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遗闽南语(福建正宗闽南语来自于哪里)

六八 163 0

福建非遗闽南语(福建正宗闽南语来自于哪里) 第1张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成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很多读者会问,中国制造的43项“世界非遗”究竟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威水史?且听南都记者逐个道来。

1、古琴艺术 列入年份2008年

福建非遗闽南语(福建正宗闽南语来自于哪里) 第2张

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现在常见的古琴式样,大多为魏晋之后的式样,一般长为110cm,琴头宽17cm,琴尾宽12cm,分大、中、小不同的形制,琴弦根数有五弦、九弦、十弦、十二弦、二十弦等多种。

其音色纯净、幽雅,有三种音:散音;泛音;走手音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2、昆曲 列入年份2008年

福建非遗闽南语(福建正宗闽南语来自于哪里) 第3张

青春版《牡丹亭》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根据丑、副两类角色的念白特色,通常可分为南昆和北昆:南昆以苏州白和扬州白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舞台置景精美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至今仍被人们不断回味3、蒙古族长调民歌 列入年份2008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长调”在蒙古语发音为“乌尔汀哆”,意思是长歌,是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它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取材内容大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列入年份2008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

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有一系列带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也是维吾尔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5、羌年 列入年份2009年羌年是流行于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23个乡镇的羌族聚居地的传统节日,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节日。

羌族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他们世居高山沟谷,相对独立封闭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羌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羌年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持续到十月初十。

羌年,是集祭祀、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识传授、服饰、羌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6、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浙江、福建省两地。

福建、浙江地处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溪流纵横,为木拱桥的建造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原料,使造桥技艺得到了长远的流传与发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包括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马腿、架桥屋等重要步骤,其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

7、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几何图案等纹样,而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

织造黎锦的机杼主要有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极为古老的织机,黎族妇女可用它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8、中国篆刻 列入年份2009年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9、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

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10、中国书法 列入年份2009年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11、中国剪纸 列入年份2009年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分为单色剪纸、彩色剪纸、立体剪纸三个种类,每个大种类之下还有多种小分类,形态丰富,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12、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

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13、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

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14、 端午节 列入年份2009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农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

端午节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

随着社会的进步,端午节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有较强的生命力端午节对研究民间习俗的发展有重大价值,由于它是多民族共享的节日且包含跨国习俗,因此对研究民族文化往来、国际间文化交流、传统体育竞技、饮食文化等均有重要价值。

15、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列入年份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

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16、格萨(斯)尔 列入年份2009年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

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17、侗族大歌 列入年份2009年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是侗族民间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歌演唱形式早在宋代,侗族大歌即已较为成熟,其后传沿不绝,明代邝露在《赤雅》中曾明确记载过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

贵州省的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从江、榕江等地,小黄侗族大歌自清代康熙年间形成独立体系以来,经过十多代歌师的传承,不断向周边的二千九、六洞、九洞和黎平、三江、榕江等地传播,极大丰富了侗族大歌的曲目18、花儿 列入年份2009年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以汉语演唱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3个大类。

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19、玛纳斯 列入年份2009年玛纳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

《玛纳斯》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口耳相传,柯尔克孜族人民世世代代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自己的精神文化遗产融入玛纳斯中20、妈祖信俗 列入年份2009年

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由于生于沿海都巡检之家,她熟习水性,能驾船、挽缆,巡游于岛屿之间,常于风浪里救助遇险船舶她还“为里中巫”行医救人,辛勤劳作,这为她最终成为海上保护神奠定了基础。

妈祖信俗是指妈祖信仰习俗,又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等等,这是由于历代民间、朝廷或宗教对妈祖的封号先后不同而嬗变 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湄洲是妈祖祖庙所在地21、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列入年份2009年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

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

22、南音 列入年份2009年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23、热贡艺术 列入年份2009年

福建非遗闽南语(福建正宗闽南语来自于哪里) 第4张

新华社照片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在品类上,热贡艺术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即藏语称唐卡)、雕塑(泥塑、木雕)、堆绣(刺绣、剪堆)、建筑彩画、图案、沙画艺术、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主要有释迦牟尼传、菩萨、护法神、佛经故事及仙女之类的佛像。

24、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的传统手工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一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

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5、藏戏 列入年份2009年

福建非遗闽南语(福建正宗闽南语来自于哪里) 第5张

新华社照片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心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

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6、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形、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27、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

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8、西安鼓乐 列入年份2009年西安鼓乐,流传于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

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代表曲目有《鼓段子》《打扎子》《引令》《套词》《南词》《曲破》《杂曲》等。

29、粤剧 列入年份2009年

福建非遗闽南语(福建正宗闽南语来自于哪里) 第6张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

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 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

30、麦西热甫 列入年份2010年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民族中间,流传着麦西热甫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

维吾尔木卡姆是此项活动中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它将歌唱、舞蹈和娱乐结合在了一起麦西热甫既有“法庭”的作用,也是“课堂”,在这里司仪调解冲突,并且维持道德标准,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学习了解他们的传统风俗习惯了解其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的司仪、参与活动的表演名家,以及参加活动的全体维吾尔人,是麦西热甫的主要传播者和继承者。

31、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列入年份2010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发展于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它使具备水密隔舱的海轮建造成为可能如果航行途中一两个船舱偶然受损,海水不会涌进其他船舱,而船也会继续漂浮帆船主要由樟木、松木和杉木制成,并通过传统木匠工具的使用集装而成。

这种帆船的制造需要应用的关键技术有:榫接、艌缝,分别指木板的槽舌接合,以及用苎麻、桐油、石灰等作为木板间缝的堵塞材料的技术筑船工程由一名技艺熟练的“师傅头”指挥,他监督着大量的工匠,这些工匠紧密地协作地方社团也参与到其中,在造船过程中和新船下水之前,他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祈祷海水平静与船员平安。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经验和工作方法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传承的32、中国活字印刷术 列入年份2010年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

男性经过训练完成汉字的刻划,经过刻字、捡字、排字等程序后进行印刷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语法女性承担裁纸和装订的工作,直到完成宗谱的印刷活字书页拆解之后可以反复使用春夏秋冬,工匠们带着一套套的木活字和印刷工具,行走在地方社群中,从一个祠堂到另一个祠堂。

他们用手工完成谱牒的印制谱牒的印制完成之后有专门的仪式,印刷工匠将其放置好,锁在箱子中以便保存木活字印刷术完全是通过家传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33、中国针灸 列入年份2010年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34、京剧 列入年份2010年

福建非遗闽南语(福建正宗闽南语来自于哪里) 第7张

新华社照片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音乐在京剧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可以设定演出的节奏、营造出特别的气氛,而且还可以塑造人物并引导故事的进展。

演出的特点是演员表演公式化与象征风格,这些都是通过既定的手、眼、身、脚动作编排来实现的传统上舞台布景和道具保持在最低限度,但服饰华丽,脸谱夸张,并用简洁的符号、颜色和图案来描绘人物的个性与社会身份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35、赫哲族伊玛堪 列入年份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赫哲族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

赫哲族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指以唱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

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等36、中国皮影戏 列入年份2011年

福建非遗闽南语(福建正宗闽南语来自于哪里) 第8张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许多老艺人可以表演几十部传统剧目,这些作品有的通过口头传承,有的以书面形式呈现。

皮影艺人身怀绝技,诸如可即兴演唱,真假声转换,一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还能够演奏不同乐器许多皮影艺人还会雕刻皮影,这些影人有十二到二十四个可活动的关节七到九人的大剧团或只有二到五人的小戏班都可以表演皮影戏,主要在娱乐或宗教仪式、婚礼、葬礼和其他特殊场合进行表演。

37、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列入年份2012年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

从2006年开始,相关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培养传承人的主要目标,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实施四年来,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提高福建木偶戏的存续能力;通过整体性保护,培育潜在的木偶戏从业者及观赏者,改善福建木偶戏的生存环境,有效促进了福建木偶戏的保护传承。

38、中国珠算 列入年份2013年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珠算得到普遍推广,逐渐取代了以前通用的筹算在此情势下,明人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为珠算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明代以后,中国珠算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近年又逐渐流行于美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珠算开始走向衰落,其计算功能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珠算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发明,在人类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知识和独特实践方式,珠算仍有其历史文化价值,急需大力抢救和保护。

39、二十四节气 列入年份2016年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40、藏医药浴法 列入年份2018年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该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藏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广泛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区,为保障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41、太极拳 列入年份2020年

福建非遗闽南语(福建正宗闽南语来自于哪里) 第9张

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该遗产项目注重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以五步、八法为核心动作,以套路、功法、推手为运动形式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42、送王船 列入年份2020年(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既有共性,又有地方性在闽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在马六甲,则多在农历闰年于旱季择吉日举行。

仪式活动历时数日,或长达数月,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拥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4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列入年份2022年

福建非遗闽南语(福建正宗闽南语来自于哪里) 第10张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制茶师根据当地的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

在交友、婚礼、拜师、祭祀等活动中,饮茶都是重要的沟通媒介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为多民族共享,为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黄佩琳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