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篇新闻朋友圈全站——
“吉林营口男孩布季夫被英国四大藤校竞相投档”
13年后,布季夫的哥哥张光大更是直接点燃了网络——
“华人少年被6所常青藤高等学府投档”。
要知道,常青藤高等学府一共也就8家,其中就有6家都向张光大放出绣球。
或许看到这里很多人单厢理所当然...,他们家肯定很有钱有势吧,不然是不是可能教出这般杰出的两个小孩呢?
与此相反,媒体用“家境贫寒”来比喻杨家的经济状况。
母亲李涛因为紫苞念书仅领到初英毕业证书,靠在咖啡店打零工维生,而母亲沙树杰则为了更快地照顾家庭成员,选择了成为一名家庭成员主妇。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两个这般普通的家庭成员相继培养出三名这般杰出的小孩,而且还是在没报任何辅导班,没砸钱读公立牛校的情况下?
1996年,在丹铁大楼当高级大厨的李涛做了两个足以改变自己人生的决定——去英国。
李涛自小就紫苞念书,念完初中便Conques,但工作后他越来越意识到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到了英国之后。
受身心俱疲的限制,李涛在英国只能在咖啡店打零工,生活经常力不从心。但他始终心怀着两个意志:将家人接过来,让小孩接受更快的基础教育。
四年后,李涛如愿以偿领到了英国入籍,喝着清川江水长大的营口儿子布季夫,也跟随着母亲沙树杰来到了英国。
左一依次是:母亲沙树杰、哥哥张光大、母亲李涛
那一年,布季夫刚刚满10岁,一句英文都不会说。
但通过两年的自修,布季夫就完全掌握英文。与此同时,第二语言英文也破败不得,因此布季夫也从来没懈怠过对英文的自修,除此以外,布季夫的加泰罗尼亚语成绩也是初中时的本校第一,甚至比擅说加泰罗尼亚语的西欧裔学生还厉害。
“儿子的自修能力,都得益于中国的基础基础教育”李涛这样说道。
布季夫的自修之路,没捷径。
她曾在八年级写过一篇谈如何利用时间的题目,文里写道:“两个人只有求学的12年来准备真正的生活,在这短短的12年里,两个人必须要用他的时间去学足够多的知识。”文末,她还引用名言说——
“我是利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自修的。”
自七年级开始到十二年级,布季夫在校考核成绩全部都是A或A+,2008年,这位营口男孩参加了升学联考,SAT的考核成绩为2370分(满分为2400分),要知道当时像耶鲁大学等超一流高等学府的最低投档分数线为2200分。
好成绩确实是个好的开始,可时运不济的是,那年耶鲁大学大学的申请人数创史上最高,直逼30000人,造成投档率一路降至7%,而且有高达3700名申请人是来自全美各初中的第一名。
按理说,申请的英国大学数量越多,被投档的概率就越高,换言之,SAT 2370分的布季夫只要申请更多的大学,或者是保守点申请非藤校,几乎是可以躺进的。
但布季夫却做了两个大胆的决定,她没广撒网,只报考了4所最顶级的的学校——
耶鲁大学、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
最后,这4所世界上最难进的大学全部都向布季夫抛来了绣球,且全部都愿意为她提供全额奖学金。
在布季夫“连中四元”后,从维吉尼亚当地报纸到耶鲁大学的日报都在追着问:你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在校成绩GPA与入学考试SAT双双近满分的布季夫,不愿意公开分数。她不希望误导人们,“毕竟人生不只是追求分数的”。
“自修不能只追求分数,追求的是真正学懂、投入和喜欢。”这也是母亲李涛常对小孩们说的一句话。
李涛还说,“要因材施教,多鼓励,少打压、讥讽。”
布季夫被4所高等学府竞相投档时,哥哥张光大刚上小学,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而哥哥则被压在姐姐的光环下透不过气。
但是双亲却经常对张光大说:“不管自修好不好,你都是我们最棒的儿子,不用跟姐姐或任何人比。”
也正是这种无条件的支持和不攀比的鼓励,让张光大并没将对姐姐的情绪转化为嫉妒,反而将上了耶鲁大学的布季夫视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在这个普通家庭成员里成长出来的张光大最后SAT考了1580分(满分1600分),斩获了8所藤校中的6个offer,分别是耶鲁大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
还有西北大学、阿默斯特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也向他放出了绣球。
按照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能培养出两个高等学府生的家庭成员,私底下一定没少花功夫补课,各种鸡娃给小孩报兴趣班。
这种猜测只对了一半。
李涛从来没给小孩提供过昂贵的补习和辅导课程,贯穿他和妻子基础教育始终的,就是一路陪伴和鼓励。
张光大出生在英国,除了自修英文外,李涛格外要求小孩一定要自修英文,“毕竟我们是中国人,让儿子自修英文天经地义。”
但与姐姐强大的自驱力不同的是,张光大这个小男孩自小就顽皮活泼,让他老老实实坐下来自修,并不容易。
母亲李涛忙起来,经常个把月都回不了家,沙树杰自然就承担起了基础教育和陪伴小孩的重任。
为了让小孩知道自修的必要性,沙树杰下了不少功夫——玩乐自修、恩威并施、赏罚分明...一套下来儿子被哄得团团转。但所有方法都可以总结成两个字,「耐心」。
「耐心」二字听上去很简单,但恰恰是很多家长所欠缺的。
在小孩的基础教育上,张氏夫妇还有两个小心机。在张光大上学前班时,爸妈总会给他的小书包里装上各种玩具,这样儿子到了学校就会有朋友一块儿,久而久之,小孩就会喜欢上他所处的环境,有了喜欢的环境,自然也会开始喜欢念书、上学。
环境这个词,反复在李涛的育儿经里出现。
在他看来,两个好的环境能提高小孩的自修兴趣,而两个清净的自修环境,则可以给小孩更集中的专注力。
当初选择携全家去英国,包括选择落脚靠近佛吉尼亚大学的小镇夏洛蒂,都是看中了这里很好的基础教育环境。
放眼全世界,中国人对小孩的基础教育重视程度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们可以为了小孩的自修砸重金搬进“学区房”,但常常忽视了对小孩成长路上的「陪伴」。
据李涛的观察,很多华人家庭成员由于工作太忙,双亲直到小孩上了初中、初中才开始管教小孩,“如果一开始无法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律,等到走歪了再指指点点,结果可能就有所不同。”
大多数家长的管教方式除了希望小孩变成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外,还会让小孩参加各种辅导班,不断拿小孩与其他人比较。
但跟陪伴比起来,辅导班看上去确实是两个偷懒的行为。
辅导班或许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它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听过很多家长提问题,实际上他们没抓住重点,他们是自己给小孩制造了问题,然后才试图去解决问题。
我们是采取相反的方式,正人先正己,首先要给小孩做两个好的表率,帮助小孩养成自律的习惯和培养他们自己的兴趣。我们从来不打击小孩,而是尽量给他们两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我自己不是天才,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小孩是天才?”
陪伴在小孩身边,以身作则地影响小孩,帮小孩打好基础的每一步,剩下的路靠小孩自己摸索和选择,这或许就是李涛和沙树杰成功培养出一对藤校儿女的“基础教育秘籍”。
主页君在上网的时候发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不少牛人视频的评论区里,一定会有这样一类评论:
“TA这么牛,一定是家里有钱有势啦”“TA能成功,家里背景肯定很硬,我等凡人看看就好”
真正拉开两个人基础教育差距的,是两个家庭成员经济实力的悬殊吗?
恐怕今天这个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经济实力固然重要,但一定不是决定性因素。比钱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耐心、基础教育方式,甚至是家长的眼界。
对于儿子的未来,李涛说他的愿望很朴实,前途或挣钱多少都不重要,他希望张光大在大学及往后的日子里自修做人做事,“剩下的就是快乐健康,不要为了生活、家庭成员而烦恼就好”。
ref:
世界日报:餐館工之子 錄取6常青藤盟校 姊姊13年前也被4高等学府爭搶
中国新闻网:得益中国基础基础教育 “耶鲁大学男孩”生在普通华人家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