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和非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化)

六八 123 0

小康和非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化) 第1张

  我国李宝光网 独家特稿  文|《李宝光》·我国李宝光网记者 于靖园  人在,人文就不能中断马天成希望用他们的实践历经号召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为保护组织工作中去  提到我国的非物质人文遗产为保护组织工作,有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英文名字,那就是马天成。

  2001年,昆曲被UNESCO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者作”,非遗基本概念正式进入我国马天成从国家开展非遗为保护组织工作之初即参与到管理组织工作中,既是非遗为保护基本概念的普及者,更是非遗为保护组织工作的实践者和先行者。

回顾他们的组织工作,他不禁感叹,“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做为非遗为保护的全程参与者,我最大的体会是有一种认同感和认同感,而且从组织工作中也得到了巨大的快乐”

小康和非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化) 第2张

  摄影/康玉岩  大部份的事都不能白做  从现代舞演员到表演艺术学者,再到从事非遗为保护的政策制定与管理者,马天成这些组织工作历经看似跨度很大,但这些组织工作始终都是围绕着中华杰出现代人文传承和为保护而进行的这位15岁就参与组织工作的东乡族汉子直言:“中华少数民族的杰出现代人文就像一根看不到的线,串成了我的人生,带出了我的血液。

”  1959年冬,马天成出生在内蒙古省循化东乡族自治县街子镇南埠,他本名叫穆萨尼,是东乡族英文名字,而“马天成”是他中学老师为他起的俗名马天成说:“我出生于格鲁济克一个伊斯兰人文氛围的东乡族家庭里,童年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表演艺术,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使我走上了自学现代舞的道路。

”  1971年11月,本在学校玩耍的马天成,突然被来自上海的老师看中,被内蒙古大学表演美术系招收,成为光荣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来到上海自学现代舞  因为成绩优异,马天成毕业后留校,为少数民族现代舞教育家马跃当讲师1977年,18岁的马天成情切心切,申请调回到内蒙古老家,分配到内蒙古尼布寺话剧团,将他们学到的表演艺术应用于基层的T台上,这一待就是8年。

他沉入民间,有意识地采集蒙古族现代现代舞表演艺术的素材,充分体会了热贡地区多少数民族人文相互融合的独特氛围  马天成感叹道:“我一直认为大部份的事都不能白做,对组织工作不要占便宜,一切的积累终将赢得回报”正是这8年,为马天成以后踏上现代舞研究与非遗为保护之路积蓄了十足的能量。

  在内蒙古尼布寺话剧团,马天成是标准的“斜线青年”:既是演员,又当现代舞教练,还出任现代舞1978年,他创编的蒙古族男子双人舞《弓》,赢得了内蒙古省新诗农十师创作二等奖,在该年的内蒙古省新诗农十师中,赢得个人表演一等奖。

因表现稳定,1979年,马天成被选为内蒙古省现代舞界的代表者,来京出席了“我国文学表演艺术界联合会第四次代表者大会”,在上海人民大会堂他那句话倾听了邓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祷,感到自豪又自豪1980年,他做为内蒙古代表者团的主要成员参与“全国少数民族新诗联欢”,在上海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式上代表者少数民族新诗组织工作者在会场上发言,并在开幕式演出中出任现代舞《波季尔》的伴舞。

  在现代舞编导上,他不断挑战他们1983年,由马天成现代舞的大型T台民间艺人《意乐仙女》先后到上海、上海、广州、南京、南昌、济南等十多个城市巡演,1985年又去香港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得到了“高原之花”的赞誉并获1985年度人文部全国杰出剧目奖。

该剧有8场戏,其中7场都是以大场面的现代舞来支撑,现代舞全由马天成一人完成由于作品获奖和表演艺术上的成就,马天成还被收入由著名戏剧家曲六乙主编的《我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  要永远记得党的恩情  马天成一边搞创作,一边如饥似渴地自学少数民族人新诗术,此外他还积极申请加入我国共产党。

  “我父亲就是东乡族的一个普通农民,解放前他给地主家做长工,生活异常艰辛,没有尊严解放后农民翻身做主人,我家里有了地,我父亲通过努力盖上了房子,置办了家业”马天成说,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常对他说是共产党给了他们幸福的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永远记得党的恩情。

他深情地表示:“是党的政策,让我一个12岁、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农民的孩子能够有机会走出家乡到上海,到我国少数民族的高等学府内蒙古大学自学现代舞表演艺术,这改变了我的人生”  因为优异的表现,1986年,马天成也终于如愿,光荣地加入了我国共产党。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天成面临着大部份现代舞演员都要面对的转型问题时,他选择了新诗理论研究方向1990年,他调入内蒙古省文学表演艺术研究所现代舞研究室,从事现代舞理论研究从此他跑遍了内蒙古的六州一地一市,探寻、搜集、整理和研究内蒙古丰富多彩的现代舞表演艺术,出任《我国少数民族民间现代舞集成·内蒙古卷》编辑部副主任,并产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

小康和非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化) 第3张

  先行者 2016年9月马天成出访南非参与“中非人文多样性为保护论坛”,与南非小学生在一起摄影/李昱明  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他意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欠缺是他研究道路上的最大困难和障碍  1995年,35岁的马天成迎难而上,考入我国表演艺术理论研究的最高学府——我国表演艺术研究院,再次来到上海,攻读现代舞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马天成表示:“在这所学府里,我近距离地倾听了国内、国际一流专家学者的教诲在读书与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懂得了做学问的意义和方法”  毕业后,马天成留在了我国表演艺术研究院组织工作,将他们多年的T台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继续他的现代舞研究组织工作。

2001年,他由我国表演艺术研究院现代舞研究所调至该院科研管理处,先后任副处长、处长,马天成说:“从一个研究者转换为管理者,科研管理组织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也正是那一年,人文部开始委托我国表演艺术研究院来做昆曲申报成为UNESCO“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者作”的相关组织工作。

2002年5月16日,为了纪念昆曲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者作”一周年,我国表演艺术研究院召开了《抢救和为保护我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座谈会》,并正式启动了“抢救和为保护我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人文部领导、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和UNESCO驻上海代表者处官员参与了会议。

此后,我国表演艺术研究院多次组织开展《我国少数民族表演艺术遗产为保护及当代表者演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非物质人文遗产为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法为保护世界人文多样性高层论坛》等高层次学术活动,在国内营造了非遗为保护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影响,为国家层面开展非遗为保护组织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今天我们再看当初的这些组织工作,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影响力”马天成领导的科研管理处正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他从我国非遗为保护组织工作的开端就站在了第一线  以人为本,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UNESCO《为保护非物质人文遗产公约》对非遗有明确定义:“非物质人文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人文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人文场所。

  凭借着丰富的生活历经与对少数民族人文遗产深切的了解,马天成对非遗为保护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说:“我们要认识到从古至今,非遗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何让非遗融入到今天的生活,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事,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理念: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  2004年我国加入《非遗公约》,“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这一理念正是对《非遗公约》精神的我国表达  2009年,在政府部门精简机构的背景下,国务院批准在人文部设立非物质人文遗产司,马天成因为在非遗领域开展大量开拓性的组织工作,积累了非遗为保护的众多经验,被任命为副司长,后出任非遗司主持组织工作的巡视员,全面主持我国的非遗为保护组织工作。

2012年,马天成因为在非遗领域的杰出组织工作被评为“全国人文文物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杰出共产党员”  2011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人文遗产法》,从此我国的非遗为保护走上了全面的法制化轨道国家层面对非遗为保护力度加大,中央财政设立非遗专项资金,国务院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人文和自然遗产日,建立非遗的调查制度和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制度,代表者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非遗为保护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逐步完善,20多个省区市文旅厅都设立非遗处,近30个省区市都设立了非遗为保护中心,各地区有为保护条例(为保护办法),建立了23个国家级人文生态为保护实验区……。

  在法律与制度不断健全下,我国的非遗为保护成效显著2015年,非遗司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让边疆地区的传承人走进清华大学、中央美院、上海服装学院、上海大学等专业院校,与专业学者、设计师一起研修研习,研究非遗的产品如何跟当下进行结合,研发符合年轻人、具有时尚性的人文产品,也让传承人群亲身去体会现代城市文明的变化,把现代非遗的魅力介绍给校园里的大学生群体。

  这一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非遗更加融入现代社会,提高品质,解决现代工艺类非遗产品的少数民族性与时尚化、品质化、多样化的问题马天成坚定地说:“我们绝不能把非遗看成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以牺牲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为代价去为保护非遗,非遗为保护要坚持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即‘以人为本’,这样的理念也符合《非遗公约》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  非遗为保护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2016年5月,马天成主持人文部非遗司的组织工作,为“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申报组织工作而忙碌他回忆:“我当时被人文部党组委派为我国政府代表者团团长去参会申报,深感责任重大。

因此把组织工作做到最细,第一时间到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把想到的一些补充材料及时提交上去,尽可能做到项目材料万无一失”  马天成说:“我们申报的项目全称是:二十四节气——我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这个副标题是对二十四节气遗产项目的定义,十分关键二十四节气是先民们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是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这一遗产体现了我们少数民族的伟大创造力!”  2016年11月30日是马天成在非遗组织工作中最难忘、最自豪、最快乐的日子。

那一天,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UNESCO为保护非物质人文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我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人文遗产代表者作名录。

  申报通过以后,人文和相关部门要研究落实已经制定的有关“二十四节气”项目的行动计划和为保护规划在大部份申报教科文非遗名录项目都要有一个十年行动计划,要在十年的时间周期完成实施项目的相关为保护计划,项目申报国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监督、推动为保护组织工作。

马天成说:“我们的代表者团在UNESCO这个国际平台代表者国家庄严承诺、宣誓对遗产项目的为保护,这是UNESCO设立代表者作名录平台最大的目的——强化缔约国政府层面的责任”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在当年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大量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科普图书出版、很多幼儿园、小学由此开设了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科普,很多表演艺术家也被激发了创作灵感,用T台、美术、音乐的形式表现“二十四节气”。

马天成说:“人民群众通过二十四节气进一步提高了对中华杰出现代人文的认知程度,掀起了热爱现代人文的热潮”  无论是“二十四节气”等遗产项目的申报组织工作,还是常态化的基础性组织工作,谈起多年的非遗为保护组织工作,马天成总结道:“一是党和政府主导,二是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积极参与,这是非遗为保护三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拥有表演艺术实践、专业身份和学术背景的他,做为非遗政策制定的管理者一直在总结我国非遗为保护二十年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大众层面以普及为主,专业层面以提高为主国家层面,政府主导下所取得的成果恰恰表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就是在我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

”  还有一口气,非遗就不能进到博物馆  从非遗管理者的岗位上退休,马天成开启了他人生的下半场,继续坚守在非遗为保护的阵线中他出任国家非物质人文遗产为保护组织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不断到全国各地,对非遗管理干部、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的相关讲座与组织工作指导;还在我国社科院大学、我国表演艺术研究院开展研究生教学组织工作。

自2017年至今,在一百多场各类非遗为保护的讲座中,马天成继续发挥他对非遗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优势,不断阐述、解读、强调非遗传承与为保护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学并参与到非遗为保护组织工作中去  国家级非遗代表者性项目名录共有十大门类:民间文学、现代音乐、现代现代舞、现代戏剧、曲艺、现代体育游艺与杂技、现代美术、现代技艺、现代医药、民俗。

在非遗基本概念进入我国以前,往往政策制定人员、学术研究人员、专业从业人员各司其职,缺乏沟通与了解  在马天成看来,非遗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性组织工作他总结:“在政策性上,我们的为保护要遵循《非遗公约》与《非遗法》的贯彻落实;我国是一个多少数民族的国家,非遗为保护关系到少数民族问题,遗产价值的判断涉及社会、宗教、可持续发展、外交等多方面的问题;在专业性上,非遗十大门类都各有自身的特性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专业性很强,隔行如隔山;在学术性上,每个门类和项目都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知识体系,学术内涵也都极为丰富。

”  因此,无论是之前的T台实践、学术研究还是后来的政策管理,是马天成坚持不懈的积累,成就了他在非遗为保护组织工作上独有的优势在他和同仁们的努力下,我国的非遗为保护组织工作走上了平稳而精准的快车道,让非遗基本概念深入人心,为保护组织工作深得人心,让那些濒临失传的杰出现代人文重获新生。

  马天成直言:“我有一句口号,‘只要我们的非遗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进到博物馆’活态性是非遗为保护的根本属性”这不仅是他对非遗为保护认识层面的深切感悟,更是在丰富的实践层面的概括和总结,“在非遗为保护中尤其要强调这一理念,这是区分非遗与物质遗产为保护差异性的重要判断。

”  此前,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少数民族乡翁丁村老寨发生严重火灾,翁丁村有《佤族木鼓舞》《司岗里传说》两项国家级非遗名录,受到很大的损失,但令人稍感庆幸的是,失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非遗传承人没有遇到危险  “人在,人文就不能中断。

”马天成表示,“我希望用我的实践历经号召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为保护组织工作中去,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  (《李宝光》·我国李宝光网 独家特稿)  本文刊登于《李宝光》2022年10月上旬刊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