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鉴不远 殷鉴不远意思

六八 47 0

殷鉴不远殷鉴不远的故事殷鉴不远的寓意殷鉴不远的意思

【成语】殷鉴不远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简拼】yjby

【近义词】引以为戒

【反义词】重蹈覆辙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离娄上》:“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例子】宋与金的历史,对崇桢说来,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臣民心目和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无能的君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英文翻译】one need not look far for a lesson

【谜语】本地商标

【成语故事】商朝末期,商纣王昏庸无能,对内残暴统治,社会十分腐败。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曾怀着一片好心,提出诚恳的劝告:殷商的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商纣王没有接纳,终于被周武王所灭。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生僻

外交部发言人说的“殷鉴不远”是什么意思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释义】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出处】《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例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宋与金的历史,对崇祯来说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的君主。”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一回:“现在清朝二字,已成过去的历史,中国河山,仍然照旧,要想易乱为治,须把清朝的兴亡,细细考察,择善而从,不善则改,古人说的‘殷鉴不远’便是此意。”同义词:前车之鉴,后车之远用法:作谓语、定语;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外交部采用该成语的背景:在外交部2016年7月14日举行的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近日,澳大利亚领导人声称南海仲裁案有关裁决对当事方具有约束力,希各方予以遵守。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说,澳大利亚不是南海问题当事方,希望澳方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自己的立场,恪守关于在有关主权声索争议问题上不持立场的公开承诺,谨言慎行,不做任何有损地区和平稳定和中澳关系的事。  据报道,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说,“无视裁决将严重违反国际法,付出巨大声誉成本。”陆慷说,希望澳大利亚方面不要把违反国际法的东西当成国际法,否则调门越高,在国际司法和国际关系实践中的危害越大。在这方面,殷鉴不远(意思是:泛指前人教训就在眼前)。  关于南海仲裁案,背后推手美国政府也十分尴尬。7月13日美国国务院记者会上,一位中国记者手持美国版地图向副发言人唐纳发问,“这份地图的来源是美国政府,上面把太平岛的属性定义为‘岛屿’,而不是‘礁石’,这与南海仲裁案的‘裁决’结果不同。我想要知道这个地图是否代表美国政府立场?”面对这一情境,唐纳在回答中用“嗯……呃……”还有“笑声”加以掩饰。

殷鉴不远

〖名称〗殷鉴不远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解释〗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自《诗经.大雅.荡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一个强大的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一件大事,一件值得令人极其震惊的大事,甚至到东周时期,还能引起人们的震惊。孔子认为是:"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杀国亡。"是古代思想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所以《管子-民篇》也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韩诗外传》总结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意思是说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这也是一则活成语,现在常用。意思大体都明白,但是有人对“殷鉴”的理解不确,认为是指殷商亡国的教训并不很远。 这则成语出自诗经中的一首长诗《荡》。《荡》的最后两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人称夏为夏后氏。它的意思是说,可供殷商王朝借鉴的王朝覆灭的例子并不算遥远,就是夏桀那一代。这首诗中还有两句有名的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开头,但很少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全诗是借周文王的话指斥商纣王来讽刺当时的周统治者。夏朝是以治水有功于世的夏禹开始的,可是他的后代夏桀却是一个荒淫暴君,于是商汤揭竿而起,就把夏朝给推翻了,建立了商朝,因国都建在殷这个地方,所以也称殷商。商代政权传到纣时,纣也是一个和夏桀一样的荒淫暴君。当时作为商的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就对殷纣王提出了诚恳的批评规劝,说殷商的历史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前代夏桀灭亡的例子就是。但是,殷纣王并没有听周文王的忠告,终于被周武王给推翻了。该成语告诫人们决不可忘记历史的教训。  〖例句〗:宋与金的历史,对崇祯来说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的君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1]  〖同义词〗:前车之鉴  〖用法〗:作谓语、定语;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原文: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古文翻译: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标准。作为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两种,只要都取法尧和舜便行了。不用舜服事尧的态度和方法来服事君主,便是对他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百姓,便是对百姓的残害。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种,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暴虐百姓太厉害,本身就会被杀,国家会被灭亡;不太厉害,本身也会危险,国力会被削弱,死了的谥号叫做‘幽’,叫做‘厉’,纵使他有孝子顺孙,经历一百代也是更改不了的。诗经说过:‘殷商有一面力它不远的镜子,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殷鉴不远的具体解释

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自《诗经.大雅.荡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一个强大的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一件大事,一件值得令人极其震惊的大事,甚至到东周时期,还能引起人们的震惊。孔子认为是:"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杀国亡。"是古代思想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所以《管子-民篇》也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韩诗外传》总结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意思是说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这也是一则活成语,现在常用。意思大体都明白,但是有人对“殷鉴”的理解不确,认为是指殷商亡国的教训并不很远。 这则成语出自诗经中的一首长诗《荡》。《荡》的最后两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人称夏为夏后氏。它的意思是说,可供殷商王朝借鉴的王朝覆灭的例子并不算遥远,就是夏桀那一代。这首诗中还有两句有名的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开头,但很少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全诗是借周文王的话指斥商纣王来讽刺当时的周统治者。夏朝是以治水有功于世的夏禹开始的,可是他的后代夏桀却是一个荒淫暴君,于是商汤揭竿而起,就把夏朝给推翻了,建立了商朝,因国都建在殷这个地方,所以也称殷商。商代政权传到纣时,纣也是一个和夏桀一样的荒淫暴君。当时作为商的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就对殷纣王提出了诚恳的批评规劝,说殷商的历史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前代夏桀灭亡的例子就是。但是,殷纣王并没有听周文王的忠告,终于被周武王给推翻了。该成语告诫人们决不可忘记历史的教训。原文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古文翻译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那么圣人是做人的标准。作为君主,就要一定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两种,只要都取法尧和舜便行了。不用舜服侍尧的态度和方法来服事君主,便是对他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百姓,便是对百姓的残害。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种,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暴虐百姓太厉害,本身就会被杀,国家会被灭亡;不太厉害,本身也会危险,国力会被削弱,死了的谥号叫做‘幽’,叫做‘厉’,纵使他有孝子顺孙,经历一百代也是更改不了的。诗经说过:‘殷商有一面离它不远的镜子,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参考资料 1.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http://www.***.com/renwu2005/js/y/lizicheng/65.htm开放分类: 成语,历史,历史故事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