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美术与技艺·北京市(北京非遗文化展)

六八 303 0

国家级非遗美术与技艺·北京市(北京非遗文化展) 第1张

简介摘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此致感谢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326 象牙雕刻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崇文区 广东省广州市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北京和广州的象牙雕刻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北京牙雕即北京象牙雕刻,可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外地迁徙或被招募到京的优秀工匠与北京当地的工匠不断切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形成独特的工艺特点。

北京牙雕在清末曾一度衰微,后经杨士惠及其传人的努力,这一古老工艺又得以复兴  象牙雕刻因牙材自身的品质而具有高洁的美感,成为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北京象牙雕刻工艺复杂且有难度,表现题材广泛,技艺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保护大象种群的考虑,国际上曾经一度禁止象牙贸易,这使得完全依赖进口象牙原料的北京象牙雕刻工艺陷入了困境,面临着一无原材料、二无年轻传人的局面近年来,国际上已开始摒弃死板的贸易禁令方式,允许库存象牙贸易。

即使如此,也无法解决作为特种工艺的北京象牙雕刻技艺无人传承的问题,应尽快建立保护机制,对这一古老的特色技艺加以发掘抢救393 景泰蓝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崇文区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

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

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北京景泰蓝技艺复杂,工序繁多,它综合了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传统。

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具有宫廷艺术的特点,给人以“圆润结实、金光灿烂”的艺术感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为祖国赢得荣誉,还经常被作为国礼馈赠外宾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由于一些从业者的不良运作,北京景泰蓝的艺术质量和技艺水平有所下降,大量次品充斥市场,影响恶劣。

而正宗的景泰蓝制作工厂或破产或濒危,技艺高超的景泰蓝制作大师和传人寥寥无几,再不加以抢救保护,这一优秀技艺行将衰败甚至失传394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朝阳区  聚元号是清朝皇家专设的兵工厂,其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附近的弓箭大院。

1957年聚元号被改造后迁至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成为现在朝阳区的区属单位,位于现在的国际贸易大厦附近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在朝阳区的团结湖居民区内设铺,重兴旧业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肖。

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装饰的“画活”两个环节弓弦一般有牛皮和棉线两种,聚元号多采用棉线制作制箭步骤主要包括调杆、打皮、刮杆、安装箭头和尾羽等  聚元号杨氏制弓世家早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出于对弓箭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毅然放弃了原有工作,改从其父杨文通学艺,全面继承了聚元号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艺。

聚元号制作弓箭所用原料、工具、技法与《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所载相近,所制各类弓箭品质精善,深受各界好评,曾应邀赴香港参与亚洲射艺交流活动,并由中央电视台和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现在面临很大的困难,杨福喜生活窘迫,工作条件与环境都很差,而且没有徒弟继承他的手艺。

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技艺失传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400 雕漆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崇文区  北京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

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雕漆工艺发源于唐代,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最终落户北京北京雕漆工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华夏南北雕漆技艺之大成,是中国髹漆工艺的优秀代表之一。

光绪三十年(1904),艺人萧乐安及李茂隆在北京开办了近现代第一个民间雕漆制造作坊——“继古斋”1949年后,北京市召集分散在民间的继古斋雕漆传人建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北京市雕漆工厂,成为北京雕漆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

  北京雕漆工艺制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其设计创作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具有庄重典雅的艺术性对于现代社会人们审美素养的提升和美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雕漆工艺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髹漆工艺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转型、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及管理体制变化等原因,雕漆行业发生萎缩北京雕漆厂名存实亡,真正的手工雕漆品越来越少,雕漆行业技艺人员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无新人后继的残酷现实从现在的情况看,延续几百年的北京雕漆工艺已濒临失传。

427 木版水印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荣宝斋  荣宝斋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西街十九号,其木版水印技艺堪称一绝荣宝斋木版水印源于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谓“版”套印,是根据画稿笔迹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刚柔枯润,设色的深浅、浓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阴阳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逐笔依次叠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确无误,达到乱真的程度。

木版水印这种纯手工印刷工艺有勾(分版)、刻(制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艺程序和刻、剔、掸、描等特殊技巧,它以笔、刀、刷子、耙子、国画颜料、水等材料为基础工具,以追求复原传统书画的艺术形态、笔墨、神采为目的。

  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有确切纪年的是隋代荣宝斋于1896年设帖套作,延聘刻、印高手,印制了大量精美的诗笺、信笺民国期间荣宝斋重刊《十竹斋笺谱》,使彩色套印和拱花术获得了延续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荣宝斋木版水印由原来只能印大不及尺的诗笺、信笺发展到能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地印制笔墨淋漓、气势豪放的《奔马图》及唐代周的《簪花侍女图》、宋代马远的《踏歌图》等大幅艺术作品,标志着雕版印刷术已发展到了巅峰,也说明荣宝斋木版水印技术已真正成熟。

  荣宝斋木版水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并将之发扬光大,其技艺过程具有观赏价值,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现在木版水印正经历着后继乏人和市场运营成本高的考验,需要有关方面施以援手,帮助解决困难,走出低谷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28 面人·北京面人郎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北京面人郎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面塑艺术,这一技艺系由郎绍安(1909—1992)所创,他曾跟从“面人大王”赵阔明学艺,后形成自己的面塑艺术风格面人郎艺术题材面广,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对三百六十行的情形和各种老北京民俗都有生动的反映。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郎绍安练就了“眼明手快”、“看得准,拿得稳”的捏塑绝技,其作品手法简洁,造型准确,形态逼真,装饰洗练,在北京面塑艺术中独树一帜1957年,郎绍安之女郎志丽开始随父学习面塑从艺五十多年来,她继承父亲的技艺特点并加以创新,进一步发展了北京面人郎的面塑艺术。

与此同时,她还注意总结父亲的艺术经验,整理出版了《我的面塑艺术生涯——郎绍安》一书近几年,郎志丽创建了“面人郎艺术工作室”,致力于北京面塑艺术的传承、研究和发展北京面人郎的面塑作品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而且还能为老北京民俗风情和民间手工技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833 玉雕·北京玉雕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玉器厂北京玉雕又称“北京玉器”,是流传于北京市的一种玉石雕刻技艺它兴起于元代,始祖为全真道士丘处机明代宫廷御用监下设玉作,汇集全国治玉良师,北京的宫廷玉雕业由此出现兴盛局面。

清代北京风行玩玉,琢玉工艺达到历史高峰1911年以后,北京民间玉雕业日渐兴旺,出现了潘秉衡、刘德盈、何荣、王树森等才华出众、绝艺惊人的著名艺匠,将北京玉雕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玉雕行业发展迅速,一度达到几千人的规模,人才荟萃,技艺争新出奇,这一时期制成的四件翡翠国宝《岱岳奇观》、《含香聚瑞》、《四海欢腾》、《群芳揽胜》精工细作,尽态极妍,呈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北京玉雕素有“工精料实”的美誉,它继承宫廷玉作的技艺传统,用料讲究,制作精美,种类齐全,能生产器皿、人物、花卉、鸟兽、盆景、首饰等多种制品北京玉雕技艺包括相料、清料、开料、设计、磨活、抛光等多个环节,造型雄浑厚重、端庄典雅,装饰精巧细腻、明丽质朴,体现着高超的工艺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资金短缺、人才断档,北京玉雕的特色品种和技艺不断流失,抢救保护刻不容缓846 北京绢花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崇文区北京绢花亦称“京花”,是流传于北京市的一种传统彩扎艺术,最早起源于崇文门外花市一带。

清代康乾盛世时,崇文门外花庄、花局、花作甚多,周边多数家庭都以扎制绢花为业,逐渐形成了制花、售花一条龙的规模化服务这一地区由此成为“京花”的集散地,被人称作“花市”,名称沿用至今北京绢花以丝绸、绫绢、电力纺、洋纺、绉纹缎等为原料,制作时需经过浆料、凿活、染色、握瓣、粘活、攒活、包装等多道工序,制出的成品工艺精湛,形态逼真,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北京过去有“花儿金”、“花儿高”等著名绢花世家,其中“花儿金”是金桂、金文广、金宝顺、金玉林祖孙四代的统称据《旧都文物略》记载:“光绪间有金姓者,制纸质盆花及瓶花精巧无匹,人呼为‘花儿金’,至今此业尚无出金姓右者。

”目前,受时势影响,绢花行业极其不景气,北京绢花厂宣告倒闭,掌握绢花扎制技艺的艺人为数寥寥,名噪一时的北京绢花艺术面临失传的危机,亟待抢救860 料器(北京料器)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京城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

北京料器是流传于北京的一种琉璃艺术清代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厂设置御厂,制造料器供奉内廷,时称“官料”、“御琉璃”清王朝衰落后,料器制造由宫廷转入民间,形成浓郁的北京特色北京料器制作对艺人的要求很高,它以低熔点的琉璃为原料,不用模具,也没有图稿,全凭镊子、剪刀进行手工操作,一次成形。

料器制品质地莹润,做工精细,色彩斑斓,玲珑剔透北京料器有几千种产品,从首饰等日用装饰品到鸟兽、花果、人物雕刻等观赏性工艺品,应有尽有其中仿玉料器制品几可乱真,令人叹为观止目前北京料器从业者人数极少,只有一位工艺大师。

由于技术难度大,学艺时间长,从艺者寥寥,这门传统民间工艺有失传之虞,亟待保护振兴869 传统插花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传统插花是以花枝为材料的一种生活艺术据考证,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插花经历了汉代的初始期、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的兴盛期、宋代的极盛期、元明的成熟期、清代后期的衰落期等各个阶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崇尚自然简约之美,善于用线条造型和不对称构图营造诗情画意的境界,充分表现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和传统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从隋唐开始,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传入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花道的发展传统插花分为民间插花、寺观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四种主要类型,其构思、构图、选材、修剪、固定、调整、陈设等环节均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传统插花艺术在清末渐趋衰微,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复苏目前,以王莲英、秦魁杰等为首的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正致力于这项传统技艺的倡导、传承和发展、推广873 琉璃烧制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 山西省

琉璃系低温铅釉陶的习称,是一种常用于宫殿、陵寝、寺院、庙宇、宝塔等建筑的装饰材料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琉璃在造型样式、装饰风格、工艺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琉璃建筑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和建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大量的宫殿、园林、陵墓、佛塔、寺庙等建筑中都可见到琉璃北京琉璃烧制始于辽代,门头沟区龙泉镇龙泉务村现有辽代窑场遗址元代初期,官府在门头沟琉璃渠村设立琉璃窑场,称“官窑”或“西窑”。

清代乾隆年间,门头沟官窑出现兴盛局面琉璃渠村的琉璃烧造技艺系由山西省榆次县赵姓琉璃世家传入北京,窑场按清代工部规制烧造琉璃,这一规制一直被视为标准官式烧制法一件琉璃制品一般要花费十多天时间,经过二十多道程序才能烧制完成。

首先需选用钳子土,经过粉碎、筛选、淘洗、炼泥成型,晾干后入窑烧胎,俗称“素烧”然后施以釉色,再入窑烧造,称为“彩烧”如今,随着传统建筑形式的衰微,琉璃的需求逐渐减少;又因琉璃煤窑烧制存在环保问题,加之产业萎缩、人员流失和制作技艺荒废等原因,琉璃烧制技艺这一传统工艺已濒临灭绝,急需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893 地毯织造技艺·北京宫毯织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北京手工地毯旧称“官坊毯”,又称“宫毯”织毯技术西汉时由西域传入我国,到唐代,中原地区的地毯织造已大致成熟元代织毯业兴盛,出现了大规模的织毯作坊。

明代官营织毯机构开始织造高质量的官坊毯,入清以后,北京官坊毯的图案渐渐形成多民族色彩、纹样相融合的艺术风格20世纪以来,北京宫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00年,北京宫毯在法国巴黎世博会上获得金奖1920年,北京宫毯作坊已有354家,成为中国地毯的主要产地之一。

1956年,公私合营的北京第一地毯厂成立,后与地毯三社合并,更名为“西城地毯厂”,1965年又更名为“北京市地毯五厂”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北京宫毯出口处于鼎盛期,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声誉北京手工地毯织造技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织毯使用专业设备,即机梁;二是织毯专用工具和量具;三是织毯按传统可分为抽绞地毯织造和拉绞地毯织造两种技艺类型。

北京宫毯生产的工艺流程主要由前期准备、织毯成型、美化整理三个工序组成,其特点是:一、图案设计精细,构思完美;二、选料精心,配线准确;三、加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北京手工地毯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宫廷艺术的特色,业内称之为“京式地毯”,并在其基础上向民间拓展,使之既存皇家气派,又有民间韵味。

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一直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目前受现代化地毯工业的冲击,织毯企业举步维艰,后继乏人,织造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需积极进行抢救保护896 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盛锡福”是1911年创始于天津的老字号,20世纪30年代到北京开设分号。

创始人刘锡三在生产经营中不断聘请行业内的高级技师,并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制帽技术,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盛锡福皮帽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加工制作一顶皮帽通常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配活时要求原料精良,毛的倒向要一致,长短粗细密度要一致,颜色、软硬也要一致裁制皮毛时,可有直刀、顶刀、斜刀、人字刀、弧形刀、月牙刀、梯子刀、鱼鳞刀等多种刀法,不拘一格,需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缝制时,要求顶子圆、吃头均、缝头匀。

蒙皮面,要求缝对缝、十字平,其勾扇、翻帽、串口等工序的诸多要求更是精细异常盛锡福皮帽外形端雅大方,做工考究精致,戴着轻软舒适民国时期,盛锡福皮帽就备受推崇,“头顶盛锡福”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盛锡福皮帽更是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盛锡福技师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制帽,盛锡福皮帽还曾被选作馈赠国际友人的礼品现在能纯熟掌握盛锡福皮帽制作工艺的第四代技师仅有两位,他们的弟子也都年逾不惑必须对这一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加以足够的重视和保护,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898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手工制鞋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内联升靴鞋店创立于清代咸丰三年(1853),起初专为皇族和各级官员制作千层底朝靴,最早的店址在北京东江米巷(今台基厂),创始人为赵廷。

店名中的“内”是指皇宫大内,“联升”则寓意着店里制作的朝靴让官员穿上可致连升三级清王朝覆灭后,内联升将制作官靴的技艺用于千层底布鞋的制作,其成品质量优异,有口皆碑,一时名闻京城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工艺严格,技术独特,选料考究,做工精细。

其技艺特点可归纳为“一高四多”,“一高”即工艺要求高,“四多”即制作工序多、纳底花样多、绱鞋方法多、布鞋品种多制作一双千层底布鞋往往需要花上四五天的时间,经过九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尺寸准确、手法熟练、力度适宜、用心细致。

其中仅绱鞋技艺就有正绱、反绱、明绱三种不同的手法,整个制鞋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有近四十种之多除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外,内联升对原料、辅料、配件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内联升根据季节、年龄、性别、风俗等不同,先后创制出一千五百多个品种及样式的布鞋产品,对中国北方民间传统的鞋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有效的挖掘整理。

其千层底布鞋主要包括男鞋、女鞋、童鞋、拖鞋四个系列的产品,具有养脚、舒适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以师带徒的传统模式传承,但由于这种技艺繁复高深,学习难度大,学艺时间长,学徒需要三年多才能出师,所以学习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危机,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908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通州区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主要使用金、银等材料,通过镶嵌宝石、珍珠或编织等工序,制作成工艺品花丝镶嵌工艺复杂,大致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手法,技艺精湛,造型优美,花样繁多,具有传统的艺术特色。

花丝镶嵌产品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花丝,即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工艺品;二是镶嵌,即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刻图案,镶以宝石、珍珠花丝镶嵌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即已出现,至明代达到高超的水平。

清代以后,花丝镶嵌有了更大的发展,精品不断涌现,饮誉海内外北京市与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花丝镶嵌技艺特点显著,在行业中最为著名北京花丝镶嵌以编织、堆垒见长,还常采用点翠工艺,即把翠鸟的蓝绿色羽毛贴于金银制品之上,以增强艺术效果。

老北京的花丝镶嵌匠人多聚居于通州,1958年成立的北京花丝镶嵌厂是北京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主要生产企业,产品多用于出口20世纪80年代末,该厂出口数量锐减,呈现衰落局面2002年,北京花丝镶嵌厂宣告破产现在,北京花丝镶嵌技艺后继无人,不少绝技已经失传,急需抢救。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多家花丝工艺厂倒闭,导致技艺人对传统工艺失去信心和热情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一宝贵的传统手工艺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909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

金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器工艺的重要门类,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北京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漆器产区,官府手工艺作坊如元代油漆局、明代雕漆工场果园厂及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兴起,为北京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北京金漆镶嵌从工艺技法到艺术风格等许多方面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的漆器制造艺术。

北京金漆镶嵌髹饰工艺繁多,题材广泛,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其中的镶嵌类产品层次清晰,玲珑剔透;彩绘类产品色彩艳丽,灿若锦绣;雕填类产品线条流畅,富丽堂皇;刻灰类产品刀锋犀利,气韵生动;断纹类产品古朴大方,隽秀雅致;虎皮漆类产品五彩斑斓,近于天然。

按用途分,北京金漆镶嵌产品包括器皿、家具、屏风、牌匾、壁饰等种类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其产品既方便实用,又可收藏,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金漆镶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不无可忧之处。

原来从事金漆镶嵌的工人曾多达一千余人,现在老职工陆续退休,同时由于劳动条件比较艰苦,工资偏低,年轻人大都不愿选择这一职业,目前继续从事金漆镶嵌的只剩下160人这一古老技艺面临断档失传危机,亟待保护传承919 装裱修复技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荣宝斋、故宫博物院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等的装饰和修复还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装裱古代称为“裱褙”,亦称“装潢”、“装池”这一技艺的出现,为保存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历经晋、唐、宋、元的长期发展,到明清时期基本定型,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裱”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裱”两个流派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装裱店“荣宝斋”的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具有自己独特、完备的工艺流程,是“京裱”最集中的体现,在全国装裱界独树一帜。

北京古字装裱修复技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拥有自己专门的工具、材料、款式和工艺由于装裱修复技艺内容复杂,需要掌握不同朝代的绘画、纸张、绢缎等系列知识,学艺时间长,传承有一定难度,目前已濒临失传,需要积极加以保护和抢救。

919 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国家图书馆、中国书店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古代典籍经过聚散和转手以及天灾、战乱毁坏,大多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至今的重要一环,因而各界人士将这项技艺誉为古籍的“续命汤”。

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甚至几十道工序,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北京市肄雅堂是以装裱修复古籍、碑帖、书画著称的百年老字号。

它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店主为丁梦松清末民初之时,肄雅堂便以装裱技艺在京城极负盛名当时京城不少装裱高手都出自肄雅堂1958年,肄雅堂归属中国书店,先后有三代装裱传人在这里辛勤耕耘,抢救性地修补残破的珍贵古籍30余万部,其中不乏善本、孤本。

当前,古籍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目前, 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但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除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外,还存在综合素质低、职称低、年龄老等情况。

保护古籍修复技艺已刻不容缓927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是我国酿酒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城内至今仍保留着三条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以烧酒为地名的胡同。

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北京酿酒技艺的重要代表,它萌芽于元明时期,成型于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1949年,政府对酒实行专卖,华北酒业专卖公司试验厂接收12家老烧锅,1951年注册“红星”二锅头商标,全面继承了北京二锅头酒酿制技艺。

牛栏山为京北古镇,地处燕山之麓,东临潮、白二河汇合处,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好,适宜酿酒清朝初年,牛栏山酿酒业已十分发达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牛栏山二锅头酒逐渐形成我国北方清香型酒中极具特色的酒品1952年,在“公利号”、“富顺成号”等老烧锅的基础上成立了牛栏山酒厂,继续沿用传统酿造技艺生产二锅头酒。

  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逐渐形成了老五甑法发酵、混蒸混烧、看花接酒、中段接酒等特有的绝技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凝聚了北京酿酒技师的聪明才智,在当今二锅头酒的生产中仍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二锅头酒具有清香芬芳、纯正典雅、甘洌醇厚等特点,长久以来畅销全国,并出口到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红星”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被命名为还名列“中华老字号”,获得多项殊荣  目前北京二锅头酒生产面临着极大挑战,生产基地屡遭迁徙, 洋酒冲击、人才短缺、假冒侵权等问题层出不穷,令生产厂家疲于应付。

针对这一状况,应及时出台合理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北京二锅头酒的正常生产及其传统酿制技艺的完整传承929 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仁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菊花酒系重阳佳节的必备饮品,酿制历史悠久。

明清两代的御制菊花白酒是在民间菊花酒基础上结合宫廷特殊需求创制出的名贵酒种它用菊花为主料,辅以人参、枸杞、沉香等二十余味名贵中药材,与基酒混合蒸馏而成,具有养肝明目、疏风清热、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之效创办于18世纪中期的老字号“仁和”专门承制宫廷御酒,同治年间从宫中取得菊花白酒制作秘方,传承至今已有七代。

菊花白酒酿制技艺继承了蒸馏白酒固态发酵、固态蒸馏的工艺传统,结合露酒生产工艺,形成以提香、除杂为主,固液结合、分段取酒的一整套特殊蒸馏工艺这种酒酿制周期较长,前后约需八个月左右,主要工序包括预处理、蒸馏、勾兑、陈贮等。

酿成的菊花白酒晶莹无色,集菊香、药香、酒香为一体,芳馥诱人菊花白酒酿制技艺对于工料要求严格,提倡料必精品,工必讲究其配方科学严谨,符合中药方剂学理论,凝聚着中医传统的实践经验,它提倡以酒保健,以药养生,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改善国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菊花白酒以重阳节为依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加之酿制成本高、手工生产效率低等原因,相关的酿造技艺发展缓慢,传承受阻,需要保护和抢救930 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花茶系将绿茶与茉莉花置于一处,多次窨制而成这是我国特有的茶种,茶以花名,花因茶胜花茶源于宋、始于明而成于清在清代,北京的不少茶庄均以销售茉莉花茶而著称清代末年,张昌翼开办张一元茶庄,世代传承,专门制作销售茉莉花茶。

民国年间,张一元名噪北京城澡堂、戏园的常客喝茶几乎都点名要张一元,京剧名家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等也都是张一元的老主顾1956年公私合营后,张一元逐渐失去了专销花茶的原有特色1992年,张一元传统茉莉花茶制作工艺重新得以恢复。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时采用福建烘青绿茶——春茶为茶坯,初制过程主要包括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这种深受京城百姓喜爱的花茶风味独特,物美价廉,蕴涵着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的市场但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较为复杂,手工劳动相当辛苦,所以愿意学习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花茶窨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940 腐乳酿造技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早在汉代,我国就发明了豆腐为了便于贮存,人们加入酒糟进行腌制,由此形成腐乳至清代,腐乳酿造技艺得到完善和提高,出现了名重一时的王致和腐乳,其传统生产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清代康熙八年(1669),安徽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住在北京安徽会馆在备考期间,他依靠贩卖豆腐维持生计王致和利用老家的腐乳酿造技艺保存卖剩的豆腐,不经意间发明了臭豆腐这一独特品种其后臭豆腐生意日益红火,王致和于是弃学从商,于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在前门外延寿寺街创办了“王致和南酱园”,前店后厂,生产臭豆腐。

1958 年公私合营后,王致和南酱园迁至北京市海淀区,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传承毛霉型发酵腐乳的制作工艺,主要生产红腐乳和青腐乳(臭豆腐),产品具有“细、软、鲜、香”的特点王致和腐乳以大豆为原料,红、白酒、白糖、食盐为辅料,经微生物发酵而成,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需经大豆筛选、清洗、浸泡、磨浆、浆渣分离、豆浆加温、凝固、压榨、切块、接菌、前期发酵、腌制、灌装、后期发酵等几十道工序,为期约为三个多月。

旧时王致和腐乳酿造所用的工具很多,主要有大缸、石磨、柴锅、石块、木板、笼屉、坛子等在历史上,食用腐乳是广大劳动人民摄取植物蛋白的重要途径王致和腐乳属于发酵性豆制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富于药用价值,具有降低胆固醇含量、降血压等多种功能,是不可多得的理想保健食品。

  近年来,王致和腐乳在生产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王致和”商标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驰名商标”,王致和南酱园被商务部确定为“中华老字号”目前,王致和腐乳行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王致和腐乳产品 广受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和赞誉。

941 酱菜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  北京六必居老酱园约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因其注重产品质量的“六必”经营理念而得名六必居由山西省临汾县的赵氏三兄弟创立,迄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北京著名老字号之一。

它制作的酱菜素以酱香浓郁、鲜甜脆嫩而著称,清代以来的文人笔记中对此多有称誉  六必居酱菜的传统制作技艺向以选料独特、制作复杂、工艺严谨而闻名,长期以来一直以口耳相授的方式世代传承其制作加工注重品质,经营管理讲究诚信,产品丰富多样,包装新颖独特,服务热情周到,在广大顾客中享有良好的信誉,这也是六必居延续数百年而长盛不衰的关键原因。

  作为北京历史悠久的著名老字号,六必居拥有一系列丰富深刻的企业文化理念首先,它恪守传统的“六必”生产经营理念,讲究“秫稻必齐,蘗麯必实,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即用料必须齐全,下料必须充足,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用水必须纯净,设备必须优良,火候必须适当。

六必居在管理和经营方式上讲求规范,以诚信为本,它较早采用了契约合伙、股份制等经营模式,同时还重视文化宣传,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和商业运营模式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蕴蓄了丰富的商业文化内涵950 烤鸭技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创办人为杨全仁该店制作的挂炉烤鸭系以果木为燃料,将鸭坯挂在特制的烤炉中明火烤制而成经过历代烤鸭师的努力,全聚德挂炉烤鸭已形成一套标准、规范的工艺流程,整套工艺由宰烫、制坯、烤制、片鸭4道工序31个环节组成。

全聚德烤鸭以优质的北京填鸭为原料,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自成一格,烤出的成鸭风味醇香,健康安全,以皮层香酥、肉质鲜嫩、色彩鲜亮、气味芳香的特色而蜚声中外,被列为北京特产之首全聚德挂炉烤鸭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矿物质等多种营养元素,脂肪大部分均匀地分布在肌肉组织纹理中,所以肉质柔嫩,味道鲜美。

全聚德烤鸭的吃法也很有讲究食用时以筷子夹起片好的鸭肉,蘸上少许甜面酱,配上葱丝或黄瓜条,卷在荷叶饼中食用;也可将鸭肉蘸上甜面酱,同葱丝一起夹在芝麻烧饼中食用除烤鸭外,全聚德还首创了全鸭宴席,可与烤鸭配合进食。

950 烤鸭技艺·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便宜坊创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以经营焖炉烤鸭为主焖炉烤鸭在制作过程中,鸭子不见明火,烤出的成品呈枣红色,外皮油亮酥脆,肉质洁白细嫩。

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在历代烤鸭师的手中不断得到发展,形成所谓“三绝”,即焖炉特制技艺绝、选鸭制坯技艺绝、烤制片鸭技艺绝数百年来,口味鲜美、外酥里嫩的便宜坊焖炉烤鸭一直吸引着各方食客明代名臣杨继盛曾为便宜坊题写匾额,乾隆皇帝及许多清代臣僚和文人雅士都曾光顾便宜坊。

现当代,到便宜坊品尝焖炉烤鸭的各界人士更多,既有政府领导人,又有社会知名人士,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国元首,他们在品尝之余为便宜坊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铭文墨宝在近六百年的变迁中,便宜坊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烤鸭技艺和企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便宜坊”是商务部首批授牌的“中华老字号”目前,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中技术全面的烤鸭师已为数不多,青年技师的培养尚无法满足技艺传承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便宜坊焖炉烤鸭的品牌形象正受到假冒伪劣产品的不良影响。

急需采取有力措施,保护这一优秀传统手工技艺的有效传承951 牛羊肉烹制技艺·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东来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来顺饭庄是北京清真餐饮的代表,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原址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东安市场北门,创始人为丁德山。

东来顺涮羊肉是北方火锅的代表,素有“中华第一涮”的美誉1955 年11 月,东来顺成为公私合营企业,1988 年改建为公司,2003 年成立北京市东来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融合羊肉批制和切肉、火锅制作、糖蒜制作、调料制作等多种技艺,形成东来顺涮羊肉选料精、刀工美、调料香、火锅旺、底汤鲜、糖蒜脆、配料细、辅料全的八大特点,以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创造了富于个性的饮食文化特色。

东来顺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无论是政府首脑、名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都纷纷前往东来顺品尝正宗的涮羊肉如今的东来顺注重发展联合企业,扩大规模,实行集约化经营,力求降低成本,保持平民化、大众化的经营模式,使自身进一步贴近平民百姓。

但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及王府井大街改造,东来顺饭庄已迁离原址,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技术力量也在此过程中流失,需要抢救保护951 牛羊肉烹制技艺·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鸿宾楼餐饮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鸿宾楼开业于清代咸丰三年(1853),是一家主营清真风味菜肴的老店,原址设在天津,1955年迁入北京经营  清代宫廷以高档次的全羊席招待信仰伊斯兰教的宾客清末民初全羊席盛行于市肆酒楼,鸿宾楼的名厨宋绍山等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丰富完善,创制出有120道菜肴的特色宴席。

全席以羊为主料,因材施艺,结构完整,布局缜密,且有循章扣法之功鸿宾楼全羊席烹饪手段丰富,将传统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宴席以羊首开始,以羊尾结束,依次上菜,有条不紊仅就羊首部位而言,头顶为“麒麟顶”,焖制;后脑肉为“金冠”,扒制;脑为“云头”,烩制;耳中段为“顺风”,炝制;眼皮肉为“户皮”,灼制;羊耳的后边肉为“核桃肉”,炸制;羊鼻骨下面的肉为“望峰坡”,烹制;鼻脆骨为“明骨”,蒸制,如此等等。

因此席系承清末传统而来,故特避慈禧太后生肖属羊之讳,虽用全羊,菜名中一“羊”字,而是结合菜肴特征,冠以优雅的别名,如以羊眼、脊髓为主料的菜称“鞭打绣球”,以羊肝为主料的菜称“红叶含霜”等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雅致的命名方法更显示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951 牛羊肉烹制技艺·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月盛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北京月盛斋创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创始人为马庆瑞因店址选在北京前门箭楼西月形墙路南,又系于回族斋月期间开业,故取名“月盛斋”,寓意月月兴盛。

月盛斋以酱羊肉和烧羊肉而闻名一时,在北京清真食品行业具有很高的地位月盛斋熟肉制作工艺分酱制和烧制两大类,在吸收宫廷酱肉技术和民间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引入传统中医的养生理论及相关医药知识,制作中使用二十多种既能调味又有药用价值的香料,做出的肉品不仅味道更加鲜美,而且还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

月盛斋酱烧羊肉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尤其讲究火候,除选料、配方和独一无二的兑老汤技术外,又有验料、选材、调汤、煮制等约二十道工序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月盛斋始终坚持“选料精良,肥瘦俱备,绝不省事;配方精致,色味俱佳,绝不省钱;制作精细,酱烧俱全,绝不省工”的原则。

制成的菜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外焦里嫩,香酥爽口,不膻不腻,咸淡适中,浓香适口,回味悠长,融肉香、酱香、药香、油香于一体月盛斋熟肉在历史上曾作为宫廷食品而名扬天下,清代史籍中对此多有记载,不少名人都曾为之题词留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月盛斋牛羊肉制品负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如今月盛斋承担着为北京市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供应日常生活所需清真肉制品的任务,同时还负责为国内、国际大型会议提供特需的清真肉食。

随着社会的变革,月盛斋在经营中碰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市场的不良竞争等因素使这一老字号的发展遭遇困境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的传承目前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亟待保护951 牛羊肉烹制技艺·北京烤肉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聚德华天控股有限公司

北京烤肉主要包括“烤肉季”的烤羊肉和“烤肉宛”的烤牛肉,这两家的烤肉制作工艺代表了北京烤肉的最高水准北京烤肉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用料讲究,技艺精湛,在北京乃至中国烹饪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烤肉是北京独具特色的风味菜品,制作时先将切好的牛、羊肉片加以腌渍,而后置于特制的圆形铁盘(又称“炙子”)上进行烤制。

北京烤肉起源于明代宫廷,当时称为“吃炙羊肉”,其后流传至民间,在市井中盛行起来“烤肉宛”开业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店主是京东大厂回族自治县一位宛姓回民,其家由推车卖炭火、烤牛肉开始,三代苦心经营,终于在宣武门附近买房立了铺面,字号为“烤肉宛记”,后改为“烤肉宛”。

三百多年来,“烤肉宛”烤牛肉久盛不衰,深深扎根于北京民间,与市井民俗紧密结合,一直传沿至今,成为京味饮食文化和技艺的重要代表“烤肉季”创始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清代什刹海荷花市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市,七月中旬至九月初九前后,季德彩都会推车到银锭桥畔支摊卖烤羊肉。

季家烤肉溢油荡香,引得众多游人纷纷光顾,生意十分兴隆其后季家烤肉技艺经几代传承,日趋成熟完善,逐渐由摊商变为坐商,在银锭桥畔建立“烤肉季”字号1956 年后,“烤肉季”发展更快,名气也更盛从创立至今,“烤肉季”从未离开什刹海,已成为这一地区富有特色的风味名吃,游人食肉观景,其乐融融。

“烤肉季”烤肉制作技艺及经营模式具有北京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研究价值较高952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天福号酱肉铺始创于清代乾隆三年(1738),当时山东大旱,颗粒无收,山东掖县人刘凤翔领着孙子刘抵明逃荒来京谋生,在西单牌楼东北角开了一家酱肉铺,取名“天福号”,寓上天赐福之意。

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香酥可口,品质俱优,吸引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前来光顾慈禧太后品尝后也大加赞赏,并赐“天福号腰牌”,规定天福号每天凭腰牌定量送酱肘子进宫自此“天福号酱肘子”成为贡品,名声益振1993年,“天福号”被评为“中华老字号”。

至今“天福号”已传承八代,在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其生产的酱肘子等产品始终保持着超群的品质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是刘氏祖孙二人在经营中反复研究形成的,其酱制方法独特,与众不同天福号酱肘子选料精细,制成后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老企业负担过重、资金和人才短缺、生产场地狭小、技术工人老龄化、技术人才外流等多方面的原因,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的传承日趋艰难,后继乏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尽快制订出有效的保护措施954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都一处老店创建于清代乾隆三年(1738),起初是山西人王瑞福开设的小酒店“王记酒铺”,乾隆十七年(1752)更名为“都一处”,主要经营烧麦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都一处形成了一整套精湛的烧麦制作技艺,其中烧麦的擀皮工艺堪称一绝,擀出的烧麦皮每张都是24褶。

都一处烧麦品种之多,在全国仅此一家老店最初以猪肉馅、牛肉馅、素馅和三鲜(猪肉、海参、虾仁)烧麦闻名,随后又根据季节时令的变化,增添了鱼肉、蟹肉、虾肉等海鲜馅的烧麦以及以猪肉为主,分别与白菜、韭菜、茴香、南瓜、大葱、西葫芦等相配而制成的四季烧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都一处又相继开发出山楂烧麦、一品红烧麦、枸杞烧麦等滋补类烧麦,还创新工艺,制成双色烧麦、彩色烧麦、翡翠烧麦、薄荷烧麦等特色烧麦同时,积极丰富烧麦口味,推出了酸、甜、咸、鲜、香、辣等十几个系列三十多种烧麦。

都一处烧麦独具特色,既鲜美可口,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烧麦顶部的麦穗有24褶,如同细腰叠裙,皮薄透馅,青白透明,亭亭玉立食之则香而不腻,回味无穷都一处制作的烧麦曾先后获得过全国烹饪大赛第一名、“金鼎奖”及“中华名小吃”等殊荣,都一处老店也荣获“中华饮食名店”等称号。

目前资金短缺、发展空间受限、人才培养难度大等问题正影响着都一处的发展,也影响着其烧麦制作技艺的顺利传承,有关方面对此应加以重视,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314 内画·北京内画鼻烟壶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

内画鼻烟壶是鼻烟传入中国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种,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北京、河北、山东、汕头,形成了“京派”、“冀派”、“鲁派”和“粤派”等流派鼻烟壶流入北京后,为皇亲贵戚、王公大臣及有地位的旗人所使用。

除宫廷造办处外,民间也大量制作鼻烟壶约1890年到1945年间,内画鼻烟壶的制作发展达到高峰,出现了号称“四大内画名家”的周乐元、丁二仲、马少宣、叶仲三,这些民间艺人创作了最初的北京内画鼻烟壶1954年,叶仲三的后人叶 禧(晓峰)、叶 祺被聘请到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培养叶澍英学艺,1958年收王习三(王瑞成)为徒,后来又续收了刘守本等徒弟。

1970年前后,叶氏兄弟相继辞世,其弟子王习三在河北省衡水市创立“冀派内画”,刘守本则成为现代“京派内画”的领军人物北京内画鼻烟壶现今已有四代传人北京内画鼻烟壶是明清时期我国烟草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作为一个特殊的工艺品种,它不仅含括了雕刻、镶嵌、花丝等传统民间工艺,还汇集了多种中西绘画技法,成为当时手工技艺发展状况的缩影。

北京内画鼻烟壶的绘画内容多表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目前,由于内画利润少、学习期长,多数从业者纷纷改行,出现了老人不愿干、新人不愿学的现象,北京内画鼻烟壶陷于濒危境地,抢救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349 灯彩·北京灯彩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崇文区、朝阳区灯彩又名“花灯”,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装饰性传统手工艺品在历史上,张灯结彩是元宵节最主要的节俗活动,火树银花是元宵夜最突出的景观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光”与“彩”综合的灯彩艺术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北京灯彩长期流行于北京地区,按使用方式分,它主要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等几大类;按制作材料分,包括纱灯、宫灯、走马灯、立体动物灯、金属灯、料丝灯等多个品种北京灯彩制作技艺较为丰富,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书画等都是其重要的技术手段。

北京传统的灯彩活动主要在元宵节举行,后来逢到盛典、新婚、寿辰、节庆等喜事也都要张灯结彩灯彩成为祥瑞吉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对幸福未来的向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灯节的消失,北京灯彩仅剩下宫灯和红纱灯两个品种,其余各种花色灯彩的制作技艺均已失传。

面对灯节衰落、灯彩逐渐消失、外来节俗削弱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现代科技冲击传统手工艺等一系列的难题,北京灯彩举步维艰,后继乏人,急需抢救保护388 剪刀锻制技艺(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清代顺治八年(1651),山西籍王姓匠人在北京经营剪刀,生意兴隆,因其面部有麻子,人称“王麻子”,“王麻子剪刀”之名就此扬名。

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已有王麻子剪刀的相关记载,说明这一手工产品在当时已成为名牌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北京宣外大街135号的居太店铺挂出“三代王麻子”招牌后来,北京以王麻子为招牌的刀剪业作坊不断发展,至1936年已有70家,1956年为68家,从业人员达到400人。

1999年,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独特,包括13道炉上工序和13道炉下冷作工序,锻打复合精湛,绝招多,其中的蘸火拌“药”技艺在刀剪行业中独一无二成品造型厚重大气,质朴自然,具有典型的北方特点,结构独特,剪切有力,可一剪多用。

其刃口为熟铁贴钢,锋利异常,好使耐用,不崩不卷,易制易修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是传统锻制工艺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技术价值相关产品现在依然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工具,能适应各专业领域的需求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的传承方式不拘一格,既可在师徒间传承,又可在亲戚和同乡中传承,如郭恒瑶在粉浆胡同设立“天和兴”,收内弟段春生为徒,即是家族传承的典型例子。

目前从事王麻子剪刀锻制的技术骨干陆续退休,技艺传承不力,危机渐显,有必要采取具体措施加强保护395 家具制作技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崇文区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是在明清宫廷家具的制作中逐渐形成的,它产生于北京,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与“苏作”(苏州)、“广作”(广州)并称为中国硬木家具的三大流派。

  京作硬木家具与北方地区干燥的气候相适应,它注重陈设效果,追求厚重的造型、庞大的形制,由此而形成雍容大气、绚丽豪华的京作风格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技艺在清代康乾年间达到顶峰,嘉道以后逐渐流散到民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采取积极的抢救、保护和扶持政策,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综合运用设计、木作、雕刻、烫蜡等多种制作工艺,使珍贵的硬木材料与科学合理的榫卯结构、庄重典雅的造型、美观的雕饰相结合,形成华贵、高雅的艺术风格,实现了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完美融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日益陷入困境,高级技术人才缺失,从业人员锐减,如不尽早加以传承保护,京作硬木家具传统制作技艺将面临失传的危险432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剧装厂北京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出现于清代中叶,它是伴随着京剧艺术的兴起而产生的。

剧装戏具分衣、盔、杂、把四项,衣主要指戏衣,盔主要包括头盔、帽子等,杂主要包括髯口、靴鞋等,把主要是刀枪把子等,其中盔头、戏衣和靴鞋三部分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北京戏装最讲究舞台艺术效果,它优美而夸张的造型、色彩和图案有利于衬托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

北京戏装的设计制作涉及京剧服装配饰的各个方面,讲究色彩鲜亮、造型大气、图案丰富,具有技艺规范考究、做工缜密精巧、用料高档华贵、风格雍容大气的特点,为京剧表演增添了光彩北京戏装适宜于观赏和收藏,在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及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社会的变迁,目前真正能够从事剧装制作的匠师已经不多,大师级人物更是罕见,而且新生力量难以为继,如再不及时保护,这门发展已有百年的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的危险438 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海淀区。

风筝哈是北京著名的风筝制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简称,其制作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哈氏家族祖籍河北省河间县果子洼村,因祖辈考中武状元进京后来家道中落,为谋生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两间铺面专卖风筝。

据《琉璃厂小志》记载:“哈记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从第一代创始人哈国梁到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北京风筝哈风筝制作技艺讲究“扎、糊、绘、放”四艺。

按结构和对风的适应程度而言,风筝可分为硬翅类、软翅类、硬拍子类、软拍子类、串类、伞翼类和立体类七大类北京风筝哈风筝制作技艺博采众长,在风筝的骨架结构和绘画艺术上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用料讲究,造型比例适中,交接严谨,美观大方,构图丰满,繁而不失整齐,简而不失丰富制成的风筝色泽明快,稳重大方,色彩对比强烈,具备吃大风、起飞快、放飞后既高且稳等特点哈氏风筝是精美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也可为研究民间手工艺和民间美术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改变,放筝的习俗已逐渐淡化,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这项宝贵的民间手工艺也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目前,此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问题,急需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1184 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市仿膳饭庄是经营宫廷风味菜肴的中华老字号餐馆,位于北海公园漪澜堂、道宁斋等一组乾隆年间兴建的古建筑群中,1925年由原清宫御膳房的几名御厨创办。

“仿膳”,意为专门仿照宫廷御膳房的方法制作菜肴和点心等食物,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仿膳饭庄是清廷御膳的研究整理、继承创新、经营保护单位,在几十年的经营中,始终保持了宫廷风味的特色为了挖掘和研制宫廷名菜,仿膳饭庄派人多次前往故宫博物院,在浩繁的御膳档案中整理出乾隆、光绪年间的数百种菜肴。

其中凤尾鱼翅、金蟾玉鲍、一品官燕、油攒大虾、宫门献鱼、溜鸡脯等最有特色;名点有豌豆黄、芸豆卷、小窝头、肉末烧饼等1979年,经过挖掘、整理,仿膳饭庄在国内首家推出了清廷御膳,引起世界各国饮食界的广泛关注。

御膳选用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名贵原材料,采用满族的烧烤与汉族的炖焖煮等技法,汇南北风味之精粹,丰富多彩,蔚为大观828 面人(面人汤)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通州区面塑是以面粉为材料,采用揉、搓、剪、挑、压、粘、贴等手法来造型的艺术,北京通州“面人汤”的面塑艺术便是其流派之一。

“面人汤”面塑艺术始于清末,其风格流派由近代著名面塑艺术家汤子博先生(1882—1971)创立汤子博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博采众长,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广泛吸收各地雕塑艺术特色,将此前的民间面人由“签举式”面塑玩偶改塑为“托板式”案头面塑,从而使面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艺术品。

此后,“面人汤”陆续创作出“核桃面人”(在半个核桃中陈列的精微的面塑)、浮雕面塑、悬塑面人和制钱面塑等多种样式所用材料有面粉以及陶、木、泥等,并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及动物的胡须和毛发之类,以加强形似的效果。

“面人汤”的面塑形体完整饱满,造型略作夸张,色彩鲜艳醒目,制作手法多样,注重神气动态,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如今,汤子博的次子汤夙国先生继承了“面人汤”的面塑艺术由于其制作技艺的要求较高,目前仅有两位学生随汤夙国先生学习面塑艺术。

860 料器(葡萄常料器)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东城区葡萄常料器葡萄是指常姓家族用祖传工艺制作出的以葡萄为造型的玻璃工艺品,是北京独有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之一清光绪二十年(1894),居住在北京崇外花市地区的蒙古族后裔常在在改进其母制作泥葡萄技艺的基础上,独创出玻璃葡萄的制作技艺,制作的玻璃葡萄以形象生动名扬京城,人称“葡萄常”。

“葡萄常”的作品得到慈禧的赏识,曾赐匾“天义常”,后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因家族原因,常家立下了“传女不传男,传内不传外”的家规随着时代的变迁,“葡萄常”曾几度沉浮,现在已传至第五代。

葡萄常料器葡萄采用低温玻璃为原材料,制作时,经过化料、吹制、做梗、做叶和须子、上色、涂蜡、上“霜”、攒活等11道工序其中,葡萄的上色、挂霜为家传绝技常家制作的玻璃葡萄,形状和色彩都十分生动,代表了民间玻璃葡萄制作的最高水平。

作为北京乃至全国唯一的玻璃葡萄制作工艺,自清代流传至今,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传统民间工艺的典型代表由于传承方式的局限,现葡萄常料器葡萄只有两个人掌握玻璃葡萄的制作技艺,出现了传承危机,亟待保护438 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北京扎燕风筝以燕子为造型,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是北京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等风筝著作为北京扎燕风筝提供了丰富的意象美学,融入了文学特征,深化了其内涵费保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整理《南鹞北鸢考工志》,全面掌握了扎燕风筝制作技艺。

1973年,费保龄作品开始在全国各地展出,得到各方面专家的认可,成为北京扎燕风筝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分为:扎、糊、绘、放四艺,制作的风筝色彩鲜明、线条醒目,既好起又好飞北京扎燕风筝每种都绘有骨架图、彩绘图,并配有扎糊诀和画诀,图文并茂,是最具北京特色的风筝流派。

以费保龄为主要传承人的北京扎燕风筝技艺,其扎制的燕子作品图案化、拟人化,形神兼备,组成了充满个性与情感的扎燕风筝系列作品作为艺术品,费保龄制作的97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我国发行的第一套风筝特种邮票,就是费保龄绘制的北京扎燕风筝。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曹氏风筝工艺是根据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所记载的风筝图谱及歌诀在北京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总结出43种风筝扎、糊技法,并将工艺流程归纳为扎、糊、绘、放四艺,以风筝作为载体反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意象美学、拟人化和图案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曹氏风筝是用竹子、纸张、绢、绸等材质,经过扎、糊、绘等工序制作而成的该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良、工艺细腻、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等特点它运用仿生学原理,采用独特的“脱胎”技艺制作的飞禽动物等风筝作品,栩栩如生,减轻了风筝的重量。

曹氏风筝作品样式新颖,种类繁多,表现内容有:历史典故、风物传说、民俗风情、仿真写实等题材,具有鲜明的古都文化特 色907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的“宏音斋”生产中国民族管乐器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唯一从清朝宫廷中传承下来的乐器制作技艺。

清朝后期,贝勒爷吴启瑞制作乐器传习了宫廷技艺,至今吴氏家族五代相传吴氏家族遵循传统技艺,保持宫廷风貌,经对木材竹子驯化、掏膛、打眼、调音为艺术家量身制作,并创新了民族管乐将中国民族管乐器制成系列化,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贡献,有较高的民族音乐价值、艺术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大师们将宏音斋笙管乐器命名为“吴氏管乐器”该项技艺技术含量高,人才难觅,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930 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东城区花茶,又名“熏花茶”、“窨花茶”、“香片”,属于再加工茶类。

其中,茉莉花茶是绿茶经多次用茉莉鲜花窨制加工而成的,茶引花香,花增茶味,茶味与花香巧妙地融合,构成了茉莉花茶特有的品质,被称为花茶中之珍 品始建于1887年的吴裕泰是国内知名的茶叶老字号,一贯秉承自采、自窨、自拼的独门窨制技艺,其主要包括茶坯制作、花源选择、鲜花养护、玉兰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热、起花、烘培、匀堆装箱九道工序。

只采用春茶茶坯,坚持茉莉花“三不采原则”,在拼配中适当增加徽茶茶坯所占比例,并且运用“低温慢烘”等独门技艺,最终形成了吴裕泰茉莉花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耐泡”的特色由于茉莉花茶原料成本高,加工技艺复杂,周期长,以及受到其他茶类的影响,目前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在宣传方面,老百姓对茉莉花茶也有很大的误解,认为茉莉花茶是低质量茶叶,面对市场竞争,在企业里很多传统品种的茉莉花茶甚至在低价位赔本经营加上从业环境艰苦、技术难度大等原因,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和学习茉莉花茶窨制技艺,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