舱作为船壳板弯曲的支撑点,也提高了帆船的坚实度我国的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早在13世纪末就由马可·波罗介绍到西方。

此后,这一技术逐渐为世界各国造船业所普遍采用,对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泉州素以发达的造船业著称,据清代嘉庆时的《西山杂志》记载,唐代天宝年间,泉州地区所造海船已有“十五格”,即船上分出15个隔舱。

出土文物证明,最迟在宋代,泉州所造海船已采用成熟的水密隔舱结构传统的水密隔舱木帆船建造技术在目前的泉州晋江市深沪镇仍有存留,当地正按传统模式设计木帆船所造帆船从船型设计、选料、建造工艺、外观涂装到建造过程中的种种仪式都遵循传统,14道隔舱板将船分为15个舱,隔舱板下方靠近龙骨处有两个过水眼,每个隔舱板与板间的缝隙用桐油灰加麻绳捻密,以确保各舱之间相互隔绝。

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岐后村的造船技艺系明代洪武年间由闽南传入,其后世代传承,直到今天民国时期,漳湾多制造200— 300吨位的“三桅透”木帆船新中国成立后,漳湾船厂承制了为数众多的捕捞船与运输船,其中很多是60吨位以上的水密隔舱结构木帆船。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金属船的普遍应用,漳湾福船制造业日益萎缩目前岐后村虽仍保留小规模生产,但传承人日渐稀少,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木船日益失去生存的土壤,木船生产行业也随之衰落,制造技艺逐渐流失。

在此状况下,必须从速制定相应的抢救和保护措施,以保证传统木船制造这种珍贵民间手工艺的有效传承933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而盛于现代。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安溪所产茶品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故此得名“铁观音”安溪铁观音精湛的制作技艺在我国茶类制作技艺中别具一格安溪茶农综合借鉴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作原理,结合当地实际,发明出一套半发酵的独特制茶工艺,并以此制作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由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组成采摘前先要确定采摘期,制定采摘标准,然后再熟练运用技术进行采摘初制工艺包括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十道工序精制工艺包括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六道工序。

制茶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和叶的鲜嫩程度等各种情况灵活处理制作安溪铁观音,先要以晒青、凉青、摇青等方法控制和调节茶青,使之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变化,形成“绿叶红镶边”和独特的色、香、味,再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进行揉捻和反复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带有天然兰花香和特殊韵味的高雅茶品。

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是安溪茶农长期生产经验和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955 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佛跳墙”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名肴,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是闽菜的经典。

聚春园茶馆坐落在福州市中心东街口,该店创始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是福建现存年代最长久的历史名店“佛跳墙”是聚春园的传统名菜,它继承了传统的“佛跳墙”制作工艺,又加以丰富和发展,一直相传至今“佛跳墙”是坛煨菜肴的代表,它原名“福寿全”,因当时在聚春园菜馆雅集的文人即兴所赋诗中有“坊启荤春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之句,故更名“佛跳墙”。

“佛跳墙”选料精细,所用的原料和配料达到三十多种,有荤有素,荤者包括肉、海鲜之类,素者包括冬菇、鲜果等制作时先以十几道工序进行初步加工,再根据不同原料的性质和特点,细心地将它们依次装进绍兴酒坛里用微火煨制。

煨制后启坛,荤香飘溢,美味可口,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如今佛跳墙制作技艺已遍布四方,除北京、成都、广州、香港外,还流传至新加坡、美国、丹麦、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欢迎958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庆元县、泰顺县 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

  浙闽编梁木拱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国内同类廊桥建筑中独领风骚编梁木拱廊桥源于唐代的木拱桥三条桥这一特殊类型,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962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惠安县、南安市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原文化和闽南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与泉州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文化习俗等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传播于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区。

闽南民居最为独特的建筑俗称“皇宫起”,惠安民居营造技艺即通过“皇宫起”宫殿式大厝的建造表现得最为典型“皇宫起”源起于唐五代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闽王王审知(862— 925)的嫔妃黄厥系惠安人,因得闽王宠爱而被特许按宫殿规制和外形在家乡大兴土木。

后来,“皇宫起”宫殿式民居大厝由此成为当地民居争相仿效的样式,并逐渐流传四方南宋皇室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后,把中原宫殿建筑技艺带入民间,使宫殿式“皇宫起”的民居建筑进一步发展这种宫殿式大厝有单护厝、双护厝、四护厝等类型和三开间、五开间等样式,为横向扩展布局,纵深二落、三落、五落不等。

“皇宫起”以庭院为组织单元,而以走廊、过水贯穿全宅,建筑中较多运用砖瓦,以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以穿斗木构架做承重结构,采用硬山式屋顶和弯曲起翘的燕尾脊式屋脊南安市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明清时期闽南民居宫殿式大厝的典型代表,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古民居群为菲律宾华侨蔡浅所建,从清代咸丰五年(1855)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陆续建成,前后历时 52年,占地 1 . 6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 400间它坐北朝南,每座民居均为二进或三进,有护厝或东西厢房,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式屋顶,上铺红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构架,雕梁画栋。

门前墙砖石浮雕,窗棂雕花刻鸟,装饰华丽各大厝既是独立门户,又以花岗岩石条铺筑成的石路彼此连接在一起,这些石路可作行路,又可用为晒谷场及休息纳凉之地整个建筑群规整通透,布局精妙,反映着明清时期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

坐落在泉州市鲤城区的清末著名华侨杨阿苗的住宅也是“皇宫起”宫殿式民居建筑,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历时18年,至宣统三年(1911)完工杨阿苗民居总面积1349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东西两侧前为三开间,后为对称护厝单列,进深三落。

整座民居前铺大石埕,石埕外围为砖砌围墙,东西两侧各有大门直通门外这座民居共有五个庭院,俗“五梅开天井”;又在东侧花厅前加造一个卷棚式方亭,亭内设有木栏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都装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灰雕和石雕等,其中以青石雕最为精美。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改造及房地产建筑业兴起,很多闽南传统民居被拆迁或损毁同时,现代建筑工艺迅猛发展,传统建筑市场萎缩,一些名师名匠及其传人或去世或改行,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有关方面抢救保护。

315 剪纸·漳浦剪纸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福建漳浦东临台湾海峡,南望东山、汕头,北接漳州、厦门,这里的民间剪纸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为漳浦赢得了“剪纸之乡”的称号唐宋以来,剪纸在漳浦民间一直十分盛行,代代相传,样式层出不穷。

漳浦剪纸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构图丰满,风格细腻雅致在构图的连接性、技法的细腻性、风格的多样性和处变的适应性等方面,漳浦剪纸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性漳浦剪纸具有民间美术史、民俗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对民族审美风尚的培育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现在,漳浦剪纸已形成老、中、青、少四个创作梯队,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剪纸艺人经常被邀请到世界各地讲学、演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但是,目前漳浦剪纸的从业人员相对来说不是很多,与以往相比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传承前景堪忧,急需保护315 剪纸·泉州(李尧宝)刻纸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刻纸始于唐而盛于宋,每逢春节、元宵节和其他喜庆之日,泉州民间家家户户都会剪红刻翠,张灯结彩挂桃符,在窗户和门楣上贴团花、粘红笺,显出一种古雅富丽的喜气。

这种习俗在当地相沿不绝,以迄于今李尧宝刻纸即是在此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泉州剪纸艺术李尧宝(1892—1983),字国富,出生于泉州市鲤城区其父以油漆彩画为生,善作民间传统图案,精于用色,其兄则工于刻纸。

李尧宝自幼即从父兄学艺,在家庭影响下,他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刻苦努力,很快脱颖而出,不但全面继承了泉州刻纸技艺,而且广泛汲取剪纸、堆塑、贴瓷、木刻、雕板、建筑、彩绘等多种艺术的营养,创造性地运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刻纸艺术。

李尧宝刻纸拓展了传统的表现题材,作品包括喜庆、龙凤、花鸟、人物等六大类别,内容丰富,立意隽永,形象逼真,风格典雅,装饰性很强,在构图、意象等方面颇为讲究,刀法遒劲细腻,线条富于韵律,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泉州(李尧宝)刻纸浓缩了闽南装饰艺术的精华,在闽南民间艺术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它丰富了泉州当地无骨刻纸料丝艺术的文化内涵,某种程度上与料丝华灯艺术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目前形势下,泉州传统民俗日益淡化,民间艺术品市场萎缩,后继乏人,这使得泉州刻纸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日益严重,亟待抢救。

315 剪纸·柘荣剪纸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柘荣县流传于福建省柘荣县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具有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它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间风貌,是研究中国南方剪纸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柘荣剪纸以剪为主,用具十分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个织篓即可创制作品柘荣地区传统民俗活动长期传承不衰,其中积淀了许多古老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柘荣剪纸作品鲜明地透露出这些古代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柘荣剪纸在当地城乡广为流传,既是男婚女嫁、生日寿诞、婴儿满月等民俗活动中常用的装饰品,又是家居装饰、旅游纪念和收藏馈赠的佳品,向为海内外各界所喜爱目前,随着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日益淡化,柘荣剪纸的功能正逐渐弱化,加之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柘荣剪纸的生存发展困难重重,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重视,制订措施进行挖掘保护。

343 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木偶头是深受世人喜爱的民间艺术珍品,木偶头雕刻源自传统的木偶神像雕刻泉州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雕刻能手,其中崛起于20世纪前半期的江加走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现代雕刻大师。

江加走(1871—1954),字长清,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人,其父江金榜是一位雕刻粉彩木偶头像的民间艺人江加走11岁开始随父学艺,18岁继承父业,发展创作出285种不同性格的木偶头像,其中250种均有称谓,此外还制作了十余种不同式样的头髻和发辫。

由此开始,江加走长期在木偶头像雕刻的领域里勤奋探索,毕生雕刻粉彩的木偶头像达万余件之多江加走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敏锐观察和认真研究,总结出一个偶雕规律,他认为形象的美、丑、忠、奸、贤、愚及表情的喜、怒、哀、乐都会在眼、耳、口、鼻、眉“五形”和眉骨、颧骨、下颏骨“三骨”上引起复杂的变化。

按照剧情和人物性格对面部骨骼和肌肉结构进行概括、夸张和变形,就能把不会动的木偶头变成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江加走制作的木偶头是雕刻和粉彩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笔法细微,刻工纯熟,刀法洗练,技艺精湛,具有造型优美、形象丰富、结构严谨、雕刻精准、颜色调和、纹彩美观、扮相生动、妙趣盎然的特点,是雕刻和彩绘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和粉彩技艺工序繁杂,纯以手工操作,收入有限,且学艺周期长,大部分年轻人难以接受,因此传承人仅能在子女中选择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新形势下,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陷入发展困境,传承面临危机,急需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以期能尽快克服阻碍,顺利传承。

421 竹纸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将乐县福建省将乐县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盛产毛竹,有着丰富的造纸原料资源将乐生产竹纸(又称“毛边纸”)历史悠久,其中以龙栖山的“西山纸”最负盛名,这种纸早在唐宋时期即已闻名四海,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

西山纸的手工制作流程较为繁复,由砍嫩竹、断筒、削皮、撒石灰、浸漂、腌渍、剥竹麻、压榨、匕槽、踏料、耘槽(打浆)、抄纸、干纸、分拣、裁切等28道工序组成制作出的西山纸质地细腻柔韧,光润洁净,吸水性强,久存不蛀,吸墨性强,用于书画,墨色固定而不易消退。

此外,西山纸还可用于修复、印刷古旧书籍清代乾隆年间编印《四库全书》时,清高宗曾命钦差大臣到将乐调纸印刷近代以来,西山纸出口到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西山手工造纸技艺是中国古老手工造纸技艺的重要一支,在福建及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28 雕版印刷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连城县  福建省连城县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起源于宋代,发展于明代,至清代达于鼎盛,它主要流传于福建省连城县四堡乡务各村及马屋村四堡是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

明代万历八年(1580),务各村首开书坊清代康熙年间,四堡雕版印刷逐渐兴盛,到乾嘉和道光时期出现繁盛局面,在我国雕版印刷史上创造了辉煌的功绩这一民间印刷技艺主要在家族中传承,沿袭至今已历十五代  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纯手工操作,制作精巧。

其雕版制作大致可分为坯版制作、坯版书写、雕版制作、刷印、装订五个阶段坯版制作包括选材、锯版、浸沤、干燥、平版等工艺;坯版书写包括写样、上版等工艺;雕版制作包括刻版、打空、拉线、修版等工艺;刷印包括固版、刷墨、覆纸、刷印、晾干等工艺;装订包括折页、配帖、弯刀裁纸、锥子打眼、穿线等工艺。

雕版印刷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刻刀、曲凿、平凿、斜凿、铁锤、刨子、锯子、棕刷、小墨缸、纸张等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堡雕版印刷技艺则是我国雕版印刷术的重要代表,其中凝聚着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它是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的实录和见证,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1157 永春纸织画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永春县纸织画是福建省永春县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品“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然后加以彩色与古所谓罨画及香笔记挈画相类。

”(《永春州志》卷十一)永春纸织画相传源于隋末唐初,盛唐时期在当地已经出现专营纸织画作坊,有不少诗人赋诗称颂永春纸织画宋代的纸织画产量有所增加,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消费需求,还曾远销南洋各埠,成为富贵人家的柜中珍品。

明代的永春纸织画已经成为宫廷进贡的礼品和达官显贵收藏的珍品“嘉靖间,没严嵩家物,已有纸织字画”清代的“闽中永春州织画,以罗纹笺剪为片,五色相间,经纬成纹,凡山水、人物、花鸟皆具”(杨复吉《梦兰琐笔》)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纸织画。

故宫博物院至今仍珍藏着清代乾隆年间的纸织画《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纸织画要经过绘画、剪裁、编织、裱褙四道最主要的工序才能完成在制作时,将画好的中国画托裱,用小刀裁切成1—2毫米宽的纸条为经线,取同等规格的白纸作纬线,用手工重新编织成画面,最后经裱褙和补色方才完成。

纸织画的题材广泛,内容有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常见的形式有中堂、挂屏、对联等,其规格仅有四种,若有特殊需要可以定制永春纸织画的画面经纬纵横,物象朦胧隐现,为历代群众和达官显贵所珍重。

人们历来都喜欢把纸织画作为艺术品,或悬挂在热闹的厅堂,或点缀于幽静的书房,或作为珍贵礼品馈赠亲友近代以来,由于纸织画销路不广,一些艺人难以谋生而被迫改行如不及时加以保护,永春纸织画很可能会彻底消亡1168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窑”为中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建窑建盏,是中国古代黑釉瓷的杰出代表宋时的建窑建盏,是皇室御用的饮茶斗茶珍稀茶器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在南宋时期,日本来我国留学的僧人曾从天目山把这种瓷器带到日本,并称它为“天目”,于是人们也习惯把黑釉瓷也称为“天目瓷”。

由于历史的变迁,建盏(天目瓷)烧制技术失传已八百多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窑建盏这一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福建省开始实施恢复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实践工作90年代初,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研发恢复了兔毫、油滴、虹彩、金彩文字、油滴木叶等传统工艺。

在此基础上,经过数万次坯釉配方调试,数千次烧成工艺的改进,宋代曜变,曜星盏、毫变盏的烧制技艺也得以恢复,它标志着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得到了全面恢复建盏制作的主要工艺程序有:1. 原料加工(包括坯料和釉料);2. 拉坯;3. 上釉;4. 烧制。

建窑建盏的釉色因烧成技术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釉色效果,归纳起来,可划分为黑色釉、兔毫釉、鹧鸪斑釉、毫变釉和杂色釉五种类型建窑建盏通常为茶器,因其口大底深,边薄底厚,胎骨厚重,胎质粗松,故用其沏茶,茶汤久热难冷,易干不留渣,越宿不馊,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隔热性。

建窑建盏同时兼有少量的高足杯、灯盏、罐、瓶等器型1183 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鼎市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处于闽浙交界地区,其独特的海拔、地势、土壤和气候环境,具有适宜白茶生产的自然条件。

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唐陆羽《茶经》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专家认为即福鼎太姥山明代田艺蘅《煮泉水品》认为:“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对鲜叶采摘标准与制茶工艺,被认为是白茶制作的雏形。

现代白茶工艺盛于清代福鼎,清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成尤以鸿雪洞为最”说明福鼎白茶的出现历史相当久远据记载,1857年,福鼎点头柏柳的陈焕、张吓钦移植家中繁殖,清代光绪元年(1875)由周开陈再移植、传播到黄岗,制造白茶的历史由福鼎开始。

福鼎白茶因成制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制作中不炒不揉,文火足干,以适度的自然氧化,而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其初制原理和工艺规程主要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白茶初制工艺流程:鲜叶—萎凋—堆积—干燥—拣剔。

精制工艺流程:毛茶—拣剔(手拣)—正茶—匀堆—烘焙—装箱受气温影响,白茶制作技艺分为正常气候初制和不正常气候初制福鼎白茶的制品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以及新研制的工艺白茶等品类834 木雕·莆田木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莆田木雕是在福建省莆田市境内生产的木雕艺术品的统称,材料以龙眼木、黄杨木、檀香木以及红木为多莆田木雕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唐代已经开始采用莆田木雕装饰建筑,还用于佛像和刻书由莆田雕刻名手平雕的宋代马远所绘关羽像至今仍存放在万寿庵内。

到了明代,莆田出现了很多擅长佛像和装饰雕刻的艺人,莆禧天妃宫内的妈祖木雕像,不仅脸部表情好,手脚还可以上下左右活动,至今保存完好清代的莆田木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乾隆年间已经有贴金透雕作品被当做贡品清末名匠廖明山善用寸木雕镂人物、花草虫鱼等,其孙廖熙等五兄弟均为雕刻名手,作品曾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多个奖项。

莆田木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尤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三重透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因材料不同,龙眼木雕、黄杨木雕、檀香木雕、红木木雕均显出各自的风格特征,其作品多为富贵之家所珍藏,并吸引了许多海外古董商前来购买。

378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南靖县、华安县福建南靖县拥有各类土楼一万五千多座,其中大造型方圆土楼一千三百多座,堪称“土楼王国”,汇集了最高、最大、最小、最奇、最古老、最壮观的土楼,其中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等是土楼建筑的典范。

成千上万的土楼像“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点缀在南靖美丽的大地上,形成一道美妙绝伦的风景线,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华安土楼的择址、建造,是在家族兴盛与安全原则下,按照中国传统风水理念进行布局的。

其建筑设计、平面布局非常讲究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系统性,富有现代居家理念其中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是最杰出的代表,是福建土楼中最早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是世界级的民居建筑瑰宝土楼营建技艺巧妙地采用了山区的地势和当地的生土、木材、山石等建筑材料,非常节约、异常坚固、防御性强,又极富美感。

福建土楼在传承和创新传统生土建筑工艺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聚族而居文化传统的见证土楼以古老的夯土墙板筑工具造墙,其工具主要有夹板、杵棒及铲、大小拍板等辅助工具夯筑土墙从选土、比例掺和、堆土处理、干湿度掌握到夯击程序、修补墙体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则。

木匠师傅进行梁架设计、加工特别是圆楼的房间,按圆周基本等分(呈畚斗状),木匠师傅因势造出相适应的梁架,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古老的夯土墙技术,是中原夯土板筑技术经过几千年积累提高的技术结晶,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实物,堪称建筑一绝。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建筑模式及现代材料的替代,使土楼古老的营建技艺濒临失传,这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代研究价值的古老技艺,亟待传承和保护390 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安市。

银器很早就进入了畲族生活,畲族的“三月三”、赶墟赶场、祭祀盛典、婚丧嫁娶等节庆活动,都与银器密不可分银器也是畲族展示家庭、家族世代拥有财富的象征之一畲族历代对传统银器制作都极为重视,乃至推崇,也不断推进畲族传统银器制作的发展。

畲族银器工艺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操、凿、起、解、披”五大工艺精髓,共有三十多道手工工序在畲族的银器制作技艺中,福建福安叶氏一脉的“珍华堂”银雕技艺尤为突出,已传承近两百年畲族银器是中国传统银雕工艺与畲族文化相融合的典型表达,是畲族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记载着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畲族文化变迁发展历史,体现了银匠的高超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近年来,畲族银器制作工艺因市场工效低,学艺难,时间长,年轻人多不愿学,随着老工匠的不断谢世,传承问题突出因此,挖掘、抢救畲族银器制作工艺,对保护传承畲族优秀文化,丰富和完善中国畲族银器制作历史,乃至中国银器制作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