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认定条件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和程度分析方法(非物质文化是指什么)

六八 194 0

非物质文化认定条件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和程度分析方法(非物质文化是指什么) 第1张

非物质文化认定条件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和程度分析方法(非物质文化是指什么) 第2张

为实时监测评估非遗传播活力,加大融媒体非遗宣传力度,把脉民众非遗需求,促进城乡非遗发展,进一步助力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积极整合文化和旅游领域媒体、智库和产业资源,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中传云”平台,开发上线了“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实现对国家级非遗项目(1557大类、3610子项)传播活力情况的动态监测,对非遗项目、传承人及所在城市等大数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和量化分析,按照政策保障、队伍情况、非遗活力、媒体关注、舆情反馈五个分析方向,基于客观监测数据,不加任何人工干预,计算出非遗项目与所在城市对应的非遗传播活力值,并进行相关展示,助力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和城市形象塑造,增进传承人与所在城市的纽带关联,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效应。

非物质文化认定条件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和程度分析方法(非物质文化是指什么) 第3张

图1:“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页面基于2021年全年非遗汇总信息和平台监测数据,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分析全年非遗传播情况,形成年度报告“文旅中国·百城百艺”2021年非遗传播特点分析综合“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统计数据,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非遗传播重点转移至线上平台。

从新媒体传播来看,各级各地非遗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利用线上平台传播非遗,积极推动非遗在全社会的普及非遗传承人主动探索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播非遗技艺,成功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带动非遗受众群体逐渐呈现年轻化、低龄化特点。

但与此同时,受制于制作水平有限,存在运营经验不足、内容重复性较高、缺少入脑入心优秀作品等问题,非遗新媒体传播之路,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从非遗相关活动举办来看,全国各类传播活动仍以政府牵头组织为主,行业协会组织、多元市场主体初步释放自身活力,配合主流媒体立体化报道,成功助力非遗项目活力有效提升。

从非遗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东部地区非遗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群效果,西部依托城市经济圈发展非遗产业增速领跑全国,中部、东北地区非遗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云南、甘肃、江西等非遗资源丰富地区,因举办活动数量少、类型单一、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导致非遗传播活力值处于较低水平。

从节庆相关非遗活动情况来看,民俗节庆成为非遗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重要窗口,民俗体验活动广受民众追捧从不同非遗门类发展情况来看,传统戏剧、曲艺等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传播活力值较高,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等相对冷门非遗项目开发潜力巨大,随着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文件的出台和实施,相关冷门非遗项目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

各地还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在促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创新性发展中的显示出重要作用,探索非遗与旅游、乡村振兴等领域双向赋能的新路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非遗传播重点转移至线上平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我国非遗传播重点逐步转移至线上平台,超六成活动中各级各地非遗主管部门除举办线下活动,还同步利用线上平台传播非遗,实现传统与现代交汇,虚拟与现实融合,线上与线下联动,让民众透过屏幕充分领略到传统文化魅力。

一是非遗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利用线上平台传播非遗在中央层面,2021年春节前夕,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协办,快手、抖音、微博、酷狗等网络平台参与的“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以线上形式支持各地以系列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对符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可以举办的民俗活动视频进行集中展播,为大众送去春节文化大餐,温暖了千家万户。

据统计,“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在全网,实现传播总量超过3.7亿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酷狗、微博8家网络平台共同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展”,汇集各类非遗影像资源进行公益性展播,让非遗保护成果惠益人民群众。

除中央层面外,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文化场馆等结合自身非遗资源,策划并组织开展了“非遗美食直播”“非遗戏曲直播”等多个线上系列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活动充分利用各大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以及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账号等新媒体渠道进行线上传播,既减少了人员聚集,又扩大了活动覆盖面,让更多人通过线上方式了解、感受、认识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持续走进大众生活。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非遗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线上直播活动,一方面探索了“非遗+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另一方面通过视频直播形式,让更多的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践行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发展理念,推进了非遗的社会普及。

二是非遗传承人主动探索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播非遗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正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应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支持各类媒体全面深入参与非遗传播2021年非遗传承人主动把握这一时机,利用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向大众展示非遗技艺,促进了非遗项目在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中的传承普及。

2021年12月1日,抖音发布的《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抖音实现覆盖98.83%国家级非遗戏剧项目,非遗戏剧视频累计播放600亿次,累计获赞22亿次在受众群体方面,“90后”“00后”已成为抖音听非遗戏剧的主力,占总观众的52%。

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的非遗传播,有效增加了非遗在互联网上的曝光度,推动了非遗传播受众的年轻化,对于相关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十分有益但与此同时,通过对非遗短视频进行分析后发现,非遗传承人在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非遗时,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相关视频制作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运营能力也有待提升现有非遗相关账号发布者多为没有经过个人认证的普通账号,在短视频脚本设计、音乐使用、镜头切换等方面均缺乏专业性,这严重限制了非遗短视频的质量此外,由于不少非遗传承人缺乏专业新媒体运营思维和能力,致使部分账号视频发布时间缺乏规律性,时常的断更不利于培养用户黏性,更不利于账号的长期发展,进而影响了非遗传播效果。

二是短视频内容重复度较高,创新性不足,缺少入脑入心优秀作品部分非遗传承人发布的非遗短视频均以记录非遗技艺为主,视频间具有较强的重复性,精品力作较少,易造成观看者审美疲劳此外,由于部分传统技艺与现实生活融入不够,存在一定距离,导致相关视频作品,未能引发受众共鸣,阻碍了非遗传播效果的实现。

三是难以准确诠释非遗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受制于短视频碎片化的特点,非遗传承人在拍摄视频时,往往选取的是非遗技艺中的亮点,这就造成受众往往注意技艺本身,而忽视产生非遗技艺的传统文化土壤和文化内涵此外,部分非遗传承人引用的非遗纪录片或表演片段,由于拍摄时间较早,画面模糊,且不适宜短视频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导致受众感受到视频内容与时代脱节,甚至形成非遗技艺和项目落后、守旧的认知偏差。

全国各类传播活动仍以政府牵头组织为主,行业协会组织、多元市场主体初步释放自身活力综合“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对2021年全年有关非遗的新闻报道传播情况的热度统计数据发现,年度传播热度排名前30位的非遗事件和活动中,既包含中央及地方政府发布的涉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政策文件,也涵盖各地各级非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还包含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非遗展览展示、文艺汇演、非遗展演、文博会等活动。

从地方政府举措来看,各地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普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范畴,广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汇演、文博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讲座、交流等活动,同时充分借助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等平台,广泛普及非遗知识,大力提高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较好地助力了非遗项目传播活力提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更好地强化了大众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各地举办的非遗节目展演、作品展览、技艺展示、产品展销等活动呈现出明显的以政府牵头组织为主的特点“非遗牛年大集”“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活动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行业组织,阿里、京东、抖音、快手、淘宝等市场主体、一大批各地各级非遗传承人均贡献出各自的一份力量,相关活动借助主流媒体的全媒体、立体化报道,实现了非遗传播活力值的有效提升。

除参与活动外,行业协会组织、行业主体还积极投身非遗实践、研学、“五进”活动,有效释放自身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助力非遗实现“活态”传承东部、西部部分地区各自探索出不同的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路径,非遗传播活力值排名靠前,中部、东北地区非遗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云南、甘肃、江西等非遗资源丰富地区非遗传播活力值处于较低水平

“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全年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非遗传播活力值排名前100位的城市中,共有东部地区城市(城区)78个,西部地区城市22个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无城市进入前100位东部地区中,广东、北京、江苏、上海等省市非遗主管部门积极借助深圳文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契机,依托非遗展厅、非遗科技、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拓展非遗展览展演展示方式;同时支持成立和发展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文创企业,积极搭建平台,助力非遗产业发展,实现生产性保护;大力利用“五进”传播网,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公共文化场馆“五进”活动,推动非遗融入百姓生活,让更多人充分感受非遗之美。

西部地区中,四川抓住川渝城市圈共建契机,推动川剧、川菜、蜀锦、蜀绣、石刻等非遗项目的研究梳理和保护传承,结合川渝两地非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推出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一程多站非遗旅游线路;陕西、广西等省区积极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通过举办“国际非遗交流周”等形式,让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桥梁。

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相关做法和探索,充分为本地区贡献了非遗传播活力值,推动东部和中部地区整体排名靠前综合全年监测数据情况,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非遗产业化路径探索起步较早,已形成一条“非遗创新传承+产业生产性保护+社会传播普及”路径。

东部地区中,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通过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街区等形式,引导非遗企业集聚,进而形成集群效果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2015年,创建了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创建了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2020年8月,创建了首条非遗街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2021年12月18日,广州市举办的2021年度非遗品牌大会,突出非遗跨界融合发展,充分展示了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力,突显非遗跨界融合,集群发展的创造力。

广州的相关探索证明,引导非遗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对于推动非遗产业发展和非遗技艺本身的传承以及非遗项目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以广州市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城市,在推动非遗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的相关尝试和探索,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样本。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和西部城市经济圈发展,西部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贸易的前沿,西部地区凭借非遗资源优势,抓住时代契机,实现了非遗产业的跨越化发展,非遗产业增速领跑全国,并有效提升了地方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但是西部地区各地纷纷结合自身非遗资源优势,主要依托城市经济圈发展非遗产业,2021年全年实现增速领跑全国以西部的成渝地区为例,2021年3月,川渝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建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合理利用、培育非遗品牌等5个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构建川渝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依托川渝双城经济圈,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都江堰市等城市大力发展特色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将非遗文化与特色小镇相结合,走上特色发展之路,实现较快发展增速与此同时,部分城市还打造了一批非遗产业园区,助力非遗保护和产业发展。

例如,成都市所打造的成都国际非遗创意产业园区,构建了集“文、旅、产、商”一体化的城市文化体验核心区,于2020年11月18日,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为推动当地非遗保护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此外,2021年9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中国旅游报联合阿里巴巴发布的《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显示,年成交超百万的店铺中,西部省份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商家售出的非遗相关产品达8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增速显著领先于东部、中部及东北地区。

综合全年监测数据发现,中部、东北地区非遗传播活力值在全国四大地区中均相对落后以河南、黑龙江省为例,两省在2021年均举办了诸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非遗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验收等活动,但相关活动多为常规性工作;两省结合非遗资源举办的活动,媒体宣传报道往往集中于活动举办的较短时段且偏于传统宣传风格,声量持续性不大,受众互动参与度较弱。

以上原因致使当地相关非遗传播活力值趋势呈现出“快速上升、迅速回落、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的特点但中部和东北地区非遗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利用企查查平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检索发现2021年全国范围内共新增非遗类企业18179家(见表5),较2020年增加94.68%。

中部、东北地区新增企业比例分别为211.98%和139.4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吉林省长春市为例,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发非遗衍生创意设计,引导非遗作品从展览品变成消费品,向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发展。

传统手工布鞋制作技艺的冯氏绢人项目,在当地有关部门推动下,从手工作坊到成立公司进行规模化生产,走出了一条“生产性保护”的成功之路相关布鞋产品出口欧美10多个国家,产值400万美元,解决了1500人的就业。

冯氏绢人项目生产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27个国家,其中生产的偶人占领了日本60%的市场份额吉林长春的案例充分证明,中部、东北地区非遗主管部门积极引导传承人成立非遗企业,释放发展潜力,让非遗融入到时代之中,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焕发生机。

中部、东北地区非遗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提升媒体宣传意识,加大媒体宣传报道的力度,通过主动设置讨论议程和讨论话题,吸引民众线上线下参与互动,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同时,有力推动非遗传播活力值稳步增长综合全年监测数据发现,云南、甘肃、江西等非遗资源丰富地区,非遗传播活力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10日,云南、甘肃、江西三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数量,均超过80项,在全国排名中上但根据2021年全年监测数据,三个地区非遗传播活力值呈现出较大反差,全年处于较低水平。

以江西为例,2021年年度非遗传播活力值在20(全年非遗传播活力值均值为1172.26)以下的54个县市(区)中,有33个为江西省所属县市(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观察发现,江西、甘肃两省举办的非遗活动,数量相对较少,类型多为常规性活动,结合自身非遗资源开展的自主品牌活动较少,且展现形式仍以原生态表演为主,表现形式较为陈旧,观众的互动热情不足;云南省举办的活动由于宣传报道多集中于地级市及县区级媒体,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量有限,造成宣传力度整体有限,宣传覆盖效果和品牌建设效果不足。

表5:2021年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统计

非物质文化认定条件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和程度分析方法(非物质文化是指什么) 第4张非物质文化认定条件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和程度分析方法(非物质文化是指什么) 第5张

民俗体验活动广受民众追捧,民俗节庆成为非遗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重要窗口重要节庆往往成为民俗类非遗项目传播活力值高点“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全年数据显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俗项目传播活力值位居前列。

以中秋节为例,期间,广东省广州市推出节庆“叹”非遗——中秋节系列活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了“月圆中秋·情系非遗”中秋非遗体验活动,四川省成都市开展“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相关活动对当地与中秋主题的非遗技艺和项目及文创产品,进行了充分的展览展示。

受此影响,中秋节当月,全国民俗类非遗项目活力值增长85.92%各地主管部门抓住节日契机,为广大市民游客打造非遗盛宴传统的舞龙灯、舞狮、花灯、猜谜、戏曲、古乐、社火、乞巧、登高等市民游客喜闻乐见的中国优秀民间艺术节目将轮番上演,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除公共假期外,少数民族地区欢度民族节日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成为民俗类非遗展览展示和传播的好机会如“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开展“八桂嘉年华”活动,在14个设区市同步组织开展1000多场各类文体活动,集中展示壮乡特色歌舞表演、壮乡美食、壮乡非遗技艺,营造热烈的节日氛围;望果节期间,西藏各地农村地区通过祈福、赛马、看藏戏等形式民俗活动欢庆丰收;彝族年期间,凉山彝族自治州17县的彝族民众身着民族服饰,开展杀年猪等年俗活动庆祝彝族年。

从各地在节庆期间开展非遗展演展示的效果看,传统方式的活动,备受大众追捧,也让大众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更加了解,更加重视;以节庆活动的形式展示非遗民俗,大众可以在欢乐的氛围中,自觉参与到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来,也为非遗与大众日常生活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窗口与契机。

非遗十大类别传播活力冷热不均衡情况突出利用“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对非遗十大类别进行统计后发现,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曲艺活力值位居前三,其中京剧、川剧、秦腔活力值位列传统戏剧门类前三位,蜀绣、鲁绣、粤绣(广绣)活力值位列传统美术门类前三位,相声、山东快书、河南坠子活力值位列曲艺门类前三位。

由于相关非遗项目与大众娱乐、审美需求十分贴近,因此在大众中受认可和欢迎程度较高此外各地还积极探索利用线上和线下方式,提高相关非遗项目在大众中的知晓度,如天津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七集人文纪录片《京剧遇上非遗》,天津、山东等省试点非遗曲艺书场,四川积极引导蜀绣传承人走进中小学讲解蜀绣技艺等。

相关活动极大拉近了非遗项目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距离,相关非遗项目传播活力值排名位居前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传统医药等类别的非遗项目,由于有一定的地域性和较强的专业性,与大众生活具有一定距离感,因此活力值整体较低,但相关非遗项目本身,仍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后,全民运动热潮日益高涨,体育健身运动愈发常态化、休闲化全国部分省区已对此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比如山东省聊城市、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等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引导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参与“一村一年一场戏”、社区艺术节等惠民演出和“五进”活动,潜心挖掘,大力推广,让原本冷门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从小众逐步走向大众。

2021年7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推动中医药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建设这四方面重点任务,让中医药进一步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得益于此,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关注度和传播活力值当月上升364.7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南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湖南省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央地政策文件的出台和实施,相关冷门非遗项目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

“非遗+”模式助力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有关“非遗+”模式报道的新闻量近4.19万篇,报道显示各地非遗主管部门、行业主体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对“非遗+”模式展开积极探索。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禹羌文化资源,对“非遗+旅游”模式展开探索,推出了“大禹祭祀”“羌历新年”“沙朗节”等10余个民俗文化节庆品牌,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贵州丹寨锦绣谷对“非遗+乡村振兴+电商”模式展开探索,以乡镇合作社、村寨工坊以及系统的技能培训为途径,通过“实体店+电子商务”的方式,提升民族手工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由此成为我国民族非遗文创的代表性品牌;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非遗+科技”模式成为舆论瞩目的焦点,利用智能影像和数字孪生技术直观展示了贵州苗族蜡染工艺,获得行业专家和大众认可,认为数字技术赋能将成为“非遗”传承的一大亮点。

综合全国各地和非遗相关领域发展情况来看,从传承到创新,从培育非遗人才到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非遗+”模式在促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创新性发展中显示出重要作用,为非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责编:杨晓君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