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六八 194 0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1张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2张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3张

图为今天出版的解放日报首席专版你很可能知道姜太公钓鱼你可能知道严子陵钓鱼你很可能不知道船子和尚钓鱼如果说姜太公在渭水钓的是入世,严子陵在富春江钓的是出世,那么,船子和尚这位唐代高僧,在上海朱泾“日泛小舟”,垂钓渡人,钓的是“渡世”。

他用的也是直钩一1989年10月15日,程十发画的一幅《钓鱼图》,用挂号快件从上海寄去广州参加全国美展,结果却不翼而飞多次追问之后,终于有人承认,见到过这幅作品但,“因为一位香港名人喜欢,便作为友谊信物‘奉送’了”。

老画家“有些愤然”,说了两句话:一,“以后不画鱼了”;二,“就是砍了船子和尚的三千毛竹做鱼竿,我也要把那条鱼钓回来”这幅他的“得意之作”,画的正是船子和尚钓鱼画面上三首题诗,也来自著名的“船子和尚拨棹歌”。

“船子和尚拨棹歌”,正是施蛰存在1956年的独家发现、到1990年“还在惦念”的学术追访陈尚君在《濠上漫与》写道:船子和尚,是“上海文学史上不能不提到的重要诗僧”还有,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用“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一词的出处,胡道静精心送给星云大师来访的礼物,日本一休和尚在数百年后写下的诗作《船子钓鱼图》,米芾题写的法忍寺名,黄庭坚等文士与历代禅师达162首之多的“吟咏船子事迹,追慕船子高风”诗词,及后世追崇的“农禅始祖”“渔词宗师”“集诗僧、渔父、隐者于一身”“在中国文学史、宗教文学史应有一席之地”“一般公认其最早将渔父精神与禅宗相沟通”等诸多评语……都与船子和尚息息相关。

曾在灵隐寺飞来峰北涧隐居十年,不会随随便便就和人合得来、一旦认同又不会轻易违背的北涧禅师(“北涧于人不苟合,合亦不苟睽”),在《西亭兰若记》写道——“船子之昭昭,如日丽天”而最在后人心中激荡层层涟漪、扩散波动千年的,恐怕还是船子和尚最后纵身入河,“覆舟而逝”的那个水圈。

一位网友在“知乎”留言: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个(禅宗)公案”。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4张

今天朱泾镇“船子缘”公园一景 董天晔 摄二六祖慧能(一说惠能)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鲜明分野,广为人知,恐怕是中国禅宗最有名的对话了,也就此区分出禅宗“南顿北渐”的南宗与北宗、“顿悟”与“渐悟”。

船子和尚是六祖的后辈弟子,也堪称传法最“惊心动魄”、“顿悟”最传奇动人的一个六祖临终前,一位徒弟问,自己将来如何追随?答:“寻思去”于是这位徒弟从此“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直到有一天,被人告知,他有位师兄名叫行思和尚,住在吉州。

这才恍悟,原来恩师是直言就此前往,后成一代高僧这位徒弟,就是希迁禅师《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说,僧问,如何是解脱?他答:“谁缚汝”谁捆了你再问:如何是净土?他又答:“谁垢汝”谁脏了你是不是和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很像?。

他还有一帖“心药方”:“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有游客在宁波普陀山法雨寺大殿外墙见到过,上写的“无际大师心药方”,无际即希迁。

希迁与六祖另一弟子、在江西南康传道的马祖道一禅师,被称“并世二大士”葛兆光教授谈到,北宗与南宗,尤其马祖道一之后,不在于渐悟和顿悟,而在于渐修和不修陈引驰教授认为,中唐时代的禅宗发展,以马祖道一的洪州禅最为风行,且比六祖慧能更进一步。

六祖破除“坐禅修行”,而马祖道一认为,既然心性本净,就连起念修行都属不必,“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大诗人白居易,便深受洪州禅影响,临终遗命葬于马祖弟子之侧而惟俨禅师,是“二大士”共同教过的弟子。

他有一段故事比较出名:唐朝著名文人李翱前来问道,惟俨用手指上下说:“云在天水在瓶”(《祖堂集》版本为惟俨指天指瓶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大意同)李翱于是忽然领悟他还有一段著名的“绕口令”——问他:“兀兀地思量什么?”他说:“思量个不思量底。

”又问:“不思量底如何思量?”他说:“非思量”如果联系惟俨的禅学思想或可理解,这说的就是苏东坡写给挚爱亡妻那句“不思量,自难忘”“自难忘”,就是并非思量出来的,不用思量也深刻心底的难忘船子和尚,就师从惟俨。

知道了从六祖次第而下的这些禅思承创,就更能理解船子后在上海朱泾的行迹言辞,诚可谓代代相传后的开枝散叶,亦可谓不断精进后的百尺竿头惟俨对徒弟寄予厚望:“子以后上无片瓦,下无锥地,大阐吾宗”阐,开辟、显露船子做到了,也真的上无片瓦、下无锥地。

他在船上。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5张

据说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十八世纪早期日本画家狩野如川周信所绘《船子夹山图》(遂宁新闻网)三“白发渔樵江渚上”,渔父,是中国文学里的经典形象从屈原笔下的《楚辞·渔父篇》、《庄子》里批评孔子的渔父,是隐遁避世,到唐代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乐在风波。

渔父形象变化,折射文人心境与文化意味及至船子和尚,“渔父”遇见禅僧,渔词融合禅意,便又开出“渔禅”“农禅”一片新风新境而这一中国文学史与宗教史的共同重要时刻,发生在上海船子和尚一生的整个后半生,一生最重要的高光时刻,最后“覆舟而逝”的毕生归宿,也都在上海。

所以《祖堂集》对他的列传具名,正式称呼是“华亭和尚”他的前半生,来上海之前的三十余年里,长期随惟俨禅师在湖南药山《祖堂集》说,船子和尚大名“德诚”,不知道他俗家时候的姓,具体生卒年月也“莫测始终”,很神秘。

《五灯会元》一书则说,德诚禅师“节操高邈,度量不群”,惟俨禅师逝世后,德诚与同门的道吾、云岩一起离开药山,嘱咐两人应该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而自己率性疏野,热爱山水,如果日后遇见伶俐的人,指引他来,自己将传授生平所得,以报答先师之恩。

于是大家分手,德诚禅师来到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之人“时人莫知其高蹈,因号船子和尚”高蹈,指隐居然而他一直在留心寻觅,思报师恩一次泊船岸边闲谈,船子和尚叹道:“拨棹清波,金鳞罕遇”棹,长的船桨、船竿。

金鳞,当是指他期待的“伶俐”之人他有一首拨棹歌也写道,“三十年来坐钓台”,“金鳞不遇空劳力”。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6张

今天朱泾镇“船子缘”公园里,石刻有这一首拨棹歌 董天晔 摄为报师恩,他后半生又等了三十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吾在京口(今镇江)遇见一位夹山善会禅师,指引对方“往华亭船子处去”,不过嘱咐“须易服而往”夹山随即遣散众僧,收拾行装,直奔华亭。

有观点认为,夹山其实已经是开堂传法的禅师了,道吾此举,意思是希望他放低姿态然而夹山还是被船子和尚用桨打入水中四《五灯会元》原文是,两人见面后,船子和尚很客气地问:“大德住甚么寺?”夹山说:“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船子和尚说:“不似,似个甚么?”夹山又说:“不是目前法”船子和尚说:“甚处学得来?”夹山再答:“非耳目之所到”于是船子和尚说:“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到这里,夹山没话接了这段对话,像打哑谜,尤其夹山的回答。

禅宗讲究打机锋,即机警犀利的话语,意在从中悟道不过一般认为,夹山的话,或者是还浮于表面,或者是心里有不服,所以一直绕弯子,不好好说话所以船子和尚说,一句看似很对路、很得道的话(合头语),却往往是拴住笨驴的木头桩子,让人陷入思维定势、万劫不复。

一句话说得夹山怔住了船子和尚紧接着又说:“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意思是钓鱼线千尺那么长,是为了抵达深潭,离悟道就差一点儿了,你为什么不说?夹山正要开口,却被船子和尚忽然一桨打入水中夹山才上船,船子和尚又说:“道,道!”

夹山正要开口,船子和尚又打夹山于是豁然大悟,“点头三下”南怀瑾在《金刚经说什么》解释说,(船子和尚)把他(夹山)满肚子学问道理给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来,夹山说我懂了,再不要把我按下去了这一下开悟了联系六祖慧能、石头希迁、马祖道一、药山惟俨的一脉禅理,船子和尚此举用意,被认为还是在讲求刹那灵光的“顿悟”、抛去言语的“本心”,不过可谓最为极致。

船子和尚于是又和夹山有一番对话,最后满意地说:“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开悟了”的夹山,此时反应也不再是开口,而是“掩耳”船子和尚很高兴地说:“如是如是”便嘱咐他,你可以离去了夹山就此告别,却又频频回顾于是,船子和尚叫了他一声。

夹山回头一看,“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舟入水而逝”一般认为,夹山的频频回顾,显示了他仍有犹疑,于是船子和尚为了坚定他的信心,竖起船桨说,你以为还有别的“道”吗,然后把船弄翻自己就沉下去了这是以命开示。

所以宋代仰慕者在其故地建西亭(即北涧禅师所写《西亭兰若记》的西亭),一方面“冀遇如船子者”,“求一言之益,而拔俗于千仞之上”,另一方面更是敬佩他“一语而契”就“自没以化”,慨叹“师之自立孤高如此”,并进一步指出,从中可以懂得一个道理:人生不能像“虚舟”“水泡”一样空虚度日,而要重视把自我与本心深深投入生命内在之中——“堂序虽安,居之以无心,则犹虚舟也;躯壳虽存,亲(《续机缘集》作“视”)之以无我,则犹浮沤也。

”沤,指水泡所以千载以后,网友说,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公案”今天的上海朱泾河上,风自往来,事越千年五也有宋代的《景德传灯录》说,船子和尚是“弃舟而逝,莫知其终”不过文献大多持“自没以化”说还有一个参考是,他在上海朱泾留下过“肉身”。

王元化先生为总顾问的《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之《清·朱泾志》卷四里,有一条目“船子肉身”,称“向在法忍寺”法忍寺,就在船子和尚覆舟入水而逝之处,当时就建了寺,唐咸通十年,和尚藏晖又复建船子道场,即法忍寺(一说为宋代改名)。

研究者安涛在《中心与边缘: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社会转型研究》一书说:船子覆舟之后,各地名山大刹的高僧及文人学士们纷纷前来寻访他的遗迹,朱泾镇成为区域宗教文化中心,先后共有33处寺观其中,法忍寺被认为是主要代表。

还有研究称,朱泾因一位“佛祖在人间”的船子和尚,历来就是浦南佛教圣地,到南宋编撰《云间志》时,西林寺(即法忍寺)已与著名的静安寺、普照寺等齐名,在华亭四十六佛寺排名第八据《朱泾志》载,该寺曾有院落12座、房屋5048间,足见其大,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还题写了法忍寺名。

今天百度地图上,依然可见朱泾镇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老街,东为东林街,西为西林街,分别对应着东林寺和西林寺。街旁还有一个“船子缘”公园。而西林街的尽头,是一条小河。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7张

图上,西林街尽头的最西边这条小河塘,名叫“秀州塘”。当年船子和尚东来的正是秀州华亭。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8张

今天朱泾镇西林街河景 董天晔 摄会不会就是当年船子和尚覆舟之处呢?法忍寺虽已无存但上海第一个4A级佛教景区、2007年开始对公众开放的东林寺,开山祖师元智禅师,据载就是“得度于法忍寺某”所以法忍寺的历史,也被认为是东林寺的“史前史”。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9张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10张

今天位于朱泾镇的东林寺外景、内景 董天晔 摄2016年7月19日,东林寺举行“关爱青少年 情系东林寺”系列爱心活动的一幕重头戏,便是开庆法师解读“船子和尚拨棹歌”现场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小朋友们,还一起朗声背诵。

书声琅琅,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西亭兰若记》说船子和尚三首拨棹歌的“西亭三咏”,“照耀天地”,“虽乳儿灶妇能歌之”六西亭三咏,是古人长期仅知的三首,黄庭坚等众多诗人曾多次引用史籍又未称船子和尚生卒,所以长期以来,一般还认为他是宋人。

直到1956年,一个机缘,施蜇存先生见到了清嘉庆九年(1804年)刻本《机缘集》在这本古籍里,有船子和尚渔父歌词三十九首,及历代僧俗和作由此,才确知他为唐人,也才知其渔父词存世不止3首,且原名当为“拨棹歌”——“此皆元明以来学者所未知也”。

1986年,施蛰存又得知上图有元代法忍寺首座坦禅师编纂、刻印的海内孤本——元刻《船子和尚拨棹歌》(即《机缘集》),为之“惊喜”,急切“怂恿”编入长期领导上海市文博工作的方行主编的《上海文献丛书》,作为第一种出版,并为之写序。

记者辗转购得一本,书名由赵朴初题写,扉页有陆定一题写的丛书名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11张

图为元刻本《船子和尚拨棹歌》封面。 (郭泉真 翻拍)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12张

图为1987年出版的上海文献丛书之《船子和尚拨棹歌》封面也是因为发现了《机缘集》,后人才从该书上卷的跋文得知:这三十九首拨棹歌,还是幸亏华亭一位乡贤和金山枫泾宋代海惠寺(一说海会寺)石刻,才得以录存下来。

跋文里说:“云间船子和尚嗣法药山,尝为《拨棹歌》,其传播人口者才一二首益柔于先子遗编中得三十九首,属词寄意,脱然迥出尘网之外,篇篇可观,决非庸常学道辈所能乱真者因书以遗枫泾海惠乡老,俾馋之石,以资禅客玩味云。

”益柔,吕益柔,华亭人,宋代进士,刑部侍郎先子,指父亲也就是说,施蛰存与方行看到的船子遗珍,是这位自号“松泽叟”的乡贤吕益柔从自家父亲遗编中,摘录下来,刻在石上,进而被法忍寺坦禅师刻印成书,从而幸存于世至今的。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13张

左下角可见落款为“松泽叟吕益柔”吕益柔说得很清楚,打动他做这件事的,是船子和尚这三十九首拨棹歌,“属词寄意,脱然迥出尘网之外”如,“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虚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如,“水色春光处处新。

本来不俗不同尘着气力,用精神莫作虚生浪死人”如,“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津涯抛岁月,卧烟霞在处江山便是家”……在他看来,“篇篇可观”七元好问说,“禅是诗家切玉刀”施蛰存先生谈到,船子和尚与张志和渔父词,皆咏渔人生活而寓以释道玄理。

而且句法全同,和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样,七七三三七这被认为是词的最初形式两人也被认为是从诗到词的两位重要人物然而,施先生喟叹,“后世但知有张志和渔父词,而不知有船子和尚渔父词也”。

施蛰存一生除创办、主编文学期刊《现代》外,还在1981年创办、主编了学术集刊《词学》,并“视作自己学术生命的一部分”其中第一辑,就刊登了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关于越调诗的二三问题——唐代新声在日本的遗留》一文。

文中披露说,“七七三三七”句法的诗,在唐代便已流传到日本,并为日本诗人所乐于采用,日本诗人称这一形式的诗为越调诗第二辑,施先生自己又作《船子和尚拨棹歌》一文,文中举出清代乡贤周霭联之语:“世但知船子为佛祖,不知为唐诗人,为唐词人也”,并指出王国维等大家也“失于采录”,又将三十九首拨棹歌全录于后。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14张

元刻本《船子和尚拨棹歌》内页书影(复旦大学古籍所提供)这件事,他非常在意,至少在意了四十年早在上海解放之初,亲戚家一位小姑娘曾告诉他,洙泾(即朱泾)有一小庵,墙上嵌几块横方形石刻,刻的是船子和尚像他当时便嘱小姑娘将两首“像赞”文字抄来。

1978年,寒假前的一天,他又嘱请一位上门看望的金山籍学生,过几天回金山吕巷探亲时,如去朱泾,找找船子和尚像,设法拓下来学生去找了一整天,无果而归1990年,学生在《解放日报》看到华风文章提及施蛰存对研究船子和尚的发现,便又写信给老师,希望继续提供线索寻访。

施蛰存很快回信,表示“船子和尚石刻像,我还在惦念”这年暑假,学生辗转多途,竟然设法找到了已搬迁吕巷的那位“小姑娘”,却依然无果再去朱泾,仍一无所得施蛰存也无可奈何,只说:“肯定船子和尚是唐朝人,《全唐诗》就应该补充他的《拨棹歌》三十九首。

”记者多方查寻这位学生,线索指向当年《新读写》杂志一位兼职编辑,请教主编称应是只是去年清明期间已逝去了八三十九首拨棹歌还在如其中最有名的第一首:“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千载以来,解读连连,长存人心黄庭坚曾化作新词,但被认为,意境远不及船子原作胡晓明教授曾“试强作解人”:千尺丝纶直下垂是佛家讲的“无明”,或者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一波才动万波随是佛家讲的“因缘”“种子”,如何摆脱这与生俱来的套套?夜静水寒鱼不食是“无欲”,满船空载月明归是“无用之用”,是“自由”、自己如此如此,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完成自己,自己作自己的主宰。

只有如此,才有诗意的人生敞开胡教授慨叹,这个船子和尚,真是写透了千古江南文人梦……在一位法师看来,“一波才动万波随”是讲烦恼,“满船空载月明归”即明心见性,见到本心还有一个说法是,唐朝词集,全国仅发现两部,一在敦煌,一为船子,《拨棹歌》文献价值不凡。

《清·朱泾志》载,宋代禅师妙普,仰慕船子,居留华亭,曾特意去乌镇怒斥贼乱,保镇上庐舍不被焚烧,而在绍兴年间忽然对人说:“坐脱立亡,不若水葬”“撒手便行,船子和尚”于是在青龙江乘木盆,张布帆,吹笛远泛而化。

一位后人叹说,人类有一个船子和尚就足够了,正如南宋林希逸另一篇《西亭兰若记》所言,“学伯夷之清者,不必皆饿西山,学屈原之忠者,不必皆沉汨罗”,而要像陈继儒的朋友麻衣和尚那样,通透些麻衣和尚也说要募资购船,作船子和尚行径,却用募集到的钱,付了酒账。

人家问起船在哪里,他就说:“船停在酒糟堆里呢”九至于船子和尚最在意的法嗣后传,就说一件事:2005年《湖南日报》报道,4月8日,日本爱知世博会上,石门夹山寺僧尼表演的“夹山禅茶”,在日本茶人中引起强烈反响。

曾于1992年率团来“夹山祖庭”拜谒的多田侑史激动不已:“日本茶道的祖庭在石门夹山,夹山和尚是日本茶道的真正鼻祖,茶禅一味是日本茶道的四字真言……”满船空载月明归。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15张

翻拍自《湖南日报》。

非 遗 上海(上海剪纸艺术) 第16张

今天朱泾镇“船子缘”公园里,也用石刻留了不少船子和尚拨棹歌董天晔 摄上海文学史不能不提到的重要诗僧——对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郭泉真去年8月上海书展,陈尚君教授《濠上漫与》新书发布,中华书局公众号的标题是《唐时没有上海,但上海有唐诗》。

引文用了书中写船子和尚那篇:“上海卫建于南宋,元代设上海县,唐时没有上海,但地方早有了,只是没有都市,也没有商圈,到处是泽国泖泾,恰是隐居修禅的好地方一位远方的禅僧,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后半生都在这里度过,留下一卷很有禅味的好诗……”。

记者:《全唐诗》有没有船子和尚拨棹歌?陈尚君:没有收录因为康熙《全唐诗》是根据胡震亨《唐音统签》和季振宜《全唐诗》改编的,其实《唐音统签》卷九七三收录了船子所有作品,但仅仅因为康熙皇帝认为偈颂不是诗,所以就弃而未取。

记者:这种失收现象并非孤例吧?陈尚君:张志和五首《渔歌》在颜真卿、李德裕的推介下,当时就闻名全国,还传播到东瀛,形成了许多追和作品而《全唐诗》失收的相关作品,超过50首不可思议的是,唐宪宗曾苦求张志和《渔歌》而不得,后来是李德裕在润州刺史任上访得五篇,但在日本,这组诗却已引起朝野唱和热潮。

据说嵯峨天皇38岁退位那年写出《渔歌》五首,不知与此有无内在联系“平安朝第一女诗人”有智子内亲王,也写过“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何乡里,何姓名,酒里闲歌送太平”还有滋野贞主,也有五首完整保存他们都没到过中国,但诗作均得张诗精神。

记者:张诗精神是什么?陈尚君:渔父是中国文学经典人物《庄子·渔父》主张回归自然《楚辞·渔父》表达了愤世嫉俗者的另一种人生选择而张志和的《渔歌》,着力的是陶醉自然美景,不受世俗羁绊,率性而自由,可以说是新渔父的人生宣言。

记者:船子和尚和张志和区别在哪?陈尚君:作品风格一致,区别仅仅在于,张志和是道教追随者,船子是南宗禅门高僧道士可吃鱼肉,享受“鳜鱼肥”,意在乐享生活,而僧人不能杀生,所以是直钩,意在修行悟道“外却形骸放却情,萧然孤坐一船轻。

圆月上,四方明,不是奇人不易行”说的是天地之广阔,即景之美好,现实之虚幻,人生之无奈“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津涯抛岁月,卧烟霞,在处江山便是家”说的是在处即家、随境而安“愚迷未识主人公,终日孜孜恨不同。

到彼岸,出樊笼,元来只是旧时翁”说的是跳出现实樊笼,在彼岸的出悟中重新认识自我船子和尚是开宗立派的高僧,不空谈高深道理,而是在细屑的感受中传达禅机,诗意中传出禅味记者:您如何解读“满船空载月明归”?陈尚君:“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这讲的是欲望一经触动,必然引起无穷是非,而在诗人看来,鱼食与否,并不重要,“夜深水寒鱼不食”,重要的是水面开阔,皓月当空,人天一色,物我同一,陶醉其间,得失两忘,“满船空载月明归”这意境太浑成了记者:他和张志和这种“七七三三七”,在诗词演变史的什么阶段?

陈尚君:我认为,是介于诗词之间的作品这种七七三三七句式,在盛唐、中唐之间,禅宗和尚写过许多类似作品这种句式适合民间传唱,有点像荀子的《成相辞》或后世莲花落白居易的《新乐府》也是如此记者:您发现船子和尚作品有古沪语痕迹?。

陈尚君:他中年以后住在华亭朱泾,朱泾就是近代金山的旧县城所在,至少20多年经常来往于华亭、朱泾之间,作品写成于今天的上海境内,留存有古沪语痕迹如“古钓先生鹤发垂,穿波出浪不曾疑心荡荡,笑怡怡,长道无人画得伊”,末尾这个“伊”,就是吴语中的他,“五四”以后也有人建议可用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又如“卧海拏云势莫知,优游何处不相宜香象子,大龙儿,甚么波涛扬得伊”,末句一样,也保留了当时的口语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郭泉真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