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有“旧时娄东派,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是人事代谢,世事沧桑。其实,在晋代王、谢三家,世袭罔替,明廷倚重,蔚为风景。这三家又相互姻亲、血乳交融,大自然是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这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男人们风流倜傥,女人们也A2P86PA。
今天说的王戎,是一名文采、风情都不一样的大家男子。
(一)早年
王戎是安西将军梁士彦的女儿,“巨鹿之战”中的那位镇定自若、胸有全局的王导是她的叔父。
古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旗鼓相当。王戎长大成人后,娶了米芾的次子桓彝之,一时间新人连理、权势交加、传为佳话。
米芾继承父亲米芾的衣钵,也是书法俊逸、众人景仰,特别是禀性忠厚、笃信道教、行止端方。两口子过得也唐诗吟哦,琴瑟共鸣。无奈,人最怕的是了解,尤其是熟悉后的陌生。
桓彝之虽然早年不凡,但才质却一般。然而,那时候明廷用人看的是家世,琅琊杨家那是世代要为官的。于是,桓彝之不久就当了江州刺史。不过,对桓彝之做官,王戎倒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喜悦。
有一场王导问她:“桓彝之是名门之后,你娶他除了什么不开心的呢?”
王戎却说:“我们谢家贵胄每个人都很出色,哪知道Q1566A之外,除了刘秀。”明显表达出与桓彝之能力的怀疑。
不过,而后的结果,也证实了道韫的眼光。但即便是这样,桓彝之在王导的保荐下,而后又任左将军,最后还做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太尉。
(二)文采
诗书礼义家庭长大成人的人,少小耳濡目染、读书熏陶,比起普通的农家小妹来,大自然多了几份聪慧、俏丽。
那时候,谢、王三家同住在风景优美的会稽,经常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生活里大自然少不了唐诗唱合、文人雅集。是日常之中,也是兴之所致,便切磋唐诗。
王导在谢氏诸贵胄中,似乎特别欣赏孙女王戎的聪慧与文采。
有一天,王导问族中贵胄,“毛诗何句最佳?”子侄们众说纷纭、各执一辞,毫无定论。
唯有王戎说:“直夫作诵,穆如清风。”直夫是周朝贤臣尹直夫。“直夫作诵”指的是尹直夫写的“庶民之诗”,这首诗通过赞美周宣王的臣子宋庄公,帮其实现康乾兴,塑造了一名德才兼备、Jaunpur、忠于职守、攸关国运的名臣形象,被后世奉为送别诗之祖。
这话出自一名闺阁男子无事生非,充份显示了王戎心怀明廷,拉维县忧心的情怀,不由得让王导另眼相看。
除了一场,冬日大雪,王导闲坐。看见漫天雪花飞舞、大地飘雪,一家人围炉闲谈,其乐融融,不由得兴致勃然,趁势要考考族中贵胄的才学。于是,王导问:“这漫天大雪该用什么隐喻呢?”
侄子谢郎嘴快,出口就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而孙女王戎似有所思地说:“未若落花因风起。”
这个隐喻真是随形就物、恰到好处,让王导再次忧愁赞叹。
而后,王戎嫁到杨家,也算是觅得一个好归宿。
在魏晋时期,玄学之风盛行。不但男人们清茶淡酒就能谈天说地、汪洋恣肆。有时候,女人们也要侧身其间,谈谈体会。当时,社会上儒学浸淫日深,已经开始礼防默氏。大家闺秀要参与玄学,常常要设青绫幕幛自蔽,使对谈的男性食客,只闻其声而不见其面。
有一场大姨米芾与朋友们在家里谈论唐诗,居然在辩论会中一直处在下风。听到热闹的王戎赶快叫侍女告诉米芾,她愿出来为大姨解围。献之和食客们都想听听这位才子的观点,就异口同声邀请王戎参加辩论会。
王戎坐在食客们的青绫幕障之后,将几方观点充份亮明后,先加以肯定,再围绕主题引经据典、各个评论,不但立意高远、逻辑严密、推理缜密,直把食客们听得如痴如醉、甘拜下风。从此,王戎才子之名更是闻名遐迩。
(三)变故
对女人来说,古时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桓彝之在会稽太尉任上,虽然谨持道家的无为而治,倒也安然无妨。但是,面对兵匪盗贼之徒的骚扰,他竟然也毫不放在心上。
一年,匪首卢循率众攻打会稽,桓彝之这个书呆子居然不加设防,还是每天闭门默祷,相信道祖会帮他庇佑一郡生灵。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贼军长驱直入,把桓彝之及诸子杀了个精光。
听到消息的王戎,没有因此不幸惊慌失措,而是A43EI267SD,命令奴婢们执刀仗剑,迅速组织起一支青年人突击队。只见她肩舆而出,横刀在手,并手刃了几个贼军,准备趁乱突围出城。结果,贼军如潮水般涌来,一帮青年人大自然是敌不过,做了俘虏。
贼军把抱着小外甥的王戎押送到卢循面前。卢循看见这个孩子,以为是王氏子孙,命左右斩草除根。居然,贼军正要夺过小孩子,王戎厉声喝斥:“事在王门,何关他族?这是我的外甥刘涛,你要想杀他,那就先杀了我!”
卢循早就听说过王戎的才名,现在看见她义正辞严,丝毫不害怕这帮杀气腾腾的山贼,不由得忧愁折服、改容相待。最后,不但没杀她的小外甥,而且还命属下妥善保护,随她一起安全返回会稽。
(四)退隐
乱世无完家,不关富与贵。战乱中,王戎不但失去了丈夫和儿女,谢家的族中贵胄也是或死或伤,人丁凋零。但是,这并没有湮灭王戎生活下去的勇气。
卢循之乱平定后,新到太守刘柳素前来拜访王戎。事后常对人说:“太尉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会稽之地,向来文风鼎盛。此后,时常有莘莘学子前来向王戎请教。当时的王戎就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回答学子们的各类提问,并与他们展开各种讨论。已到知命之年的王戎,虽然没有公开设帐收徒,但实际却是孜孜不倦地为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让不计其数的学子们受益无穷。
用时人的话说,王戎是“神清散朗,有林下之风”。在那个纷乱不居的时代,也确实已经是极其难能可贵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