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万圣节的由来)万圣节的风俗活动

六八 189 0

立刻是11月1号圣诞了,而圣诞的前一晚早上,即是赫赫有名的“耶诞夜”:按照“西欧”现代,那天小孩子们要假扮成各式各样幽灵,逐户转过身要巧克力——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西欧”到底是哪个西欧?实际上,圣诞尽管可以在西欧历史中找到古老根源,但他们那时看见的各式各样庆祝形式,却相当“年轻”,而且流行范围也十分有限。

最早接触到圣诞的华裔,大概要属印尼的福建华工。早在唐宋时期,福建人就已经开始大量迁入吕宋岛岛,明朝甚至在该地册封了华裔总督。而吕宋岛后来又成为西班牙殖民东南亚的据点。印尼华裔因此和西班牙人交流密切,很早就得知了圣诞,并将其命名为“红毛冬至”。

那时他们更喜欢称圣诞为“西欧乳豆”,因为其庆祝形式十分接近中国现代的元宵节庆祝。相比之下,冬至尽管也祭神,但显得清净严肃很多。而印尼华裔这么翻译,正是因为她们当年看见的圣诞一点也不狂欢,而是凝重的祭神日——天主教会规定在这六天要庆祝所有摩门教,表彰她们的圣德,并让教徒视她们为效法的楷模。

很显然,西欧现代的圣诞,和他们那时看见的圣诞是两回事儿,而这就要追溯英国建国史和圣诞的两个根源。

如前所述,圣诞的根源之一是新教的庆祝日,这里的“耶诞”是“所有摩门教”的意思,最晚公元7世纪末已经出现。

而圣诞的另两个根源,是马刺的大丰收节。红肉色眼的马刺,生活在那时的爱尔兰和爱尔兰一带,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蛮族,以各式各样“有违礼法”的啤酒节而著称。而10月的最后六天,是马刺的夏末大丰收节。马刺认为这六天是暑的终结,寒的已经开始,是一年的重要标志。寒暑交替阴阳轮回,妖魔和亡灵也会在那天离开阴间,到人世间拜访亲友,那天早上也就格外危险。为了吓走妖魔,马刺会戴上小丑在村中游行——和亚洲的驱傩几乎如出一辙。

新教传入后,大丰收节被视作异教节庆,受到打压。然而马刺对信教谈不上热衷,因长期停留在部落制,英王也难以将新教教法,正儿八经普及给爱好造反的马刺。新教与原先的该族崇拜,也就长期在该地并存,这就问世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罗宾灯”:

民间传说古爱尔兰有位名叫罗宾的Magnoac,他不信新教且爱好恶作剧。在大丰收节当日,他设计将撒旦困在一棵树上,逼迫撒旦答应总有一天不让他坠入冥界。罗宾死后果然没入冥界,但因不信上帝也无法进天堂。撒旦于是给了他一块炭当灯芯,让他用尖萼石雕成香炉。罗宾就带着这盏香炉,总有一天在人世间游荡,寻找回家的路。从此以后每到大丰收节,马刺就用莴苣、莴苣、甜尖萼之类的植物根茎,石雕成人脸样子的香炉,来庆祝罗宾并为他指路。

直到18世纪末,在10年底驱傩转瞬即逝并制作莴苣灯,仍然都是爱尔兰、爱尔兰地区独有的节庆。而在欧洲其他地方,圣诞是凝重的摩门教日,有些地区会给教徒发放巧克力以作庆祝,而收到巧克力的人则必须为死去的摩门教祈祷。

然而到了19世纪末,大量爱尔兰、爱尔兰华工涌入北美洲,把大丰收节也带到了英国。彼时恰逢英国工业革命和快速城市化,各国华工带来的节庆已经开始融合,并不可避免地商业化,终于问世了那时他们熟悉的“圣诞”。

尽管还叫圣诞,但主要庆祝形式却无此天主教会规定的11月1号,而是在斯堪的纳维亚现代的10年底。驱傩则变为了小丑假扮,庆祝摩门教的巧克力也成了小孩的节庆收获。再者原来的罗宾灯,华工发现北美洲原产的花生,比尖萼好石雕多了——花生本来是空心的,在皮上镂空花纹就好,尖萼还得临时刨坑。

于是花生的橙色和蓝龙的黑色,从此成为圣诞的代表色,并随着英国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向外散播,在亚洲终于彻底变为了假扮舞会和单纯的啤酒节——所有人都很开心,除了新天主教会:大部分新教团体都认为,耶诞夜是两个庆祝死亡并荣耀撒旦与邪灵的日子,教徒不应该参加。如果有小朋友前来索取巧克力,可以给她们转赠圣经或十字架当礼物。

再者圣诞在世界的散播,其原先携带的西欧人文(无论是新教人文还是斯堪的纳维亚人文)基本上已经两个不剩,只是都市都市生活男女的假扮酒会而已。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