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故事全集 36计故事全集在线观看

六八 60 0

三十六计全故事

Ⅰ 三十六计故事的内容简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兵家宝典,主要着眼于战场上应敌的计谋、对策,揭示版了如何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权取正确对策以克敌制胜的道理。两千多年来,它不仅广泛运用于古今中外的各种军事战争中,也常用于政治、经济、外交、情报等方面的斗争或竞争中,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企业家都从《三十六计》的韬略中直接受益,从而获得成功。

Ⅱ 三十六计的故事,要简短的

瞒天过海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来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以逸待劳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

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

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2)三十六计全故事扩展阅读: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创作背景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Ⅲ 36计的故事(要全哦)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Ⅳ 三十六计名称及故事

三十六计”是一个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人便附会实有三十六种计策。这三十六种计策如下: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帝看热闹。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李代桃疆: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这是谦虚的话。 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哭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哭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反客为主: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语出《三国演义》。 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语出元曲《英雄布》。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语出《三国演义》。 连环计: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语出《儿女英雄传》。 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这三十六计,到今天还极具活力,广为流传,特别是在行军用兵、商海谈判,甚至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例如在 *** 领导的反围巢时和红军长征时多次运用到诸如“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方法克敌制胜。可以说,这种所谓的计策和这些词语都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便。

Ⅳ 三十六计里的故事详细(全部)

1.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内 2.围魏救赵:共容敌不如分敌,敌阴不如敌阳。 3.借刀杀人:故巳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4.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5.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6.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上兑下”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7.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大阴,太阳。 8.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9.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侍逆,暴戾肆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州以动。 10.笑里藏刀 11.李代桃僵 12.顺手牵羊 13.打草惊蛇 14.借尸还魂 15.调虎离山 16.欲擒故纵 17.抛砖引玉 18.擒贼擒王 19.釜底抽薪 20.浑水摸鱼 21.金蝉脱壳 22.关门捉贼 23.远交近攻 24.假道伐虢 25.偷梁换柱 26.指桑骂槐 27.假痴不癫 28.上屋抽梯 29.树上开花 30.反客为主 31.美人计 32.空城计 33.反间计 34.苦肉计 35.连环计 36.走为上 手写的给你总结出来这么多,我也只知道上面那点意思了,下面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估计帮不了你吧 - -

Ⅵ 三十六计的故事(简写)

1、暗度陈仓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鼓城一战,项羽打败了刘邦,这年6月,原来已经归附刘邦的魏王豹又叛汉投楚,并率兵占据了刘邦去关中的交通要道,刘邦派谋士郦食前往魏营争取魏王豹,但是遭到了拒绝,于是任命韩信为元帅,同年的八月,率兵攻打魏,魏王豹派重兵把守黄河东岸。

但是在这一天,韩信等领军到达临晋津,韩信与魏兵隔河相峙,暗中则派随精干人员探索上流的形式,不久之后得到探报说世上留个段都有卫兵的严密把守,只有夏阳一处的卫兵比较少,防备空虚。韩信听了这一探报认真的分析,想出了计策。

他先是招了曹参入账命令他立即领兵进入山中砍伐木材,不论大小都可以用,接着灌婴他派出士兵分头前往市中购买瓦罂数千只,每只瓦罂下20的粮食,灌婴听了不知道韩信要用途就想问个究竟,韩信没有回答,时隔两日,曹参灌婴先后带着所办齐的木材巷向韩信缴令。

韩信又命令他们二人按照自己设计制造出一种木罂,用木头夹住罂底四周缚成方格,用绳绊住。一格一罂应合为一排数,数千罂分成数十排。

灌婴听了韩信的安排更加纳闷儿,便问曹参,大军渡河需要用的船只已经征集了,为何还要用这种木罂呢?曹参说这件事情我也不太清楚,就按照元帅的命令形式吧。

是二人日夜的制造,不过几天数千只木罂就制齐了,韩信亲自验收,等到当天的黄昏时刻,韩信命令灌婴领数千人在原地不动,并交代只准摇旗呐鼓守住船只不得擅自渡河有敢为命者斩,然而,韩信自己则和曹参一同督促大军,赶往夏阳并立即将木罂放入河中。

但是这个时候韩信和曹参好不容易到达了对岸,却说临近渡口魏国守将只是率兵严守,这时候韩信在夏阳偷渡成功,魏王豹也迫于大势已去,只得下马扶手束手就擒了,通过在军事上的使用,使自己更便于用谋略战胜敌方。

2、苦肉计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退守于会稽山上,不得不向夫差求和。夫差接受了勾践的请求,但前提条件是勾践要到吴国给夫差当仆人,勾践答应了。

到吴国后,勾践住在山洞里。夫差每次外出,勾践都亲自为他牵马。有人辱骂勾践,勾践始终低眉顺眼,表现出一副驯服的神情。他表面上对夫差忠心耿耿,实际上暗中策划复兴越国的方案。

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践探望夫差,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对夫差说:“我曾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下病人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

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苦,得了‘时气之症’,得了这种病很快就会好,请大王不必担心。”夫差听了很受感动,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定无反叛之心,不久便允许勾践回到越国旧地。

回到越国后,勾践卧薪尝胆,苦身劳心,礼贤下士,招兵买马,20年后,勾践终于报仇雪耻,灭了吴国。

3、连环计

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连环计是发生在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央视版电视剧是在第六集 连环计。

内容为:王允将貂蝉私下许配给吕布,又派人接待董卓,将貂蝉送给董卓,并且告知吕布是董卓接貂蝉回府,择日将与董卓完婚。

后貂蝉在董卓和吕布两人之间离间,使得两人相互猜忌,并且结下怨仇,在三国演义第九回中,吕布杀掉了董卓。

4、偷梁换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时,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

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头儿赵高。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押秘诏,等待时机。

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李斯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现在,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

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

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5、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 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 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 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 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 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 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 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 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 国邯郸, 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 退回大梁 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三十六计里的故事详细(全部)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WsVcax75EMO_Tn-plTRGg

提取码:l8bx听故事,学历史,晓兵法。三十六计是指我国古代行军打仗的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每集一个计策和一个计策运用的完整故事。三十六计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有人说,讲这些阴谋诡计不好,把小孩子教坏了。当然,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能“骗人”,更不能讲“诡诈”,但用兵打仗可不同于平时,战场上通过“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方法欺骗敌人,调动敌人,才能有效地打败对手、保存自己。

三十六计故事

胜战法第一计 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第二计 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第三计 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第四计 以逸待劳因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第五计 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第六计 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敌战计第七计 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第八计 暗渡陈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此计的解语说: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第九计 隔岸观火阳乘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第十计 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这一计古文解语是: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攻战计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待天以围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反。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混战法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并战计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败战计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虚而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三十六计的故事 (50字~100字)2个

:李代桃僵 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死,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 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 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齐威王纳闷,询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齐王,齐王立即召见孙膑。 围魏救赵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15篇

三十六计故事1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苦肉计

  一个人一般不会自我伤害,如果他受到了伤害,那肯定会让人相信而不产生质疑;我军则以假乱真,以真作假,就可以按照原来的计划而实施行动。用这种方法去欺骗敌人,就是顺从着敌人的心理顺势活动而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南宋时,金兵南侵,金兀术与岳飞在朱仙镇展开决战。金兀术有一义子,名叫陆文龙,这年十六岁,英武过人,是岳家军的劲敌。

  陆文龙本是宋朝潞安州节度使陆登的儿子,金兀术攻陷潞安州,陆登夫妻双双殉国。金兀术将还是婴儿的陆文龙和奶娘掳至金营,收为义子。陆文龙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

  一日,岳飞正在思考破敌之计,忽见部将王佐进帐。岳飞看见王佐脸色蜡黄,右臂以被斩断,大吃一惊,忙问发生什么事。原来王佐打算只身到金营,策动陆文龙反金。为了让金兀术不怀疑,才采取断臂之计。岳飞感激涕零。

  王佐连夜到金营,拜见金兀术,痛阵岳飞的暴虐无道。开始金兀术还对他抱有戒心,但见他血淋淋的断臂和真切的恨意,最后完全相信了他。王佐借机求的将他留在营中。

  王佐利用能在金营自由行动的机会,接近陆文龙的奶娘,说服奶娘,一同向陆文龙讲述了他的身世。文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愤怒决心为父母报仇,诛杀金贼。王佐劝导他不可造次,要伺机行动。金兵此时运来一批轰天大炮,准备深夜轰炸岳家军营,幸亏陆文龙用箭书报了信,使岳家幸免于难。当晚,陆文龙,王佐,奶娘投奔宋营。王佐断臂终于使猛将陆文龙回到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十六计故事2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当敌方内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乱之时,我方应该静观其变,等待地方出现进一步为难的局面,好让对方相互内讧。我军则坐收鱼翁之利,顺应着时间变化而消灭敌人。 东汉末年,袁沼兵败身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恒,曹操进兵击败了乌恒,袁氏兄弟没法只有去投奔以前有过过节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定辽东,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生疑虑。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招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众将见此,不由打心眼里佩服曹操的深谋远虑。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适吞并他,二袁上门,他们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而促成他们的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我们隔岸观火,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俩个大敌,既保存了我们的实力,又为下一步消灭公孙康打下好的基础。

三十六计故事3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

  在做事的时候要从表面上让人十分地相信你,而不至于产生疑心,你从而能够在暗地里算计他:凡事要准备好再决定行动,而千万不要让对方猜测到你的真实想法。要装做表面柔顺,一切顺从对方的心愿,而内心要刚强,做到实质强硬。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吴城,可吴城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很难奏效。

  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有过交往的公子印,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陈述了俩人往日的交情,并切说虽然俩人现在各为其主,但是为了避免伤害双方的感情,应该建议俩国罢兵,议和大事,并且假装向后撤退了一段距离,欺骗了公子印。公子印是个重情重义的人,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 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俩人畅叙昔日友情。公孙鞅还设宴款待公子印。公子印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保卫过来,公子印和三百随从猝不及防,束手就擒。公子印这才知道上了老朋友的当,内心后悔不应该轻信敌人这笑里藏刀的阴险计谋,可后悔

  已来不及了。

  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打开吴城城门,占领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

三十六计故事4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抛砖引玉

  用某种相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使敌人上当受骗,然后再攻击对方。

  公元932年夏,董璋召集手下各路将领,商议对西川用兵,并打算一举攻下成都。 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素知董璋英勇善战,一时拿不定主意战还是和。于是,他的副使赵季良出了一个“抛砖引玉”之计。孟知祥只派了很少的兵将留守在战线的第一线,第二线,而把西川主力军留在汉州后面,作为第三线,伺机与董璋主力决战。

  董璋率东川精锐部队进入西穿,一举就攻破了西川第一,第二线的防守,直逼第三线。董璋被假象所蒙蔽,认为西川主力对自己并无太大危险,所以率部队继续长驱直入,由于东

  川军队长途跋涉,战斗力很差。而西川军则长期以逸待劳,将士们一个个磨拳擦掌。经过激战,西川军大胜,收复了全部失地。

三十六计故事5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釜底抽薪

  如果不能与强大的敌人正面交锋,就应该主动攻击敌方强大力量的根基和借以生存的力量。消灭了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对面,那么事物本身的`正面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了。 春秋末期,中原霸主晋国国君权力逐渐落在智,赵,韩,魏四家之手。

  公元455年,三家直奔赵家杀来,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兵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坚守城池。智伯瑶想出一条毒计:挖决晋水河堤淹死晋阳军民。滔滔晋水,就淹没了大半晋阳城,晋阳军民危在旦夕。

  门客张孟谈对赵襄子说:“智伯瑶的力量在于与韩,魏结盟,如果我们把韩,魏拉拢过来,共同反对他,这就成了釜底抽薪,肯定会打败智家。”

  几经周折,赵,魏,韩三家终于达成协议,共同起兵攻击智家。智军措手不及,全军覆没,而智伯瑶也被赵襄子一剑刺死了。

三十六计故事6

  借尸还魂原意指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出自《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计名“借尸还魂”可能源于一个关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

  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他嘱咐徒弟看护好遗体,但李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徒弟们等待久了,见师傅的遗体老是僵在那里,总也活不过来,便误以为他已经死去,就将其火化了。待李玄神游归来时,已不见了自己的躯体,魂魄无所归依。恰好当时附近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尸体还算新鲜,李玄于慌忙之中,便将自己的灵魂附在了这具乞丐尸体之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与原来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头垢面,坦腹露胸,并跛一足。为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杆喷了一口仙水,竹竿立即变为铁杖,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也因此被称为铁拐李,而原来的名字却反被人忘却了。

三十六计故事7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

  如果势力强大的一方要想控制弱小一方,就应该用警告方式去诱导它。恰当的强硬手段在这其中会得到很好的实施,这种行动方式会有危险,但会使敌方如自己愿望顺从。 元朝末年,陈友谅在江州称帝,国号汉。他派人秘约张士诚,共同起兵进攻朱元璋占据的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张士诚举棋不定,末及答复。而陈友谅便率水军东进,一举攻占了朱元璋新构筑的太平要塞。

  消息传到建康,朱元璋大为震惊。这时,刘伯温献上一条“指桑骂槐”之计,全力击败陈友谅,敲山震虎,以慑服张士诚。

  朱元璋使计把陈友谅大军骗入他精心设计的包围圈中,并且身先士卒,带领部下一举歼灭陈友谅的军队。

  张士诚见陈友谅开始打了胜战,也准备进攻建康,忽然在途中传来陈友谅损兵折将大败而逃的消息,张士诚吨时闻风丧胆,不敢再继续北上了。

三十六计故事8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假痴不癫

  宁伪装作自己十分糊涂,不知道有这事而不有所为,也不应该假装聪明而轻举妄动。而是要三思而后行,要沉着冷静,深藏不露,这如同云势压住冬雷且不露一点机巧,来春而待机爆发一样。

  秦朝末年,匈奴内部**变动,人心不稳。邻近一个比较强大的民族东胡,便借机要匈奴为他们献上国宝千里吗。没想到匈奴单于冒顿竟同意了。

  东胡缉拿匈奴如此软弱,又向冒顿要一名妻妾,冒顿又顺从了他们。东胡连连得手。 不久,东胡又看中了匈奴与他们交界的一片荒原,就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次地相赠。 匈奴将领们以为冒顿一再忍让,这次恐怕又得答应了,谁知冒顿却说:“荒原虽然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中部队,进攻东胡。

  匈奴将士早就受够了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挡。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攻打自己,根本毫无防备,只得仓促应战。结果是东胡被灭,一味逞强的东胡王也被杀于乱军之中。

三十六计故事9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连环计

  如果敌人兵精将能,就不要与对方正面交战,应该运用计谋使对方产生错误,借此机会以削弱敌人的势力。这样主帅在指挥时一切顺利,运用计谋而克敌制胜,就好像得到了上天保佑似的。

  赤壁大战中,周瑜利用反间计,让曹操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之后。由于北方士兵不善水战,无法适应战船的颠簸,为了让船平稳,曹操听取了庞统的意见,用粗大的铁索把船全连在一起。这样,不管多大风浪,船也纹丝不动了。每个船上的士兵打起仗来,还可以相互照应。

  这时候,周瑜的部将黄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火来攻打连在一起的大船。周瑜设计让黄盖诈降曹操。两人还使出“苦肉计”,让曹操放了心,他对于黄盖害怕自己才投降,一点也没有怀疑。

  黄盖让士兵在大船上装满了枯草,还浇上油,上面盖了布,并插满了彩旗,还有几只小船拴在大船的尾部。黄盖在刮东风的夜里,率这支船队假意来投降。

  曹操听说东吴大将黄盖来投降,就和自己的亲兵到船头看。可是没有料到,在离自己只有二里地时,这些来投降的大船同时起火了,火借风势越烧越猛。东吴的战船就像一条条火龙冲进了曹操水寨。而曹操的战船又连在一起,很快全烧了起来。大火波及岸上的营寨,许多士

  兵来不及逃跑,就被火烧死了,还有一些不会游泳的士兵掉到江里淹死了。周瑜乘势带兵渡江向曹操发动了进攻,曹操的士兵吓得全跑光了。

三十六计故事10

  【释义】打不过就走,这是上策。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记七》。

  王敬则是南北朝南朝齐国的一位大功臣。他曾为齐高帝萧道成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很受朝廷上下的敬重。萧道成死后,皇室发生内讧。萧鸾靠阴谋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帝。他猜疑兄弟和后辈中有人企图推翻他的帝位,便残忍地杀掉了萧道成的二三十个儿孙。一些老臣旧将也被他除掉。王敬则也是被猜忌的对象。当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离朝廷很远,萧鸾极不放心,他表面上对王敬则非常敬重,但暗地却派张瑰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领兵秘密防备王敬则。王敬则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气愤,领叛兵向京都建康进发。王敬则率l万兵马,渡过钱塘江,一鼓作气冲散张瑰的3000名守兵。跟随王敬则的百姓有十几万人,直逼京口。

  这时萧鸾正生病卧床,听说王敬则起兵反叛,十分惊骇,满朝文武大臣也无不失魂落魄。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叫人爬上房顶目望,只见征虏亭上火光冲天,以为叛军已到,吓得连衣服都顾不上换就要逃跑。王敬则听说此事后,他得意地说:“嘿嘿。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料他萧鸾父子惟有逃跑这条路啦(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计汝父子唯走身)……”

三十六计故事11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空城计

  如果自己的实力比较虚弱,那就置于一边,使自己的敌人在疑惑中感到更加的疑惑;在刚与柔相交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功效。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其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将文夫人占为己有,而文夫人却无动于衷。

  公元前666年,为讨好文夫人,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危在旦夕,群臣慌乱。郑国上卿叔詹在众臣面前献上一计,言称可退楚军。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安排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国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怀疑城中有埋伏,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

  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探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旗盔甲。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敢贸然进攻。

  恰在此时传来消息说,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赶紧收兵回营。

三十六计故事12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

  对付小股或数量较少的敌人,应该把它包围,然后歼灭它,而不利于穷追猛赶。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秦王采纳了范眭的建议,用离间法使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

  秦将白起先故意让赵括取得了几次小胜。赵括虽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白起先见赵括中计,便分兵几路,形成对赵军的保卫圈。

  第二天,赵括亲率四十万大军,追赶被打败了的秦军。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此时秦军已把赵军全部包围起来。赵军四下受阻,被秦军分头隔离,各个击破。最后,赵括也中箭身亡。从此,赵国实力大减,没有几年就被秦国所灭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远交近攻

  受到地势或形势的限制,发展受到阻碍,攻取较近的敌人就有利,攻击较远的敌人就有害。火焰是往上走的,流水是往底处流淌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如此。

  春秋初期,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已深,郑国时刻都有被俩国夹击的危险。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俩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郑国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修旧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俩国终于重新修好。后齐国出面调停郑,宋暂时修好。齐,郑也因此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洲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俩国。三国纠集大军,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许多小国都依附于郑国,郑庄公的“远交近攻”政策空前成功。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若处于俩个势力雄厚国家的小国,敌人一方用武力威胁它,我方要出兵援助,借机扩展力量。我军若只有空话,而无行动,是不会取得其信任的。

  东周初期,楚国势力日益强大。当时有个小国叫蔡国,仗着和齐国联姻,就不买楚国的帐。楚文王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灭蔡的时机。蔡国和另一小国息国关系很好,后来俩国夫人因一点小事而产生积怨。楚文王抓住时机,赶紧派人与息侯联系,息侯设计和楚国联合,俘虏了蔡侯。

  蔡侯被俘虏之后,对息侯痛恨不已,使讨好楚文王说,息侯的夫人是一个绝代佳人。楚文王一见,果然天姿国色,马上决定要把他据为己有。第二天他举行答谢宴会,早已布置好了伏兵,将息侯绑架,轻而易举地灭了息国。

三十六计故事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暗渡陈仓》这个计谋的背景,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激发学生对其它计谋了解的欲望。

  2、通过经典计谋的学习知道一些克敌制胜的方法,引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讲解《暗渡陈仓》故事。

  1、讲解:

  诸葛亮在听说东吴与魏发生了战争,就让刘禅讨伐魏。发兵之前,将军赵云突然病死,心情沉痛,但仍不放弃伐兵。于是诸葛亮就借用了历史上的著名计谋《暗渡陈仓》。

  2、交流:

  这个计谋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可以从书中去找一找)

  3、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事情中可以用上这个成语?

  (二)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十六计”名称,回忆有关故事情节

  (四)引导学生从书中选择一个成语,讲一讲这个成语故事。

  (五)小组交流

  先在小组里交流,评出本组的“故事大王”。主要从以下方面评议:

  (1)讲的故事与成语的意思是否符合;

  (2)内容是否有趣;

  (3)语言是否连贯、通顺。

  (六)全班交流

  各小组的“故事大王”上台讲故事,学生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语言奖”。写出自己交流的成语故事的内容。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八)布置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继续阅读学习其他计谋故事,看看原文,再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了哪个计谋。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处理问题时会得心应手。

三十六计故事14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当敌方身处困难,危险的境地时,就应该利用这一绝好的时机获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机出兵打击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为了对付秦国的扩张,魏,韩,齐,楚,燕,赵等六国常常联合抗秦,这种联合,历史上称为合纵。

  这时魏国和韩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秦惠王见机会难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为借口打击另一方。策士陈轸对秦惠王说:“魏韩俩国战争时间不长,次数不太多,主力均未伤,秦如出兵,俩国必联合抗秦,则秦无异引火烧身。而如果待他们俩败俱伤,秦趁火打劫,不费吹灰之力便能降服韩,魏俩国。”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没有急于出兵。果然不出陈轸所料,魏,韩俩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双方的战争上,早就忘了背后有个虎视眈眈的秦国。

  后来,秦惠王出兵征伐韩,魏俩国,一举就征服了他们,秦国因而成了一方霸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当敌方神志混乱而且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军应该抓住地方失去控制的有利时机而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等战争谋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取向,然后乘机消灭敌人。

  东汉时期,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贵附匈奴,反对汉朝。为了平定西域的战乱,汉朝派班超出使,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国。莎车国王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国。班超兵力也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惟有智取。 班超先派人在军中散布对自己的不满言论,制造准备撤退的迹象,并且故意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当日黄昏,班超命令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慌乱之际,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立刻下令兵分俩路,追击逃敌人。

  班超趁夜幕笼罩大漠,只撤退了十里地,部队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莎车王和军营上下正在饮酒作乐。班超的部队天降神兵,莎车军猝不及防,顷刻间土崩瓦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骗敌人,但并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让敌人把受骗的假象当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相。利用对方已经产生的错觉,假象就能够掩护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乡,继而用大的家乡,最有突然变为真相。

  战国末期,六国为了仰制秦国的对外扩张,都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尤其是秦国边上的齐楚俩个大国当时关系非常密切,对秦国构成极大威胁。秦王派张仪使楚国。张仪知道楚怀王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人,并且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关键时刻就会见利忘义,于是就想了一个“无中生有”的计谋,并很快实现了诺言。

  张仪带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但要楚国绝齐之盟。怀

  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痛快地答应了。

  楚怀王向秦国要土地。张仪却说:“秦国的土地全是凭着打仗得来的,哪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我自己的六里俸邑,大概楚王听错了吧!”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但此时秦,齐已结盟,楚国昔日的盟友非但没有出兵援助楚国,反而响应秦国的号召,从侧面配合秦军反攻楚国。在俩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最后楚怀王只有割地求和。

三十六计故事15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树上开花

  借助某种局面或外来的力量来装备自己的形势,虽然自己力量弱小但可以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这如同鸿雁一样,依靠它的羽毛从而使自己装饰成显赫的仪表。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去世。作为人质的太子横就请求齐王允许他回楚国奔丧并继承王位,齐王乘机要他割地五百里。太子横为求脱身,只好先口头上答应了齐王。

  太子横回到楚国,继承了王位,号称顷襄王。而他刚刚即位不久,齐国的使臣便来到楚国,要求顷襄王履行割地五百里给齐的诺言。顷襄王一时无计可施,便与群臣商议。

  慎子给顷襄王献了一条“树上开花”之计:先让子良到齐国佯称献地,以麻痹敌人,派昭常率领军队镇守边疆,虚张声势迷惑敌人,派景鲤到秦国求援,借秦国力量慑服敌人。 顷襄王便依计而行,齐王见楚国边境有大批军队,又听说秦王援楚,想讨伐楚国,又担心俩面受敌,只得按兵不动,不敢再进攻楚国了。就这样楚国未动一兵一卒,就从气势上压倒了齐国,从而让齐王放弃了霸占楚国土地的念头。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1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当敌方身处困难,危险的境地时,就应该利用这一绝好的时机获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机出兵打击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为了对付秦国的扩张,魏,韩,齐,楚,燕,赵等六国常常联合抗秦,这种联合,历史上称为合纵。

  这时魏国和韩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秦惠王见机会难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为借口打击另一方。策士陈轸对秦惠王说:“魏韩俩国战争时间不长,次数不太多,主力均未伤,秦如出兵,俩国必联合抗秦,则秦无异引火烧身。而如果待他们俩败俱伤,秦趁火打劫,不费吹灰之力便能降服韩,魏俩国。”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没有急于出兵。果然不出陈轸所料,魏,韩俩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双方的战争上,早就忘了背后有个虎视眈眈的秦国。

  后来,秦惠王出兵征伐韩,魏俩国,一举就征服了他们,秦国因而成了一方霸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当敌方神志混乱而且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军应该抓住地方失去控制的有利时机而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等战争谋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取向,然后乘机消灭敌人。

  东汉时期,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贵附匈奴,反对汉朝。为了平定西域的战乱,汉朝派班超出使,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国。莎车国王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国。班超兵力也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惟有智取。 班超先派人在军中散布对自己的不满言论,制造准备撤退的迹象,并且故意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当日黄昏,班超命令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慌乱之际,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立刻下令兵分俩路,追击逃敌人。

  班超趁夜幕笼罩大漠,只撤退了十里地,部队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莎车王和军营上下正在饮酒作乐。班超的部队天降神兵,莎车军猝不及防,顷刻间土崩瓦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骗敌人,但并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让敌人把受骗的假象当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相。利用对方已经产生的错觉,假象就能够掩护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乡,继而用大的家乡,最有突然变为真相。

  战国末期,六国为了仰制秦国的对外扩张,都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尤其是秦国边上的齐楚俩个大国当时关系非常密切,对秦国构成极大威胁。秦王派张仪使楚国。张仪知道楚怀王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人,并且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关键时刻就会见利忘义,于是就想了一个“无中生有”的计谋,并很快实现了诺言。

  张仪带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但要楚国绝齐之盟。怀

  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痛快地答应了。

  楚怀王向秦国要土地。张仪却说:“秦国的土地全是凭着打仗得来的,哪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我自己的六里俸邑,大概楚王听错了吧!”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但此时秦,齐已结盟,楚国昔日的盟友非但没有出兵援助楚国,反而响应秦国的号召,从侧面配合秦军反攻楚国。在俩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最后楚怀王只有割地求和。

三十六计故事2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上屋抽梯

  假装给敌方一些小的好处,以诱使它深入我方,进入我方预先设好的机关,乘机派兵切断敌方的后援和前应,是敌人陷入死地。这就好象贪吃有毒的东西那样,虽然能吃到东西,但贪求本不应得到一定要招致祸害。

  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综,不喜欢长子刘琦。刘综的后母也害怕刘琦得势,平日里非常嫉恨他。刘琦深感自己处境危险,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 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坐下后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诸葛亮无可奈何,便给刘琦讲了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俩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险恶,只身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留在宫内。一日,申生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下了毒。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让侍从先尝一尝,刚尝了一点,侍从就倒地而死。晋献公大骂申生阴谋戮父夺位。申生无以申辩,只好自刎身亡。

  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三十六计故事3

  连环计,出自《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是指中国古代兵法策略,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东汉末年,太师董卓专权,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但又苦于无好计可施。司徒王允,深夜独自到花园,望着天空一轮明月,心想着国家大事,不觉悄然泪下,他忽然听见牡丹亭处有人长叹,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家中十六岁的美丽歌女貂蝉。问她为何长叹,貂蝉跪道:“我自入府,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近见大人总是愁眉不展,一定是有难办的大事,但又不敢问,故而长叹,如果我能与大人分忧就好了。”王允一听,猛然醒悟说:“没想到汉朝天下,竟在一个女子手中啊!”他把貂蝉领到亭内,跪在地上给貂蝉叩头。貂蝉忙问:“大人,你这是干什么?有用我之处,尽管吩咐。”王允见貂蝉十分坚决,就说:“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我收你为义女,先把你许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你在他们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设法让吕布杀掉董卓,以保住汉朝江山。”貂蝉听后,满口答应,并发誓说:“如果我不按大人说的去做,不报大义,我当被乱刀砍死!”这就是王允和貂蝉共同定下的连环计,最后除掉了董卓。

三十六计故事4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当敌方内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乱之时,我方应该静观其变,等待地方出现进一步为难的局面,好让对方相互内讧。我军则坐收鱼翁之利,顺应着时间变化而消灭敌人。 东汉末年,袁沼兵败身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恒,曹操进兵击败了乌恒,袁氏兄弟没法只有去投奔以前有过过节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定辽东,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生疑虑。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招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众将见此,不由打心眼里佩服曹操的深谋远虑。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适吞并他,二袁上门,他们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而促成他们的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我们隔岸观火,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俩个大敌,既保存了我们的实力,又为下一步消灭公孙康打下好的基础。

三十六计故事5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

  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定下了“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官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放满军深入内地。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这样一来,明朝再无可用的大将之才了,而袁崇焕十几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土崩瓦解。他手下的将士也被此事伤透了心,纷纷解甲归田,明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

  要使敌人处于绝境,不可以派兵与敌人发生正面交锋,而是逐步的削弱敌人尚存力量,使敌人逐渐变弱。

  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奉命驻守雁门关,以防匈奴入侵。李牧每天训练战士骑马射箭,天天杀牛镐赏战士,把收入全用来做战士的粮饷,又教人认真看守烽火台,派人贞察匈奴的

  活动。

  经过几年的功夫,李牧训练了一支精壮的队伍。所有的备战工作都完善以后,李牧叫人把大批牛赶到城外放牧。匈奴出兵来抢,李牧出兵迎战,洋装失败。匈奴打了胜仗,认为赵国守边的李牧软弱可欺,手下的将士也胆小怕事。而边境的牛羊又多,所以匈奴许多部落贵族都带兵来抢,连他们的头领单于都亲自带大兵来了。李牧设了多处埋伏,摆开左右俩路军队包抄敌人,这一次李牧拿出了多年训练的真本领,而将士们也为了报答李牧多年来的奖赏,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杀敌,大败匈奴,杀死匈奴骑兵数万,大大开拓了赵国北方的边疆。匈奴受到了这次重创之后,一连十几年也不敢侵犯赵国边境了。

三十六计故事6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

  表面上让敌方知道我军的军事动向,利用敌方静下心来关注我方的表面行动时,我军悄悄地迂回到其他有利地点乘此攻击,一定能货得胜利,这就是易卦原理的演用。 楚汉相争,西魏王豹投靠项羽,联楚反汉。大将军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兵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铺板(今山西永济西),凭借黄河天险,紧守渡口。当时黄河上还有一处夏阳的渡口,只不过夏阳河流非常急,不适宜大军渡河,所以西魏王豹并未派重兵把守。

  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难已成功,于是他决定再施“暗度陈仓”的计谋。一面命大军向夏阳调集,一面佯装从临晋关渡河。汉军主力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直取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汉军势如破竹从后面猛攻魏军。西魏王豹甩率军抵抗不住,只能不断后退,但退到黄河边上时,自已反而因为受黄河天险所阻,无处可逃了。

三十六计故事7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一种说法是相传唐代诗人赵嘏甚有诗名,求诗者盈门。诗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诗,却不得其门而入,赵嘏游苏州时,常建料他必游灵岩寺,便先于寺壁题诗两句。赵嘏来到寺中见壁上此诗尚未写完,就补了两句,成为一首绝句。后人因赵嘏补得两句优于常建得前两句,边说常建是“抛砖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宗开元15年(公元727年)中的进士,而赵嘏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中的进士,两者相距115年。可见赵嘏补诗一说是不可能的。然而由这个有悖历史事实的讹传,引出一个有关“抛砖引玉”一词来源的说法,却已是一个历史事实。

  另一种说法出自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高僧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从谂禅师:“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子。”者句话也源自一个佛门故事。传说活了120岁的唐代禅师从谂,一天晚上,同弟子们一同参禅悟道。

  刚入座,从谂便宣布:今晚要你们回答问题,谁对禅学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众僧皆疑虑凝心,静坐参禅,唯有一个小和尚大胆跨步向前,躬身一揖。从谂见了,缓缓说道:刚才我是抛砖引玉,不想却引来一块土砖坯子。

三十六计故事8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成功登上皇位,即宋太祖。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众多功臣,也都是位高名显。赵匡胤担心他们的势力一旦强大起来,会严重危及到他的皇位。

  但他又不忍心、也没有理由突然置他们于死地,于是,赵匡胤突发“上屋抽梯”的办法,设家宴请众功臣到位。正当大家酒醉饭足之时,赵匡胤忽然站起来,阴沉着脸对大家说:“自从我当上皇帝后,我日夜难以安宁。还是你们好,自由自在的。”众将说:“如今太平天下,谁还敢威胁您的皇位呢。”赵匡胤说:“你们肯定是忠诚于我的,但不能保证,你们的部下要拥立你等为王,是由不得你们了。”众人一听,他话里有话,不由惊出一身冷汗,忙问:“那我们如何是好呢?”,赵匡胤接着说:“你们若能平静地安享荣华富贵,不问国事、免除国事的纷争,是最好不过了。各位要能卸甲归田,我会赐许多的财宝给你们,让大家颐享天年。否则的话,大家的个人安危,我就不能保障了”。众将领听罢这一席软中带硬的话语,觉得这无疑是一顿“鸿门宴”,尽管十分不甘心,但为了保命,只能纷纷告老还乡去了。自此,赵匡胤不费一枪一弹,不冤杀一人,他的皇位如愿稳定下来。

三十六计故事9

  从前,狗、猫、鼠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了食物,大家一起分享;有了敌人,大家一起抵御,一直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可现在我们眼中的它们,怎么就成了天敌呢?让我给你们讲个吧!

  一天,狗突然生起病来,猫和鼠自然很尽力地照顾它。可没过几天,老鼠也生病了。这下可把猫给累坏了,整天忙忙碌碌。时而出去觅食,时而给它们端茶倒水,时而陪它们看病抓药。真辛苦啊!

  这天,猫照例出门找寻食物,可是今天的运气好象不是很好,找了好久,还是一无所获。猫束手无策,只好坐在银杏树下唉声叹气。

  这时,一只松鼠从银杏树上跳到猫跟前,“猫大哥,为何叹气呀?”“唉,我的两个朋友病了,我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这可怎么办呀?”“猫大哥,你已经仁至义尽了,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你又不是它们的儿子。你整天跟两个病痨子在一起,当心你自己的身体呀!”猫沉思良久,没有说话,可是松鼠清楚地知道,猫已经动摇了。

  猫果然没再回去照顾两位老朋友,松鼠却找来药和食物去看望它们,顺便说了一大堆猫的坏话。几天后,狗和鼠痊愈了,鼠去找猫理论,结果被猫咬得遍体鳞伤,逃进洞里。接着,狗又去找猫交涉,猫哪里是狗的对手,逃上房顶,才保全了小命。

  松鼠的成功离间,使猫、狗、鼠成了永远的敌人。

三十六计故事10

  借尸还魂原意指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出自《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计名“借尸还魂”可能源于一个关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

  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他嘱咐徒弟看护好遗体,但李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徒弟们等待久了,见师傅的`遗体老是僵在那里,总也活不过来,便误以为他已经死去,就将其火化了。待李玄神游归来时,已不见了自己的躯体,魂魄无所归依。恰好当时附近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尸体还算新鲜,李玄于慌忙之中,便将自己的灵魂附在了这具乞丐尸体之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与原来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头垢面,坦腹露胸,并跛一足。为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杆喷了一口仙水,竹竿立即变为铁杖,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也因此被称为铁拐李,而原来的名字却反被人忘却了。

三十六计故事11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抛砖引玉

  用某种相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使敌人上当受骗,然后再攻击对方。

  公元932年夏,董璋召集手下各路将领,商议对西川用兵,并打算一举攻下成都。 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素知董璋英勇善战,一时拿不定主意战还是和。于是,他的副使赵季良出了一个“抛砖引玉”之计。孟知祥只派了很少的兵将留守在战线的第一线,第二线,而把西川主力军留在汉州后面,作为第三线,伺机与董璋主力决战。

  董璋率东川精锐部队进入西穿,一举就攻破了西川第一,第二线的防守,直逼第三线。董璋被假象所蒙蔽,认为西川主力对自己并无太大危险,所以率部队继续长驱直入,由于东

  川军队长途跋涉,战斗力很差。而西川军则长期以逸待劳,将士们一个个磨拳擦掌。经过激战,西川军大胜,收复了全部失地。

三十六计故事12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三十六计故事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暗渡陈仓》这个计谋的背景,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激发学生对其它计谋了解的欲望。

  2、通过经典计谋的学习知道一些克敌制胜的方法,引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讲解《暗渡陈仓》故事。

  1、讲解:

  诸葛亮在听说东吴与魏发生了战争,就让刘禅讨伐魏。发兵之前,将军赵云突然病死,心情沉痛,但仍不放弃伐兵。于是诸葛亮就借用了历史上的著名计谋《暗渡陈仓》。

  2、交流:

  这个计谋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可以从书中去找一找)

  3、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事情中可以用上这个成语?

  (二)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十六计”名称,回忆有关故事情节

  (四)引导学生从书中选择一个成语,讲一讲这个成语故事。

  (五)小组交流

  先在小组里交流,评出本组的“故事大王”。主要从以下方面评议:

  (1)讲的故事与成语的意思是否符合;

  (2)内容是否有趣;

  (3)语言是否连贯、通顺。

  (六)全班交流

  各小组的“故事大王”上台讲故事,学生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语言奖”。写出自己交流的成语故事的内容。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八)布置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继续阅读学习其他计谋故事,看看原文,再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了哪个计谋。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处理问题时会得心应手。

三十六计故事14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反间计

  在自己设计的疑阵之中再布疑阵,也顺势利用敌人做内应,以取得胜利我方则不受损失.

  战国前期,燕国与齐国相距不远,两国之间为了边境的小小争端而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国兵戎相见。燕国于是派出了以乐毅为统帅的征讨大军,浩浩荡荡向齐国奔来。乐毅是燕国的名将,不但深通兵法,懂晓计谋,而且有胆有识,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他有治世之才,一度为燕国之相,为人乘性直爽,刚正不阿。

  这时,齐国闻讯燕国的举动后,齐想立即派兵迎战。这时的大将田单出来对齐王说:“我家大王不用着急,我有一计,可使燕国退兵,而且迫使乐毅从此之后不能领兵打仗。”齐王一听有这么好的良策,于是对田单将:“爱卿有什么退敌良策,说来寡人听听。”田单说:“大王,虽然燕国大兵压境,占了我几座小的城池,但是请大王放心。燕军统领乐毅虽然聪明过人,善于攻城越地,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燕昭王与他以前有过不和,而且到现在昭王还怀恨在心,派他攻打我齐,也是存有戒心的。我看不如用计策离间他们的关系,从而使燕王撤掉乐毅的军权,到那时燕兵不攻自退。”齐听了田单的话,十分高兴,于是这件事就全权委托田单去处理,齐王在宫中安心地听取战报。

  田单马不停蹄地跑到了燕国。燕国意料到两国交兵,齐国派田单来我国有何用意,莫非讲和?昭王说:“田将军这次出访我军有何贵干啊?是不是有关两国交兵的事,如果是这件事的话,你最好去和乐毅讲,他是讨伐大将军,我也在等他的消息。”田单听后,哈哈大笑:“大王勿听他言,我家大王派我来在贵国是有要事相告,是关于齐国大业的军机情报,还请大王认真听取。”昭王听了感到奇怪,自己的国家事情还让他国操心吗?但又想听一听到底田单想干什么,于是说:“那就请田将军赐言,孤王耐心便是。”于是田单说开了:“乐毅虽然在齐国占了几座城池,而且他本人在燕国有着崇高威望。但是,他与大王您早结下了恩怨,乐毅害怕大王您害他,因而借口攻齐,实质是想联合齐国自立为王。目前因齐地的部分地区还未归顺,所以他不急于攻打即墨,为了等待时机,成其大事。现在齐王最害怕燕王另派大将前来,如果那样,即墨早已陷落。”燕昭王想一想以前与乐毅结下的仇恨,怒气上心头,中了田单早已设计好的反间计。

  田单回齐后,燕昭王派大将骑劫前去接任了乐毅的职务,于是齐军反扑,燕军由于指挥不当,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只好撤回本国。而这

  时已被撤了职务的乐毅在家中生起了闷气,他知道这是齐国的反间计,他考虑燕王心胸狭窄,不会轻易放过他,于是逃到了赵国。

三十六计故事15

  老刘的隔壁新来了个租客,名字叫约翰,是个来中国旅游的美国大学生。约翰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和老刘熟络后,总向他讨教中国的三十六计。老刘对约翰说:“这个嘛,要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一下才行,明天我带你去逛逛庙会。”

  第二天早上,两人来到了庙会门口,没想到人很多,排了很长的队伍。老刘眼尖,看到门卫是自己认识的老赵,连忙拉着约翰过去打招呼:“老赵啊,我今天特意带国际友人来见识中国文化,麻烦通融一下?”老赵打量了约翰几眼,开了小门让他们先进去。约翰似乎对破坏规矩有点过意不去,老刘开导他说:“这叫暗渡陈仓。”

  走到一个泥塑摊位前,约翰指着一个小泥人问摊主:“这个多少钱?”“十五块。”

  老刘插嘴道:“十三块卖不卖?”“太少了,不卖。”老刘拉着约翰装作要走的样子,摊主在身后喊住他:“十三块就十三块。”

  泥人到手,老刘得意地对约翰说:“这招叫欲擒故纵。”约翰佩服得竖起了大拇指。

  两人走着走着,不料却出了个意外:约翰走路不小心撞倒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倒在地上不肯起来,约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老太太的家属围了过来,问老刘和约翰是私了还是公了,老刘忙说私了,于是对方提出要五千块钱的医疗费。

  约翰翻遍全身也就两千多块钱,于是对老刘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去外面银行取钱。”

  老刘等了半天也没见约翰回来,这时老婆打来:“你是不是和约翰吵架了?约翰回来后,直接收拾行李就去机场了。”

  老刘哭笑不得,没想到约翰无师自通,学会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