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0 06:30 | 台州发布QQ公众号非物质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生命梦境,是人类文明创造性的精神原动力,近年来,台州的非遗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和钟爱。表演艺术工艺:
白石石雕在草塔镇白石村,有门玩沙子的非遗表演艺术——白石石雕白石石雕号召力很大1955年,国务院修葺杭州开元寺,当地歌星杨崇钧受邀成功的勾画了开元寺前大雄宝殿和天王殿的石雕佛塔,扬名,还受了邓小平总理的召见。
如今,白石石雕已被Capendu列为湖州市级非物质自然遗产工程项目,传承人已经到了第5代,还正在备案市级非遗工程项目第三代宗师大有将尖萼手艺发扬的趋势,杨姜明、寿利刃等宗师已经开始新型的石雕音乐创作,逐渐从传统的唐碑音乐创作转变为玉雕音乐创作。
人物形象石雕人物形象石雕,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台州市边城镇有个石雕能人名叫戚桂良,他的观世音神龛销往日本,受日本人的尊崇,他的《肉桂观世音》还荣膺2017年宁波市玉雕经典作品(石雕)银奖驰名中外的蓬莱寺里差不多经典作品都是他的经典之作,里面的人物形象肖像活灵活现,各种神龛各有特色,或坐或立,或喜、或嗔、或怒或悲等刻划得思勉。
银器银器手工艺品大致分为石雕和流苏雕两类石雕是在外皮上石雕写意、花鸟虫鱼、人物形象等花纹,最后的效果近似于图画或轮廓描画;流苏银器则是换用色泽较为结实的长条状或鸵鸟等,以浅石雕或流苏的手法石雕,相比于石雕,造型更加三维、丰富。
阮市民间歌星何永江,是“银器制作手艺”台州市级非物质自然遗产传承人,也是台州首批宁波市“优秀民间文歌星才”之一他的经典作品“水浒108将”,参加了今年4月份举办的第六届宁波市玉雕精品博览会,这也让何永江的银器风靡浙江。
从十多年前接触银器以来,何永光不断探索,“雕”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我市优秀的农民表演艺术家,获奖众多
烙画葫芦葫芦因谐音“福禄”、“护禄”,从古到今一直是人们钟爱的吉祥物,烙画葫芦表演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不仅是一种汉族传统玉雕品,而且是国家级非物质自然遗产,具有极高的表演艺术价值台州古越葫芦火烙画宗师王继达老人专心烙画多年,现在号召力日盛,但寻徒之旅一直不顺。
台州技师学院为做好“古越葫芦火烙画”的传承工作:聘请王继达大师为学校兼职教师,引起了00后学生们的关注
玻璃画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玻璃画流行于欧洲德国、奥利地等国家,后由传教士带入中国,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一度流行于达官显贵乃至市井民间的殷富人家,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牌头,有一位痴迷玻璃画的草根画家王德祥。
从17岁提笔,如今王老先生作玻璃画已四十余年,音乐创作达3百多幅,这些画都被他慷慨地赠送给了亲戚朋友和书画爱好者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手艺的重视尊敬,玻璃画又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当中,而其中的技法却濒临失传因此,王老先生说,只要有一些美术功底的年轻人想学,随时欢迎,而且免费教学。
刀画走进梦想小城7号楼的一间文字古画店里,几张大气磅礴的经典作品映入眼眶,是我们台州名家俞福均老师的经典作品俞福均,1956年1月出生,浙江台州人,自小钟爱画画,改革开放后走上了玉雕之路,专攻刀油画经典作品俞老师的经典作品以壮丽风景闻名,2014年经典作品《源远流长》刀画荣膺中国玉雕精品博览会银奖,2015年宁波市第七届非物质自然遗产博览会荣膺银奖。
传统美食手艺:
次坞花馃次坞花馃被纳入台州市第八批非物质遗产名录次坞农家每至节日,就拿出早已选藏的精晚米,研磨成米粉,有的拌入少许艾青,与水掺和,拌成一定的干湿度,以不粘手为宜随后将其捏成若千小团,用颜料染成红、粉红、绿、黄等多种颜色,再用鲜肉、咸菜豆腐或赤豆、芝麻等作馅子,根据情况捏作种种不同的花果,常见以人物形象、动物、花卉为主。
花果种类有清明果、蚕茧果、团圆果、寿桃果、元宝果等等,代表了各种寓意,件件惟妙惟肖
西施团圆饼西施团圆饼是台州传统的地方名点,以纯正精细的面粉或荞麦粉作皮子,用山地土产香脆萝卜,青葱,香椒与鲜猪肉拌和为馅,手工包制而成的一种扁圆饼子以文火煎烤而食,其味爽而不腻,辣而不重,又香又鲜,深受当地百姓的钟爱。
2016年西施团圆饼被暨阳街道申遗成功,其自第一代周增福老人手中开始流传,至今已传至第四代传承人周谷手中,目前第五代传承人周垦也已掌握技能每至逢年过节,婚嫁寿庆,酒席间少不了这道点心
藕粉藕粉是江浙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犹记童稚时,每逢岁末,莲藕大量上市,左邻右舍都会制作手工藕粉现如今,市场上虽仍有藕粉,但多为机械制作江藻镇种植莲藕有近千年的历史,制作藕粉的传统也由来已久古法制作的藕粉,自带的清香和淡淡的微甜,手工藕粉白里透着有点红的,粘稠度更高,有点反光,拿起来看是有点透明的,吃起来口感也更加细腻。
黄公糕对于传统质朴的台州人来说,“非遗”黄公糕,那就是一种乡愁,从小的思念,传统的味道传统工艺制作的黄公糕,正是台州一些乡村世代相传的一门手艺,以大米为主料,有的掺入芝麻、花生仁等,配以麦芽糖制成,吃起来松松脆脆的。
节庆日,不少人总会做上一些,用于招待馈赠亲友非遗传承人的徐苗法,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将黄公糕正不断向纵深推进,根据台州人钟爱的口味,持续开发黄公糕系列产品,逐步提升台州传统食品的人文内涵制作工艺:
篾匠“篾(miè)”指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篾匠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台州拥有丰富的竹资源,曾经竹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蔑匠也是一项“吃香”的工种,篾匠手艺是江浙地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自然遗产。
王永平在“中国梦想·美丽台州”台州市传统手工手艺主体音乐创作大赛中,荣膺优秀奖的称号王永平是一位肢体残疾人,民间工艺工作者协会十七八岁就开始学篾匠手艺,会编织各种日用竹制品,比如养蚕用的蚕匾、摊放农作物的晒箕、晒谷用的簟子、装东西的托篮、盛放妇女针线的竹箉等等。
光是竹箩,他就会编8种,比如石箩、田箩、板箩等1918年出生的东和乡龙溪村老人蔡渭东,今年已经100岁高龄,其12岁拜师学艺,一把篾刀、一条板凳、一个工具箱已经陪老歌星走过了88个春秋,就在笔者写稿时,老人还在一边给村民编织套篮,一边向村里的小朋友们展示高超的篾匠手艺。
箍桶匠台州浬浦镇枫林村有一位令人钦佩的“箍桶匠”——黄珊卿老先生黄老先生手艺精湛,在台州行业比武中曾获两个第一、一个第三作为湖州市市级非物质遗产工程项目圆木制作手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在职业生涯获奖无数,在当地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箍桶匠”,却始终保持初心,淡泊名利。
1988年老先生退休后在家制作圆木家具,曾带过艺徒7人,后均改行专业,给辉煌一时的箍桶业留下了历史见证
木雕在枫桥镇新择湖村,有一位叫黄凤鸣的农民,痴迷根雕,化朽为奇根雕音乐创作是一种造型表演艺术,首先在于发现,黄凤鸣一有时间就钻进他的工作室,冲洗、打磨、上光、打蜡为推广更多表演艺术,这段时间,黄凤鸣还专门从江西请来石雕师傅,把他收集的木疙瘩一块块石雕成器。
废弃枯朽的树疙瘩,经过精心雕琢,变成令人称奇的表演艺术品
手工制笔在台州市记录的湖州市级非物质自然遗产名录中,其中有一项“毛笔制作”的工程项目,一直还有人在坚守着这份手艺,他坚守39年手工制笔不放弃,他就是同山镇高城头村60岁的许谓满台州也有过辉煌的毛笔制作历史,王世才制作的毛笔笔尖锋利,笔形光滑,刚柔相济,为世人称道。
许渭满师从王世才,经过拜师学艺,刻苦精进,长时间的磨练,至今已有38年的制笔经验,一支支看似简易的毛笔,竟有大小20多道工序,尤其是狼毫笔更是有着60道工序之多,制作手艺炉火纯青,制作的毛笔堪称“台州毛笔制作一绝”,如今他制作的毛笔年产2万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虽然做笔的人越来越少,他表示,一定要让这个手艺在自己手中传承下去,一直到做不动为止,因为这项非遗工程项目属于台州的历史人文传承
青口皮纸青口皮纸是从蔡伦造纸术上发展而来的土法造纸手艺,工序复杂,用料讲究,在五泄一带流传已经有四五百年的时间,造纸曾是泄峰青口人主要的谋生途径和经济来源如今,青口皮纸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自然遗产由于台州懂得造纸的匠人极少,濒临失传,青口皮纸宗师杨志义14岁就跟父辈做皮纸,15岁进纸厂上班,17岁就授徒为师,讲这个手艺传承下来。
洋湖坛泥质陶一般经过捣碎、淘洗、捏练、陈腐等处理,可塑性好,器形丰富由于洋湖一带塘泥多,陶土色泽好,烧制的坛质量也好,素有“湖州老酒洋湖坛”之称洋湖村颇有号召力的窑匠有宣松成、宣近安、宣长焕、阮炳灿、宣志永、阮先富、戚明祥、戚仕文、赵裕法、宣初均等人。
如今,为传承非物质人文,政府投资将在洋湖人文礼堂旁新建一座陶器展示馆。传统礼仪、节庆:
响叉响叉,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还是台州市的非物质自然遗产前些年,响叉曾一度停止表演,后来市里推出“西施故里风情节”后,村子里才开始恢复响叉队,经过一番努力,周正海作为村里为数不多还会响叉手艺的人,带领大伙开始重新把尖萼手艺学起来。
大伙学的都很努力,几个月下来队伍开始在人文礼堂为村民们表演,后来有点号召力了,还到外面去演出现在,响叉已经成了新一村的一个新的金字招牌,不但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人文生活,还带动了村里整体精神风貌的提升,大伙的心更齐了、凝聚力也更强了,村里各项工作开展的也比以前顺利多了,这就是祖祖辈辈智慧结晶起到的作用。
西路乱弹台州西路乱弹,是明末清初南戏在传播中融入台州地方官话、民间俚曲,而发展、衍变形成的乱弹剧种丰富的内容,鲜明的个性和广泛的影响组成了西路乱弹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等试听媒体的普及,和许多传统戏曲一样,西路乱弹也受市场萎缩、人才流失的窘境,一度慢慢淡出公众视野。
2011年6月,西路乱弹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自然遗产名录,乘着这一东风,市文广局经过调研,决定将西路乱弹传承基地设在曲艺氛围相对浓厚的东和乡十里坪村经过几年的挖掘、梳理和传承,目前,西路乱弹已然成为十里坪村鲜活的自然遗产,成为东和乡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台州城市重要的人文品牌。
檑马陈宅村的檑马由来已久,早在清乾隆年间,为纪念祖先在陈宅建基发族的功绩,用纸、竹、木为材料制成神龛和白马,在春节时进行踩街和供奉,祈祷农业丰收、人畜平安据说,陈宅村的此项祭祖及庆祝仪式曾经年年举行,直到解放前夕的一九四六年。
五十年时光流逝,原制作檑马的匠人已作古,制作工艺几近失传知道1988年,村里开始尝试制作擂马,在摸索中,到1999年,组成了一支200余人的仪仗队进村表演自此,曾经一度失传的陈宅村檑马表演,重又焕发新生,成为地方一绝,享誉台州湖州。
陈宅村的檑马多次斩获民间表演艺术表演银奖,曾代表台州市赴湖州市参加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获得银奖
东山武术陈宅镇棠里坞村有个东山武术队,为台州市第二批非遗传承基地据传,棠里坞村的民间传统武术可远溯清朝同治年间,该村几代武术名师俞天彪、俞太金等均武艺高强,剑、棍、棒、戟无所不精,为当时除暴安良、稳定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后经时代变迁,该村俞仲章先生更将武术传统发扬,俞仲章去世后,东山武术队由其长子俞国中(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自然遗产传承人)接管,并在棠里坞村重建武术馆,常年免费招收学徒,学徒有中小学生,还有一些公安系统的工作人员。
赵家拳棒赵家拳棒是被选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自然遗产名录赵家拳棒在历史的发展中,宗族血脉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以实战应用为主要目的,不断发展,穷尽几十代武师的智慧,杂糅了各家之所长,最终形成了庞大的武术体系主要以花明泉村、泉畈村、山口村三个自然村,也就是俗称的“三大房”为主,继承了赵家拳棒。
每年正月,花明泉都会有拳棒表演为了发扬传承武术人文,花明村组建了一支以青少年为主的花明武术表演艺术团,人数达50多人年纪最大60岁,最小的7岁武术内行的老师傅口教口、手传手传给青少年一代花明泉村的传统武术通过在“五老”师傅的努力下将为发扬广大,盛传武术人文,共揣武道,村中习武风气日盛,“尚武村”再次声名远播。
在赵家中小学里,还专门编有武术操
棚灯岭北礼户村迎棚灯,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先祖道智公因礼户地形酷似“燕窝”,以“黄龙蟠燕”为不吉,故礼户村从建村起从不舞龙,亦不许别村舞龙队进入礼户先祖为庆祝元宵节,特意创造棚灯,且定下规矩,只能为闰年元宵庆祝,名为太平灯。
据记载,礼户村最多的一年迎过99棚棚灯,一棚为7-9盏,可谓壮观
板凳龙马剑人舞的龙灯主要为板凳龙,镇上每个村都迎板凳龙,有的村每年必迎,那叫长年灯,而有的村不是每年都迎,这叫欢喜灯马剑的板凳龙,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高二米许,长三四米,下托木板,以竹篾扎成,外面糊上皮纸,绘上鲜艳多彩的龙鳞,有花鸟虫鱼虫草,有亭台楼阁,有神仙凡人。
这样一块板灯,叫一桥灯一般是近百桥,最多的时候,马剑板凳龙曾达三百桥,规模甚为宏大这些非遗都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灿烂宝藏,致敬匠心,让我们一起守护非遗!(原副标题《白石石雕、边城石雕、阮市银器……台州的这些非遗你知道吗?》。
原作者葛丹婷编辑金汉青)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