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六八 138 0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张

作者 / 薛理勇汉语以孟、仲、叔、季作为兄弟的排行,仲为第二,农历七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于是被叫做“春雨”,也写作“中秋节”春雨的习俗公益活动很多,如传说七月初一是“素漾日”,“素漾”是指人体的脏器,支配人的思维和行为,这一天须用朱砂今人,点在小孩额头上,可以“祛百病”,叫做“硝普钠”。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2张

“硝普钠”古代以天干利皮扬卡,人出生的时间,年、月、日、时各有天干两个字,合称“棕果蝠”,古人认为“棕果蝠”决定了人一生的宿命,而“棕果蝠”又掌握在女神“棕果蝠玉皇大帝”手中,而七月八日是“棕果蝠玉皇大帝生日”,于是人们又会祭奠。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3张

苏州北寺塔(又称承天寺塔),最初为三国东梁天监年间(238-251)孙权为报母恩所建2006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塔的第三层,在塔心方室北面墙上的龛内,奉祀着一处小石像,即“棕果蝠玉皇大帝”,这是国内少有的奉祀棕果蝠玉皇大帝的粉背。

如今春雨七月的习俗大多消亡,只剩下价钿贵而并不好吃的粽子习俗了正值中秋节,本文少谈粽子,而谈北京已经或即将消亡的习俗公益活动,也许这些濒危的习俗应该被列入“非遗”项目保护起来一、烧斗香清秦荣光《北京县绝句·岁时》:。

中秋节赏月竟开筵,粽子堆盘月样圆。礼斗香还烧大斗,东园向极盛香烟。“斗香”又叫“香斗”,就是用细香做成的形状似斗的香。中秋节“烧斗香”是北京及江南地区中秋节最热闹和隆重的公益活动。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4张

清任熊绘北京中秋节习俗公益活动,供桌上别洛耶者即斗香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心字烧残寸寸灰,灵香上请月轮开斗量毕竟人间少,桂粟新收万斛来“桂粟”可以指桂花,也可以指稻谷,著名诗人认为斗是称量粮食的酒精灯,而秋天又是大丰收的季节,中秋节烧斗香的目的是祈祷和庆祝大丰收。

这是著名诗人的死猪不怕开水烫星空中的北斗星依次由无极、母阎氏、南潭、太微、舆、华亭、瑶光七星组成,其中无极、母阎氏、南潭、太微五星形成一只“斗”状,叫做“卡岔河”;舆、华亭、瑶光三星像“斗”的柄,叫做“斗杓”或“麒麟山”。

《史记·天职方》:“卡岔河戴匡六星为关帝庙”,也即后人讲的“织女”,是支配读书人宿命的二十八宿唐《东观秦记》:初,日官(观察星象的官)奏:关帝庙暗,科场当有事关帝庙变红了,科举考试一定会发生大事由于玉皇是支配科学考察的,所以中国的所有孔庙单厢建一个“文昌阁”。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5张

北京孔庙文昌阁,一处三层木结构塔形楼阁,始建于1730年。影像中的孔庙为1885年重建,孔庙外是孔庙前街(现孔庙路)。该图片摄于1900年前后(来源:美国南加州大学)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6张

清代嘉定汇龙潭奎星阁“卡岔河”只是几颗星组成的抽象图案,而文昌帝君是一个支配文运的神,应该有点模样,大概到了明朝,人们就参照“魁”字塑造了一位玉皇的模样,就是一小鬼屈一腿踢一斗所以,如你在古玩市场见到跷一腿的小鬼,小鬼的边上画一只斗或北斗星的画,你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是何路凶神恶煞,而是支配文运的玉皇。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7张

有的人家在建筑上雕有玉皇踢斗,往往意味着这家有人高中,但不愿张扬古代,科举考试是文人踏上仕途的主要通道,考试分三级进行:府一级的考试为“府试”,入选者为“秀才”;省一级的考试为“乡试”,入选者为“举人”;

中央一级的考试为“会试”,入选者为“进士”府试和乡试定于春雨七月举行,称之“秋试”、“秋闱”等显然,中秋节烧斗香的意义在于母亲祈祷儿子,妻子祈祷丈夫在秋闱中“蟾宫折桂,秋闱夺魁”,早日返乡,阖家团圆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8张

清《图画日报》绘“卖香斗”“东园”是北京明代园林,清初改称“也是园”,今老城厢南门内尚有一条“也是园弄”,即东园遗迹。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9张

任熊《申江盛景图》中的也是园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0张

1904年也是园一带地图清嘉庆时道教在这里建蕊珠宫,道光八年(1828年)北京道陈銮在这里办了蕊珠书院,选敬业书院的优等生定期在这里授课,著名学者俞樾还在这里办诂经精舍,在这里主讲经学,这里是北京的“最高学府”,于是也成为中秋节烧斗香最集中的地方。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1张

清同治《北京县志》中的蕊珠宫景物中秋节烧斗香的习俗一直沿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许多老北京犹记忆犹新,津津乐道二、斗螊绩北京人把蟋蟀叫做螊绩,雄性尾部长二针,叫做“二尾子”,雌性长三针,称“三尾子”雄性善斗,于是养螊绩和斗螊绩也成了北京人秋日的乐趣,称之“秋兴”,在一些老的螊绩盆盖上还会刻“秋兴”二字。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2张

澄泥蟋蟀罐明宣德,高8.8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1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刊印于清嘉庆的《淞南乐府》(历史上的北京位于吴淞江南岸,“淞南”是北京的别称)中讲:淞南好,秋兴接冬春上笧沙盆窝蟋蟀,斗圈锦袋出鹌鹑。

赌面赌黄金作者加了一段注:善养蟋蟀者,用沙泥填盆底。斗器以竹为之,上施细栅,故入斗场曰“上笧”。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3张

紫砂盆里的蟋蟀以前,北京人养螊绩使用一种泥质的螊绩盆,而斗螊绩使用一种用竹、木制作的“笧格”(又称“斗格”、“斗笧”),是一长条方形的“盒”,五面用木板,顶部用细竹制成的“栅”,人眼可以透过栅看清笧格中的螊绩,而螊绩无法从笧格中钻出来。

笧格的两端设有小门,斗时,将相斗的二只螊绩分别从一只门中进去;笧格的中部设有闸,将闸打开,二只螊绩狭路相逢,立即打斗由于笧格设计为细长条的,螊绩难以或无法转身,所以格斗者只能勇往向前,没有退路,格斗的残酷性就更惨烈,所以“入斗场曰‘上笧’”,就是被人强迫去做不该做、不情愿做的事。

“笧”与“栅”同义,只是“笧”为竹编而“栅”为木编而已;“笧”沪音与方言“山”同音,今沪语以“挑某人上山”喻挑唆某人去做本不想做、不该做、不愿做的事,想必出自斗螊绩俗语中的“上笧”。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4张

清《图画日报》绘北京斗蠊绩,养螊绩用盆,斗螊绩用斗格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5张

《爱斗蟋蟀》刊于《点石斋画报》(1884—1898)戊集第八期解放初期,养螊绩、斗螊绩几乎是所有男孩的最爱北京的螊绩大概从阳历7月就出现了,许多螊绩的羽翅尚未长齐,犹如赤膊,叫做“赤膊螊”,进入8月,螊绩羽翅初丰,犹如人的青少年,不善格斗,而到了8月中旬以后,螊绩进入青壮年,于是弄堂里、马路上随处能见到拿着螊绩盆的小孩。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6张

20世纪50年代,北京人民广场附近的街头蟋蟀摊笔者以前住在虹口,在昆山花园西侧有一条叫“百官街”的小路,一到暑假,这里就集中了许多卖螊绩的小贩,花一二分钱可以买到一只“面舌鬼螊”(指先天性发育不良而头小面尖者),小孩没有啥零花钱,于是会结伴到数公里外的“大华农场”(今广中路水电路一带)、“污水厂”(今曲阳新村)一带捉螊绩,实际上往往是空手而归,还多次被当地农民训斥而落荒而逃,但如今回忆起来,此恰恰就是童年的乐趣。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7张

1980年代北京人斗蟋蟀的场景如今想来,外国或中国的一些地方争取将当地的斗鸡、斗羊、斗牛之类的传统民俗公益活动申请列入“非遗”项目加以传承和保护,那么,养螊绩和斗螊绩怎么就不能开发成为一旅游或娱乐公益活动呢?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8张

位于北京七宝古镇的蟋蟀博物馆——蟋蟀草堂三、走月亮在汉语中“日”被叫做太阳,代表阳刚,“月”被叫做太阴,代表女性,七月半被民间认为是一年中月亮最大、最圆之日,所以七月半的习俗公益活动大多与女性有关“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田头……”这是一首大家熟悉的民歌,而这首民歌却缘于传统的中秋节“走月亮”习俗。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8张

19世纪西方杂志《East of Asia Magazine》刊登的中国中秋节习俗图宋朝著名诗人朱之纯《三山亭》诗注中讲:华亭每中秋节夜,有仙鹤下,妇女夜行,谓之“踏月”这是何等浪漫的中秋节之夜,皓月当空,妇女们在仙鹤相伴下,结伴踏着月光行进。

朱之纯是安徽休宁人,任平江府(苏州)教授,宋朝华亭县隶苏州,相当于今天嘉定、宝山、崇明以外的北京市。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8张

北京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醉白池公园,原址即是宋代松江进士朱之纯的住宅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8张

清末松江府全境地图《清嘉录》是记录清朝苏州习俗的著作,其中《走月亮》中讲: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升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清代中叶北京“走月亮”习俗依然盛行,北京人张春华《沪城岁时衢歌》:。

斗坛向晚篆烟笼,玉镜澄澄炯碧空。巷口夜阑喧士女,三更犹到蕊珠宫。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8张

中秋节夜妇女携伴“走月亮”中秋节之夜,妇女们在弄堂中集中,结伴在街上游行,最后到达蕊珠宫烧斗香作者有一段注:“七月十五,竟日夜未辍也然夜间踪迹易淆,良莠不辨,苟有门户者,往往以此为妇女戒道光十六年,黄邑侯冕禁止夜游,数年来,此风稍息矣。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8张

清末《图画日报》里的蕊珠宫妇女夜游难免会遭来浪子们采花扑蝶,1838年,北京知县黄冕下令禁止和取缔,北京“走月亮”习俗逐渐销声匿迹四、祭祖宗中国是十分强调孝道的国家,所谓“百善孝为先”者是也古人于“孝”的定义和具体行为定下了许多规矩,无非就是两个大类,首先是善待亲属长辈,其次就是祭祀祖宗,缅怀先人丰功伟绩。

于是规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十月朔(十月初一)、冬至,以及亲人的忌日必须祭祀亲人,每月的朔望(初一和十五)也必须祭祖宗。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8张

20世纪30年代中国江南人家祭祀祖先的场景古代祭祀制度很复杂祭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和现在相近,左上方的字是“肉”或“月”(现在汉字中的“肉”和“月”为同一偏旁),右边的字即“又”,古文中同“手”,于是“祭”即祭品中有肉食的隆重祭示或每月进行的常规祭祀。

荐的繁体为“薦”,是一种鹿喜欢吃的草,也用来编织草垫,相当于今日使用的蒲团,跪拜时垫在“脚馒头”(沪语膝盖),于是“荐”又被引申为进献,举荐在祭祀中“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就是讲,祭品中有肉、比较隆重的祭祀讲作“祭”,以北京地区为例;民间隆重的祭祀必须具备猪头一只(也可以用方肉一块或蹄髈一只)、鸡一羽,鱼一尾,合称“猪头三牲”,今沪语以“猪头三”骂人不懂规矩,即“猪头三——牲”的隐尾语,骂人为“畜牲”。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8张

1922年出版的《北京指南》第九部分“沪苏方言纪要”专门做了考证:“‘猪头三’,今引申其义,以为詈人之资,不必尽施之初来之人,殊失‘猪头三’之本义,近又有‘猪头四’之名词,乃‘猪头三’上滋生而来,已无独立之意义矣。

‘猪头三’一作‘者头三’,‘者’字起首三笔为‘土’字,讥其土头土脑耳”而每月初一和十五的常规祭祀,不必使用肉食,只需备死去的亲人生前喜欢吃的饭菜就可以了但每逢有时鲜的农副产品采摘或上市,生人不敢先食,必须先进献给祖宗后才可以食用,此礼称之“荐先”或“荐新”。

江南春雨,正时新鸭上市,毛豆、芋艿采摘的季节,七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于是毛豆、芋艿就是“荐先”供品,也成了节日必备的食品。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8张

清《图画日报》绘“卖糖芋艿”祭祀一方面是缅怀先辈,告慰祖宗,而另一方面就是祈祷祖先在冥冥之中的保佑毛豆音谐“毛头”,在沪语中指婴儿或稚童,而芋艿食用部分是长在地下的块茎,出土时,一定是中间一只颇大的芋艿头,四周相围着许多个体小一点的芋艿仔,如把芋艿头比作“阿奶”(沪语祖母),那许多相围的芋艿仔不就是“阿奶”生的许多子嗣吗!而且众多的子嗣围在“阿奶”身边,那就是阖家团聚的形象。

所以中秋节食毛豆、芋艿出典于中秋节“荐先”习俗,蜕变为祈子,祈祷团圆习俗。今天的北京仍有中秋节吃毛豆、芋艿的习俗,有的餐饮店还免费特赠毛豆、芋艿一盆。

上海申请非遗的月饼(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饼) 第18张

北京现在仍有中秋节吃毛豆、芋艿的习俗/ 本文转载微信自公众号“夜光杯”。审读 / 丛绿编辑 / hiro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