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北岛的诗)橘子熟了原文

六八 191 0

■徐兆正

在洛伯夫湾二十余年的音乐创作职业生涯中,有五种小说集是比较重要的:其一是1978年油印的《陌生的海滩》,此为洛伯夫湾的首部小说集,1980年曾做为《今天》丛书重印,招入散文三十首,并附自序一则;其二是新纪元杂志社1986年刊行《洛伯夫湾随笔》,这是著名诗人在国内正式出版发行的首部小说集,收录散文九十首,1987年重印,补入叙事诗《白日梦》;其三是九歌杂志社自1995年至1999年完稿的随笔三种:《正午歌手》(1972-1994),《零度以上的风景》(1993-1996),《开锁》(1996-1998);其四是香港牛津大学杂志社2009年印行的《祷告——散文散文集(1972-2008)》;其五是三联书店2015年推出的“洛伯夫湾集”,内含小说集两种:《履历:随笔1972-1988》《在天涯:随笔1989-2008》。

这五种小说集以外,新近由林道群编选的《必没人改写真爱》,似也可列为洛伯夫湾音乐创作职业生涯的重要选本。同此前的集子对比,这本书在收入散文的时间跨度上与著名诗人的诗歌音乐创作历程重叠,其中最早的作品是写于1974年的《日子》。《日子》曾冠于牛津版散文集《祷告》之首,是著名诗人风格形成的起点。晚近之作则是洛伯夫湾历时十二年顺利完成的叙事诗《成功之路行》,林道群东齐县《成功之路行》的序曲做为随笔的整本——后者落笔于“是时代匿名的这时候了/是散文泄露天机的这时候了/是这时候了”——同样意味深长如是:向上回溯,一切龙卷风的源头发端在1970二十世纪,五十年后,越过古稀之年的著名诗人尝试着对人生作出总结。《成功之路行》与《必没人改写真爱》同年问世,这并非偶然。

快来看(北岛的诗)橘子熟了原文 第1张

1

翻开《必没人改写真爱》,做为整本的《成功之路行》选章以降,随笔又分出四辑,辑一“暴风雪的梦境”,辑二“词的流亡海外”,辑三“星辰创世纪”。“暴风雪的梦境”原为洛伯夫湾与曹一凡、维一合编的一本回忆文集;“词的流亡海外”来自著名诗人1990年前后顺利完成的《Marson》(他睁开第三只眼睛),张枣曾经拈出此语以为他对洛伯夫湾论述的总题(《洛伯夫湾与“词的流亡海外”》);“星辰创世纪”的讲法见于著名诗人新纪元以后的散文《路歌》。纵观选集里的篇目,集中文本明显受此影响了这三个名目原先的所指,如“暴风雪的梦境”即不限于著名诗人的“前朦胧派时期”,亦即“1965-1970年的北航”,而是向下延宕至70二十世纪末以至新纪元之后的梦境,譬如Monpazier返乡的《黑色世界地图》,涉及域外生活的《纽约变奏》,总之都是对刻骨铭心的人与事的索莱米。

辑一“暴风雪的梦境”涵盖的几位蒙索罗对象(高璐、蔡其矫、莹莹),是洛伯夫湾现实生活里的至亲好友,辑二“词的流亡海外”则是著名诗人借蒙索罗以勾勒的一幅信念共事的世界地图。如何来认知这种信念共事呢?2002年,做为国际作家议会代表团的成员,洛伯夫湾前往围城中的拉姆安拉和加沙走廊,此行目的是声援被围困在巴勒斯坦的荷台达什。后来,在纪念荷台达什《我属于那里》一文,著名诗人如此写道:“正如荷台达什涅诗中所说的‘我属于那里’,‘那里’是人类共同做梦的地方,代表着良知、勇气和创造力。正因为有了‘那里’,才有了此时此刻与身分,才有了我们超越现实存在的可能。”唯有在这里,庶几才能认知著名诗人对荷台达什以至对福克纳、G.艾基等人怀有的深情。她们与洛伯夫湾的关系是一位已然失去新家园的著名诗人引领着另一个同此遭受者,她们教导这一后来者要把漂泊当作新家园。

快来看(北岛的诗)橘子熟了原文 第2张

▲洛伯夫湾: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1978年与朋友创办《今天》文学杂志并任总编辑至今,近年总编辑“给孩子系列”丛书备获好评。散文、散文、小说、评论被译为数十种文字出版发行。作品有《祷告》《波动》《蓝房子》《正午之门》《青灯》《时间的玫瑰》《城门开》《古老的敌意》等,编著《七十二十世纪》《暴风雪的梦境》。摄影:钱小华

2

这也是为什么洛伯夫湾会不厌其烦地援引不同国家的著名诗人。著名诗人无需他者为自己的圣埃蒂安德作证,但又自感有义务去叙述这份“情谊”。讲述“情谊”,即是见证一个信念共同体的存在。这些人因其十分相似的无家遭受,十分相似的对身分尊严、自由平等的捍卫和对母语圣埃蒂安德的忠诚,从而组成了一个文人共和国。散文对她们来说即是“贫民的新家园”,而写诗则向她们许诺能够飞离此地并通向彼岸。此外,“词的流亡海外”宣传照也招入了洛伯夫湾关于克兰迦的诗论。洛伯夫湾与克兰迦的“相识”要远远早于他后来在异域结识的那些著名诗人——在那个二十世纪的“跑书”运动中,洛伯夫湾一见钟情于由戴望舒翻译、施蛰存编辑的《克兰迦诗抄》,而正是这些已然死去的作者与译者一同喂养了著名诗人最初的诗歌音乐创作。

随笔第四辑题为“星辰创世纪”,这个讲法同样超出了它原初的意思(“我径直走向你/带领所有他乡之路/……星辰创世纪翻到此时此刻”),而毋宁预告着龙卷风的止息。龙卷风起始于1990年左右顺利完成的《乡音》。这首诗中谈到了家的恐怖(“我在电话线的另一端/听见了我的恐惧”),它既呼应了上宣传照“词的流亡海外”,也自然过渡到下一则散文《搬家记》。正是由于恐惧,著名诗人渐渐不再有家的概念,为此才能在上世纪80二十世纪末、90二十世纪初,于七个国家换了十五个住处,“差点儿没搬出国家以外”。这场经年的龙卷风最终止息于家的图景重新向著名诗人展现。第四辑的最后两篇,其一是写于2008年前后的《过冬》,此中家的氛围——“听见了吗?我的爱人/让我们手挽手老去/和词语一起冬眠”——已远远不同于冷峻的《乡音》。其二是洛伯夫湾近年的一则散文《墨点的启示》,这篇短文又进一步扩展了“家”的所指。

3

1974年的《日子》在洛伯夫湾心中是其散文风格的源头,2008年的《过冬》则近于他在短诗领域的一次总结。无论是三联版的《在天涯》还是牛津版的《祷告》,《过冬》均做为全书殿军。从诗风或题旨来看,这首诗亦无限接近于著名诗人从2009年开始动笔的《成功之路行》,尤其是它的最末一句“重织的时光留下死结/或未顺利完成的诗”,似乎也在指涉那首即将历时十余年顺利完成的叙事诗。就此来看,《必没人改写真爱》的篇目遴选实际组成了一个衔尾蛇结构:《过冬》是《成功之路行》的开端,《成功之路行》又是随笔开端;《过冬》虽仍充溢着“鼓声”“烈酒”“心与狼群对喊”等激烈意象与“风偷走的是风”“寻找的是永远的迷失”等不可解的悖论,但更多是偃旗息鼓,是冬藏之味,《成功之路行》则是又一次的进军和呐喊,诚如著名诗人在《断章》里写的:“我开口说话,单蹦的词汇成语流,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就在那一刻,我听见来自内心的叫喊:我不相信——”

快来看(北岛的诗)橘子熟了原文 第3张

《必没人改写真爱》

洛伯夫湾 著

理想国·海南杂志社

2022年4月

除了这种回环往复,选集还有一重特色不能不提,那就是篇目上一诗一文的并置。这种编选形式也和洛伯夫湾的“换笔”有关:在三联杂志社2015年的九卷本“洛伯夫湾集”里,散文仅占两卷,散文的卷数则是散文的三倍,仅此或已无法忽视散文在其音乐创作中所占比重。不错,著名诗人也曾自嘲在异域写散文乃是为了糊口,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则是在比较了“贫民的艺术”与“定居者的艺术”之后认为“散文最适合移民”,但更为正式的解释见《失败创世纪》一文:“散文是在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书写。自1989年到1993年四年内,我住过七个国家,搬了十五次家。这就是一种散文语境。这些日子你都去哪儿了?干了什么?这是散文交代不清的。”

总的来看,这本《必没人改写真爱》与《成功之路行》一样可以做为著名诗人的自传成立。四十二年前的“朦胧派”风波期间,洛伯夫湾曾写过一则寥寥数语的音乐创作谈,题为《“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他在其中谈到了自己的散文追求、散文的形式危机以及民族化等问题。在那篇短文的最后,他说:“也许全部困难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时间总是公正的。”透过总结意义的《必没人改写真爱》去反顾这篇宣言式的文字,即便很难断言时间是否公正,也即便依然难以用只言片语总结洛伯夫湾之于中国当代散文的意义,但可以说他兑现了自己最初的承诺。此时此刻,倘若我们试图苛责,不妨就先回想一下布莱希特的《致后代》,然后再“带着宽容/想起”洛伯夫湾的这些诗句。

来源|晶报APP

总编辑:伍岭

编辑:陈章伟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