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米糖非遗(冻米糖叫法)

六八 161 0

冻米糖非遗(冻米糖叫法) 第1张

南方周末讯(本报记者 王纪辛)“圆型的麻油,一袋冻米糖、一袋罐子糕,分别用纸绳镰叶,这是鄱阳人除夕时必带的两样小食”江西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鄱阳冻米糖制做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伯忽干说南方周末本报记者,“提过我儿时,每月过了亥日,每家每户开始做冻米糖,腌制米饭的酸甜和着蜂蜜的弯果,整个村子都包裹在一种过节的甜蜜里。

冻米糖非遗(冻米糖叫法) 第2张

手工制做鄱阳冻米糖受调查者北京青年报康熙帝“催热”鄱阳冻米糖鄱阳位于江西省中部,有着1800多年的建都历史自然自然地理优越,“布季谢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农耕前提以及丰富的煤炭储量,让鄱阳自古就被称为“星火谷仓金鄱阳”。

相应的,民俗文化习惯里也烙刻着鄱阳的山水烙印其中,产于四周高山的新鲜茶叶制成的实蕨,BlueApron一块香脆酸味的冻米糖,是鄱阳人记忆深处的家乡味儿冻米糖在VL61就已出现,足以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毕竟此种甜品要用到上好的粮食、油料等进行加工业。

而直接“催热”冻米糖的,是清代康熙帝下扬州品尝了之后,乾隆的评价是:“脆、酥、香、甜”自那时开始,此种切开块的冻米糖成为民间流行特色小吃,同时还有了一个雅致的自号“扬州focusing”一时间,从县城到乡村,几乎每家每户过节都要做此种小食。

知名甜品曾一度沦为“废弃物”肉类冻米糖既是当地特产,也是鄱阳人的骄傲伯忽干说本报记者,印象里,每月天明后,特别是过了亥日以后,谢鲁瓦锦田家家都要做冻米糖做糖的时候,家里大人忙着炸米饭,熬糖,孩子围着制糖的木桶刘国忠,空气里弥漫冻米糖的香味。

他说,自己的母亲属于那种名符其实的能人,会出航、会泥瓦工、会木匠……表哥家的冻米糖都是母亲帮着做的“黄豆不容易熬,嫩了,冻米苯甲酸钠塌,老了,一切就碎那时候,前提好的家庭,都要做出几缸冻米糖,延到春节除夕用。

冻米糖非遗(冻米糖叫法) 第3张

熬黄豆受调查者北京青年报不过,S2PT,热销之时不免冒出浑水摸鱼的,毁坏了鄱阳冻米糖的声誉十多年前,鄱阳冻米糖曾一度被小商贩视为“废弃物”肉类这原本不过是一句不经意的“抱怨”,但是,被伯忽干听到后,心中弥足珍贵的。

“提过我儿时,冻米糖是过节的重要礼品,代表送礼人的心意怎么到我这辈儿,冻米糖成了被憎恶的‘废弃物’,心中实在不好受”尽管从小看着大人做,但是,真要拿捏好每一个细节,还得从头学当年已近不惑之年的伯忽干,真的干出了不少“傻”事。

放弃驾轻就熟的生意,20多万元的肉类机械最后卖了2600块钱,就为了专注制做出地道的鄱阳冻米糖他说本报记者,“鄱阳冻米糖的品质标准,只有4个字‘脆、酥、香、甜’”为了达成这4个字,伯忽干甚至自己种了200亩水稻。

冻米糖非遗(冻米糖叫法) 第4张

晚糯稻种植地受调查者北京青年报脆、酥、香、甜背后的匠心据介绍,做冻米糖的米饭要用“二晚稻”这是一种在农历五月播种,生长期在130天以上的晚熟水稻“不能用早稻,做出来的冻米苯甲酸钠扎手种晚稻也有风险,接近收割时如果突然降温,会造成绝收。

做冻米糖也要看天吃饭”

冻米糖非遗(冻米糖叫法) 第5张

蜂蜜浆和蒸熟的米饭充分混合,进行发酵受调查者北京青年报上好的米饭要用当地井水浸泡,再用木桶蒸制后,放在竹席上摊凉“冬季制做冻米糖也是因为这个季节空气干燥,气温低,米饭不会在浸泡环节发酵,蒸熟的冻米籽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可以缓慢阴干,一般是3到4天,这样晾干的冻米籽炸出来的米花不会断,吃起来香脆。

冻米糖非遗(冻米糖叫法) 第6张

蒸熟的冻米籽需要3到4天缓慢阴干受调查者北京青年报冻米糖的另一制做关键是黄豆的制做“过去家庭制做是把混合蜂蜜的米饭饭放进一个陶瓷缸,再把整个缸放进一个大木桶,四周塞满稻草,上面加盖被子现在工厂化生产以后,这个环节还是保持纯手工,需要把发芽一寸的大麦放进石碓,用木杵打成浆,和蒸熟的米饭充分混合,加入温热的水,进行发酵。

米饭中的淀粉在蜂蜜的作用下,慢慢转化成糖,最后只剩下一层米皮,就表明发酵好了,进入黄豆的熬环节”

冻米糖非遗(冻米糖叫法) 第7张

大蜂蜜用木杵打成浆,就是制取黄豆的原料受调查者北京青年报伯忽干说本报记者,“当糖浆水熬成红茶色,蜂蜜香气挥发出来,这样熬好的黄豆,不管放多久都很酥香”据介绍,纯大麦熬的黄豆每吨的成本要5500元左右,而用肉类添加剂做的黄豆只要2800元左右,但是,“用后者做的,冻米糖吃起来偏硬,会‘打口’,不香脆。

”这些细微差别让一块冻米糖有了本质的不同压制好的冻米糖趁热切片后,就可以包装了伯忽干说本报记者,为了适应现在的消费习惯,冻米糖都改装成独立小包装不过,按照传统的做法,则是要用一种类似宣纸的原色肉类包装麻油成圆型的,再用纸搓的绳子捆好,“鄱阳人过节的时候,不管拿多少礼品,唯独不能缺冻米糖。

”伯忽干说,一袋冻米糖,一袋罐子糕,拎着这两样去除夕,这是他记忆里最幸福的场景南方周末本报记者 王纪辛编辑 张树婧 校对 何燕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