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六八 235 0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1张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张

请大家记住一个数字136.1赫兹,这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产生的振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球生命的同频共振也正是古印度灵修者在冥想时发现人与宇宙产生的和谐之音-OM的音频在物理科学上的共振常指和谐共鸣和优质的能量之源。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3张

爱是生存的能量,地球上的生命必须先和他的根源及即我们的地球和宇宙产生深度亲密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才能稳定和谐的生存,这就是爱的源泉今天让我们尝试通过古琴这个千年图腾来找寻祖先传递给我们的爱的能量前 言在古老中国,琴棋书画的琴之所以为四艺之首,是因为它的充分体现了中国修炼文化为核心的自然生存哲学。

单从弹奏来讲,通过手指拨动琴弦产生的声波能量来不断调节身体与宇宙的共振频率从而顺四时、序五行,调阴阳达到敬天知命,重德行善,清幽平淡方能平安吉祥远远超出了技术乃至艺术的娴熟和感知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4张

万物寻源,如果要深入的对于一个事或物的理解,必须先解构它,如同诗歌拆散为文字和音节,绘画分解为形状和色彩今天让我们尝试从古琴看的见的形状、摸得着的材质听得到的音韵、声律及身在无处不在的琴学来接受古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生命的传承。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5张

第一部分:型制古人云:“神农氏继庖牺而王天下,上观法乎天,下取法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削梧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桓谭《新论》)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6张

“远取诸物”,是指琴的制作符合自然之数,并多用自然界的事物为其部件命名,如岳山、龙池、凤沼、雁足、天柱、地柱等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宽六寸,象征六合,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13个徽,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与4年一次的闰月,上圆象天,下方法地。

前广而后狭,象尊卑有差也龙池长八寸,以通八风;凤沼长四寸,以合四气在一张琴上,我们就能够看到整个的宇宙自然,感受到胸襟的博大和意境的阔大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7张

“近取诸身”,是指它的造型是以我们的人体为蓝本一张琴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体,有额,有颈,有项,有肩,有身,有腰,有尾,徽代表穴位琴弦代表经脉而且它的各个部分又恰恰是用身体来命名,如琴头、琴额、琴颈、琴项、琴肩、琴腰、焦尾、舌穴、弦眼等古琴仿生含义。

可见,琴的造型原则是对人体美的模仿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8张

这是距今700多年南宋田芝翁的《太古遗音》是我国最早载有古琴样式的古籍明初袁均哲根据《太古遗音》所编的《太音大全集》中已收录历代不同琴式38种明代的《风宣玄品》、《文会堂琴谱》、《古音正宗》等书,所录琴式增加至40余种。

清初《五知斋琴谱》则达50余种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9张

这个是我们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的新琴型在形式的背后有更多本质的形式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古琴型式虽多,但只是在项部和腰部向内弯曲上有所不同下面让我们尝试找回古琴的最原始的形状解密我们对它的身心的感悟和链接。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10张

这是距今一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石头斧。它标志着人类自立行走后手的解放,手握这片石头可以想象从打制时代的粗糙实用到磨制时代的精致耐用,我们的祖先历经几十万年情感抚摸。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11张

这个是祭祀盟誓的祭器玉圭,这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所用的朝板,从简单的遵从自然到敬天爱人规矩制度的沿袭这种造型一直伴随着我们到现在这是最简单的古琴造型-混沌式其造型古朴圆润,取天地混沌初开之意,无始无终、周而复始,绵绵不绝。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12张

个不同声韵的混沌式主题系列《周易·系辞上》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石器到陶器再到铁器从材质到形状的每一次演变都给人类的感知带来了兴奋同时又对就旧的材料和形状留下了难以割舍的情感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在这个宇宙空间里留给我们的记忆中除了天圆地方的情节外是否还留存着这个挥之不去的记忆深处的形状和感知。

第二部分:音韵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这是最早出土的古琴实物和今天的古琴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左边琴面高低不平,左手无法弹按音,没有徽位无法弹泛音,还记得后羿射日神话故事中的那张沟通天地的弓吗?太阳不一定能射到,但弓的响声是会震动天地的。

或许可以解释古琴最早的功用是与天地沟通的神器之用这是音乐的“乐”字,繁体的写法是:“樂”,木上裹丝这正是我们千年延续的古琴构造而医药的“药”字,其过去的写法是:“藥”可以想象在百草去疾前运用古琴琴体弦徽位通过声音共振在身体 经脉 穴位的疗效价值。

古琴的发音根据弹法不同可以可分为三大类分别与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相配。即:泛音、散音、按音。古人比之三才,认为散音嘹亮象地,泛音清脆象天,按音浑厚象人。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13张

散音象征大地,特点是深沉浑厚,成为琴音雄健的根基,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所谓散音,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14张

泛音如天所谓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琴所弹出的泛音,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约可弹出泛音119个泛音之多,泛音应用之频繁,也是琴的一大特点。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15张

按音如人。所谓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按音的特点是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故按音象征人。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16张

历代以来在对古琴乐器本身音声质量的演辨、识别和评定上,往往出现一些反常的错位如:有些极其适合操那种清、微、淡、远声型的上乘极品,往往被那种喧嚣、浮躁的劣制琴音所取代现时琴坛,亦往往有忽略古琴音声层次丰富,而一味以音量大小,音声共鸣直白为重要标准去评定古琴优优劣的错误定位现象。

可以这样说:如果就直观音量大小而言,古琴与中外绝大多数的弦乐器所不能比拟;反之,如果就音声的丰富(九德四芳,二十四况),散、泛、按音的特殊发挥施展,不同律制,不同虚、实音韵质地交相使用的优势而言,又是中外绝大多数弦乐器所不能与之相比拟的。

第三部分:声律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国家、朝廷(政府)就要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人们务农。

《千字文》中“闰馀成岁,律吕调阳”高度总结了中国古典音乐音律的自然生命价值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17张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为宫(gōng )商(shāng )角(jué)徵(zhǐ)羽(yǔ)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即宫等于1(Do),商等于2(Re),角等于3(Mi),徵等于5(Sol),羽等于6(La),亦称作五音。

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古琴上一弦属土为宫声沉重而尊贵代表君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18张

二弦属金为商能决断代表臣三弦属木为角象征为民四弦属火为徵火为之事五弦属水为羽能聚集清物故曰为之物六弦文声主少宫乃文王之所加也,文星柔以应刚七弦武声主少商,武星刚以应柔,乃武王之所加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19张

有音必有律,相传黄帝时代的乐官伶伦,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匀称不同长度的十二根竹管埋在西北的阴山下,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用它来候地气,时刻观察地下的阴阳二气的变化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

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伶伦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0张

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古乐》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有详细的记载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

六律的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再深入下去讨论就要看《汉书·律历制》,就不是我们在这里三言五语能说明白的了,这种协调方法被称为“律吕调阳”第四部分:材质这是中国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从自然美学的角度带领我们从材质感受到万物的脉动和温暖。

材质对古琴的音色起着关键的作用自古斫琴,必重良材,如《斫匠秘诀》引雷氏之语:“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可见其对选用良材的重视程度木材、大漆、鹿角霜是我们一直坚守的传统古琴主要材料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1张

木材是由许多管状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均有细胞腔和细胞壁,细胞腔中空,周围是木质化的纤维物质构成的壁层,使木材结构呈蜂窝状,具有较高的声音透过性,易于传播声音木材的纹理走向,材质疏密,年轮宽度等其声学品质常数与木材的传声速度的平方根成正比,与材料的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所以,古琴的共鸣箱时往往采用上下两种共振木材合成自古斫琴选材,有阴阳之说,琴面与琴底,都是以分别属阳与属阴的两种木材斫制而成桐木属阳,置于上,斫成琴面梓木属阴,置于下,斫成琴底桐木松软,制作琴面能使琴的音色更美。

而梓木坚硬,制作琴底能使琴坚牢不易变形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这两种共振木材的物理性能是符合现代科学道理的,也符合古人用材讲究的刚、柔、虚、实、阴、阳。与木材的声学品质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它的声辐射品质常数、声阻抗、声衰减系数等等。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自伏羲削桐为琴后古人曾试用过青桐、泡桐、松木、槐木、柳木等制面板,用枫、黄花松、金丝楠、椿、黄花梨、红木、松、柏、樟等木材来制琴背,唐代著名制琴家族雷氏开始用杉木制古琴后,各代均多以杉木制琴这一方面是因为杉木和梓木在中国生长普遍,声音效果相对其它木材对制作工艺的要求较简单朱慧鹏在《斫琴法式·选材篇》中也谈到“从发音的原理上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材质制成的琴都能发音,而且有着不同的音韵。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王世襄在其《中国古代漆器》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漆艺的高境界在古琴上有突出表现天然生漆的漆面有着美丽耐久的光泽,传世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古琴,不乏艺术价值极高的的艺术品天然生漆,又名大漆、国漆,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天然液汁。

中国是世界上产漆被最多、用漆最多的国家,漆具有悠久的历史 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八千年前的 “漆弓”认为是漆之源由于天然生漆具有防腐蚀、防渗透、防潮、防霉、耐酸等性能,漆膜具有硬度强、耐磨的特点,古琴从一诞生就髹以天然生漆,可以保持木材的稳定性,使琴音持久不变。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为保护琴面及抑制琴体发音,上漆胎工作成为製琴最重要的一环漆灰是鹿角霜和生漆的混合物具有硬度高、附着力强,传音效果好的特证目前还没有任何合成漆能取代它的功能唐代以后有一种加入各类宝石灰顾名思义叫八宝灰,多认为是追求外表华美琴器的贵重,后发现不同硬度的宝石颗粒会影响传音的音效,体现出古人的高雅精妙、自然轻微的艺术情趣。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历史总是相似的,因为文化断层今人盲目崇古非今的风气仍盛自古做琴木材用老料,不仅仅是因为木材干燥问题,主要是因为老木材的纤维素中各种元素的物理和化学变历经百年后较稳定较小的影响了古琴声学品质的变化古人对材料运用的智慧和经典急需继承研习,但不可盲目守旧。

和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的认识一样,这种研究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漫长的过程第五部分:斫琴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术精品,其文化渊源可溯至上古伏羲造琴古琴制作工艺从开始时的粗放到日臻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是中国东晋时代画家顾恺之的《斫琴图》从该图分析,魏晋时期琴的制作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规范如魏晋时期嵇康《琴赋》中对斫琴材质的精彩描述。

唐代皇族斫琴家李勉的《琴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斫琴技艺北宋石汝历的《碧落子斫琴法》较早地总结、记载了斫琴中底、面琴板的厚薄比例所产生的不同的音声效果南宋田紫芝的《太古遗音》及《琴苑要录》等后世琴书中都有着不同程度对斫琴材料及相关流程制度的详细记载。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由于古琴以右手弹弦取音,左手按弦产生虚音相互作用的特殊技法形式,将声音从高低到长度进行了多维度的空间及时间的声韵塑造这实音与些虚音如何均匀平衡相称,散、按、泛音之间怎能纯净明亮相互清晰又合吻的穿插迎趾,琴体与琴面的振动如何和谐共鸣匀称平衡。

这些特殊的音声要求提供必须的物理前提?这就给斫琴提出了特殊的制作要求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古琴的制作有一个专用词叫斫琴,“斫”字是用刀、斧砍的意思琴为至清之物,不可以落于俗古琴之斫制,自古以来,就不被当作是一般乐器技匠的工作,谓之“文人琴”,也就是说古琴是文人倾注了有别于普通匠人的情感从一块木料开始(槽腹,灰胎,砂光,髹漆,精磨)这张弓将贯穿始终来判断声音在各个步骤中的音高,音长,均衡程度及余韵长短等特征,从而为下一步提供工艺标准,这种与生命共鸣的谦卑与倾听,正是现代工业化量产无法达到的一份细腻与厚重韵味的核心。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选材斫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发音与共振的结合、弦长与弦路及高度的勾股比例,然而其设计的高低、长短、宽窄,材料的质地乃至设计的方法以及与琴底面的厚薄,材质的软硬,槽腹中空的大小,均有着极为严格、微妙的相克相生的比例关系。

比例一旦失调,非但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导致事与愿违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声音是否沉静,木质是否棉柔,年轮是否均匀,颜色是否纯净,你必须静下来与它交流,琴音乐心而非仅仅乐耳,每一块木板都是有思想与智慧的生命,斫琴与其说是沿袭一种古老的技艺,不如说是一种生命的领悟槽腹古琴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箱发音,共鸣箱制作区别诸多乐器由木板胶合而成,而是直接用一块整木掏空而成,这个过程叫槽腹。

我们从解剖图中可以看到古人在首尾留有连接底板的“天地柱”,对应龙池凤沼处留有声音回转聚韵的“纳音”槽腹的深浅,中空剜留的大小,多一刀少一刀都影响,到古琴的独有的音色中那份的深厚、结实,古朴、苍茫的神韵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潜心思考,槽腹中项实、声池、纳音、韵沼等凸凹不齐,欹曲不平的“不规则”,槽腹后的箱壁厚而粗糙,千百年来历代睿智琴家通过操弄、斫琴这两种实践的相互启迪、相互作用、充分领悟到岳山、池、沼、音柱、项实等部位的材料性质,造型尺寸比例之间,均存在着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的显著作用。

从而总结建立了“槽腹制度”从而达到的自然完善法则如《琴苑要录》所载《斫琴秘诀》“谁是倚山路,江深海亦深,洞中多曲岸,此处值千金”“山根深处太无端,舟更弦高下指难,徽外相应无别韵,横纹龙怕岳池边” 漆胎纸寿千年,琴传万世,延用千百年织制历史的苎麻包裹在琴面上,防止上下琴板的开裂同时使木胎共振音的平衡与缓冲以及传导给漆胎的递进与同振同步。

再用天然鹿角和矿物质朱砂、珍珠、乳香等与大漆结合,附着在松软的木料琴体表面上形成古琴特有的漆胎,这种厚漆层坚涩、耐磨又因有鹿角有纳米孔隙,产生声音共振和透逸首先由利于保护琴体,其次对松软琴面不利于纯净、清晰按音的缺点和不足也给予了理想的补救,有利于纯净、清晰的取音按弦。

使琴面音声能有效地达到那种既松透又溜健,既苍劲又圆坚,既宏透又清润……的理想效果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光如水,岁月如梭,打磨,再灰胎,再打磨,再灰胎,再打磨……整个琴体灰胎要磨得表面平整,耗去多达一年的时间打磨,修补也是一个让自己长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与金木水火土等不同属性物质对话的过程,这是斫琴中很耗时的工序,厚薄完全靠手上的感觉,最终使得古琴弦路平整,使古琴的声音变得内敛和含蓄。

古代文人要修身养性,用之在人测之在心,文人琴的试音历经百次贯穿整个斫琴始终,这也是调整琴音的关键步骤从粗灰开始到精灰修补要十几遍,直到声音与灰胎层达到相当均衡(完美),之后随着长期使用的振动和木质的疏松,往往使琴音变得更为苍松透润,这是古琴历史感与苍古美的最重要的听觉特征。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髹漆大漆具有中华文化的精神质感,材质承托了技艺的思考,技艺对材质充满敬意早在八千年前我国就使用大漆,它的坚润和内敛如同玉质,贯穿我们的文明和历史,但是制作和加工工艺复杂又极其容易过敏,终被我们这个快生活时代所遗弃,所以今天来讲手艺的传承更多的是心理的坚守和态度的传承。

经千年手指的操弄、磨砺而其琴面仍然完好无损的事实,有力的说明,在古琴斫制的髹漆、施材配料中,非这种天然的生漆莫属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斫琴对于古琴文化从早期的古朴,直到发展到后来的博大精微这一整个的全过程,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声韵及古琴神韵的不同要求这也就是身处其中的历代文人弹琴与斫琴技术与艺术互为结合,互为优化后“体用相须”,“知行合一”的前提,不同的操弄标准、不同的音声品味、不同的材料特质要求采取不同的斫琴方案这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工匠气质与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底蕴。

第六部分:琴学与学琴在中国乐器中只有一种乐器被称得上为学科,那就是古琴我们称之为琴学,琴学与我们当下流行的学琴意思大有不同,学琴是指通过学习古琴的弹奏技法来演奏古琴曲只是古琴作为乐器的功能之一而琴学是中国传统文人身心谱写出的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律学、谱式学、音乐史学、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多层次、多色调,博大精微的渊深内涵的文化结晶。

其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对比现代三大音乐教学法其核心也正是如此(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

”)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这也就是当今很多人怀着听到古琴音韵的那份感动与情怀来到琴的世界后有无奈的带着对技法复杂和困顿而去的原因了 中国琴学是一种通向人本的、寻找最初的、原始的、容纳着我们这个民族共有的文化特征,哲理心态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推动一件事,将古琴从单一的器乐表演中抽离出来,让自己在声音的引导下发现自己的美,从手的舞动到身体的舞动,从耳朵的听觉到眼鼻舌口身的感知。

你的样子——找寻真实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普及讲稿)(徐海琴资料) 第22张

用右脑的情感带动心灵去触碰生命的声音,这也是我们推出的古琴第一课,因为我们对古琴的认知和学习不能在停留在古琴表演技法上了,让我们继承和古人对琴乃至琴道的理解,聆听生命的声音。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