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六八 130 0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1张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秦地自古多奇迹”,在渭南,农耕文明的遗迹俯拾皆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渭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2张

作为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渭南骨子里的积淀,这也成就了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渭南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17项近年来,渭南更是积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新继承非遗文化,开展非遗项目普查,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加强非遗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让这些传统民族文化的珍贵记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3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渭南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仓颉传说文字,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从茹毛饮血迈入文明的金钥匙追溯中国汉字的源头,则在渭南白水县,这里是中华文祖仓颉的故里,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于此。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4张

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的炎黄时代,黄帝南巡到洛水之滨,阳虚山下。仓颉因记事记史需要,日思夜想,仰观日月星辰,天际变幻,俯察鸟迹山川地理。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5张

于是终于受到启示:一日忽见灵龟负书,在洛水浮现,丹甲青文,宛若字迹,灵感迸发创造了二十八个汉字,这也是最早的汉字从此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此后他创办学堂,教化民众,泽被后世为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被后世尊称为“造字圣人”。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6张

人文始祖仓颉,创造汉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汉字的出现,承载了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由仓颉传说而来的“谷雨节”确定为“中文语言纪念日”;2013年,仓颉传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小学语文教材;。

2014年11月,“仓颉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7张

仓颉造字或许仅仅是传说,文字作为人们智慧的结晶大概也非一人独创,但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终结了“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的历史,翻开了华夏文明崭新的一页韩城行鼓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它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

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而成为一种军鼓乐后人将其继承下来,作为祭祀法王的鼓乐,鼓手身着黄马褂,表演时,人神合一随着时代的变迁,该鼓乐被称为韩城行鼓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8张

韩城行鼓在韩城传布极广,目前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9张

韩城行鼓粗犷豪放,声势宏伟,登峰造极的风格,体现出一种朴实、热烈而强悍的黄河黄土雄风,是老陕人精神的直观体现阿宫腔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陕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因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公腔,阿宫腔娴雅婉转,钢劲有力,缠绵激昂,拖腔带有“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颇有南戏之韵。

阿宫腔流行于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2006年5月20日,阿宫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10张

阿宫腔是由秦时宫廷乐舞衍变而来,因阿房宫而得其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闻阿房宫被烧毁,秦之臣民集众乐工遂作鸟散,流入咸阳以西者众多,于是秦宫乐舞就在当地繁衍开来由于此中曲调来自皇宫而当时诸多宫室中阿房宫又最负盛名,人们就称之为阿宫腔,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变,阿宫腔调遍及兴平,泾阳,三原,临潼,富平等地。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11张

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从民间的炊烟里走来,伴着婉转、轻慢,但又不失铿锵的旋律,获得了历史和人民赋予她的殊荣富平阿宫腔历经两千年来的有序传承,为我国的历史文化长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异于最为绚烂的艺术之星。

华阴老腔华阴老腔,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滥觞于西汉,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发展到高峰,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老腔本身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来到前台吼唱便是老腔华阴老腔以其特殊的风格被列入了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12张

2000多年前,西岳华山脚下,在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的地方,如今双泉村的南侧,曾有一个军事粮仓,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码头上有一群船工,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有节奏地敲击船帮。

后来,这号子便成为引领众人拉船的口号再后来,起头喊号子的人演变为主唱,跟着一起喊的众人演变为帮腔者,木块成为乐器于是,黄河岸边诞生了老腔,老腔逐渐演变成戏,慢慢有了唱腔而用木块敲击板凳也成为老腔的独有标志,区别于其他唱腔。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13张

惊雷乍响,西北风沙滚滚,锣鼓喧天,黄河之水滔滔这是独属于老腔的恢弘壮丽在一众流行乐曲之中,华阴老腔显得与众不同,在中华民族富饶悠远的艺术宝库中,老腔也画上了波澜壮阔的一笔华中高山的深厚底蕴与中华文明的渊远流长碰撞在一起,结合成来自久远时空的千古绝唱。

扬起板凳,高声吼唱,在这钢筋水泥构造成的人类社会,献出一声真情华州皮影戏华州皮影戏又称“灯影”“影子”在灯光照耀下,舞动影人,隔亮布演唱,观众在外观听华州皮影起源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民国,距今已2000多年。

“汉妃抱子宫前要,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皮影的起源和发展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14张

华县皮影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华县皮影戏作为子项目的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15张

皮影在世界上享有“电影的前驱”和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华州被称为“中国皮影之乡”,华州皮影素来被誉为“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华州皮影融入了中国儒、释、道思想及世俗生活,如春祈秋报、逢年过节、社日庙会、消灾纳福、得子贺岁、婚丧嫁娶等,具有艺术造诣高,演唱功底深,表演技巧绝等显著特点。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16张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演绎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陕西影戏源于华州。

合阳提线木偶戏一个玩偶,一根细线,踢推拉拽,形态万千这就是合阳县独有的古老的传统戏剧剧种——合阳提线木偶戏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又称“线腔戏”,俗称“线胡胡戏”1957年后为了和搬上大舞台由人扮演的大戏相区别,一度曾称为“线腔戏”。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17张

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偶人系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为五到十二根不等,还有增加到十七、八根甚至多到二十余根的。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18张

偶人通高80-90厘米,重3.5-5公斤通过线戏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手法,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可以娴熟地完成卸帽子、脱衣服、搬椅子、抡杆子、单双闪官翅等特技动作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19张

合阳提线木偶独特的声腔,被称作线腔,悲怅苍凉,委婉细腻,颇具秦地风韵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阴迷胡迷胡是陕西地方戏第二大剧种华阴迷胡孕育于郑声,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北曲、弹词的影响,至元代基本形成为独立的剧种,具有明显的民歌色彩。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20张

其韵曲多有“伊优而呀”之腔,是迷胡唱腔的主要旋律。“地摊子”是华阴迷胡最具有典型性的演出空间,俗名“板凳曲子”,其特点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21张

华阴迷胡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州梆子大荔县古称同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丰厚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同州腔”、“安安腔”也称“老东路”,同州梆子被奉为中国梆子戏鼻祖,其声腔形成历史源远流长。

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风”、“秦声”音乐舞蹈基础上,逐渐演演变而成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22张

据考“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是陕西古老剧种,它在风格上保持着满宫满调的唱腔,慷慨激昂的音乐和粗犷豪迈的表演,有古秦风驷铁车的情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坚强、勇敢、淳朴、真诚的性格特色,是中国戏曲文化中最古老且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剧种之一,被戏曲界称为“梆子腔的老状元——梆子戏的根蒂”。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23张

同州梆子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合阳跳戏合阳跳戏又称“调(tiao)调”或杂戏,它是伴随着狩猎、赛神、跳巫等民俗活动发展而成的跳戏以锣鼓作为主伴奏乐器,以吟咏与民间舞蹈结合,来展示故事情节。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24张

跳戏分为哑跳和台跳两种形式,主要动作为“上势”。跳戏表演古朴、粗犷,剧目丰富,脸谱独特,曲牌别致,表演风格因衍生环境、民俗风情和传承人技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流派。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25张

2005年文化部有关专家对合阳跳戏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一古老剧种对于研究我国戏曲史、舞蹈史及民间风俗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合阳跳戏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城秧歌

韩城秧歌俗称“对对戏”,是一种融民歌、说唱、舞蹈为一体,由曲艺向戏剧演化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是研究中国戏曲发展的活化石。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26张

清人吴锡麟说,它是由宋代《村田乐》演化而来秧歌演唱起初只用大锣、大镲和马锣等三件打击乐,20世纪40年代始加入了弦乐伴奏,增强了音乐效果光绪二年(1876年),艺人韩敏卿带领秧歌班子进京,被慈禧太后招进宫中演出,从此韩城秧歌进入鼎盛时期。

1929年前后,韩城秧歌风靡周边地区,秧歌班曾到延安、汉中和四川、宁夏等地演出近年各级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秧歌剧目近百折,韩城秧歌也多次参加重大比赛和交流演出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27张

韩城秧歌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富平石刻富平石刻分布于富平县宫里镇的10多个村庄,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富平、蒲城两地唐代皇陵的兴建而走向兴盛由于宫里镇所在的凤凰山麓盛产被称为“墨玉”的黑色石材,石刻技艺得以延续传承至今。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28张

富平石刻技艺用在生产和生活用具上,具有美观、大方、结实的特点,如门墩、拴马桩、槌布石、碌碡、石槽、臼窝等,造型丰富、图案多变表现在陵墓、桥梁、牌楼、碑碣、造像等建筑、小品上,具有精湛、逼真、生神的特点,世代称奇。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29张

富平石刻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澄城刺绣作为历史渊源深厚的陕西刺绣母体艺术,澄城刺绣在中华大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30张

它至今仍保留着中国较为本源的刺绣样式与特点,整体粗犷大气又不失秀丽,纹饰夸张不失内涵,色彩艳丽不失雅致,装饰趣味浓厚且造型变化多端,没有大红大绿的渲染,而是淡雅舒适,清秀劲拔,活灵活现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是中华民族早期图腾符号和母体文化世代传承的继续,具有黄河文化粗犷豪放的特点。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31张

2008年,澄城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尧头”古称“窑头”,因瓷窑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的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南有景德镇,北有尧头窑,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尧头窑的炉火,已燃烧了千余年岁月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32张

尧头陶瓷造型粗犷古拙,纹饰简练凝重,瓷胎厚重坚实,釉色纯净细密,具有粗中寓巧、朴而不俗的特点,浓缩着鲜明的民间文化风情及浓郁的泥土气息时至今日,尧头窑遗址仍现存古窑130余座、古民居75处、制瓷作坊78处、庙宇祠堂17处,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遗址群,被誉为“中国原生态陶瓷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33张

2006年,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和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蒲城杆火技艺蒲城杆火是目前唯一存世的宫廷低空焰火艺术,兴于金元,盛于明清,因所有造型都绑在木杆上燃放而得名,为民间独有的手工工艺制作(火线布局秘不示人),工艺复杂,有“要做花炮,七十二套”之说。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34张

做成的杆火造型以木杆托架,架架相连,文武火有别。长于表现秀美山川、传奇故事等内容,静态造型,梦幻表演,璀璨夺目,堪称“中华一绝”。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35张

蒲城杆火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村司马迁祭祀徐村司马迁祭祀至今2000多年历史司马迁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据传,韩城徐村冯、同两姓是司马迁后裔,至今保持“冯同一家”、“冯同不婚”的规矩。

两千年来,两姓族人共称司马迁为司马爷,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宗,这样的祭祖习俗在中国大地上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36张

每年清明,族人们用比过年还热闹的节日气氛来祭拜先祖。祭祀活动中保留着唱“跑台子戏”等独特的民俗文化,诉说着历史。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37张

2007年,徐村司马迁祭祀被陕西省列入首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渭南碗碗腔一般认为,碗碗腔形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当时即产生了著名剧作家李芳桂及其作品《春秋配》《火焰驹》《万福莲》等八本两折,俗称“十大本”。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38张

唱腔音乐以月琴、碗碗领奏,板胡、硬弦(二股弦)相伴,音乐风格细腻、婉转、缠绵,民间有“一清(曲子)二簧(汉调二簧)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的美誉演出形式最初以皮影戏形式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将碗碗腔搬上大舞台,改由演员分行当按角色演出,伴奏乐器也相应加入了二胡、扬琴等增强了唱腔的立体感和时代感,与此同时,渭南地区和陕西省戏曲剧院相继成立了碗碗腔剧团,除演出传统剧目《二度梅》、《金碗钗》、《杜十娘》和新编历史剧《女巡按》、《杨贵妃》外,还上演了《朝阳沟》、《红岩》、《刘胡兰》等大型新编及现代戏。

陕西碗碗腔,数百年一路走来一脉相承,是流淌在三秦百姓血液中的音符,深受群众的喜爱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39张

渭南碗碗腔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氏正骨术朱氏正骨术是富平县朱姓家族世代相传的骨伤医治技术,已有200多年历史。据其家谱记载,朱氏先祖原在商洛山阳县行医,尤擅正骨术。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40张

清末,朱氏第43代传人朱礼有举家迁至关中,朱氏正骨术从此在富平扎根朱礼有之子朱丰高、朱丰荣得其父真传,1963年在马寺店创立红旗正骨站,开始了朱氏正骨术新的行医之路朱氏正骨术的基本特征是:一、采用医家通用的“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正骨八法,手法上强调“稳、准、轻、快”,提倡“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纠正成角与复位同时完成,减少了患者痛苦;二、使用小夹板固定,绑扎松紧适度,既要起到固定骨折端的作用,又要利于局部血液循环,全凭经验掌握;三、受伤部位外敷膏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接骨续损的作用,使骨伤部位情况迅速改善,药效奇特,无毒副作用。

泾阳刺绣非遗(泾阳县特色饭店) 第41张

朱氏正骨术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渭河之水深且沉,西岳险绝擎高云在这枝繁叶茂、巍巍高耸的文化丛林中渭南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犹若色彩绚丽的民俗风情画卷依然涤荡着世风,净化着民心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来源:渭南文旅陕西网渭南站编辑:郝豆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