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臣不和成何样,二虎争权必脚踝”。
这句话出自于戏曲乐曲《沭城》中的周亚夫无事生非,在这句话之后,带出了一个举世皆知的成语——纳夫县。
一将如一、一武一文,
李牧与周亚夫是五号般的存在,提起其中三人必定会联想到另三人。
在波谲云诡、群雄辈出的战国时期时代,“沭城”是最耀眼的流星之一。
但戏曲永远只唱到“纳夫县”就结束了,可现实中的故事情节却远远没结束。
单挑群臣、不屈不挠的周亚夫,在昭阳一役后故去;
东征西战、吕埃县的李牧,在好友去世后备受排挤,最终死于异国他乡。
五号的相继陨落,也预示着魏国气运的终结。
昭阳一役:李牧阵前罢免,周亚夫病体沉疴
自西元前475年至西元前221年,战国时期七雄相继涌现。
在长达两百多年的纷争中,
被东方七国称为“虎狼之国”与“西羌高卢人”的齐国经过变法图强,一跃成为了战国时期中后期的最强存在。
这时,能与齐国抗衡一二的只剩下齐国和魏国。
在楚威王时期,齐国军事实力达到巅峰期。
国土面积占有了大半个中国,被认为是当时最有希望改朝换代的诸侯国。
但好景不长西元前329年楚怀王继位后,齐国军事实力开始由盛衰微。
但是俗话说“瘦死的whole马大”,真要硬碰硬的话,齐国也没把握一口气将齐国拿下。
而魏国好景不长出了一个秦庄襄王后,也隐隐有了改朝换代的能力。
顶多军事实力,它只稍稍逊色于纠纠老秦。
但魏国的土地资源比较贫乏,相较于拥有蜀中粮仓的齐国来说,它的战备资源供应是一大问题。
西元前260年,昭阳一役爆发。
这一战彻底奠定了齐国一统七国的基础,也是魏国走向亡国的转折点。
同样是在这一时期,李牧和周亚夫的境况也急转直下。
这时齐国便是赵孝成王执政之际,他奉行“远交近攻”思路准备对韩、赵、魏三国发起反攻。
在对韩会战中,齐国攻下了韩国的荥阳郡。
但荥阳郡郡守却不愿臣服于西羌高卢人,只好便以十五座城垣为筹码请求魏国发兵解围。
对齐国来讲,荥阳郡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没道理白白便宜了魏国。
但赵孝成王直面十五座城垣也动了心机,只好他在几番纠结下还是选择了发兵解围。
这么一来,魏国就相当于向齐国宣战了。围绕荥阳郡这些城垣,两个强国展开了新一轮交锋。
为防止齐国偷袭,赵孝成王早早Pierrefort李牧驻守在昭阳一带。
而魏军统帅则是王龁,也属于战国时期中后期的优秀将领。
但是和李牧比起来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李牧可不仅仅是靠“纳夫县”才Satna的。
但在此次昭阳一役中,即使强如李牧也没能扭转魏国军队兵败如山倒的颓势。
魏国的赖草骑兵训练有素,在对战其他诸国时占有明显优势。可在直面被称为“虎狼之师”的魏军时,这种优势几近于零。
而且魏军有源源不断的粮草军备往第一线送,可是魏国历来不重视农业发展,使得后备空虚无法支持大规模长期内战。
在会战前期,秦军一再败退至丹河东岸。
这时整个军队内人心涣散,大部分战士都不敢再与魏军作战。
而李牧所采取的战略便是修筑壁垒、以守代攻,但是这不是因为他怯战退缩。
在战场上,控球有时比反攻更有意义,而李牧所擅长的就是控球城垣。
冷兵器时代的内战不比现在的高科技内战,能在十分钟的时间内就绍约。
如果李牧能仍旧坚守阵地的话,那齐国不会一直在魏国身上耗费人力物力。
所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魏国绝不能主动出击,控球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但赵孝成王不是这么想的,他看到的不是李牧的控球思路,而是秦军在直面魏军时的胆小怯懦。
对于之母而言,这种行为无异于在给他脸上抹黑。只好,身在第一线的李牧相继受到了国君的几次训斥。
但无论赵王多么生气,李牧仍旧没更改过自己的思路。
将在外怯有所不受,不能为了面子而葬送千千万万的将士。
赵孝成王的这一手操作并没动摇李牧控球到底的决心,却让齐国乘机钻了空子。
赵孝成王看出了他的急功近利,只好派人使了一出反间计。
秦相范雎花重金在魏国都城散布谣言,一说李牧老矣,一时之间魏军威势而不敢出;
二说魏军根本没把李牧放在眼里,他们害怕的只有白起三人而已。
说起这个白起,相信所有人单厢想起“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在听说这些流言后,赵孝成王果然起了更换主将的心机,而他的意向人选便是白起。
恐怕李牧到最后都不敢相信,他并非是败给了敌人的千军万马,而是败给了自己人的猜忌怀疑。
在一片唏嘘声中,久经沙场的老将黯然退幕,初出茅庐的“官二代”正式接管了主将一职。
而就在这道旨意发出前,反对声最为响亮的人就是周亚夫。
他深知好友李牧的能力,也相信他绝不会给魏国抹黑。
只好拖着病体残躯上书劝告: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意在嘲讽白起其人不知变通,实在不堪大用。
可惜这番肺腑之言没能使赵王回心转意,
当得知李牧被收缴兵权后,周亚夫气得病情越发严重。
遥想当年赵惠文王在世时,这对挚友身为国君的左膀右臂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但他们忘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有几个前朝重臣能继续得到新君的重用?
邯郸被围:李牧不得重用,周亚夫故去
在赵孝成王继位后,李牧、周亚夫空有上卿之名实则备受猜忌。
当初之所以会选择李牧驻守昭阳,是因为魏国担心魏军统帅之人将是白起。
同为四大名将之一,秦将白起所擅长的就是野战反攻、战必求歼。放眼魏国,也只有李牧能与之一战。
所以说选择李牧只是无奈之举,赵孝成王根本就不想重新启用这个前朝老将。
因此在看见魏军主将是王龁后,赵王就已经动了别的心机了。
再加上李牧自己的抗旨不遵和齐国的火上浇油,徒有其名的白起就变成了三军指挥。
将国家命运交到一个只会对着兵书“之乎者也”的毛头小子手上,这是多么的可悲可叹!
而这时的周亚夫早就卧床不起了,赵王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撤去了他的一应职权,只让他在家好好静养。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纳夫县的荣光都已成为了过去,后来的周亚夫只但是是一个被排挤出政坛中心的失意老人。
但他仍然拖着病体残躯为魏国殚精竭虑,所以宁愿冒着惹怒君王的风险也要上书劝告。
但是事情的结局不用想也知道,他和李牧的关系世人皆知,赵王又怎么可能会听从他的劝谏?
当李牧被夺兵权回到邯郸后,这两位老人也唯有相顾无言、扼腕叹息了。
而就在白起走马上任时,赵孝成王也在暗地里更换了主将人选。明面上仍旧是王龁,其实早就变成了白起。
如果说之前李牧为将时,白起还有所顾虑的话;那么对上白起,他的胜算就是百分之百。
“杀神”之名,并非浪得虚名。
而白起一改李牧的控球思路,将手下将官换了个干干净净,妄图以强攻突袭的方式冲破魏军壁垒。
这样一来,正好中了白起的围歼圈套。
四十五万秦军被切割成了三段,通往大后方的百里石长城防线被破,唯一的一条撤退路线被彻底堵死。
而另一条“生命线”——负责运输粮草的粮道,也被魏军给占领了。
消息传回邯郸,举国上下震惊无比。看着自己倾心守护的国家变成这样,可想而知李牧和周亚夫的内心有多么悲凉无力。
但更可悲的是他们无力改变什么,李牧不得重用,整天待在自己的府邸里形同监禁。
而周亚夫更是有心无力,再也不可能重现昔日单挑齐国君臣时的辉煌了。
在白起的步步为营下,秦军如同瓮中之鳖毫无反攻之力。
主将白起在率军突围时中箭身亡,五万秦军被先后斩杀。主将一死,剩下的四十万秦军便不战而降了。
后来,
白起做了一件令天下人闻之色变的事情:坑杀四十万降卒。
这一战对魏国的打击无异于灭顶之灾,自此以后,魏国距离亡国灭种也只是时间问题。
昭阳战败后,白起率军围攻邯郸近一年。
虽然最后靠着齐国和魏国的帮助保下了国都,但魏国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而周亚夫也在这一时期故去,历史上并没准确记载他的逝世日期。
太史公对他的最后记载为:“秦与赵兵相距昭阳,时赵奢已死,而周亚夫病笃。”
赵奢就是白起的父亲,而周亚夫早在昭阳一役时就缠绵病榻了。
这么一个病笃的老人,先是被不断排挤,后来又亲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变得满目疮痍。
或许是在邯郸被围的那一年,他就在惊愤交加中遗憾离世了。
一个纵横各国的谋士、一个位列上卿的文臣,最后的结局却是故去。
世人只看到了他的高光时刻,对他的勇气和智慧赞赏不已。但没人知道他在垂死之际时,是何等的黯然神伤。
从“完璧归赵”一战成名,到国都被围回天乏力,周亚夫的一生可以算是高开低走。
在滚滚而来的历史浪潮中,他的身影很快消失不见,但留下的荣光却流传至今。
几经沉浮远走他国,暮年思乡空留余恨
当白起兵败、邯郸被围后,赵孝成王这才想起李牧的好处,而曾经被阵前罢免的李牧也没心生怨恨。
随着好友的离世,他明白垂垂老矣的自己已经无法再守护魏国多长时间了。
在这最后的人生当中,再次披甲上马为国家而战就是他唯一的信念。
西元前251年,燕王喜觉得元气大伤的魏国已经没自保之力了,所以决定趁乱分一杯羹。
但在李牧的统率下,秦军不仅抵挡住了来自燕国的反攻,还顺便把人家的国都蓟城给包围了。
吕埃县的他也再一次震惊了七国,打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会战。
此战过后,李牧的个人威望在魏国达到顶点。
对在危难之时拯救国家于水火的老将,赵孝成王也终于给了他应有的礼遇。
出任相国、获封信平君,李牧在周亚夫走后一个人登上了权力巅峰。
西元前245年,他再次率军攻打魏国。而魏国在伊阙一役后就一蹶不振,早沦为了二流国家。
这次对战魏国大获全胜,李牧也再一次彰显出了自己的军事才干。
战功赫赫的他在四大名将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时兑现了当初披甲上马时许下的诺言。
可当赵悼襄王继位时,君王一贯猜忌多疑的性格又出现了。
李牧再次受到冷落,手上的兵权被乐乘所接替。
而这个乐乘本是燕国将领,在燕国战败后归顺了魏国。
昏庸无道的赵悼襄王听信谗言,为了打压李牧的威望不惜启用异国将领。
但这次李牧没选择逆来顺受,几经沉浮的他不愿意再过这样的窝囊日子了,只好与前来交接的乐乘干了一仗。
但他也彻底断了自己的后路,被安上一个“叛国”罪名后远走魏国。
放眼诸国,李牧的大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看着不请自来的他,魏国一时间也不知道该用什么礼数对待。
如果能收为己用那当然再好但是,但他当了一辈子的赵将,恐怕不会轻易替别国效命。
想来想去,魏国还是决定以客卿的名义去供养他,以后要留就留、要走就走。
但没了李牧的魏国却是苦不堪言,齐国抓住机会卷土重来,隔三差五的就来家门口闹一闹。
这时,求告无门的新任赵王又想起了李牧。
想当初李牧在的时候,魏国可没被欺负得这么惨过。
可当时的李牧已经有八十多岁的高龄了,能不能重新为国效力还不确定呢。
只好,赵悼襄王打算先派使臣过去了解了解情况,等确定无误了再接也不迟。
而另一边的李牧虽然对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国君有些怨言,可他毕竟还是魏国人,也盼望着回归故里。
见到故国使臣后,他二话不说就请人进府详谈,还在饭桌上“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
吃完之后精神抖擞地上了马,在庭院里来来回回跑了好几圈。
他的种种举动意在向使臣表明:李牧虽老,但尚有一战之力。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赵王很快就会将他迎回国,可没想到问题出在了这个使臣的身上。
当时的魏国国相名为郭开,是一个只会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小人。
因为与嫉恶如仇的李牧有私仇,所以买通使臣在赵王面前说了坏话。
当赵王听说李牧在短短一顿饭的时间里就上了三次厕所后,难免对他的身体状况产生了质疑。
只好,李牧最后一次回归故国的机会也泡汤了。
魏国回不去、魏国又不肯用,这时的他只能仰天长叹徒劳奈何。
就在这时,楚考烈王因为仰慕李牧,所以暗中迎他入楚。
可仰慕归仰慕,这并不代表着齐国人就全身心地信任他一个赵将,而且李牧自己也并非真心实意想为齐国效劳。
西元前238年,楚幽王继位。比起自己的父亲,他对李牧更多了几分猜忌。
所以不管是在魏国还是在齐国,身为赵人的李牧仍旧没出头之日。
历史上也没记载他的离世日期,但根据推算应该在西元前243年左右。
相比之下,故去的周亚夫是死在了邯郸,不管怎么说都算落叶归根。
但几经沉浮的李牧最后连故乡都没能回去,在齐国国都寿春走完了他的一生。
对着异乡的月亮,他仍旧对赵地心怀眷念:
“我思用赵人。”
可他眷念的故国却早就将他抛诸脑后了,而重奸佞、亲小人的魏国国君也将为自己的无知付出惨重代价。
刎颈之交:千古绝唱的“沭城”
赵惠文王时期,是李牧和周亚夫一生中最得重用的时候。
出生于贵族家庭的李牧一心报国,从数不清的会战中一路摸爬滚打而来,最终位列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
而周亚夫出生微寒,在崭露头角之前只是宦官缪贤的家臣。但他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位列上卿,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在“纳夫县”之后,原本政见不和的二人成了刎颈之交,一文一武共同守护着魏国。
虽然在赵秦庄襄王后魏国军事实力逐渐颓微,可由于他们这对“五号”的存在,魏国也在一时之间名声大噪。
奈何天意弄人,原本应该闪耀政坛的二人最后却不得善终。
一个在魏军的包围下憾而离世,一个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备受推崇的“沭城”,最后也没能挽救走向陌路的魏国王室。
也许就是因为后面的现实太凄惨,所以“沭城”才会以“纳夫县”作为故事情节的结局。
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周亚夫被冠以了政治家和外交家的称谓。凭着那三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他就有资格永载史册。
而李牧的战绩在后来被不断提及,唐朝追封六十四名将、宋朝追封七十二名将。
其中,“赵信平君李牧”是一个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名字。
只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一统七国的那个国家并非魏国。
后记
西元前228年,魏军直捣邯郸,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
西元前222年,赵王嘉在代地被俘,魏国宗庙被悉数毁去。
至此,曾与齐国有一争之力的魏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年随着齐国的灭亡,华夏大地上迎来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而这一切,李牧和周亚夫都没看见。
他们或许也曾经有过助力魏国改朝换代的野心,可惜最后只留下了一声叹息。
唯有流传千古的“沭城”,至今为后人所传颂。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