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人文遗产,既是发展史,也是人文,是表演艺术更是生活这些在发展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人文,你可以见其形,听排钱,尝食之……非遗看似离我们很远,实际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既是热闹的节日,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品,又或者是幼儿时期就曾听过的撒尼人,甚至是你美味佳肴的佳肴。
近日,亮点满满的非遗活动在第三届中国Poligny非遗周、非遗会集轮番登场,让人大呼“血脉觉醒”,贵州各地还藏着哪些非遗惊喜?今日,一起走进毕节,揭秘各民族先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一起来看看毕节都有甚么非物质人文遗产项目吧~
梭戛淡黑苗染色服装
华服过节(辛维光周 摄)梭戛淡黑苗全彩服装以男装居多,男装长裤为下摆琉装窄袖平摆四角式袖口齐腹,后全片至膝弯与裙齐全彩服装主要就分成织锦雕刻服装和织锦服装三种织锦雕刻服装长裤多数袖口(下摆)辐花胸口为织锦雕刻,配色以双色、黄、黄色居多,缎子为织锦雕刻、剪草相混和,配色以鲜红、黄、黄色居多;少数袖口辐花为黑白织锦,胸口为织锦雕刻,配色与前面的相同。
织锦服装长裤主要就分成全织锦服装和织锦剪草织锦服装
梭戛淡黑苗民俗风情(都匀区委书记宣传部北京青年报)裙为下摆式,蓝底麻质(现多用青棉布),裙长至小腿衣着时前戴黑色圆形羊毛毡挂兜银线(女装改用织锦银线),可盛物、华莹,挂兜银线胸带上配系白布剪草巢蛛若干;鞍斑铜制带子;细绳为羊毛毡制,脚穿翘头半圆形高腰皮底迷你裙绣花布皮鞋。
饰物为头上戴一长约1.5尺的木角,平时不利落,华服时再在淡黑下盘上长发(或细线,或缅齐与细线混和),形成巨大头髻(重达2公斤)
都匀梭戛淡黑苗女孩(徐亚苏 摄)梭戛淡黑苗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发展史人文是靠民间舞蹈和服装表演艺术来表达的他们不仅将发展史传统饱含于民间舞蹈中,更饱含于服装表演艺术之中,主要就表现在织锦织锦图案里,以服装再现发展史,成为梭戛淡黑苗传世的“Maurs史书”,在发展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淡黑苗女孩。(李勇 摄)布依族织锦纺织技艺
布依族是我国发展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布依族服装是布依族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够反映出布依族丰富民族人文内涵的莫过于服装制作工艺布依族服装制作工艺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独特技艺,有着浓重的布依族的人文符号,它的制作工艺多样,采用了色织、织锦、扎染、剪草、织锦等,工艺制作繁杂,工艺精湛,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工艺体系。
布依族织锦,布依族的一种传统工艺,锦面类似丝绣,但却是在古老的织机上纺织而成。纺织好的织锦质地厚实,图案花纹繁复,风格多样,全彩花线交相辉映,花纹精致紧密,表面光滑平整,图案瑰丽美观,色彩鲜明夺目。
都匀特区郎岱镇文琴戏文琴戏各个地方都有,但各个地方唱调、唱法不同,郎岱文琴戏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文琴戏班表演自编自导的《歌唱中国共产党》郎岱文琴戏始于民国年间,当时有一位地方官员,对郎岱的民间小调十分欣赏,组织爱好者将各种小调加以整理,统称为“打洋琴”“打洋琴”配以其他乐器伴奏坐唱,有钱人家每逢婚丧嫁娶,做生祝寿就请大家去演奏,他们都身穿长衫外罩马褂,主人家以上宾接待。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郎岱的传统人文得到更进一步发展上世纪50年代,郎岱将传统“打洋琴”更名为“文琴戏”,并成立了郎岱县文琴剧团,毛国柱作为学生,被抽调进入剧团,参加巡回演出。
后来因为发展史原因,文琴戏团解散,但民间依然有文琴戏的表演近年来,在毛国柱、文谋锦、卢正明等人的倡导下,重新组建了民间的文琴戏班,将传统的戏曲表演创新为舞台歌舞表演形式,以利于传承。布依族盘歌
布依族盘歌是布依族的传统民歌,是用原生态布依语创作并传唱的民间文学作品布依族盘歌流传于贵州省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寨中,尤其以毕节市盘县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境内的布依族盘歌最具代表性该乡位于贵州西部,地处毕节市东部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河谷地带,境内生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周边乡镇的农产品集散地和人文交流中心。
布依族盘歌伴随着布依族的形成而萌发,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布依族的产生、繁衍、发展而逐步丰富起来,是布依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发展至今,布依族盘歌的内容、形式、谱调等已较为完整从内容上分,布依族盘歌涉及到了劳作、时政、仪式、爱情、生活环境、发展史传说等诸多方面;从演唱场合分,有室内演唱和野外演唱三种形式;按演唱曲调分,可分成情歌调、礼教调、婚庆调、丧葬调等。
布依族盘歌还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伦理道德、宗教等众多领域,甚至对布依人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都有生动描述,是布依族人民记载民族发展史、人文的重要载体,是布依人的一部Maurs百科全书,具有珍贵的人文价值、发展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彝族民歌(彝族山歌)盘县彝族山歌,是彝族传统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就流传在贵州省毕节市盘县盘北地区,其中以盘县淤泥乡的山歌最具有代表性。
盘县彝族山歌按内容可以分成情歌、酒歌、劳动歌、叙事歌从演唱形式上来分有独唱、两人对唱、群体对唱,也有集体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的时间、场合也比较自由、灵活,甚至歌词的语言,不少也是半汉半彝以至纯汉语的;歌词结构七言四句为多见,也有四句一问、四句一答的,曲调婉转悠扬,被当地人称为“拉山腔”。
“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来马去驮前头去了三匹马后头还有九屯箩”形象地唱出了彝族山歌的丰富多彩
盘县彝族山歌有独特演唱技巧,比如喉、头腔共振、真假声混和等,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老一辈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这种巧妙的技巧得以延续。布依族服装
布依族服装(五等装)是水城县猴场、红岩一带布依族“喜鹊布依”支系所独有的民族特色服装,至今承传较为完好据猴场乡打把村老年人介绍,不同场合穿的五等装是历代所传从明代迁入当地后,“五等装”就一直在本地布依族中承传穿戴,成为本支系区别其他地方支系的主要就识别依据,但具体渊源已不可考。
布依族服装(五等装)分成:特等装、一等装、二等装、三等装、四等装特等装一般在办丧事祭祀场合穿;一等装在婚嫁场合穿;二等装在吃酒、聚会时穿;三等装在青年聚会赶表等社交场合穿;四等装在干活和平时穿五等装最多的为五至八件套,最少的为一至二件套。
服装上所用的织锦、剪草,是其服装的核心和灵魂,其工艺有平绣、盘绣、辫绣、缠丝、锁扣、打子绣等织锦中各种技法相间,绣工严谨传统花纹有盘龙、飞风、游鱼、蝴蝶、云勾、树叶、白果、牵牛、刺梨、稻穗等图案形式,用色多以青、紫辅底,用白、黄、绿、桃红、大红、深蓝、浅蓝等色相互衬托搭配,配色明朗鲜活,绣法或平顺满铺,或盘结缠绕,有较强的立体浮雕效果。
该项目于2014年由贵州省捆绑7个县共同申报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布依“五等装”苗族芦笙舞
“水城苗族芦笙舞(箐鸡舞)” 是苗族同胞在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该舞蹈起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及生产生活中的经历,尤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芦笙手所跳的最具代表性南开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北部,东接青林乡,南邻保华乡,西伴木果乡,北靠金盆乡。
全乡辖14个行政村,165个村民组,40136人,少数民族17900人,占总人口的44.6%
“箐鸡舞”以独特的“矮桩功”著称,包括金鸡颤步、蜻蜓点水、练兵、点将、游龙翻身、猴儿搬桩、狮子滚球、鹞子翻身、悬羊击鼓、骏马奔腾、争霸山林、滚山珠、金鸡独立等仿禽舞步它是研究苗族人文的活化石,对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的繁衍、迁徙、征战、发展史着有重大意义。
它的影响面和涉及钟山、纳雍、赫章等县(区)“小花苗”族支系村寨,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也是“小花苗”支系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人文标识之一
布依族铜鼓演奏
月亮河乡铜鼓祭祀活动铜鼓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特殊乐器,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铜鼓十二调(则)”的传承来源于家族祖传,都是一代一代以口传心授或口传手授的方式沿袭下来,是在丧葬、祭祖、祭神、庆典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民俗人文特性的民族音乐。
“铜鼓十二调(则)”主要就表达了一年十二个月中,布依族人民劳动、生产及生活的情景,根据季节的不同,表现娱乐、春耕、种植、施肥、栽秧、割草、放牛、丰收等内容敲奏铜鼓要求鼓者心、口、手合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布依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就精神食粮。
陇脚古寨的寨老正在进行仪式中的祈福祭祀“铜鼓十二调”主要就流传在贞丰县、镇宁自治县布依族聚居区,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都匀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围的布依族民间铜鼓人文圈布依铜鼓十二调被誉为“铜鼓音乐活化石”。
铜鼓的调子千年不变,依然保存着古老的传统
布依族传统歌舞《铜鼓十二则》。苗族蜡画
贵州省毕节市钟山区月照社区马坝村是一个苗族村寨,至今有着三百多年的发展史该村有众多苗族妇女在保持、传承古老传统织锦的基础上,在白布或麻布上用蜂蜡和植物颜料创新绘制的全彩蜡画因其色泽古典、画风质朴、图案精美细腻、民族特色浓郁等而受到不少中外游客的亲睐。
近年来,全彩蜡画及系列工艺品远销海外。马坝村苗族蜡画系毕节市非物质人文遗产。
彝族铃铛舞
铃铛舞彝族铃铛舞,国家级非物质人文遗产之一彝族铃铛舞,彝语称为"恳合呗",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就流传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珠市乡,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乡、安乐乡等乡镇也有分布。
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铃铛舞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
从贵州省毕节的中心城区出发,一路向北,翻过一座座蜿蜒的大山,近一个小时来到一片山凹处,一座靓丽的村子映入眼帘——它便是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华村这里是彝族铃铛舞传承发展的乐土2013年,新华村彝族《铃铛舞》应邀参加法国尼斯狂欢节,并荣获最佳表演奖。
彝族铃铛舞不仅成了新华村的名片、毕节市文艺代表作品,更走出了国门
新华铃铛舞走进法国尼斯狂欢节姊妹箫都匀落别布依族姊妹萧属直吹单簧类乐器,通常演奏的乐曲是当地布依族人民传唱的情歌,其音乐形态表现为节奏平稳、情绪委婉、速度缓慢,音乐结构长短兼之;调式以商调式居多,宫调式次之;音阶以五声音阶居多,且多为不完整的五声音阶。
对其音乐形态特点的初步认识和研究,必将会对我们进一步横向比较,纵向深入研究它、发展它产生积极意义
伍荣林正在进行姊妹箫表演“姊妹箫”是布依族民间传统乐器,布依语叫“比卵蚌”,是由两根手指粗细,形状完全相同的小箫组合而成,故名“姊妹箫”单根也可以吹,称为蚌这种乐器是布依族独有的竹管乐器,是布依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据不完全考证,早年间,布依族男子人人会吹会做它在吹奏时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节奏明快的布依族盘歌场面热烈的彝族铃铛舞……毕节的这些非遗极具观赏性人文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非物质人文遗产则是城市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毕节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人文物产丰富
在漫长的发展史岁月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地方人文在这片土地竞相绽放
丰富的非物质人文遗产资源在黔贵大地上代代相传如珍宝闪烁在绿水青山间来贵州寻找“诗和远方”与非遗来一场美丽的邂逅~【推荐阅读】贵州非遗知多少①|来黔东南揭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贵州非遗知多少②|水书、马尾绣、长衫龙、牙舟陶……快来开启黔南非遗探访之旅
贵州非遗知多少③|来贵阳,在大街小巷邂逅无处不在的传承贵州非遗知多少④|屯堡人文、地戏……来安顺探寻大明遗风贵州非遗知多少⑤|布依族婚俗、转场舞……黔西南这些非遗惊艳了时光贵州非遗知多少⑥|彝族火把节、大方漆器、黔西黄粑……毕节这些非遗好吃好看还好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综合整理 龙飘 胥芬芳部分资料来源 毕节市人文广电旅游局毕节师范学报编辑 吴一凡二审 周文君 李劼三审 刘丹举报/反馈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