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原文及翻译
乌江亭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翻译: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注释:
1、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2、壮士:指项羽。
3、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4、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5、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作品赏析及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王安石乌江亭赏析
王安石《乌江亭》内容及赏析: 1、内容: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赏析: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已不肯为他拼死卖力,卷土重来只是痴人说梦而已,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乌江亭的意思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是我国最早的驿亭之一。如果在文章中可能引用的典籍。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是谁的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江亭王安石翻译
翻译为: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为: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思想感情: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赏析:
文学赏析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
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
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江亭
题乌江亭是一首什么诗
题乌江亭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题乌江亭原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赏析:
1、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2、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
3、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题乌江亭产生的影响
1、它提高了乌江亭的知名度,成为其重要的景致象征。《题乌江亭》有效地将乌江亭的景色与意境进行了美化定型,使其成为人们对山水之美的集中体现。这也推动了乌江亭的游览价值。
2、它产生了很强的示范效应,影响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创作。《题乌江亭》以短小精炼的形式,结合自然山水意境,表达出诗人超然物外的豁达情怀,这成为中国传统诗词对山水题材的典范,产生广泛影响。
3、它表现了中国诗词的典型特征,影响了对中国传统诗的理解。《题乌江亭》短小精悍,意境深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pursuit表现力极强的特征。它影响了人们对中国诗词表达方式与审美趣味的理解,成为其文化象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