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省区市党报共同关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力量2023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内蒙古日报、甘肃日报、西藏日报、青海日报、宁夏日报、陕西日报、浙江日报、重庆日报、云南日报共同推出——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从构想提出,到落地实施,再到远景目标,无不渗透着文化的血液,体现着文化的力量,洋溢着文化的光彩10年来,各地紧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广泛开展文化、教育、科技、旅游、考古等多方面的展示、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文化交流合作的内涵与形式,促进了各地在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大发展。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内蒙古日报、甘肃日报、西藏日报、青海日报、宁夏日报、陕西日报、浙江日报、重庆日报、云南日报共同推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力量”联动报道,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当地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贡献文化力量的亮点和成效,展现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万里茶道文物展览内蒙古日报记者 王磊 摄内蒙古:万里茶道绘就文旅交流新画卷内蒙古日报记者 冯雪玉举办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旅游创新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展万里茶道文物非遗联展活动……2023年,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系列文化活动可谓异彩纷呈、看点众多。
内蒙古用实际行动助力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茶为媒,联通世界,活跃了两个多世纪的万里茶道,曾经在地球北部嵌刻下一条深深的印记今天,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万里茶道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继续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万里茶道兴起于17世纪,起点是福建省武夷山下梅村,一路绵延至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全长1.3万多公里,国内联通9省区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重要演讲,称赞万里茶道是“世纪动脉”。
这次演讲,有力推动了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风竹认为,万里茶道申遗是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化工程,国际上可以增加交流合作,对各省区来说是在打造“世界名片”,对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表示,万里茶道是一条商贸、文化、政治、民俗等多学科共生的商道,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国际贸易作用和文化交流作用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对推进沿线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沿线国家之间加强文化的保护、交流、开发具有普遍意义,将使国家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在构建经济文化利益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内蒙古发挥地域优势、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多个国家响应,中蒙俄三国申遗的稳步推进,万里茶道正在以全新的、更高级的形式出现——中蒙俄经济走廊内蒙古是万里茶道上唯一毗邻俄蒙的地区,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深化旅游对外合作,与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等地区建立了顺畅的协作关系,旅游交流合作范围逐步扩大,共同开展了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自驾车,“万里茶道”相识之旅、蓝色之旅、红色之旅、探寻之旅,“呼伦贝尔-乌兰乌德”美食品鉴之旅,“和平·友谊·年轻的使者”中俄蒙青少年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鄂尔多斯-伊尔库茨克”旅游包机、“满洲里-西伯利亚号”和“二连浩特号”等旅游专列的开行,中俄团队旅游互免签证旅行社的范围逐步扩大,21条边境旅游线路的开通,进一步畅通了中俄蒙三国旅游通道,增进了地区间的友谊。
俄罗斯和蒙古国的旅游者来中国,分别有三成和一半的旅游者会来内蒙古与此同时,俄罗斯、蒙古国是内蒙古游客非常喜欢的目的地,每年都有大量人员到俄蒙两国旅游旅游已经成为中俄蒙人民增进彼此了解、增进相互友谊的重要载体。
经过多年打造,万里茶道内蒙古段文化内涵和外延得以不断拓展,以万里茶道为媒介的红色旅游、购物旅游、自驾旅游、建筑遗产旅游等特色主题文旅产品如雨后春笋目前,万里茶道沿线9省区正在积极开发更多文旅产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沿着万里茶道描绘文旅交流新画卷。
在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展览展会上,外宾参观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展资料图甘肃:铺展“如意甘肃”文化绚丽画卷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吴涵 线上线下展览、非遗展演展示、多彩文艺演出、文化旅游推介、论坛交流培训、部省项目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巧借东风,借势发力,让陇原文化之花,从深扎西北的“一枝独秀”,走向广阔世界,在世界百花园“璀璨绽放”;同时,以回味醇厚的“陇原味道”、多姿多彩的“甘肃元素”、深厚多元的“丝路印记”和独具魅力的“敦煌风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彰显甘肃厚重历史文化的原动力、爆发力与持久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绘就浓墨重彩的“甘肃画卷”,增添不可或缺的、气势磅礴的“甘肃力量”。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多彩,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始祖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敦煌,这颗丝绸之路上最为璀璨的文化明珠,就是撬动甘肃“一带一路”建设最有力的支点和杠杆。
2016年,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甫一亮相,便引世界瞩目,盛赞“世界进入敦煌时间”吸引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文旅界政企4000多名代表参加,举办论坛会议50多场次、文艺演出100多场次,展示多个国家的文化艺术精品2万多件……此后,敦煌文博会连续举办,相继赢得“当代丝路上的万国博览会”“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等美誉,还荣获“十大政府主导型展览会”大奖。
民心相通的新平台、向西开放的新前沿、文化自信的新基点……2019年起,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联合举办,被文旅部赞誉为文旅融合的典范繁华不落幕,自此,“诞生”于甘肃的“一会一节”,发挥着愈加重要的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
节会引领,为甘肃文化“代言”,为链接世界“搭桥”10年来,甘肃充分发挥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和地位,快马加鞭,奔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宽阔大道上:——借助文旅资源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交流。
举办各类以丝绸之路和敦煌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外展30余次,以国际化视野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将相关科研成果和标准规范向沿线国家推广2021年,敦煌市成功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开启了弘扬敦煌文化的新起点。
——借助文旅部“欢乐春节”、部省合作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组派甘肃文艺院团2000多人次参加,赴“一带一路”沿线90多个国家,演出200多场,现场观众达80万人以上——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的窗口和桥梁作用,与9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年度部省合作计划,举办培训、非遗展示、文艺演出、文化讲座、文旅推介及交流采风等活动百余项,开设培训班22期,培训学员近4000人。
——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和对外文化贸易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甘肃旅游宣传推介招商活动与柬埔寨联合制作《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锦绣实业有限公司、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庆阳凌云服饰集团有限公司、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庆阳香包、华源纽约东方创客平台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甘谷麻鞋及麻编制品生产线扩建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
……十年深耕,风景正好。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长卷中,“敦煌风”定愈加劲吹,“陇原韵”必更加凸显。
人类非遗西安鼓乐创新剧目《鼓》陕西日报供图陕西:描绘“一带一路”的“工笔画”陕西日报记者 柏桦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文化交融的友好篇章伴随着声声驼铃传续千年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旅合作活力被激发。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核心区,陕西充分发掘千年古都、华夏之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大力开拓交流渠道,搭建发展平台,深化人文交流,用踏踏实实的行动,描绘着“一带一路”的“工笔画”2014年,我国首个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盛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落户陕西。
从首届3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到第六届1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第八届惠及1680万余海内外观众,从文艺演出、文化论坛、惠民巡演到国际现代艺术周、国际儿童戏剧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一次次在古都西安相聚,共同唱响一曲丝路长歌。
2021年,第七届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在西安拉开帷幕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举办期间,迎来了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参会参展,累计签约旅游项目249个,合同金额约1863亿元……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文化交流持续推进,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动共建共享的共同追求和合作精神持续彰显。
……随着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日益紧密,陕西文化大步走出去,将独具陕西特色的文艺作品、旅游产品带向世界舞台10年来,陕西省以“文化陕西”和“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为形象统领,精心打造陕西“国风秦韵”品牌,组织演出团队赴数十个国家开展文化旅游交流活动。
10年来,陕西省依托陕西自贸试验区优势,积极引进国外一流文化旅游企业在陕落户或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文化新业态,超150个品类的文化产品被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城市10年来,陕西省充分发掘千年古都、丝路起点、华夏之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深化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教育资源合作《西安宣言》的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友好联盟的成立、逾百对国际友城关系的建立,有力推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10年来,陕西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
目前,泰国、韩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已在陕西设立领事馆,28个国家在陕西设立签证中心
嘉宾在杭州参加“2022丝绸之路周”活动浙江日报供图浙江:让浙江故事走向世界浙江日报记者 陆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浙江紧紧抓住机遇,立足区域文化优势,着力打造“丝路之绸”“丝路之茶”“丝路之瓷”等交流品牌,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我省文化艺术发展的灿烂成果,切实推进民心相通,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脚步,越来越实——公元366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古丝绸之路(河西段)上,敦煌石窟浓墨重彩地掀起大幕,叮叮当当的雕凿声延续千余年为了记录、传播好这些文化瑰宝,17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团队及其合作者尝尽千辛万苦,从世界各地采集敦煌藏经洞绘画和黑水城绘画高保真数字资源,让许多珍贵的资料第一次高清晰地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声音,越传越广——紧抓“一带一路”机遇,浙江省在广播影视服务出口方面全面发力2022年,浙产纪录片《90后的中非情缘》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丝绸之路视听工程”;《下姜村的绿水青山梦》《锦绣江南》等9部浙产优秀纪录片、动画片开展译配,在匈牙利、意大利、南非、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开展集中展播;2022年3月,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建设视听作品交易云平台正式上线,提供影视产品采购、客房数据分析、国际节展联动、行业资讯等服务。
目前平台用户已超4000家,已上线9000多小时优质内容……沟通,越来越密——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丝绸为纽带,以时尚为元素,架起了“一带一路”的文化桥梁2020年起,每年一届的“丝绸之路周”,带动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及相关文博机构以不同形式策划实施展览、报告、演出等系列主题活动,更带动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合作,建立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等紧密相连的链接。
朋友圈,越做越大,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部长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非遗保护研究与交流合作中心、图书馆联盟、音乐院校联盟、艺术创作与研究中心,“中国浙江文化(旅游)年”系列人文交流活动,“云上泽国——良渚文明线上主题展”,宁波市政府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建的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正式落成……一场场会议,一个个项目,浙江借助文化内驱力,构建起“一带一路”交流合作机制。
风起扬帆正当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下,浙江文化通过富有特色又形式多样的文化精品,传承“一带一路”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让丝路精神薪火相传,书写出更新更精彩的文化传播故事。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大会重庆日报供图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去年底,中新(重庆)文化和旅游产业联盟成立仪式在重庆国际文旅之窗举行,为新加坡和重庆150多家文旅企业搭建起一个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这是重庆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具体举措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近年来,重庆充分运用文化力量,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生动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机制是关键要素近年来,重庆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澜湄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全面融入国际性友好合作机制2021年,重庆成功举办了首届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大会暨澜湄市长文化旅游论坛,发布了《澜湄旅游合作重庆倡议》,目前正在全力争取联盟总部落户重庆。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平台是重要基础重庆采取“借力”与“搭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境内外各类平台的聚集引领作用,构建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平台体系借力“美丽中国”“欢乐春节”“文化旅游年”等国家品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重庆篇章;加入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10个国际性文旅组织,并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引进世界温泉与气候养生联合会等5家国际文化旅游组织和机构在重庆设立办事机构;建成全国首家集出境游服务体验、文化旅游宣传展示推广和国际交流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对外交往平台——重庆国际文旅之窗;与白俄罗斯明斯克州互相支持在对方境内设立形象展示窗口——重庆文化旅游明斯克推广中心和白俄罗斯旅游文化商品中心。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品牌是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重庆以挖掘巴渝特质文化、展现城市美好生活为重点,进一步打造一批国际化品牌办好扮靓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世界大河歌会、重庆全球旅行商大会等国际性文旅节会活动;在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举办文旅推介会50余次,在匈牙利、意大利、新加坡等多个国家举办“重庆文化旅游周”20余次……使重庆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高。
海西州——可鲁克湖托索湖青海日报供图青海: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文化力量青海日报记者 王煜鹏2019年3月,在首都博物馆一层B展厅,青海省13家文博单位精心挑选的442组件文物成为主角,安静地将“‘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故事娓娓道来……。
这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物局协办的《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在首都与公众首次正式见面以典型文物为载体,体现了青海在“一带一路”中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展望了青海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景与未来。
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印发了《青海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2018-2025)》,从青海丝绸之路历史沿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现实基础、总体思路、产业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及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作了详细分析和规划设计。
2019年以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与泰国、日本、埃及、约旦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了对口合作,成功举办了“青海文化旅游宣传周”和“大美青海”图片展等系列活动,在泰国曼谷设立了首个境外“青海文化旅游推广中心”,持续深入开展“部省合作”计划,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青海充分利用国家部委提供的境外旅游宣传平台赴境外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在韩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境外客源地市场提升“大美青海”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探索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路径“十三五”期间,通过青洽会、藏毯展、文化旅游节及省外节庆会展等活动,青海文旅产品销售额达1500余万元,订单近3000万元。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为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营销和交流合作,青海着力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终端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实现基于信息化、大数据、精准化的全媒体营销和精准营销以生态和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主要客源省市和国家(地区)文化旅游大型推介活动,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宣传推广。
创新艺术传播渠道,加强优秀艺术作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推广同时,加强绿色人文丝绸之路建设,加大城际交流互动力度,推动高层互访互动,巩固和扩大友城合作拉萨河特大桥旦增西旦 摄西藏:打造文化产业对外交流新名片。
西藏日报记者 张宇 赵江丰“我们手工生产的藏毯,还有羊毛加工品,每年向尼泊尔等国出口,销量一直在增长”在位于拉萨经开区的西藏帮锦镁朵工贸有限公司藏毯车间,西藏帮锦镁朵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次旦对记者说作为西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藏毯因其设计图案精美、制作工艺考究,深受海内外顾客的青睐。
不少产品漂洋过海,远销德国、法国等地前不久,西藏帮锦镁朵藏毯传统编织技艺非遗工坊还入选了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为加快推进该“非遗”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西藏帮锦镁朵藏毯对外贸易的成功实践,是西藏不断推进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生效,西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进出口额达到23.79亿元,同比增长20%;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6.52亿元,同比增长5.2倍。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西藏加快了实施文化对外交流合作举措的步伐,不断擦亮文化产业对外交流的“金字招牌”——2019年5月21日,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与尼泊尔天利出版文化公司在加德满都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在尼泊尔打造中国西藏特色文化产业新基地“中国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之窗·尼泊尔”;
从2019年10月开始,西藏培育“文创西藏”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参加中国艺术节文创产品博览会、海峡两岸文博会、丝绸之路文博会和深圳国际文博会等国内外重点展会,展销特色文创产品累计达5000余种20000余件,不断拓宽西藏特色文化产品对外输出渠道;
截至2022年底,西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城市和尼泊尔加德满都、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共建立了8家“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之窗”,依托此窗口举办的各类讲座、展览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吸引着来自五洲四海的宾朋佳客;……
精彩纷呈的文艺展演、品类繁多的民族工艺、日渐成熟的推介平台,为西藏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聚焦“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出台实施更多创新举措,助力西藏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舞蹈《伞韵》宁夏日报供图宁夏:文化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宁夏日报记者 王刚婉转动听的宁夏民乐、优雅曼妙的宁夏舞蹈、独具魅力的宁夏“非遗”展示、惊险刺激的宁夏杂技……在欧洲4国9城市连续演出20场后,“欢乐春节”银川代表团成功完成了访演任务,每到一处,富有宁夏特色的文艺节目都让当地的观众如痴如醉、惊叹连连。
银川代表团以文化为媒,让国外观众感知到了一个友好、活力、进步的美丽新宁夏宁夏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宁夏文化旅游“走出去”“请进来”成功举办中阿旅行商大会,突出“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共享成果”主题。
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等13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旅行商代表及北京、福建、江苏、湖南等16个兄弟省(区、市)旅游部门负责人和旅行社负责人参会大会首次搭建起了国际、国内、区内同期开展旅游资源推介新平台,创新旅游资源展示、非遗展演、旅游推介,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交流与合作。
举办“探索宁夏之美”国际文化旅游节活动,通过社交媒体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开展“神奇宁夏”探奇之旅,宁夏旅游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发布活动帖文54条,曝光量超过2100万次,参与互动20万人次深化与新加坡华运旅游公司合作,“环西部豪华国际专列”由一年一趟增加到旺季一周一趟,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通过专列来宁夏畅游。
加快整合营销资源,深入拓展客源市场,全面整合海外社交媒体资源,开展宁夏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宁夏积极推动文旅融合“走出去”,联合斐济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斐济“中国旅游文化周暨美食节”。
借助国家推广平台资源,组织文旅企业参加首尔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美丽中国”欧洲旅游推广活动、海峡两岸台北夏季旅展等重要展会,持续深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应重视文化的力量,注重文化交流,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层次合作奠定基石。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宣娜说柬埔寨青年体验中国文化云南日报供图云南:以文为媒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云南日报记者 韩成圆 张莹琳 沈燕 李玲 侯婷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云南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努力把沿边跨境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的优势,携手周边国家友人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添美。
10年来,一个个与美好、希望、友谊相关的故事闪闪发光这份美好,写在滇缅边境传递温暖的文化机构里——2022年7月,中缅胞波友谊24小时智能图书馆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开馆来自缅甸曼德勒的务工人员汉特梭,成为了这里的忠实读者。
这座没有“围墙”的图书馆24小时开放,目前已服务超过5000名中缅读者2018年,才到瑞丽时,汉特梭迫切想学会语言“当时,瑞丽姐告国门书社为在瑞丽经商、务工的中缅民众免费开展了中文和缅语培训服务得知这一消息,我立马去报了名。
”汉特梭说因为学习中文,汉特梭结识了中国青年朋友,也获得了更多工作机会从国门书社到如今的图书馆,他说文化交流机构越来越多,不变的是一样的“暖”这份希望,写在滇柬之间那张微笑的名片上——2010年,在中国文化部(现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和柬埔寨文化部共同支持下,由华侨城云南文投集团投资打造的大型文化旅游驻场演出《吴哥的微笑》开演。
演出由中柬两国艺术家共同创编,成为了世界各国游客认识柬埔寨的一张文化名片这份友谊,写在越南“绿色人才”逐梦云南的经历中——2007年,越南学子黎氏琼春因优异的化学竞赛成绩,成为了越南煤炭矿产与工业集团、昆明理工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中的一员。
博士后出站的她如今已是昆明理工大学的一名教师,她也希望自己能为越滇培养新一代“绿色人才”一个个闪光的故事,是文化交流合作的缩影近年来,云南持续打造文艺精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以人文之美促民心相通。
同时,实施“澜湄书香工程”,在8个边境州市建设国门书社15家云南出版集团出版的《汉缅大词典》《手绘澜湄》等100多种图书“走出去”,成为连接国家之间友谊的纽带精彩回顾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孙绍骋主持并发言 王莉霞参加审议 弘扬雷锋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内蒙古日报值班编辑:殷寒雪平台编辑:王子豪关注满洲里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