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父亲

六八 198 0

文/刘培华

当代散文|父亲 第1张

我的父亲生于一九一五年二月初九,故于一九九0年二月初二,享年七十六岁。

父亲勤劳、朴实,诚实、善良,待人宽厚和善,一生清苦坎坷;父亲文武双全,足智多谋,兼具文人的睿智斯文、儒雅,匠人的灵巧精细、认真执着,军人的坚韧刚强、豪爽大气,商人的精明细致、兢兢业业,农民的忠厚老实、勤劳本分等综合特质;父亲,平凡的人,但有不平庸、不平凡的一生,没有惊人的壮举,委屈了大半辈子做了老实巴交的农民,然而他在人们心目中是好人。

我有五个姑,祖父只有我父亲这一个儿子,属于单传,非常得宠,读过私塾,有文化。父亲从小知书达礼,很受族人和亲朋喜欢。他年轻时,本族我有一大爷与父亲重名,父亲得知后主动改名,受到祖辈夸奖。祖上开银匠楼,所以,我家的家庭条件在村里一直都是较为殷实的。父亲年轻时也曾做过多年银匠,是手艺人。此手艺因属于“四旧”而失传,我小时候用银货商品脱模(儿童玩的泥玩具),后来,保存下的两小皮箱银货,现估价值30万左右,在改革开放初期,被三弟和我大侄子30元卖给了南方来北方寻宝的生意人。

我的父亲双重身份,国民党员,二等甲级残废军人。我家门槛上“光荣人家”的匾牌和每年的慰问信,都会让我感到自豪和荣耀。也正是如此特殊身份且历史清楚,文化大革命期间,“功过相抵”,父亲没受啥迫害。

父亲年轻时被抓壮丁当了兵,参加了国民党,因识文断字,当了文职军官。解放章丘时被俘投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济南战役负伤,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转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烟草公司做文员。1958年,在7级工8级工不如三沟萝卜俩拢葱的年代,依然放弃正式工作,辞职回家务农。好景不长,1960年全国饥荒,生活困难,后悔默然。后来听说干过公家事的老了有补助,我三弟去济南查过,管事的说,有档案可查,可历史久远,又是本人自愿辞职,不符合补助对象。

我家在我们孟南村是独姓,单门独户,优良的村风,并没有因此受到不待见。父亲在村里负过责,干过多年会计,父亲处理的乡邻关系一直很好,和庄乡邻居从没红过脸,和睦相处。

父亲不善言谈、少言寡语,一辈子清心寡欲、随遇而安、老实巴交、勤劳实干。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是父亲身上的宝贵品质,有口皆碑。每当看到、听到父亲乐于助人的过往事迹,我都会心生敬佩,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父亲那个年代的农村人识字的极少,他读过私塾,也算是附近村里肚子里有点墨水的文化人。他会写字,春节为乡亲们写对联。他懂得多,见识广、有心机、办法多,处事公道,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他帮忙,出主意想办法,在别人眼里看似棘手难办的事情,父亲则会轻松化解搞定。难事险事,父亲总是冲在前头,为村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村里有婚丧嫁娶,红白公事,都请他,喜事当宾相,每次都能给带回家喜糖,白事当内柜。只要有人来找他帮忙处理事,有求必应,即使自家有再忙再重要的事也得停下,放下手里的活就走,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父亲一直坚持这样认为,别人家的事永远大于自己家的事。他给别人办事自己搭功夫不说,欠的人情也得自己来还,有时还往里垫钱,那时候真的不能理解他为啥这样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历练,我懂了他这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我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处事。生的意义莫过于此,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幸福,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

父亲交集广,朋友多。他的朋友有文人、有商人,还有手艺人,都是朴实的老百姓,他们有一共同点,诚实善良,行事仗义。父亲虽无绅士身份,却有乡绅名望,绅士风度,他在乡邻的威望很高,很受人尊敬,村里的小辈知道他的故事都称他“老英雄”、“老革命”。聊起我父亲,乡亲们都说是好人、能人、是有本事的人。

父亲好学聪慧,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懂书法,会画画,我从小也跟着瞎胡画练习毛笔字;父亲还会下象棋,我的象棋就是跟父亲学的;他喜欢收藏。当时对这些我懵懵懂懂,只知道,父亲很伟大,了不起。

父亲重视子女教育。他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总会想方设法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平时再忙再累,他从未忘记关心我们的学习情况。父亲爱看书、看报,能熟记背诵很多古代诗词。我小时候也经常听他讲《三侠五義》《今古传奇》《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古典名著,对里面的人物、细节他了然于心。我也深受影响,长大以后,我每次回家的时候,晚上,躺在他身边听他讲故事、讲过去,陪他聊天,逗他开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为我们付出了伟大的爱和无尽的心血,一幕幕、一件件,都令我们难以忘怀和不时浮现在眼前。父亲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父爱如一条路,引导我们茁壮成长。他给予我们的每一滴爱,都成为我们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

父亲勤劳刚毅。特殊年代,父亲农闲时偷偷带着干粮骑车到寿光换大米,使全家过年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在缺衣少粮的年代,父亲骑自行车驮着小麦去益都(现青州)换杂交玉米,细粮换粗粮,弥补粮食不够吃之差。父亲用自行车轮碾过了时代的变迁,碾过了岁月的蹉跎。四面八方留下他的自行车轮迹,潜含着父亲为生活奔波的艰辛,也潜含着他创造财富的欢乐。父亲用自行车驮来了全家的温饱,用勤劳创造了孩子们光明前途和美好生活。

我们兄妹四个那时年龄都还很小,根本帮不上父亲啥忙。父亲非常坚强,拖着病残之躯,支撑着这个6口之家,还供我们姊妹四个上学,大哥,三弟高中毕业,我和姐姐初中毕业。在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四个孩子都能上学,确实不易,这在当时三五俩村招人羡慕。

大哥是老三届,是当时全村仅有的两名高中生之一。毕业后也因学历最好干了大队的会计,后改称为文书,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为给大哥娶媳妇盖了四间砖瓦房,后来又翻盖了我家的四间土坯老屋,挂上了瓦,换成了带钢筋的玻璃门窗。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农村是为数不多的。

父亲对我偏爱,经常说:“俺家二行(hang)货脑子聪明,以后会有出息的”。我小时候,专门为我找了他的挚交薄传煕叔叔教我书法。我升初中时,本应划片去老台中学,为此,从不求人的父亲,还专门找人为我择校,让我上了当时全公社的名校—薄庄中学。

我深深理解到父亲发自内心眷注孩子的真情,这是期盼我将来有出息而心甘情愿受累的博大父爱。

年轻时的我,总梦想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总想逃离母亲的臂弯和父亲的肩膀。在饱经外面世界的无奈时,父母亲也在加速衰老,后来一事无成的我在深深的自责中,接受扑面而来的失去至亲之人的疼痛和无奈。现在想来,是父亲看走了眼,还是我不争气,一生碌碌无为,混了个下岗失业,更无出息可言,为未能成为父亲的骄傲而愧疚汗颜!

父亲生活简朴,勤俭持家。他没有过高的要求,经常说,只要吃饱穿暖、健健康康就好。为了贴补家用,春节前后父亲和我一起扎灯笼,把扎好裱糊好的灯笼,用彩色染料写上字,画上画,元宵节前我与同伴王学理等几个伙伴走街串巷叫卖。冬闲时,父亲用攒的秫秸或苇子打薄,用闲置的木头砍成盖屋用的樑檩橛(方言),到集市上卖了换钱填补家用。我最愿意干的是星期天遇上大集,跟父亲去赶集看车子看门,可以吃到馋了很久的果子(油条)、打包子(水煎包)或肴兔子肉,这三样只能要一种,春节前,养大的猪到陈庄食品站卖了过年,卖猪用推车,一边是绑好的猪,一边放块石头或坐个人找平衡。每年我都是坠偏沉的。

有一年,我陪父亲去卖猪,那年的猪养的好又肥又大,我个子小,压了一块石头还是偏沉,父亲将就着推着上路了。父亲几乎单手推车(左手伤残),加之马路坑坑洼洼的,在半路上,不小心连人带猪一起歪到公路浩子里,还在有惊无险人没事,猪也没事。我爷俩费了好大劲弄不上来,我在公路上拦了俩赶集的年轻大哥帮忙,终于把车子弄上来,一位大哥,老我们一老一少很费劲,便主动帮我父亲推车,父亲过意不去,再三推辞,大哥说:“这个不沉,再说也正好顺路”。就这样这位大哥帮忙把我们送到了食品站。

1974年冬天,我17岁刚二次初中毕业,一个晚上,深夜,我突然肚子疼,疼得很厉害,在炕上打滚,深更半夜,父亲找到邻村肖家庄的肖立邦叔叔,用他家的地排车把我拉到离家十多里的陈庄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可主刀医生袁大夫要出诊盐窝医院,我就跟随其到了盐窝医院,做手术时,才发现阑尾炎同时引起胃穿孔,在不能二次麻醉的情况下胃修补手术治愈。

本就残废的父亲,66岁时患半身不遂(脑血栓),雪上加霜,好在治疗及时,生活基本自理,即使这样,他也从不闲着,一瘸一拐,仍然扒花柴、搓棒子、扒花生、养鸡、喂猪,家里的活他啥也干。现在回忆起父亲老年病残佝偻的身躯,仍然心酸不已。

父亲对他的三孙女冬梅(我三弟家闺女)特别稀罕疼爱,冬梅小时候,他总是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满村子找,怕她丢了,而冬梅也总是任凭爷爷喊破喉咙也不应声,偷偷藏在大娘家里屋门帘后偷笑,静等爷爷蹒跚着脚步走远了她再偷偷跑出去找小伙伴玩儿。

父亲每月有抚恤金,是吃皇粮的农民。有个小红本本,到时,到公社民政助力那里去领钱。还有一个黄色的医疗本,到公社卫生院拿药,医院住院,公费医疗,全额报销,只在小本本上登记下来即可。我经常拿着医疗本去给父亲拿药。父亲吃药住院100%全额报销,可我们全家没有一人没有一次占国家便宜。

父亲76岁那年在陈庄医院(现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检查为前列腺肥大,住了几天院回家打针吃药治疗,这次疾病完全可以住院治疗,但因家人都“忙”无人陪床而回家医治。我姐姐是赤脚医生,在利津化肥厂做厂医,一直由她请假在家伺候父亲。父亲是在无家人在场的情况下,睡着走的,就一顿饭的功夫,安详离世。那天早晨,我要上班时,临行我姐问爹:爸,您想吃啥?让安民(我乳名)给您买。爹用微弱的声音说想吃打包子(水煎包)。我走后,姐姐给父亲打上吊瓶,到外屋吃饭,等返回里屋时,叫了几声爸毫无反应方知父亲已走了,走得很平静、很安详、像睡着了……我上班后不久,接到邻居张振民兄弟从公社邮电局打到单位的电话告诉我:“哥,大爷不好,让你回来”。

我接到电话,赶紧拿上早晨上班时顺路在陈庄包子铺买的水煎包(我怕等下班忘记买或到下午再买会没有了,所以上班时就顺便卖上了10个水煎包,想下班带回家给爹吃),匆忙骑上自行车往家赶。遗憾的是,还是晚了,爹没吃上……等我到家进院,帮忙的乡亲说,哭吧,孩子!此时我才意识到是啥事。父亲去世前,我们姊们兄弟年轻时对父亲都叫爸,但我进门哭的第一声是“爹”,这一声此时才掂出、喊出“爸”与“爹”的差异和分量,哭出了我无奈的愧疚……爸和爹都是指父亲,但对我来说,含义不同,情感差异,爸是健在的父亲,爹是走了的父亲。

以至于很长时间,每当提到或听到“爹,就有无名的酸楚。父亲去世,我没赶上,没能见最后一面。一顿饭的功夫就阴阳两隔了,在一瞬间成为心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伤痛。邻居们劝说: 没受罪就走了,是他老人家修的好,早晚都走这条道,没受罪比啥都强。虽是这样说,但父亲病重未能在家朝夕伺候,因病溘然去世,给亲人留下了不尽的哀痛和无限的遗憾,儿不孝,空留孝心,我痛心疾首,伤心欲绝。

父亲和他那个年代的人一样,都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难困苦中度过的。那时候的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他们就是凭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家人满满的责任感,硬是将困窘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血雨腥风的年代,饥寒交迫的日子,是他们的坚强不屈,勇于拼搏,为我们撑起了一片祥和的蓝天。直到今天,我仍然不得不佩服父亲这一代人的顽强毅力和吃苦精神;直到今天,我仍然特别佩服父亲面对困难时的那份勇气。我知道,其实是一种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才让他有了莫名的力量足以战胜各种生活中的考验。每当回忆父亲的一生,我就从心里对他充满了敬意,敬佩他们这一代人为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的付出和奉献。

父亲是个心胸开阔、干事严谨、容人容事、不图便宜的人;是个诚实的人、是个善良的人。诚实守信,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是老人一生的信念。他不善言谈,但他默默的行为和偶尔简单的几句话,带给儿女的影响却是那样的深刻,带给儿女的慈爱却是那样的温暖。他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财产,却教会了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做事。他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就是纯朴的家风和高贵的人品。他淳朴善良的品格,多才多艺的技能,严格的家教家风,刻骨铭心,得益受教。感谢父亲给了我们这样的品格。

诚实善良,是我们刘家的优良传统,在父亲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他年轻时较为复杂的经历更坚定了诚实是自己一生为人处世的根本。父亲教育子女的原则是“树大自直”。相信身教重于言传。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一直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做正确的引领。记忆中,他对我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不论啥时候不论干啥都要尽心尽力”,“吃亏是福”!“只要自己堂堂正正做人做事,不坑蒙拐骗,那么自己的下一代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

父亲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的后代树立人生的榜样!父亲将他的忠厚与诚实的基因传给了我们,受父亲的熏陶,给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向和原则;让我们从小就懂得诚实做人、乐于助人是好家风。让这纯正的家风得以传承,在您的影响下,儿孙们长大或走上社会后都是好后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可告慰老人家:得您福泽,我们兄妹四家,安家立业、埙篪相和、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和气致祥、丰衣足食、其乐融融。

回忆父亲一生的点点滴滴,不由得我思绪万千,时常彻夜难眠,哽咽断片。父亲年轻时方脸浓眉的模样、和蔼的面容、中等个还算魁梧的身材、健壮伟岸的身影、身体硬朗、说话豪爽、步履稳健,标准山东汉子的形象现不常现,然而脑海中不断闪现的是父亲年老后,苍白的头发,黝黑的脸庞,慈祥的面庞,梦中时常回放的是父亲冬天头戴棉帽,穿着黑色棉袄棉裤,坐在棉花柴旁扒花桃的情景,记忆里父亲忙碌操劳的场景,魂牵梦绕,让人难以割舍。我和父母一起生活到二十岁,求学离家工作一生,真正陪父母的日子屈指可数,父亲离世我没能在他身边陪伴,此为我终生遗憾。平凡中见伟大,坚守中显崇高。对人感恩、对己克制的人格光辉,尤其是他一辈子乐于助人积德行善的品行永远值得我们后世子孙学习尊崇。

父爱如山,读过很多思念父亲的文章,也听过很多歌唱父亲的歌曲,情景不同,韵味各异,各有千秋,但感恩、思念之情是相同的。记得小学时写过《我的爸爸》的作文,虽不记得写的啥了,但可肯定的是与现在我所讲的“我的父亲”的情感是迥然不同的。羊有跪乳,鸭有反哺,每个人都有一个心中的父亲,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甚至成家后还继续享受着父亲如山的爱,这种人世间的爱,地老天荒,直到永远。

我已六十六岁,年逾古稀,父亲离开我们已33年了,他走时我才33岁。失去他的伤痛是在以后日子里想起他的每一刻……

作者简介:刘培华,笔名:乡隐居士,57年生,利津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煤矿作协、东营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东营日报》特约记者,《利津商业史话》编委,《中国乡村》杂志特约编辑;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作品发表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