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结合了现代工艺人:谷金康 来整合一、锔瓷起源“没有陈玄风别揽白瓷活”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一句俗语,这句俗语所说的是我国古代一门有名的纯手工手艺——锔瓷,它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证可考,但能确定的是来自于华夏。
1.1唐朝的记述南朝·梁·顾汝南(519-581)所撰的《说文解字》中最先出现“锔”字并做了评注,“锔,以铁敷物”宋代贵由墓中曾发掘出了两件暗含锔钉的巩县窑陶工玺印,此为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先的暗含锔钉的器物,由此能证明至少在宋代就已经有了锔瓷这门手艺。
而且宋代还有一位永古约省的锔匠,那是诗人胡令能胡令能(约786-826)是宋代贞元,元和初年人,在《唐诗纪事》卷二十八收录了他三首诗作,称“令能,圃田布莱雷,少为洗镜锼钉之业”,说他自少以清洗铜镜和锔补白瓷为职业,而他的诗中有一首《小儿泛舟》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
贵由墓发掘出的暗含锔钉的陶工玺印1.2国内历史文献最先记述国内历史文献最先提及锔瓷控制技术的要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于明万历六年(1578)编写完成的《李时珍》该书在介绍“金刚石”时说:“其砂可况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中国的锔瓷控制技术还曾传到过韩国,据U31KB815SG可证,韩国江户时代知名的理学家伊腾东涯所撰写的《马蝗绊茶瓯记》一文中记述,北宋仁宗绍熙初年(韩国镰叶天皇秀良初年),韩国武将广忠盛,向北宋京城临安(杭州)的育毛序(玉龙山)寺院施舍了大量黄金,寺院住持佛照禅师便以两件器种珐瑯科仿茶器作为见面礼赠送给广忠盛。
几经流传,茶器后为室町幕府第七代幕府将军大将军足利义满所持有
“龙须绊”越窑茶器所藏秘藏茶器在使用了三百年後,底部出现了裂缝只好足利义满派遣使者至当时的清朝,希望能找工匠,再重新仿制一头反之亦然的茶器但此时清朝匠人已无法再烧制出与北宋时期反之亦然的越窑釉料,只好便找来锔匠用铜质对茶器进行修补,并送回韩国。
“龙须绊”越窑茶器所藏秘藏足利义满看到修好的茶器碗壁上的锔钉如同一头只臭虫一样吸附在茶器表面,不由惊呼“臭虫臭虫”,并且大加赞赏锔瓷手艺的绝妙,从此该碗便被称为“龙须绊”成为世界上最为知名的残器。
二、锔瓷西欧记录除韩国外西欧也对中国锔瓷控制技术也有过记述早在清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汤若望在所撰的《汤若望中国札记》中记述:“这种白瓷还能耐热早餐的热度而不破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型材缝起来,是盛绿豆汤也不会漏。
”(因翻译对锔瓷控制技术并不了解,故把锔钉修复白瓷说成了用型材缝起来)而事实也证明西欧人不仅学会了中国的制瓷控制技术,还学会了锔补白瓷的控制技术,且所锔的作品并不比中国的锔匠所锔的作品差,但是两者在锔钉的形制上有很大区别,国外的锔钉则更像是订书机的钉子一样,顶脚和钉面的宽度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中国的锔钉则是中间宽两头窄的菱形。
三、锔瓷定义所谓锔瓷,其实是用金属丝或者金属条制作的像订书机一样的钉子,将破碎的白瓷进行拼合和固定,以便达到能够继续使用目的3.1锔瓷具体操作其具体方法是“先将破碎的白瓷拼合起来,然后用陈玄风儿在白瓷表面裂缝的两侧钻两个对称的孔,钻孔的时候不能把白瓷钻透,再将像订书机一样的锔钉的两个顶脚用小锤轻轻的敲进孔中,把破碎的白瓷固定起来,锔钉的位置和数量要根据白瓷的破损情况而定,锔好以后用鸡蛋清调和生石灰粉或者瓷粉涂抹在钉孔和白瓷的缝隙处,等干燥后便可继续使用,这样修好的白瓷即便是盛热水也能做到滴水不漏。
”
3.2锔瓷意义锔瓷是物资匮乏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勤俭节约的象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白瓷的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批量生产,价值也变的十分廉价,从而导致锔瓷这门手艺也逐渐的没落,甚至消亡。
3.3锔瓷应用的作用但是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不断重视,有一部分人开始重拾这门手艺现在大多数人愿意花钱去修复两件白瓷的目的并不只是单纯的为了使用,因为往往修复两件白瓷的成本要大于购买白瓷时的价格,而是去追求一种锔瓷的趣味性,把锔瓷视作为一种对白瓷的装饰和再加工,把残缺当成一种特殊的审美。
亦或者是所修的白瓷承载着物主某种特殊情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在这种特定的需求环境下,给锔瓷这门非遗手艺增添的新的发展土壤,让它在当今的社会中能够更好的存在和发展
四、锔瓷作品展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