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翻译.
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体用赋,铸词熔典,精警切实,不为律拘。它谐律从乎气,对仗顺乎势,写近体而有古体风味,却不失清丽。前人或讥其“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批评,未为中肯。能不能帮我分析下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二的平仄,尤其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还有整首中的拗救?谢谢了!
你只须要记熟下面两点基本常识,遇到任何一首近体诗,其格律一望便知;如其平仄有错,或句式排列有误(必然失粘、失对)也一目了然。 律句(七言减去前两字即为五言)只有四个句式(丅=平可仄,丄=仄可平): 【甲】丅平丄仄平平仄,【乙】丄仄平平丄仄平。 【丙】丄仄丅平平仄仄,【丁】丅平丄仄仄平平。 (甲丙丁句一、三字,乙句一、五字,本平可仄、本仄可平;丙句尾三字可“仄平仄”甚或“三仄脚”,这些都无条件的。甲句五、六字和乙句第三字如用了仄声,叫“拗”,条件是必须将乙句的第五字用平声“救”。字的序数就七言说的,五言可类推。) 律诗只有四种排列组合:(一)甲乙丙丁甲乙丙丁,(二)丙丁甲乙丙丁甲乙,(三)丁乙丙丁甲乙丙丁,(四)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后两种格式只是为了首句入韵,将前两种格式的头换成与尾相同的句式。绝句截前四句而成。五言律、绝,均取各句下五字。) 你问的这首,一看便知其平仄没任何错误,但第一句和第二句排列有误,这样第二句与第三句“失粘”(本该“丁乙丙丁甲乙丙丁”):【乙】摇落深知宋玉悲,【丁】风流儒雅亦吾师。【丙】怅望千秋一洒泪,【丁】萧条异代不同时。【甲】江山故宅空文藻,【乙】云雨荒台岂梦思。【丙】最是楚宫俱泯灭,【丁】舟人指点到今疑。 这首没有“拗救”的句子。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①。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②。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③。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④。 [大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明妃:即王嫱(qiáng),字昭君,汉元帝时宫女。西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妃。村:指王嫱生长的乡村。 ②去:离开。紫台:紫宫,皇帝所居的宫殿,这里指汉宫。连:这里是连姻的意思。朔漠:北方沙漠之地,这里指匈奴所在地。青冢(zhǒng):指王嫱的坟墓。向黄昏:指王嫱死后凄凉冷落。 ③省识:指约略地看。环佩:指妇女环镯一类装饰物,这里指昭君。“环佩”句说昭君死于匈奴,怀念故土,但不得归汉,只有魂在月夜归来。 ④曲中论:乐曲中抒发感情。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首诗咏昭君。开头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用一个“赴”字写出丛聚在三峡一带的山岭,势若奔驰的生动姿态,很有气势。随即感叹王嫱人逝村存,点出题意。第三、四句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第五、六句先讲汉元帝的昏庸,后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这里用一个“空”字,以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寄诗人的同情。最后两句以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收束全诗。诗写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翻译
1、原文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2、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谢谢!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