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首张九龄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一

六八 72 0

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意是什么?

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的意思

1、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2、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翻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秉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不能成阴?

扩展资料

对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赏析

以上二首诗既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第一首诗暗骂忘恩负义,第二首诗因此叹息。

1、张九龄七岁能文,这既不排除他的天赋成份在内,同时也与当时社会以文开科取仕的整个历史背景有关。在这一背景下,家家户户都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自己的男孩很早接受文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其中聪悟者脱颖而出,被朝廷录用。张九龄即为其一,并累官至宰相职位,后因遭到另一宰相李林甫的打击和排挤,郁郁而终。他的《感愚》十二首诗或作于此时,所感者均为物之不平、人之不允、世之不公。

2、《唐诗三百首》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与第七首,分别咏兰桂与丹橘。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兰叶春来繁茂,桂花秋时皎洁,它们的欣欣向荣盛态,在春秋两季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佳节。因为慕其芬芳,有人久坐林中而不去;因为贪其枝美,有人动手横折,这又岂是兰桂二木的本心所愿?寓世人忘恩负义之意,在欣赏的同时不知体贴兰桂二物的自然本性。

3、第一首诗着重于感,第二首诗则着重于遇。

丹橘“经冬”为一遇,依然以绿姿展世,不为严冬这种外因所困;

“有岁寒心”为二遇,这可能与江南处于比较温暖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拥有的傲骨寒心内因所致;

“阻重深”为三遇,可以尝试着将它的果实运送到北方,陈献于朝廷官员,却因为山水阻碍重重而未能成行;

“不可寻”为四遇,丹橘一生所遇坎坷命运,不能用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简单自然规律来解释;

“岂无阴”为五遇,尽管它的荫凉不亚于其他树木,然而世人张口闭口所言者只是载种桃树、李树而已,根本没有将丹橘放在心上。

4、在这里,咏丹橘历经苦难而得不到赏识,与中国古人对梅松的偏爱具有相似性。梅只有经过寒冬腊月才能开花,松柏在光秃秃的岩面上经过多少次风吹雨打后才能够成材,而中华民族一般也是经过无数次战争、饥饿、流血与痛苦之后,才会暂得片刻安宁,因此它的人民也习惯了卑微的生活,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傍徨、犹豫、不敢接受,深怕在这幸福之后,隐藏着更为重大的灾难。

这也是张九龄之所以对劫难重重的丹橘情有独钟,却不象世人那样醉心于桃李二树的原因,在于表明自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志向。以个人之一志而排众人所欲,又岂能为世风所尚?  

《感遇》二首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被张说誉为“后出词人之冠”。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进士,调校书郎,又以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即位(712),由张说推荐为集贤院学士。后任中书舍人、冀州刺更、洪州都督、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副知院事。开元二十二年(734)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他是“开元之治”的最后一位贤相,议论朝政,刚正不阿。后为李林甫、牛仙客等所忌,于开元二十四年(736) 被排挤出朝,贬为荆州刺史,以文史自娱,写了不少清淡惋惬、寄托深远之诗。卒后谥文献,有《曲江集》留世。安史之乱(755)后,玄宗每思其忠谏之言,至为流涕。感遇 二首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 江南:长江以南。《考工记.总序》:“橘逾淮而北为积...此地气然也。”《晏于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岂伊:岂,难道;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之心。孔子《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一个人要有坚贞的节操。 荐:奉献。 嘉客:嘉宾,贤达之人。 阻重深:重重阻碍。《楚辞-九辩》:“岂不郁陶面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运命:命运,指或进或退、或荣或贬的不同遭遇。 无阴:《韩诗外传》载赵简子语:“春树桃李,夏得其阴,秋得食其实。” 【 鉴赏 】这是诗人“感遇”组诗中之第七首。他被贬荆州,荆州盛产橘;屈原也是荆秭之人,早有《橘颂》一诗,开头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以橘言忠贞之志。诗人眼见满山遍野的丹橘,自然想到屈原的《橘颂》,因而提笔为诗,以丹橘之贞操自况,极言自己为世不用之慨叹! 诗的一二句写景:“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第一句点明地点“江南”与物象“丹橘”。王逸注《楚辞》说:“橘受天命生于南国”,《吴都赋》:“其果则丹橘余甘,荔枝之林”,说明丹橘是江南独一的树种,因为它移植到淮北便成枳了。一个“有”字凸现出橘树之多,江南处处皆有。第二句写橘树的生理特点:经冬犹绿。因为一到深秋,南国之树都要纷纷落叶,更不必说经受严冬的摧残了!但丹橘与众不同,它“经冬犹绿”,始终保持葱葱绿色。一个“犹”字突出了丹橘的个性,亦满含赞颂之意。 第三四句写丹橘 “经冬犹绿”之因。先用一反问句提出:“岂伊地气暖”,难道是那里(江南)的“地气暖”,它独得地利之便吗?推开一笔,再进行收束,以肯定语气回答:不!而是丹橘“自有岁寒心”,是它具有耐寒的本性。诗人赞美丹橘耐寒之节操,是颇含深意的。 第五六句写丹橘之遭遇。像这样经严寒而仍绿,所结果实只求奉献于人的丹橘,理应荐之于嘉宾的。可是为重山深水重重阻隔,为之奈何!这里,“嘉宾”暗指玄宗皇帝;“阻重深”暗指围绕玄宗皇帝之奸人。丹橘之寒不变节、只知奉献的高贵品质是诗人的自喻。诗意是说:像我这种一心为国之人,却被奸人重重阻挡,不能为世所用。这两句既写出了丹橘之遭遇,也表达了诗人之感慨! 第七八句写诗人对丹橘命运的思考。丹橘为何有此遭遇呢?诗人答道:“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命运的好坏是因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如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样,不可捉摸,不可探究。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答案,情感很复杂。既有无可奈何的自责,又有不甘沉默之情,难言之隐,深沉委婉。 最后两句,笔势陡转,以“徒言”二字批评那些不识丹橘美德之人。不要随便说只有种植桃树、李树好,可以“夏得其阴,秋得其实”,而忙于栽培,“此木岂无阴”?难道丹橘就不能遮荫,毫无用处吗?结合前面写丹橘“经冬犹绿林”的美阴,“可以荐嘉客”的佳实,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里,诗人以反诘句再次肯定了丹橘的坚贞美节,同时表达了自己被奸人陷害、弃才不用的愤慨! 全诗以丹橘起兴,语言平淡而浑成,结以反诘句掀起波澜,诗意起伏跌宕,使人在温雅淳厚之中沉思不已。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中赞其诗:“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就是说他的诗意象丰饶,富有想象空间;其语言清新简练,颇具韵味。

感遇其二张九龄

《感遇·其二》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张九龄的感遇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二首?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感遇二首其一张九龄拼音?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拼音:lán yè chūn wēi ruí,guì huá qiū jiǎo jié。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xīn xīn cǐ shēng yì,zì ěr wèi jiā jié。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shéi zhī lín qī zhě,wén fēng zuò xiāng yuè。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cǎo mù yǒu běn xīn,hé qiú měi rén zhé!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二首其一张九龄拼音?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拼音:

lán yè chūn wēi ruí,guì huá qiū jiǎo jié。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xīn xīn cǐ shēng yì,zì ěr wèi jiā jié。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shéi zhī lín qī zhě,wén fēng zuò xiāng yuè。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cǎo mù yǒu běn xīn,hé qiú měi rén zhé!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