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酒与裴迪阅读答案 酌酒与裴迪什么意思

六八 37 0

古代诗歌阅读《酌酒与裴迪》颈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

此诗是王维晚年诗作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篇。首句“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这是障眼法;骨子里其实是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三四句紧承“人情翻覆”,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人心无常。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不用说了。相知成仇,先达不用,说尽了世态炎凉,当是实有所指。前四句关键在“笑”字。弹冠”本为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此为淋漓之戟骂。金圣叹以为“自是千古至今绝妙地狱变相”,诚为得言。从内容上说,五六两句是即景即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被王静安先生誉为“摄春草之魂”的“细雨湿流光”,诗人用以描写映窗草色;禅宗关于“心动”“物动”的著名偈语,诗人借以描绘照眼花枝,即使单纯作“景语”看,也属上乘。而其蕴涵则在“全经”,“欲动”,由彰显至深密,从象外到象内,大千世界,无所不容;仅观人间之蝇营狗苟,于义愤之外,恍然顿悟。从章法上说,律诗中间两联要求虚实相生,三四句实写,五六句则应当化实为虚,措辞表意不可复犯,方能体现“神韵”“气象”之妙。从禅学上说,佛家主“虚静”,尚“自然”,和光同尘;深一层探求,五六句似还参合“有无”“生灭”“变常”之理;即处“静观”“达观”态度,与三四句世俗的“势利”“凉薄”恰成对照。末两句“世事浮云”与“高卧加餐”由禅意而来。“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所指实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卧”承五六句,超凡脱俗。前后既错综成文,又一气贯注,构思布局缜密精妙。亦显亦隐、半儒半释的人生经历与处世态度,给王维造成巨大的心理矛盾,犹如碧潭止水,宜清心静观;但仰望高谷急湍,依旧凛然飞动,怵目惊心。王维全部诗作均可作如是观,通过《酌酒与裴迪》一诗即可透视此种矛盾心态。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阅读答案

5.⑴转,改变。日,天天。(1分)著此二字,山泉就有了人的感情。(1分)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谧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山中秋色图。(1分)  ⑵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缓缓飘动依依不舍的情味,王诗却以白描手法分写夕阳和炊烟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诗借"暧暧"、"依依"两个叠字形容词传情,王诗以"余"、"上"两个动词绘态写意,表现出落日将尽未尽和孤烟悠然直升的动态。(4分)(加点部分为得分点,下同)  ⑶尾联诗人以陶渊明自况,在自况中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效法之心(或: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而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高度赞扬以及薄暮时分遇见友人的由衷喜悦和欢迎之情。(3分)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答案

参考答案:

第1段:“北涉玄灞……复与疏钟相间。”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月光下,轻风吹过,辋水柔波潋滟。远望,一抹远山的暗影,村河边点点渔火。寂静中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并疏疏落落的寺庙钟声,时断时续的舂米声,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

第2段:“当待春中……麦陇朝雊。”春天的蓝田山,风景绝佳。树木青青,芳草碧碧,游鱼嬉戏于清流,白鸥展翅与晴空。早晨,珠露圆润, 闪亮在草尖、麦苗上,清晨野鸡在麦地里鸣叫。

第1段描写,是蓝田山的冬夜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第2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1 足下方温经

2 与山僧饭讫而去

3 多思曩昔,携手赋诗

4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5 山中人王维白

设题意图:让学生联系课文掌握古汉语中的常用词语。

参考答案:

1 方:正,正在。

2 讫:罢,结束。

3 曩昔:以往,从前。

4 是中:这当中。

5 忽:不注意,忘记。

6 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三、试将下面王维的三首诗与本文比较阅读,说说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相通之处。

(诗略)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拓展题,本文与王维在诗中营造的意境有许多相似之处,让学生比较欣赏王维的诗文,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参考答案:

诗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相通之处是,善于在寻常的景物中发现美,善于把对自然的热爱欣喜之情融于景物描绘的过程中,这样诗文便处处荡漾着诗情画意。王维的诗和文中都有禅意,其中常用“寒”“空”“清”“冷”等字,营造一种空灵凄清的意境。王维工诗善画,苏轼评价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和三首诗都写景如画,是诗画结合的典范。

半块年糕 阅读答案九年级的

7.解析:半块年糕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同时也是信念的象征。“半块年糕”鼓励着一个12岁的小孩坚持走完50里的山路。它“不断鼓舞着我:坚持,往前走”。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再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拿出年糕……一步……两步……三步”。当他“一下于瘫倒下去时”,“忽然发现我已登上梁顶”,终于成功了!文章采取一唱三叠的手法,几次手摸年糕都没有一次咬一口,充分突出了这位小孩艰难跋涉的坚持精神。如果改成《十二岁孩子和五十里山路》就没有这样的效果。答案:略8.解析:才走了一半路,肚子就已经饿,就已经可以吃年糕,可只有半块年糕,它如何能支持得了下一半的路呢?文章直接从走了一半路时起笔,省掉很多拖沓的文字。答案:可以引出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9.解析:联系一下该句的上下文,就不难理解这两个动词的用处了。答案:符合孩子的性格,并强调了孩子很饿。10.解析:真的很不容易,12岁的孩子空着肚子走了50里的山路,如果没有这半块年糕的支撑,这恐怕是不可能的。答案:这半块年糕支撑这孩子空着肚子走了50里山路。11.解析:拟人。写出孩子肚子非常饿,但却坚持忍住不吃年糕的那种可爱。答案:略12.解析:这个动人的故事寓含了深刻的道理——成功既需要信念支撑,更需要意志坚持。答案:我的肚子虽是空的,心里却有底。

诗人与酒 阅读答案。

读书佐酒的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好饮酒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3)遽抚掌曰 (4)此天以授陛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4.对子美的这种读书的习惯,你怎么看? 5.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1.(1)喜欢 (2)听到 (3)拍(击) (4)授给(给、给予)2.B 击之不中(指代秦始皇)3.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家中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4. 子美读书,全神贯注,并且将自己融入书中,这样投入的读书,一定会领会其要旨。他的读书习惯值得我们学习。5.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