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楼、造阁、造亭子的文人雅士特别多。因为中国古代的政府官员,大部分人是文科出身,都是靠写诗作赋、读经读诗长大的,对于亭台楼阁有着特别的兴趣。中国古代,每一个城都有城墙,城墙上的四个或者八个城楼,本身就是亭台楼阁的标准。在河边上、在山上造亭台楼阁,也是中国文人的一个雅兴。但是,在古代成千上万的亭台楼阁中,留到今天我们能够说得上来的并不多。这些亭台楼阁大部分都是木结构,造了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湮灭了,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很容易就被人们忘记。我们今天能记得的亭台楼阁,或者后来又被重建的亭台楼阁,大部分都跟某些文字相关。这些文字闻名于世,是传世之作。
我们今天要讲的滕王阁,之所以到今天为止还这么有名,并不是滕王阁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是因为有了王勃的《滕王阁序》,文字不朽,滕王阁本身也变成了不朽的建筑。其实,滕王阁从唐朝开始建造到今天,至少已经毁灭和重建二三十次了,据说精确的统计是29次。光是清朝,就被火烧了十几次。
滕王阁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楼”。这四大名楼,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湖南的岳阳楼。岳阳楼之所以成名,也不是岳阳楼造得多么伟岸和不朽,而是因为岳阳楼有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的不朽,使楼本身变得不朽。大家对《岳阳楼记》也非常地熟悉,文辞也非常流畅,差不多都背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还有一个就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诗,一个是崔颢的,一个是李白的。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还有一个楼就是在山西运城的鹳雀楼,鹳雀楼的原址早就没有了踪影,之所以重建鹳雀楼,也是因为一首诗使它变得不朽,那便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每个人都能背出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和鹳雀楼这四个楼,其实都是后来重建的,大部分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的,都已经差不多变成了水泥钢筋建筑。
(山东蓬莱阁)
除此以外,“四大名楼”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说第四个楼是山东烟台的蓬莱阁。烟台的蓬莱阁也是一个著名的楼,尽管我们想不起来它有什么著名的诗文,但是蓬莱阁因为跟道家、跟中国从秦始皇开始长生不老的寻仙传统有关,所以也一直被认为是名楼之一。
(金华八咏楼)
除了这“四大名楼”以外,还有一个楼,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是我比较熟悉,在浙江金华的“八咏楼”。我之所以对八咏楼熟悉,是因为新东方在金华造了一所完全的中小学,校园非常漂亮。八咏楼之所以有名,或者说不朽,是来自于李清照。李清照因为北宋沦陷,从北方逃难,逃到了金华后,住在金华城里面,常常跑到八咏楼去,流连忘返,写了一首诗叫《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可以说把金华作为地理要地的气概写了出来。
这些都是“以诗闻名”或者“以文闻名”的楼,滕王阁就是一座“以文而存”的楼,如果没有王勃的《滕王阁序》,估计今天南昌这个滕王阁也应该早就没有了,湮灭在历史的灰尘中了。
今天的滕王阁,高耸在江西南昌市的赣江东岸。今天新造的滕王阁,几乎就在唐朝所造的滕王阁原址之上,据说只差了100米左右。滕王阁在唐朝建于653年,是谁建的呢?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所建。滕王叫李元婴,被派到洪州当王,洪州就是今天的南昌。
大家都知道,唐朝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现象是很厉害的,这起始于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在626年他的老爸唐高祖李渊在任的时候,据说当时的太子,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发现李世民功劳太大,对于他们是个威胁,所以想把他给干掉。李世民因为人缘很好,通风报信的人比较多,于是得知这件事情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先下手为强。
有一天,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进入玄武门,来看他们老爸的时候,唐太宗就在玄武门设了埋伏,亲手把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给射死了。射死他们后,唐高祖李渊也害怕了这个儿子,迅速退位,李世民就当了皇帝,改年号为贞观。由于李世民亲民,善于治理国家,所以他在位的年代,叫做“贞观之治”,也带来了唐朝的繁荣富强和兴旺。
实际上,李世民不止两个兄弟,大家说李世民把兄弟都给杀光了,其实没有。李渊当时大概生了22个儿子,那些对李世民没有威胁的兄弟,后来或多或少都被李世民派到全国各地去当了王,其中李元婴,就被派到了南昌当滕王。
这些兄弟们其实也都明白,谁要是表现出自己能干,就很容易被李世民猜忌。所以李世民这些兄弟们到了全国各地后,加上留在京城的兄弟,都表现出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常常体现出来骄奢淫逸、耽于享乐,也不产生任何政绩,而这恰恰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但是人总要有消遣,唐朝非常鼓励大家写诗作文,精通歌舞,弹拉吹唱都要会。李元婴非常精通歌舞,而且还善于画画,尤其善于画蝴蝶,也有很好的艺术才情,到了南昌,当时叫洪州,就建了滕王阁,主要是为了宴会、歌舞享乐、远足游玩、登高远望这样的需求。没想到一经建成,就迎来了一篇《滕王阁序》,一直存留到今天,变成了千古名楼和千古名篇。
古代,很多人都去登过滕王阁,比如韩愈就曾经写过《新修滕王阁记》。到了明朝的时候,滕王阁还在,当然已经重建过无数次了,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了陈友谅,非常高兴,大宴群臣和战将,就在滕王阁请客,可见滕王阁空间还挺大的。后来民国的时候,打算重建滕王阁,梁思成在1942年画过很多滕王阁的重建图。今天耸立在赣江边上的滕王阁,基本上就是照着梁思成画的滕王阁建筑图建造起来的。
王勃到南昌,是在675年,他是去交趾(今天越南的北部),看望自己的父亲,在路过南昌的时候刚好是重阳日,就是农历九月初九。当时在南昌(洪州)的都督叫阎伯屿,刚好重新修葺了一下滕王阁,因为从刚建成到此时,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修理以后,在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刚好赶到这,就前去拜见了阎都督,所以《滕王阁序》里面有“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这样的文字。阎都督也知道王勃是一个天才,王勃那时已经有很大的名气,因为王勃在沛王手下工作过,所以就被邀请来参加宴会。大家来参加宴会,每个人都要写诗、作赋,写诗作赋变成一个文集后,就要有人为这个集子写一个序。
但实际上,据说这个阎都督已经早就让自己的女婿写好了,要夸耀一下女婿的才华。为了场面上的客气,他在现场问大家谁愿意来写序。所有人都知道,阎都督是要让自己的女婿来写,所以都推辞不写。但王勃二十五岁,年轻气盛,会写文章的人,会憋不住总想炫耀一下,所以根本就不推脱,接过纸笔,开始写滕王阁序。
据说阎都督非常不开心,觉得这个家伙怎么这么不懂事。在《新唐书·文艺传》中,记录了这一次的活动过程,文中是这么写的:“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都督在滕王阁大宴众人,想让女婿来作序,夸耀一下女婿的才华。但又用纸笔来请宾客作序,没有一个人敢接,到王勃后就“沆然不辞”,很愉快轻松不加推辞,都督很生气,起更衣,就遣手下人来窥视,看看他写什么,然后就禀报。一再报了以后,都督感到非常惊讶,“矍然”就是非常震惊,就说这是个天才,所以最后极欢。
其实,女婿的故事,也应该是编出来的。在历史上,阎都督叫阎伯玙,为官清廉勤勉,尽施善政,体恤民情,逃亡的百姓竞相返乡,周边的百姓也蜂拥而至,安居乐业。阎都督还是有雅量的,看到文字写得那么好,就感到很高兴,也就是说认可了王勃的才华比他的女婿要好,尤其是当他听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语言后,就很佩服,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毫无疑问,确实是当垂不朽,到今天为止也没人能超过。据说王勃在写的时候,“欣然对客操觚(觚gū,木简,操觚,意为写作),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就是一气呵成的感觉。
后来还有人编,说阎都督的女婿,倒过来诬陷王勃抄了他的文字,因为阎都督的女婿是过目不忘的,结果把王勃的《滕王阁序》从头到尾全部背了出来,众人就觉得,可能真的是王勃抄了他的。王勃就说,吾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是这篇文字后面还有序诗,你知道不知道?女婿当然答不出来,王勃接着就把序诗写了下来,这就是《滕王阁序》最后的那首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是滕王阁的来历,以及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整个过程。
讲完了《滕王阁序》的前因后果,现在我们来讲一讲,我们为什么还要学《滕王阁序》?毫无疑问,学《滕王阁序》,是因为它是一篇好文章、好文字。
首先来讲一下,什么是好文章。好文章的特点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文笔好,一个是内容好。所谓的有文采、有内涵,就像我们喜欢一个人一样,如果这个人外表俊美,而且思想丰富有内涵,人品又好,我们一般就会特别喜欢;如果这个人外表不是特别地好,但依然有思想有内涵,那么我们依然还会喜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内涵比文采更加重要。但如果我们碰上一个人,既没有外表的俊美,显得很猥琐,也没有内涵,很浅薄,你绝对不会喜欢他;如果遇到一个人只是外表很俊美,但很浅薄,原则上你也不太会喜欢他,尽管他可能会对你产生一时的外表吸引力,但只要一开口说话,你就完全泄气了。文章其实也是一模一样的,好的文章一般来说是又要有文采,又要有内涵。
我们很少看到文采斐然,但没有内涵的文字能流行到今天的。在古文中,光有内涵没有文采,基本上也不会流传到今天,因为古代对于文采的要求很严。所以我们读到的好文字,一般来说都是有文采有内涵的。比如我们读到的《岳阳楼记》写得就非常好,又有文采,又有内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听起来景致描述非常让人心旷神怡。从内涵的角度来说,则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思想放在里面,它就变得有文采又有内涵。
《滕王阁序》是不是一篇好文字,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评判一下。这个标准就是文采和内涵。
先来看《滕王阁序》的文采,到今天为止还朗朗上口的句子,其实就是特别有文采的句子,比如说“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尤其是非常流行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还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些都是文采斐然的句子。
内涵在什么地方呢?《滕王阁序》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写景和写感悟两个方面。
写景,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整个文章的第二层次,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到后面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是写景非常好的地方。
由景入情,写情主要从“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写起,表达了一个人命运的不顺,也表达在逆境中奋发的心态。
王勃写这个文字的时候,只有25岁,但他的命运确实不顺。一个人命运的好坏,一方面来自不可控的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人的个性和性格。王勃的命运多舛,主要来自他少年得志之后性格的轻狂。刚开始,他一帆风顺,进入沛王府后,因为一篇《斗鸡檄文》被唐高宗骂 “歪才!歪才!”随后把他相当于流放到了巴蜀地区,游历了几年后,回来又当了一个小官,按说这次应该谨慎了,结果因为私自杀掉有罪的官奴而差点犯了死罪。这些不顺,不管是因为他的性格,还是现实的残酷,对他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才有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这样的说法。他开始思考人生,思考人的不顺,人的悲伤,人的沧桑,所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但是他并没有一味悲伤,如果一味表达悲伤和绝望,这个文章也就没有办法读了。所以王勃表达了自己既服从命运的安排,又要奋发的心情。比如他的文字所说的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是表达了他的一种心态,遇到困难让自己豁达了,并没有服输,未来生命可期,依然可以有很多追求,依然可以创造新的成就。
《滕王阁序》在文采和内涵方面,互相融合,结合得很好。
(滕王阁)
我们在看一篇文字是不是好文章时,主要是看文字本身是不是真情实意,内容本身是不是打动人心,这两点基本上在《滕王阁序》中一些主要内容上是符合的。
毫无疑问,《滕王阁序》是一篇应酬性文字——因为王勃到滕王阁是参加宴会,并且在现场写,所以一定要有一些应酬性的文字。比如说第一段,就是应酬性的文字为主,要赞扬在那儿参加聚会的人,“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还有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这些文字都是一般的文字,尽管也有文采,但确实没有内容。这是《滕王阁序》的一个遗憾。但没有这样的场景,也写不出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来。
在文字描述中,我们知道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点,就是写景的时候,一定要足以打动人心。写景如果不足以打动人心,那就是白写。打动人心是什么概念?就是写东西的时候要美,也要有烟火气,如果我们写东西没有烟火气,那读起来就不真情不真实,让人感觉到离生活的经验和悲欢离合的情绪太远,也就不能打动人心。
《滕王阁序》为什么能够打动我们呢?主要是在写人间烟火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个人间景色,毫无疑问足够打动我们。打动我们是因为描写的场景,让我们感觉到美,同时又感觉到离我们并不远,甚至就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一部分。我们看到了,我们说不出来;但是王勃看到了,他就说出来了。
比如还有另外一篇比较有名的骈体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富春江一路的景色,沿着江航船,我们也是会看到的,但是我们写不出来,他写出来了,我们就会觉得他写得好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种文字读起来让人感觉到好美、好干净!这就是好的文笔、好的文字。
内涵就是感情的表达,就是内心价值观和感悟的体现。你发感叹的时候,要能击中人内心中柔软的部分,或者把人的悲欢离合表达出来。《滕王阁序》中有一些句子,就击中了我们内心中非常柔软的部分。比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还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些句子我们读起来,就觉得这也是我内心的某种精气神,内心的悲壮和内心的奋发。
(滕王阁)
除了这些外,《滕王阁序》之所以是一篇好文字,是因为文章的层次非常清楚,每句话所要表达的意义,尽管因为文体原因有点绕,因为骈体文会用大量的词藻、大量历史上的典故,而且很多典故如果你不知道,就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但不管怎么绕,它的段落层次,表达层次是非常清晰的,从开头事由的说明到最后的结尾,从景色到情感,层层递进。
第一个层次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开始,一直到“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写了这个事情开始的缘由,为什么会写《滕王阁序》。从描述南昌历史上和地理上的重要性,到人才济济、“俊采星驰”,讲了参与这种活动的人员,场面的热闹,讲了他自己为什么参与。
第二个层次开始描写滕王阁和滕王阁周围的景色,这一段是整个文字的精华部分,我们刚才已经读过了,就不再说了。
第三个层次讲这些人聚在一起,在滕王阁到底干什么。“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大家聚在一起写东西,是一种人才济济的聚会,在滕王阁上极目远眺,看天地之广阔,体会在滕王阁上的宇宙之无穷,盈虚之有数,谁悲失路之人,从热闹引向了内心的苍凉。
第四个层次就是对于命运的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先从整体上讲一些人命运的变迁和命运的磨难,“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同时,在讲述人命运多艰时,并没有摆烂绝望,而是表达了一种自我鼓励和自我志向,要继续努力——“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第五个层次,从别人的命运讲到自己的命运,表明自己仕途不顺利——“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尽管当官仕途不顺,但要去伺候陪伴自己的父亲,“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表达了自己对于仕途的失望,但并不斤斤计较,而是回归家庭,尽自己的孝道,陪伴父亲,哪怕以此终老。同时,也感谢了宴会主人对他的重视:“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既然遇到了能欣赏自己的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又有什么好难为情的呢?
到了最后收尾,讲了再美好的事情都会过去,成为过眼烟云,没有不散的宴席,落得白茫茫一片好干净!“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那么有名,现在也没有了,王羲之他们也烟消云散了。“梓泽丘墟”是指晋朝石崇有名的金谷园,也叫梓泽,也变成了废墟。世事沧海桑田,人间来去无常。但我们总算留下了文字,总有一天我们这种文字还会被别人读到。“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这跟《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所写的一段话,有点相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切都转瞬即逝,所以要大家来写东西作为纪念。
《滕王阁序》最后以诗收尾:“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进一步用诗来说明了世事沧桑,一切都会随着时间而消逝,但大江无情,永远东流。
读完整篇文字,如果能读懂的话,我们马上会感觉到,尽管有一些啰嗦的地方,有一些应酬的地方,不得不说好话的地方,但整体来说,文字和思想一气呵成,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一篇好文章还有最后一个特点是什么?
读了以后会让人意犹未尽,读了还想再去读,如果是古文,我们读完后还想去把它读熟,把它背出来。
这里回答大家一个问题,有人问《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我们到底怎么学?
只有两个学法——第一是把它每句话大概在讲什么弄懂,这就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一句话一句话去看,一句话一句话去研究。现在解释《滕王阁序》文字意义的视频和文章已经很多很多了,大家只要去看就行了。
第二个就是背。凡是古文的好文章,我觉得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它背出来,慢慢体会,融会贯通。背出来尽管耗一点时间,但有四个好处——第一,我们可以对文章的每句话和每个字,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了解;第二,我们背完后,很多的文字,都可以在以后自己写文字的时候用上,比如《滕王阁序》中,到现在为止还常用的成语就有40多个,典故也有很多,很多优美的句子我们可以引用;第三,通过背,能够深入去体会作者微妙的感情;第四,可以show off,就是炫耀一下。你到了南昌滕王阁,会背的话不用买门票,你可以登上滕王阁,把《滕王阁序》背出来,那是另外一种英姿勃发和潇洒。大家一定会对你另眼相看。当然这不是主要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滕王阁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文字。我自己在大学背过,后来忘了,这两年又重新背,即使记忆力不好了,但多背几天,就滚瓜烂熟了。
3月1日-2日,我将前往太舞滑雪小镇,感受冰雪运动带来的快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抖音搜索“俞敏洪”观看直播。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