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赏析 三五七言注释

六八 72 0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请问这首诗是什么意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这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三五七言》,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抒情主人公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主人公以寒鸦自比,表达了无限惆怅的心情。这首诗的意思是:秋夜的风有些清冷,秋夜的月明亮透彻。落叶聚起又被吹散,寒鸦栖眠又被惊醒。彼此相思彼此挂念,却不知相见是何日。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觉得情何以堪。

【作品原文】:

《三五七言》

李白〔唐代〕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后三句有争议)

【词句注释】:

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绊(bàn):牵绊,牵扯,牵挂。

【作品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夜深许许,风自清,月自明。不堪秋意萧条,叶落去还聚,心有留念意,奈何不由己。孤鸦自栖息,是夜过黑还是风过寂,顾自心惊。 秋风。秋月。落叶。寒鸦。俱是引人心生悲凉之物象,又加以拟人,眼前全然勾勒秋意凄紧,萧条之气自字里行间悄然浮起。闭眼凝神,有断肠人枝下负手而立,背影寂寥,无限心事氤氲,秋气更添几分萧条。忽而颔首远眺,叹秋气盛起,寒鸦栖独枝。思及一段情事,怎生刻骨铭心,诗起便萧索之意盛极。当真声声诉相思,字字寒情苦。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那旧岁月里,你我也曾是相聚相知相爱。再寻不得,竟也是再见无期。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重温那段旧事,让我情何以堪。 文起之时,萧索的秋之意象为这忆情情不得的无奈心境做下渲染,读至此,叫人心中悲叹之意更胜。往昔,曾深爱相伴的女子,现下竟是再见无期。苦天涯隔人。更苦,我思念你至深,只是不知你是否也念我一丝。夜凉如秋,因有相思于胸,夜也难度,情也难熬。此处诗人做完美内心刻画,致诗哀婉动人。凄怨悠远,哀怨如诉,从文辞中可以感受相思之情至无穷,从吟唱中可以感受相思之苦至无奈。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创作背景】: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有人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郭绍虞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而学界对李白《三五七言》这首诗的创作契机有不同的看法。清乾隆帝选的《唐宋诗醇》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思之不已,故作此诗,解为李白的思家念亲之作。若是将此诗放入到全部的李白作品当中,作综合的宏观的考察,从李白作品的相互关系及李白作诗的内在规律、一般特点等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就会发现,李白此诗原是一首言情之作,其主旨是闺中望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三五七言全诗

李白三五七言全诗如下

三五七言

[ 唐 ]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三五七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诗人以寒鸦自比,表达了无限惆怅的心情。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在形式上,此诗就像是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从创作机制方面分析,它应是一篇偏重作品形式特征的席间唱和诗。在诗歌体式上,李白发明的这种"双片叠加式"的"三三五五七七"格式是在借鉴和总结了其他诗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歌辞创作的实践体悟而获得的成功。

译文

秋夜的风有些清冷,秋夜的月明亮透彻。

落叶聚起又被吹散,寒鸦栖眠又被惊醒。

彼此相思彼此挂念,却不知相见是何日。

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觉得情何以堪。

若是有人能置身于我的心境,定然会明白这种相思之苦。

总是想你的时候便总会在眼前忆起你的模样和从前种种。

有时想起你来更是陷入其中,思念无休无止似没有尽头。

如果早知道你这般惹人牵挂,还不如当初没有与你相识。

注释

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绊(bàn):牵绊,牵扯,牵挂。

创作背景

这是一篇言情之作。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前人也有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作者简介

李白像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的三五七言的赏析有吗?

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诗人张继某日乘船在外,夜泊于姑苏城外的封桥附近,由于心情郁结,夜不能寐,面对江上点点渔火,写下千古传诵的名作《枫桥夜泊》。 唐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实是脍炙人口。然而,对于诗 中“江枫”二字,历来释意纷纭。或释为“江 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 的轮廓,所以称‘江枫’”;或曰乃张继“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 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或将“江枫”作为景物配组的一方 ,与“渔火”对仗,以示 “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 以上众说从各个角度,均将“江枫”释为“江边的枫树”,笔者认为不 甚确切。对此,前人也曾指出如此解字失之偏颇。清人王瑞履在其《重 论文 斋笔录》中道:“江南临水多植乌桕,秋叶饱霜,鲜红可爱,诗人 (指张继)不知枫叶生山,性最恶湿,不能种之江畔也。此诗‘江枫’ 二字,亦未免误认耳。”从植物学角度观之,此说不乏 其理。 至于张继诗中“江枫”之“江”,若释为“江边”之“江”,应纯 属子虚乌有。从地理环境察之,寒山寺一带从古到今,根本不存在能称 得上“江”的大河。可见张继“江枫”之“ 江”确非水名。 明代苏州诗人高启有诗云:“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此诗与张继《枫桥夜泊》遥相呼 应。诗中“江城”恐是“江村”之 误。去过寒山寺者可曾留意,这座古 刹就位于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的江村桥旁。可见,张继诗中之“江枫”乃 指江村桥和枫桥,高启诗句便佐证。 枫桥并非无名之桥。据明代李日华称:“枫 桥旧名封桥,后因张继 诗‘江枫渔火’句改枫桥。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 字。”由此推想,当年张继夜泊江村桥和封桥之间的河中时,他已闻封 桥之名。而作为诗人的张继 ,却运用艺术不必拘泥事实之手法,妙将封 桥之“封”化作“枫”(枫、封谐音),以注重意境创造,便咏出“江 枫渔火对愁眠”之佳句来。封桥,这座本不起眼的小桥乃因张继写就此 诗的人文背景而变为“枫桥”,并名扬四海。 所以,江不是具体的江

李白的三五七言200字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