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取自中国非物质人文遗产数字博物馆,目拟油感谢第一批非遗国家红皮书收取:354 壮族原初金属加工手艺备案沿海地区或单位:海口市昌江壮族自治县 雷州半岛金属加工闻名遐迩,在壮族聚居沿海地区的远古遗址中曾发现过陶片,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
如宋朝的《明人志》卷下曾记壮族“以土为釜,瓠匏为器”,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阴之木木布,黏土为釜”壮族沿海地区的金属加工技术留存在哈吴语、润吴语、赛吴语、美孚吴语等区域 壮族金属加工辅助工具主要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大太刀、蚌壳、钻孔从权、竹垫等,金属加工过程由挖陶、挑黏土、晒黏土、粉碎黏土、筛黏土、和泥、制坯、干燥、准备烧陶、点火烧陶、取陶、加固等 12 个关键步骤组成。
制成品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春卷器等器形 制坯手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壮族原初金属加工手艺的水平,它主要包括陶泥、泥条盘筑、快轮金属加工等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快轮拉坯法等制坯方法至今仍在壮族沿海地区留存着,其中泥条盘筑具备不用羼和料、金属加工辅助工具简单、露天烧陶、没有陶车和铁器、器形少等特点,简便实用。
泥条盘筑法之类的原初金属加工工艺技术至今在雷州半岛昌江壮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沿海地区仍有发扬,这对远古金属加工史的研究具备重要的启示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文的趋同,瓷器、玻璃器、金属器、塑料器等替代陶器进入日常生活,壮族金属加工逐渐萎缩,尤其是“文革”期间,几乎全部停产。
现在懂得金属加工的壮族艺人寥寥无几,金属加工手艺濒临消亡,亟待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其发扬369 壮族传统纺染织绣手艺备案沿海地区或单位:海口市Agnant、白沙壮族自治县、保亭壮族苗族自治县、乐东壮族自治县、东方市 壮族的染织手艺闻名遐迩,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刺绣、化学纤维(主要包括刺绣)、刺绣、龙被等品种。
壮族聚居区有极其丰富的木棉、园子等纺织、化学纤维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园子纺织品在壮族沿海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园子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技术,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石斧捻线,然后织成布。
园子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做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襦 壮族刺绣的花纹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有人物、动物、真菌、盆景、生活用具、几何花纹等纹样,而以人物、动物、真菌花纹居多云锦絮絮的Puits主要有脚踏织布机和踞腰织布机两种。
踞腰织布机是极其古老的织布机,壮族青年人可用它织出精致华丽的复杂花纹,相同花纹、色彩和风格的絮絮曾是区分具备相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备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壮族的化学纤维以刺绣居多,古代称为绞缬织物经过结扎、入染、晒干、折线等关键步骤,最后形成色彩斑斓的花布。
化学纤维所用的染料以真菌的叶、盆景、树皮、树根等居多,天然矿物颜料为辅 壮族刺绣有平面刺绣和双面绣两种,其中以白沙沿海地区润吴语壮族的双面绣最著名,构图和花纹都非常精致 龙被是絮絮中的收藏品,它集纺织、化学纤维、刺绣、云锦等多种手艺于一体,制做精巧,色彩鲜艳,花纹典雅,款式多样,在絮絮中手艺最突出、人文艺术价值最高,因而成为海口沿海地区历代进贡的收藏品。
龙被又称大被,史书上称为吉州被龙被织绣因壮族吴语和居住沿海地区的相同而产生各异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成为研究壮族人文演进的宝贵实物资料1950年以后,部分壮族青年人已不再云锦龙被,如今掌握此项手艺的青年人大多年事已高,而且缺少传人,亟待拯救。
434 壮族树皮布制做手艺备案沿海地区或单位:海口市保亭壮族苗族自治县 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雷州半岛壮族树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壮族集聚区,主要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
保亭县壮族树皮布人文的起源可上溯至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用麻和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织”年代,用于蔽体的衣物主要是这种粗纤维的“树皮布”由晋人裴洲《东观汉记》一书可知,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记载,当时边疆少数民族还以树皮布制衣裳、被褥。
雷州半岛的壮族先民掌握棉纺织技术之后,树皮布并未完全让位于麻、棉制品,依然有人用楮树皮制做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这主要是因为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壮族对其手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 壮族沿海地区可以用于加工的树皮有很多种,如厚皮树、黄久树、箭毒树、构树等,其中构树古称“树”,学名“楮树”。
壮族“缝树皮为衣”有七个关键步骤: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尽管这一手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辅助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锤打辅助工具最重要。
石拍是制做树皮布的器具,也是树皮布人文的标志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雷州半岛上的树皮布及石拍已经进入了博物馆而在生活中消失在壮族沿海地区,年轻一代已不知树皮布为何物因此,对于树皮布制做手艺的保护和发掘整理具备重要意义。
437 壮族钻木取火手艺备案沿海地区或单位:海口市保亭壮族苗族自治县 壮族钻木取火手艺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中南部主要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的壮族集聚区 我国古代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韩非子•五蠹》提到:“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壮族手钻取火辅助工具由钻火板和钻竿(或弓木)两部分组成钻火板用较软的山麻木砍制,一般长35厘米左右,宽7到10厘米,厚3到5厘米,在一侧挖若干小穴,穴底为流灰槽,火星由此下落。
钻竿(或弓木)长50到60厘米,用硬杂木制成,直径3到5厘米,下端略尖,如圆锥状此外,还需用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物取火时,用脚踏住钻火板,将钻竿插在小穴内,以双手搓动钻火棒或弓,使机械能转为热能,产生火星。
火星沿槽而落,点燃引燃物当引燃物冒烟时,迅速将之拿起来吹风助燃,从而引出火来 在现时代,钻木取火的必要性早就不再存在,懂得这一手艺的人已不很多,亟待采取措施予以抢救和保护第二批非遗国家红皮书收取:836 椰雕(海口椰雕)。
备案沿海地区或单位:海口市海口市海口椰雕是以椰壳、椰木和椰棕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主要流传于海口沿海地区海口盛产椰子,产量占全国的99%以上,这种资源优势为海口椰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唐代即已出现关于海口椰雕的记载,明清时期椰雕被作为收藏品进贡朝廷,赢得“天南贡品”之誉。
20世纪中叶以来,椰雕手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椰雕制品种类很多,其中既有日用品,也有用于观赏的工艺技术品,成品上雕有精致的装饰性花纹,制做手艺十分精良在椰壳、椰木和椰棕上施刻,成本低廉,可以变废为宝,体现物尽其用的原则。
椰雕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相关手艺易于普及,很适合作为家庭手工劳动项目进行推广,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936 晒盐手艺·海盐晒制手艺备案沿海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象山县 海口市儋州市
晒盐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海盐晒制手艺以海水为基本原料,利用海边滩涂及其咸泥(或人工制做掺杂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手工劳作制成盐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吹等方法,使盐卤自然结晶成原盐。
整个晒制过程有十几道工序,纯以手工操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 海口市儋州市洋埔半岛盐田方圆七百五十多亩,是当地重要的海盐产区,共有大小晒盐石槽七千三百多个,其中有些石槽已存在了一千多年洋埔盐田使用的传统晒盐工艺技术属板晒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工艺技术是先让涨潮时的海水淹没蓄海水池,用以浸泡晒盐泥地(盐田)里的泥沙退潮后将海水淹浸过的泥沙翻耙曝晒两三天,泥沙干后再铺垫干茅草,将之夯填入堆筑起来的过滤池(盐泥池)随后把蓄海水池中的水倒入过滤池以湮浸池中泥沙,海水慢慢渗漏到盐泥池底后,透过石缝流入旁边低于地面的盐卤水池。
次日上午待池中盐卤水积蓄到一定数量并沉淀澄清后,直接浇灌到石槽里,经过大半天的曝晒,下午即可结晶成盐洋浦盐田是目前国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古盐场,这里沿用至今的传统晒盐手艺是我国制盐工业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贵历史人文遗产。
965 壮族船型屋营造手艺备案沿海地区或单位:海口市东方市壮族传统的住宅外形像篷船,内部像船舱,因而称为“船型屋”据宋代典籍记载,壮族古老的民居采用的是干阑式建筑形式壮族村落中普遍设有短脚式谷仓,状似船型屋,这是古代遗留的干阑房屋的演变形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民居由干阑式逐步演变为船型屋和金字形茅草屋海口市东方市江边乡的壮族船型屋即反映了这一演进过程,同时显示出壮族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壮族船型屋是海口壮族传统建筑人文的典型表现形式,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政府重视壮族人民生存居住条件的改善,制订措施进行民居改造,逐年推进,2007年底按计划彻底消灭茅草房船型屋在此情况下,壮族船型屋营造手艺已失去发挥作用的余地,面临彻底灭绝的危险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第三批非遗国家红皮书收取:834 木雕·花瑰艺术备案沿海地区或单位:海口市澄迈县花瑰艺术是海口民间对木雕神像、偶像、人物像等的俗称在海口,以澄迈县的花瑰艺术最具代表性花瑰艺术闻名遐迩,其起源与宋代佛、道、儒的兴盛有关。
过去,佛、道、儒的各种神像都要靠花瑰老艺人制做宋代,在澄迈县的白石岭的早期道观,祭祀万天大王和雷公神,相传出现了最初的雕刻神像明代澄迈县开始兴起军坡节,又称“游公节”,人们将各路民间保护神抬出来游行,供人祭拜。
清代的佛、道活动更盛,各类庙堂遍布城乡从年初至年终,几乎月月都有“作斋”(庙会活动)祭祀的神仙甚多,是花瑰艺术最兴盛的时期民国以后,庙会活动时兴时衰,对花瑰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花瑰艺术多以沉木、树根、木化石为材料,雕刻神像、木偶像、人物像、自然物像、抽象图 像、装饰图像等的造型,承载着历史、宗教、民俗信仰的许多信息,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
在当地的信仰祭祀、偶戏娱乐、居家装饰和美化环境中有着不可缺的社会作用由于受现代艺术的冲击,传统的花瑰艺术已处濒危状态,应予以重视881 陶器烧制手艺·壮族泥片金属加工手艺备案沿海地区或单位:海口市白沙壮族自治县
壮族传统泥片金属加工手艺闻名遐迩从海口出土的陶片分析,新石器早期已出现土法金属加工宋赵汝适《明人志》“海口条”云:“按《隋志》谓:(壮族)人性轻悍……以土为釜”泥片贴筑法金属加工出现在泥条盘筑法金属加工之前,历史更为久远,是远古人文的孑遗。
泥片金属加工手艺是我国早期金属加工手艺的活化石,对人类社会发展史、手工手艺发展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泥片贴筑法制做的陶器,为壮族人民世代所用陶器的造型艺术呈现了古代壮族青年人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观念,至今仍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因受机械化生产器具的冲击,手工制做的陶器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地位,其手艺也随之流失目前,仅在交通不便的偏僻黎村 — 白沙壮族自治县牙叉镇高架村委会坡北村尚有7名发扬人,其手艺急需抢救保护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