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鸟的“衣服”不仅看上去火辣辣,穿上之后也“热辣辣”
研究人员发现,与其他类型的羽毛相比,太阳鸟一身华丽、呈虹彩的羽毛更容易发热,这可能使其在炎热、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更难保持凉爽。彩虹色羽毛下的皮肤比带有橄榄色或黄色至红色色素的羽毛下的皮肤温度高约5-8℃。
两只雌性鲨鱼繁殖后代,为意大利首例无性生殖
一条神奇的小鲨鱼出生在意大利撒丁岛的一个只有雌性鲨鱼居住的水箱中。当地媒体报道称,这条幼鲨是通过无性繁殖其中的孤雌生殖诞生的,也就是说它的基因完全来自于它的妈妈。专家正在进行 DNA 分析,看看这个奇迹受孕是否确实是孤雌生殖的产物,这意味着鲨鱼是该物种中第一个无性繁殖的案例。
不仅住在城里的人类会发福,哺乳动物也会“发福”
温暖气候中的动物往往比寒冷环境中的同类小,这是一个经典的生物学原理,称为 伯格曼法则。但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模式:居住在城市的哺乳动物比农村的哺乳动物更大、更重。这表明城市化在推动哺乳动物体型方面与气候相媲美或超过气候。
加州深海发现珍稀“亮橙色神秘鱼”,普通人终生难见一次
美国加州蒙特利湾水族研究所(MBARI)在近海水深1828公尺处,发现了1条30多年来只见过18条的“亮橙色神秘鱼”,只见它“半游半滑”在镜头前移动,研究所称这种鱼还有很多谜团未解开。这种鱼名为“Whalefish”,是因为它外型酷似鲸鱼(Whale),但它属于仿鲸科(Cetomimidae),于1895年首次被发现到,由于它的一生中会不断改变外观,对科学界来说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开的谜团。
图源:MBARI视频截图
大堡礁发现史上最宽珊瑚:宽超10米,比四人并排还要宽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棕榈岛之一的Goolboodi海岸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大珊瑚。这是迄今为止在大堡礁中发现的最宽的珊瑚。“珊如其名”,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Muga dhambi(大珊瑚),它也是在大堡礁测量到的第六高的滨珊瑚。这一发现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
图源论文
别惹你乌贼老哥,它不用小本本也能记仇十年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乌贼(也就是墨鱼)的情景记忆,也就是对过去的回忆,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这使得乌贼与人类和非人类哺乳动物如此不同——脆弱的人类年纪大了记性就会变差。研究认为,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海马体。没有海马体的乌贼,记忆力就是比有海马体的人类要好。
“给我一个锤子,我可以独自开坚果”红毛猩猩说
用锤子工具敲碎坚果被认为是在非人类动物中观察到的最复杂的工具使用行为之一。日前,德国和瑞士的研究人员分别对各自动物园里的12只红毛猩猩进行了测试,发现其中3只能够在没有同伴和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利用锤子成功敲碎坚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个体学习和某些类型的非复制性社会学习,红毛猩猩中也可以出现用工具开坚果的行为。
罕见深海巨无霸竟深情如斯 一生只有一个伴侣
大王鱿鱼,又被称为“克拉肯”,是世界上最大的鱿鱼物种,体长可达10米以上。研究人员在近日对一具罕见的雌性大王鱿鱼尸体进行解剖时发现,她体内的所有精子都来源于同一位雄性。这一发现让研究人员大为震惊:“因为大王鱿鱼生活在一千米深的海底,且数量稀少,我们本以为它们会抓住每一位难得偶遇的雌性同类进行交配。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发现。”
勇敢猫猫引导救援人员找到坠崖的主人
日前,一只居住在英国的黑猫Piran成为了当地的“英雄猫猫”。在它83岁的女主人从玉米地边滑下21米的山谷里时,它“单枪匹猫”冲回玉米地边上,用不断的喵喵声将邻居和救援人员引到了主人身旁,女主人得以及时获得救援。邻居表示,“要不是Piran等在那里,我们可能要几个小时后才能发现她。”
科学家“偷听”蝙蝠一家的墙角,发现蝙蝠宝宝也跟人类婴儿一样咿呀学语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分析了大银线蝠幼崽在巢穴里“咿咿呀呀”的录音。研究人员发现,大银线蝠幼崽会重复成年大银线蝠“唱歌”的一些音节,并且有节奏地进行模仿。这一现象跟人类婴儿学说话的过程非常相像。大银线蝠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蝙蝠物种。但博士认为,世界上有超过1400种蝙蝠,肯定有另外的蝙蝠物种同样也会“咿呀学语”。
下次看到沙丁鱼群游过时,你或许可以上去“搭个便车”
物理学家发现,当庞大的鱼群游过时,它们前进产生的水流会裹挟着附近的物体颗粒一同前进。通过进一步的模拟实验,物理学家发现,当独立的微型游泳者在狭窄的通道中朝同一个方向同时前进时,他们能共同产生自身10倍的承载量,与此同时速度也大幅提升。
男性之间的小团体有助于博取异性的欢心,这一点在大猩猩的世界里也是一样
一项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发现,如果一只雄性大猩猩拥有多个同性伙伴,那么它生育后代的可能性会比同样年龄和地位的雄性大猩猩高出50%。而如果能跟阿尔法大猩猩(也就是首领)成为要好的兄弟,这种关系带来的好处则更为显著。
阿拉斯加熊经常屁股上甩着绦虫走来走去,摄影师:my eyes
阿拉斯加熊以爱吃鲑鱼而闻名。但鲑鱼虽香,里面的绦虫卵也不少。因此,阿拉斯加熊体内长期居住着不少绦虫,一些能在熊的体内长到9米长,然后伴随着排泄物被拉出来。但是由于太长了,摄影师经常能看到阿拉斯加熊屁股上挂着绦虫走来走去,场面相当恶心。
佛罗里达动物园孵化出两只白色小鳄鱼,动物中的白化病到底是怎么来的?
佛罗里达动物园迎来了两年内的第二次新生白化鳄鱼宝宝,它们的父母都是白化病患者。研究指出,动物由于体内缺乏黑色素或色素沉着而表现出白化病的症状。白化病是遗传性的,当父母的隐形基因传递给后代时,就可能导致后代也有白化病。
它回来了!杀人大黄蜂!
日前,俗称“杀人大黄蜂”的亚洲大黄蜂出现在美国华盛顿州,当地紧急开始实施围剿方案。据悉,“杀人蜂”的体型接近5厘米,能以每小时32公里的速度飞行,可在几个小时内杀死整个蜂巢的蜜蜂,有时也会对人类发起攻击,其毒性和一些毒蛇的毒液相当。大黄蜂原产于亚洲,对蜜蜂和本地大黄蜂构成威胁。如果任由大黄蜂肆意蔓延,它们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摧毁一个蜂巢。
加拿大土狼袭击高发,专家推测很可能是“嗑药”了
今年夏天,加拿大频频发生土狼袭击事件,不少路人被咬伤。加拿大当局已发布警告,要求游客远离土狼出没地段。如此高发的土狼攻击相当不寻常,在过去的40多年内,土狼在北美只记录到367次攻击人类事件,但而在加拿大,过去几个月已发生了30多起。专家表示,部分土狼表现出了摄入阿片类药物的迹象。
为了更好地利用蜜蜂体内的毒素,科学家决定先惹怒它
蜂毒是蜜蜂生产的最有价值的产品,价格从每克 30美元到 300美元不等。蜂毒含有的蛋白质越多,潜在的质量和效果就越高。近日,科学家发现,愤怒的蜜蜂会产生更丰富、蛋白质含量更高的毒液。蜜蜂释放的毒液总量取决于警报信息素的分泌,它会诱导其他蜜蜂通过刺痛做出积极的反应。这可能是基因改变引起蜜蜂攻击的结果。
珊瑚中居然存在活的免疫细胞,下一步难道是接种新冠疫苗
根据新的研究,珊瑚和海葵至少有两个免疫细胞群,这些特化细胞约占总细胞群的 3%。这一发现表明,珊瑚具有抵抗感染的细胞能力,并且是以前从未发现过的独特细胞类型。这一发现有助于在气候变化的危机当下,对珊瑚群的健康进行诊断,以更好地保护全球珊瑚礁。
可可树搬家之后,DNA居然“动了”
科学家通过新技术分析发现,起源于亚马逊盆地的可可树,在被移植到世界其他地方时,其基因组居然会发生改变!不同可可树种群的基因组具有99.9%的相同性,但正是它们基因组的十分之一中的结构变异让植物得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各种疾病。这项工作证实了之前在其他生物体中的大量研究表明基因组中的结构变异可以影响基因表达。
为什么白三叶草有毒?研究称其化学防御机制源于杂交
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是一种坚韧的植物,可以在所有气候下生长,几乎在所有地方都可以看到,被广泛用于生产三叶草蜂蜜。然而,它们也会释放有毒的氰化物以阻止害虫。科学家声称,这种植物由于其祖先的杂交而发展出这种反食草的超级能力。
厄瓜多尔发现三种全新Lepanthes兰花
一个国际植物学家团队在厄瓜多尔高地发现了兰属Lepanthes的三种新的特有物种。Lepanthes在新热带地区有多达1000 种,是兰花的一个大属。厄瓜多尔有着350种Lepanthes兰花,其中 240 种被认为是该国特有的。然而,厄瓜多尔的森林里存在着更多的丰富兰花品种。这次发现的三个新品种当中的其中两种属于极度濒危物种。
海底火山爆发给日本造出了一个“新岛”——对,就叫这个名字
日本共有6852个岛屿,没想到吧?但近日由于海底火山“福德冈之场”的喷发,这个数字增加了一个——暂时来说。在1904年、1914年和1986年的同一个位置,此前曾有过“数任”同样因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面积均大于这次发现的新岛,但后来受波浪和海潮侵蚀消失。
图中靠右的马蹄形岛屿即为新岛,图源Twi@geoign
地球磁场也有“例假” 每2亿年就会变得“虚弱”
科学家对过去80年手机的关于200至5亿年前地球磁场的所有测量结果,发现在3.32至4.16亿年前,即所谓的中古生代偶极低 (MPDL) 时期,这些岩石中保存的地磁场强度不到今天的四分之一。这一发现对此前曾提出的“地球磁场强度具有周期性并每2亿年减弱一次”的理论提供了支撑证据。
地质学家挖掘大峡谷长达150年的未解之谜
在美国闻名世界的地质景观“大峡谷”的岩壁上,记录着地球过去20亿年的痕迹。然而这本“地质日记本”却缺少了几页——有将近10亿年的岩石记录毫无踪迹。日前,科学家发现在名为罗迪尼亚的古老超大陆分裂期间,一系列小而猛烈的断层事件可能震撼了该地区。由此产生的破坏可能会撕裂峡谷周围的地球,导致岩石和沉积物被冲走并流入海洋。
新研究表明地核的含碳量占整个地球的93-95%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莱斯大学的新研究表明,地核可能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元素储存库。尽管那里的碳百分比很低,但由于外核太大,它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数量。研究人员估计,外核包含 5.5 到 36.8 × 10^24 克的碳——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的核心(包括外核和内核)可能含有地球 93% 到 95% 的碳。
难怪火星的表面“皮肤”这么干!原来是沙尘暴加速了火星的水分流失
根据来自三个航天器收集的数据分析,个别区域性沙尘暴使火星的水分流失增加五到十倍,并且是火星大气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沙尘暴加热了火星大气层的更高高度,使得水蒸气无法像往常一样冻结,从而让水蒸气流失到了外太空。在这项新研究中,国际研究小组发现,火星在区域性风暴期间损失的水量是没有区域性风暴的南部夏季时损失的两倍。
墨西哥湾存在“死亡地带”,途径生物无一存活
墨西哥湾存在一片含氧量极低的“死亡地带”,低氧甚至无氧的环境足以杀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缩小这片区域的面积,然而今年的面积仍为6334平方英里,高于过去五年的平均面积5380平方英里。
见证一个新太阳系的诞生
从1970年代开始,科学家一直持续对蛇夫座附近的恒星形成区进行观察。在目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检查了蛇夫座恒星形成区域的多波长观测,包括新的红外数据,以了解恒星形成气体云与附近年轻恒星群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借由对蛇夫座的观察,科学家能够了解到年轻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典型过程。
阿特拉斯彗星可能是更大、更古老的“天外访客”的其中一块碎片
C/2019 Y4 (ATLAS) 是一颗近抛物线轨道的彗星,轨道周期约为6000年,于2019年12月被观测到。近日,天文学家发现,阿特拉斯彗星沿着与1844年看到的彗星有着相同的轨迹,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是来自于同一颗母彗星的碎片。
一口一个小恒星!黑洞的质量由“胃口”大小决定
当黑洞吞噬周围的气体和恒星时会发出大量辐射。这些长达数小时至数十年的辐射闪烁光可以被地球科学家观察到。日前,研究人员检查了大量主动馈送超大质量黑洞的数据,发现在一定时间尺度上辐射闪烁光的变化,与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有关。
迄今最高清的星系图!LOFAR阵列捕捉到多个星系的高清图像
国际低频阵列望远镜网络(LOFAR)以比典型LOFAR图像清晰了20倍的分辨率,揭示了附近和姚远星系的内部运作。LOFAR网络以FM无线电频率捕获图像,与可见光等较短波长的源不同,它不会被可以覆盖天文物体的尘埃和气体云阻挡。天文学家利用LOFAR,观测到了射电星系4C 43.15、类星体3C 293和超巨型椭圆星系Hercules A,以及gravitational lenses MG 0751+2716和CLASS B1600+434。
引人着迷的大麦哲伦星云射电图
使用CSIRO 的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列探路者(ASKAP) 射电望远镜,天文学家捕捉到了有史以来最清晰的大麦哲伦星云射电图像。大麦哲伦星云是一个位于约16万光年外的银河系小卫星星系,频率为 888 MHz。他们还研究了构成这个矮星系结构的恒星本身,包括狼蛛星云,这是本星系群中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域。
新研究证实矮行星谷神星的地壳富含水冰
矮行星谷神星是主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平均内部结构由一个岩石地幔和一个 40 公里(25 英里)厚的地壳组成。地壳成分以古老的全球海洋的冰冻残余物为主。利用美国宇航局黎明号航天器上的伽马射线和中子探测器 (GRaND) 收集的高空间分辨率数据,行星研究人员已经探测到奥卡托陨石坑内和周围的氢浓度升高,其中谷神星外地壳富含冰,水冰可以在无空气、冰冷物体的撞击喷射物内存活。
天文学家惊悚发现:银河系的悬臂中一小截“断肢”
天文学家在这些巨大的恒星河流中发现了一根“断肢”:一个角度古怪的3000光年长的突起,看起来像从一个严重断裂的肢体中伸出的骨头。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上的报告中,天文学家揭示了这根“断肢”是在银河系中发现的第一个主要结构,其角度与它的悬臂如此不同,但却承载着许多著名的星云,包括鹰状星云。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发现:种树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用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森林地区形成更多的云表明,重新造林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有效地冷却地球大气层。这些发现解决了科学家们的一个担忧,即由于森林吸收太阳辐射,在温带地区重新造林实际上会使地球变暖。
NOAA宣布2021年7月为地球有记录以来的最热月份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国家环境信息中心发布的新全球数据,2021 年 7 月成为有记录以来世界上最热的月份。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总温度比 20 世纪 60.4 华氏度(15.8 摄氏度)的平均值高 1.67 华氏度(0.93 摄氏度),使其成为自 142 年前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七月。这是一次令人震惊和不安的“破纪录”事件。
热带风暴“亨利”加强为飓风 袭击美国东北部
美国国家飓风研究中心21日说,飓风“亨利”可能于当地时间22日下午在纽约州长岛或康涅狄格州南部登陆,将带来风速高达每小时120公里的强风以及暴雨,部分地区降雨量可能达25厘米。如果亨利以飓风强度风暴的形式到达新英格兰南部海岸, 新闻报道称 这将是该地区 30 年来首次遭受飓风的直接袭击。
南极“末日冰川”面临新的威胁,滚滚热流正从地壳底部加速其融化
南极洲西部的思韦茨冰川(又名“末日冰川”)的冰损失约占全球海平面上升的 4%。最新研究发现了冰川融化加速的另一大隐藏原因——由于冰川的大部分位于海沟之中,海沟位置的地壳厚度又仅有17-25公里厚,以至于地壳之下的地热热流对冰川造成了加热作用。
格陵兰岛冰盖上有史以来第一次——下!雨!了!
格林兰岛上周降了70亿吨的雨水,格陵兰高峰营地(Greenland Summit Camp)也迎来了降雨,这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次。格陵兰高峰营地是一个研究站,位于通常寒冷的冰盖顶部附近。根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的数据,上周六也是格陵兰岛峰顶气温十年来第三次升至冰点以上。
空调拯救不了气候变暖下的人类!极端高温正在改变人类行为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世界部分地区创纪录的热浪席卷全球,极端高温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能会带来日益严重的问题,这对于低收入人群和国家来说尤为明显。多项研究分别发现:高温会让人类攻击性更强、考试分数更差、生产力更低。与此同时,空调的使用还会反过来继续加剧气候变暖。但科学家认为,空调的普及是必要的,社会更应该加快绿色能源的发展,从而让更多人享受到凉爽的空调。
俄罗斯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山火 过火面积近1000万英亩
在西伯利亚,针叶林和俄罗斯东北部名为雅库塔的地区出现了野火。近1000万英亩(约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被烧毁,使其成为俄罗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火灾。自从今年6月初开始,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一直在持续发生火灾,大量浓烟随着野火的蔓延直上天空,在地球的高空处也能清晰地看到浓烟的痕迹。
美国加州山火一周烧毁土地相当于半个芝加哥 疏散人数激增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卡尔多”山火迅速蔓延,不到一周烧毁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半个芝加哥,迫使数千人背井离乡。据报道,自14日(周六)山火发生以来,火势控制率仍为0%。目前,埃尔多拉多县日均燃烧1万多英亩(约合40平方公里)土地。截至19日,烧毁土地面积已达68630英亩(约合278平方公里)。从16日到18日,火势规模扩大了24倍。
山火肆虐希腊埃维亚岛
今年夏天,地中海和中欧的部分地区经历了极端气温,野火在土耳其和希腊造成了破坏。希腊第二大岛埃维亚的大火是受灾最严重的岛屿之一,大火烧毁了大片森林地区、房屋和企业,迫使数千人通过海上撤离以挽救生命。这场由强风助长的大火始于 8 月 3 日,目前仍在继续,目前有数百名消防员在扑救。
图中深绿色部分为过火面积区域
Credit: Contains modified Copernicus Sentinel data (2021), processed by ESA, CC BY-SA 3.0 IGO
美国发现三种新的原始有蹄类动物祖先
古生物学家从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化石中,鉴定出三种新的胎盘哺乳动物。这三种古代有蹄类动物分别是Miniconus jeanninae, Conacodon hettingeri, and Beornus honeyi.这些动物生活在 66 到 6300 万年前(古新世时期)之间的现在的美国,就在白垩纪末的行星撞地球灭绝了所有非鸟类恐龙之后。这三个新物种的发现表明,在恐龙灭绝后,该地的物种迅速恢复多样化。
Image credit: Banana Art Studio.
霸气!中国新疆首次发现两个全新大型恐龙物种:“丝路巨龙”和“哈密巨龙”
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是在中国西北部新疆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吐谷鲁群。日前,中科院科学家在天山以南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在经过分析后发现,其中两个恐龙化石属于全新的物种,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一批脊椎动物。它们被称为“丝路巨龙”和“哈密巨龙”,分别长约20米和17米。这是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翼龙化石产地哈密翼龙动物群中的第一批恐龙。
图源:Chuang Zhao & Xiaolin Wang
中国农民发现巨大“恐龙蛋”化石,实则来自于足有人类大小的古代巨龟
2018年,一位中国农民在河南省发现一枚有网球大小的化石蛋,并捐赠给武汉中国地质大学进行研究。研究人员经过分析发现,这颗蛋来自于9000万年前,由背甲足有1.6米大的海龟产下。这颗化石蛋的蛋壳比绝大多数的海龟蛋都要厚,达到1.8毫米。研究团队希望海龟胚胎化石的发现将激励新一代科学家解开古代海龟的奥秘。
3.1亿年前的鲎大脑揭示了古代节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
这一化石发现于美国Mazon Creek,其特别之处在于化石被保存在了琥珀当中,即使是古代水生节肢动物(具有关节腿的无脊椎动物)的复杂大脑也能以惊人的细节保存下来。至今为止,类似的化石节肢动物神经组织样本仅发现了约20个。研究作者表示,“这是百万分之一概率的发现。”这一发现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机会,可以对节肢动物完整的大脑进行全面的研究。
谁能想到:狗狗“毛色外衣”的图案,已经两百年没有新款了,并且一共只有五款
日前,一篇发表在《自然进化与生态学》期刊上的研究发现,狗狗的毛色上的变化早在狗被人类驯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研究人员对能控制狗狗身上黄色素的产生的刺鼠肽基因(ASIP)的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ASIP基因中的两个突变会导致狗狗的毛色有五种不同的颜色模式:明黄、暗黄、鼠灰色、黑鞍、黑背。
早在三万年前,狗被人类驯化之前,明黄毛色就已经存在了,并非来自于现代狼的毛色遗传。科学家推测,明黄的毛色模式可能来自于200万年前灰狼另一个已经灭绝了的犬科分支。
此外,黄狗的ASIP基因组成与北极狼几乎相同。而黑背毛色的存在可以追溯到9500年前,说明由ASIP基因介导的狗毛颜色变化存在于狗被驯化的早期。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