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表达了诗人对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美。
出自:《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赏析: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中心。一开始就概括了红军其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千山万水对他们来说只是区区小事、不足挂齿。
长征之艰辛,众所周知,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而在毛主席的诗中则将这一切的困难用“万水千山”四个字来形容,紧接着用“只等闲”二字回应。
诗人从“不怕”“只等闲”两个不同角度深刻阐释了红军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高潮。工农红军跨越了海拔2200米延续千里的五岭,踏平了山势险峻的乌蒙山脉,已是可喜可贺。
又突破“水拍云崖”的金沙江,就连那大渡河上空犹如云端的“桥横铁索”也被红军征服突破。一次次的胜利给了红军极大的鼓舞,更值庆幸是,红军的脚下越过了连鸟兽也难飞越的岷山。
而我们的红军却跨越过来了,越过了岷山,就意味着将要征服千里无人的草地沼泽。红军长驱直入二万五千里的遥遥征途将要走完,与陕北根据地的红军将要会合。
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将要实现,革命高潮的新局面将要打开,“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光辉里程就要胜利欲达目的,这一切怎能不让伟大的红军“三军过后尽开颜”呢?
又怎能不让伟大的诗人喜乐与无比自豪呢?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
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三军过尽开心颜全诗
“三军”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泛指整个红军。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创作年代: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诗译文:红军从来都不害怕探索的困难和先祖。成千上万山峰和水域的艰辛和艰辛,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武陵山脉如此高低有秩,它们是无穷无尽的,但在我们的眼中,它们正像波浪一样慢慢地翻滚。
乌蒙山是雄伟的,但在红军眼里,就像在脚下滚动的泥球,在金沙江岸边悬崖上,湍急的水淹没了高耸的悬崖,给人一种暖心的感觉。
在大渡河东侧,两侧只有十几根铁绳。这使人感觉有点凄冷。让红军高兴的是看到庐山,那里到处都是白雪皑皑。我们翻过庐山后,都是兴奋的,红军脸上满是笑容。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开始于1935年9月下旬,并于1935年10月完成。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政府的包围圈,为了准备抗日战争,使中国免于危险。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以摆脱国民军队,撤出中央基地并开始长征,由江西瑞金出发,世界闻名的长征路正式开始。
《七律·长征》是在距离长征胜利不久,红军还在路上即兴发挥的。作为红军领袖,毛泽东经历了磨难,感到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此诗开门见山的表达的红军的赞美,不怕困难,勇敢和顽强的革命精神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全文的情感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全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什么精神
这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更喜千里雪、尽开颜还预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准备迎接更严峻的挑战~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尽是什么意思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尽”意思是全,都。出自《七律·长征》。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尽”意思是全,都。出自《七律·长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延伸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三军”指什么?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简介: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原诗:
《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义: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了“不怕”“远征难”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