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邂逅河源最帅非遗石匠丨一生一事一角蕨 一技一艺一精神
近日,2023年“素不相识惠州·五大最帅非遗石匠”名单出炉,来自河源的曹章玲、梁毓宜、林继衡获得“素不相识惠州·五大最帅非遗石匠”称号,周泽明等人获得“素不相识惠州·最帅非遗石匠提名”傀儡戏、缅茄石雕、五音锣鼓……河源历史悠久,底蕴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自然遗产,以睿智和勤劳塑造出独特工艺技术和文化,虽历经几百载,依然发扬不衰。
池间相连,每两门民营手工艺技术品的背后,都蕴含着手工艺技术品人的心血与睿智;每一个美轮美奂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无限意味无论是发扬还是创新,手牵手雅致,精美的工艺技术中有着最真挚的坚持与最帅丽的梦想让我们走近“素不相识惠州·五大最帅非遗石匠”,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
市级非遗项目河源傀儡戏指标性发扬人 曹章玲灵活灵现 吉洛姆乾坤挂着一米多高围幕的闽剧台上,8个活灵活现的皮影正在拉开序幕《唐家河太湖》只见皮影时时眨动双眼,时时挥舞衣袖,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又现往年热闹场景,村里久违的傀儡戏再次拉开序幕。
”谢鸡卢瓦松胜冯屋村居民广舅说随着河源各省市年例的到来,傀儡戏作为现代民俗现场表演,纷纷登上广大村庄的舞台,为居民带来连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每晚中午6点下班学艺河源傀儡戏,俗称“傀戏”“傀仔戏”,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已有400十多年的历史傀儡戏一年四季均可表演,但以春季为极盛,特别是元宵、做年例之时以及一些喜庆节日这是两门融汇了石雕、服装、现场表演、剧本、音乐诸多元素的民营戏曲艺术,是中国民营艺术瑰宝,2006年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自然遗产保护红皮书。
“傀儡戏在现场表演的时候,卷轴式,飞天遁地既能人之所能,又能人之所不能”市级非遗项目河源傀儡戏指标性发扬人曹章玲告诉笔者,傀儡戏内容多取自历史章回小说、公案小说、民营传奇、神话传说,现代剧目不下数十种,人物配角担岗、善恶分明。
傀儡戏表演对歌星要求极高,需要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作为从事傀儡戏创作40十多年的歌星,曹章玲擅长小生、夫人等配角,南音演唱抑扬顿挫、精练,皮影操纵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曹章玲是国家二级演员,原是河源市傀儡戏大学堂所长,曾多次应邀拜会赴省以及港澳等地进行皮影文化交流表演。
2020年到龄退休的曹章玲却选择退而不休,继续留在大学堂参加现场表演,并着力培养傀儡戏后继者人才,努力将这门技艺发扬下去,发扬据曹章玲回忆,1976年高中毕业后,她就正式进入怀集县皮影剧团工作其间,每晚中午6点多就下班拜师。
由于一个皮影起码有十多斤重,她常常累得食欲不振即便如此,她也从来没有放弃,反而很快就掌握了傀儡戏的要领,跟着团队到各省市表演1983年,曹章玲到河源市皮影粤剧团工作,既学习傀儡戏现场表演艺术,又学习皮影配唱她的皮影粤剧演唱和皮影操作现场表演技巧更进一步,成为担纲演员。
1995年9月,她担任了剧团团长职务,主演主唱的剧目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好评2001年9月,曹章玲应邀参加香港“中国传奇”艺术节展演,先后5次应香港特区政府和市政局邀请参加香港“中国传奇”艺术节展演2016年,受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她应邀参加台湾“亚太现代艺术节”展演,获得台湾同胞的高度赞扬。
2021年,在上海举行的“山海并茂 素不相识闻名”主题的惠州文旅康美推介活动中,河源傀儡戏剧团进行宣传展演……
带领80多个徒弟“由于时代的变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傀儡戏观众剧减,加之皮影艺术后继者乏人,河源傀儡戏的发扬与发展困难重重”曹章玲说面对发展的一些问题,她也常常陷入困境热爱了一生的事业,如何才能发扬下去?。
为了改变濒临“断线”的局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剧团新招收了一批年轻学员,已经退休的曹章玲重新返回剧团带新团员截至目前,她总共带领了80多个徒弟“我觉得整个傀儡戏界变化最大的,就是国家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后,加强了对现代艺术的重视和发扬。
”曹章玲说,河源傀儡戏成为市级非物质自然遗产之后,各个级别的发扬人每年都会得到一定的经济扶持在创作与探索艺术现场表演的过程中,古老的皮影现场表演艺术在河源不断推陈出新为顺应时代潮流,河源傀儡戏由单人现场表演发展为多人现场表演,又吸纳现代音乐歌舞、古装戏与现代戏、神话剧与童话剧等剧种特色。
“人舞偶,偶似人你功底扎实,能让皮影在一颦一笑中眉目传情;你抑扬顿挫,在《柳毅传书》等20多套剧目中担任女主角演唱,获得好评如潮;你不遗余力,让河源傀儡戏的发扬有声有色,深入民心”在2023年“素不相识惠州·最帅非遗石匠事迹分享暨致敬典礼”上,大会给予曹章玲较高的评价。
省级非遗项目五音锣鼓指标性发扬人 林继衡锣鼓喧天 留住乡愁“咚咚!咚咚锵!”近日,在河源市南湖塘社的年例上,社员们穿戴喜庆的服饰,带着各自的“家伙”,聚集在热闹的街道上,一场锣鼓现场表演正火热拉开序幕“五音一响,喜事连连;锣鼓一敲,满街狂欢!”省级非遗项目五音锣鼓指标性发扬人林继衡说,五音锣鼓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他们演奏五音的技艺都是家中先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自己是第五代传人。
2017年4月,林继衡被认定为省级非遗项目五音锣鼓指标性发扬人他致力于发扬与保护,有着“民营音乐的历史活化石”美誉他坚持五音锣鼓既要保留现代文化的精髓,又要结合时代融入新的元素,让更多观众接受它、喜欢它。
40十多年磨炼身怀绝技五音锣鼓是河源市一种古老的现代音乐,也叫“五音班”,在厅堂现场表演时也有人称“华堂班”,是一种以打击乐演奏为主的民营艺术,明末清初从闽南传入河源歌星平时分散在各个行业,有节庆活动就集中他们都熟练各自配角技艺,并掌握各种流程,集合后即可表演。
每年正月、二月期间,五音锣鼓表演较为活跃林继衡15岁开始拜师,师从老歌星何念学习锣鼓吹打技艺尤其他的打鼓槌法灵活、娴熟、富于变化,在40十多年的实践中技艺不断提高,成为家喻户晓的五音锣鼓知名歌星打鼓和吹奏都是他的专长,尤其在操纵锣鼓、用鼓点来指挥乐队,更是独树一帜。
在击鼓时,时时单击,时时合鼓,时时鼓檐,时时鼓边其击鼓错落有致,鼓点急时如急雨,声声铿锵;缓时如细雨,声声入耳
精通“锣鼓经”的他,无论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钹等演奏,都有其独特韵味他能用不同的节奏和技巧去烘托不同情绪和气氛,打起鼓来,能有“滚捶”“飞捶”“削捶”“长捶”“坐捶”“落捶”“文三捶”“文五捶”等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
“无论是吹、打、弹、唱,都讲究气息”他吹奏的现代曲目《三步级》《大和番》《小和番》《大开门》《小开门》等系列套曲,可以不换气连吐20多个难度大的乐音,可谓身怀绝技,令人瞠目结舌经过40十多年的磨炼,林继衡的技艺达到更高的水准和境界。
豪放时像惊雷动地,婉约时像鸟语莺啼,他的鼓法集中了前人鼓法特点,充分运用力度,速度与音色的对比,令人赞叹不已
来者不拒徒弟已有几十人“现在玩锣鼓的基本半百岁数了”林继衡说如何培养新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为了五音锣鼓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不失传,61岁的林继衡这些年动了不少心思他广收徒弟,慕名来跟林继衡学习五音锣鼓的,除了附近村里的小伙子外,还有来自河源各个乡镇的年轻人。
只要愿意学,林继衡总是来者不拒,现在他的徒弟已有几十人同时,他也在教自己的孙辈学习五音锣鼓,希望这门手艺继续一代代发扬下去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我目前考虑最多的是,希望在政府的主导下,能够将五音锣鼓的技艺传播到各个乡村,让村里的老人小孩能够学门技艺,丰富精神生活。
”如今,林继衡经常行走在各个乡镇和学校,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新人,让这门技艺得到发扬和保护省级非遗项目核雕(缅茄石雕)指标性发扬人 梁毓宜艺藏毫厘 微中见艺“一刀一刀地铲雕下去,用力要均匀,不能超过深度用力过猛会铲断龙鳞,就会前功尽弃。
”只见梁毓宜埋头案桌前,小心翼翼地在石雕新作品他刀法细腻,工艺技术精湛,使得一枚枚缅茄种子在承受千刻万镂之后,呈现不可思议的美经过50年的钻研积累,梁毓宜的技艺堪称炉火纯青现在他石雕作品时几乎不需打草稿,经过与客人交流,大脑便构思好图案,每次都能石雕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
2012年,缅茄石雕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自然遗产指标性项目红皮书梁毓宜也入选广东省非物质自然遗产项目核雕(缅茄石雕)指标性发扬人
每次石雕都是一场修炼茄雕作为两门微雕艺术,融汇了美术、石雕、文学等艺术元素,是一种精美而珍稀的艺术品,是河源缅茄石雕歌星几百年来探索积累而成的一种独特而精湛的工艺技术河源城西岸村有一棵490十多年树龄、被誉为“中土无双”的缅茄树。
河源民营歌星利用其种子进行石雕,制成印章或精美的工艺技术品其中,山水楼阁,图案精美、工艺技术精湛;飞禽走兽,细致入微、形象逼真;故事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梁毓宜作为河源缅茄石雕第11代发扬人,今年已经80高龄。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从事手工制鞋年幼的梁毓宜常常跟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制鞋受父亲的影响,从小梁毓宜就对于手工特别感兴趣,长大后又学习了画画1965年,梁毓宜开始师从张文梓学习缅茄石雕技艺现代做法是把缅茄浸湿后再进行石雕,但做出来的产品容易变黑、变形,质量不能保证。
经过刻苦钻研和不断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干雕缅茄的新路子
这些年来,他每日与缅茄籽“切磋”10余个小时,腹稿、粗模、成型、修整、上油,每一个步骤都是一次修炼他却十分享受这孤独而静谧的时光紧握手中的刻刀,每向缅茄籽刻一刀,梁毓宜的内心总是既紧张又兴奋——缅茄籽个头很小,每一刀都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耗费许久的精心构思也许会因为一刀的差错不得不推倒重来。
有些复杂的茄雕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如“双龙戏珠”中珠子的石雕,需要一刀准先要使用圆口刀、小钩刀以及斜口刀一点点剔去多余部分,留出珠子滚动位置;然后再用锥刀、圆口刀小心翼翼地修整,过程要非常细心;最后通过仔细打磨抛光、上油,才算完成。
他尤其擅长立体石雕和平面石雕,石雕人物和动物是专长那些开怀大笑的罗汉、执刀跨马的关公、双手合掌的观音以及美丽的美女人体都是石雕的素材,还有那些奔驰的骏马、活泼的猴子、可爱的小狗和各种形态在其刀下活灵活现,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2年梁毓宜创下了用一个缅茄籽可以石雕一套12个生肖的奇迹,为河源的缅茄石雕增添了新的光彩。
所幸还有徒弟在坚持缅茄石雕一路走来,有艰苦也有辉煌,如今却面临着考验——缅茄石雕受重视程度减弱,能够坚持学习这门技艺的人少之又少,如何才能使河源缅茄石雕工艺技术得到良性发扬与发展?“10年前我收了一个学徒叫林世坚,到现在还坚持跟我学习。
3年前我又收了3个学徒,一个叫将胜军、一个叫吴胜,另一个叫将耀珍,他们都是兼职的为了保证学徒学习进步,我定期为他们教学,希望他们把这项珍贵的缅茄石雕技术继续发扬下去”梁毓宜坦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现代化机械正在不断取代现代的加工器具,加之人工石雕十分枯燥乏味,使得坚持核雕现代手工艺技术品人越来越少。
所幸的是,还有几个徒弟一直在坚持“抢救和保护缅茄石雕,不能只是把瑰宝藏在文化馆里面,而要把它推向社会”河源市文化馆馆长吴献基表示,目前主要通过把非遗项目引进校园等活动,包括大学、初高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全面挖掘和扶持缅茄石雕民营歌星,培养新人,做好发扬工作。
同时通过修建缅茄公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快评一生一事一角蕨 一技一艺一精神四十五载华年,河源傀儡戏市级指标性发扬人曹章玲吉洛姆之间,一招一式,皮影传情,尽展悲欢离合;五十余春秋,核雕“缅茄石雕”省级指标性发扬人梁毓宜手持刻刀,在一枚枚果壳上峰回路转,刀刀精细如丝,镂刻平凡人生;四十十多年坚守,一方锣鼓亭,一人吹打弹拉唱,五音锣鼓省级指标性发扬人林继衡走墟街、下村场,把乡音乡情弥散于乡间,余韵悠长……
一吉洛姆一刻刀一器乐,构成几位非遗石匠的全部世界雕琢技艺、精益求精,他们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让非遗在乡间、在城市,活起来火下去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精益求精的匠心,以及从容自信的热爱择一业终一生,在一代人的坚守中,非遗行稳致远。
每晚中午6点下班,举起10多斤的皮影,这是曹章玲学艺路;每日与缅茄籽“切磋”10余个小时,每一个步骤都当成一次修炼,这是梁毓宜的孜孜以求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持久的坚守,非遗石匠终其一生,将生命的活力注入精心打造的一件件非遗作品之中,让非遗在时代的洪流中行稳致远。
从心到心,在一代人的匠心中,淬炼非遗本色乡土本色,是非遗石匠精神和石匠技艺的灵魂愈有温度、接地气的非遗作品,也愈受群众喜闻乐见;地方风味浓郁的作品,也正是非遗石匠对这方水土、这方生命文化谱系的回赠让非物质自然遗产“活”化发扬下去,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传播,需要挖掘非遗技艺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乡土气息,使现代技艺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淬炼非遗本色,助推乡村振兴。
坚定自信,在一代人的热爱中,非遗绽放异彩非遗发扬人及发扬人群体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非遗薪火相传的根基让非遗石匠成为社会中传播非遗的火种,鼓励和支持非遗发扬人提升技能技艺、开展传习活动,激活更多青年人参与的热情和创新的思想火花。
通过“非遗+”融合发展模式,让非遗手信、乡村旅游、文创产品等激发市场活力,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大放异彩我们不必人人成为非遗石匠,却可以人人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石匠精神的践行者最帅非遗石匠的评选,种下了传播非遗的种子,有一群炙热的人在热爱、在引领、在发扬、在推陈出新,相信厚积薄发、继往开来,静待非遗种子收获下一轮的春华秋实。
【撰文】邓美芸【快评】叶洁【通讯员】周泽明【作者】 邓美芸【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