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六八 1378 0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1张

11月6日,在第三届文创产业大会上,“资本助力非遗产业发展”论坛在广州图书馆举行此次论坛是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系列活动的第二场专题活动,旨在持续打造专业、长效的对接机制会上,华侨城旅投副总裁吴彤围绕非遗资本化主题,详细剖析非遗产业特征、非遗产业瓶颈、非遗投资难非遗运作建议四大方面,以下为演讲全文:。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2张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我来自于华侨城旅投集团,公司专注于以旅游景区为主的旅游产业的投资和发展,我们从2017年成立到现在两年半的时间,通过投资、合作和委托经营的方式,获得了全国25家高A景区的运营权,其中19个是5A景区。

非遗资本化五结论今天会议讨论的内容是非遗资本化的问题以我从事的工作来看,我认为非遗和景区有很强的对标性和结合性,在我们投资一个景区、获取一个景区之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个景区进一步地提升、改造,能够变成更有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项目,其中我们就重点过如何把非遗和景区结合。

非遗和景区进行结合之后,会有很强的化学效应,非遗能够为景区增加很多的内容,能够使景区增加新的吸引物,为景区的二次消费提供产品和内容;同时景区给非遗提供了展示、经营与发展的载体,提供生产的土壤非遗和景区一样,都是远方的人们到这个地方来,去向往获取当地的风土人情、风景美食等当地一系列特色性的产品。

由于这个共性,景区也可以给非遗提供完美的载体,景区可以和非遗结合形成众多的产业链条,包括演艺、文创、体验、展览、餐饮、研学、节庆、活动、营销、博物、住宿、康养所以,当我们运营一个景区之后,想通过引入的发展提升里面的内容。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3张

(来源:中国非物质遗产网截图)中国现在一共有1372个国家级的非遗项目,省级的非遗项目有13087个,市县级非遗项目不计其数中国最开始要进行非遗申报的时候,一共申报了87万件!这是怎样的概念,假设一个中国的家庭是5口人的话,平均每300个家庭就有一个非遗的项目。

所以,当我们对非遗进行研究的时候,感觉上一下子进入了浩如烟海、难以捉摸的世界,除了特别有名的国家级非遗之外,99%以上的非遗项目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对待非遗有不同的视角,当我们以美学和艺术,或者是其他更有情怀的眼光看待非遗的时候,可能不是我今天这样的结论。

我从事旅游投资多年,文化和旅游是诗和远方,这是很有情怀,很风格化的一种视野;但投资更的是利益的获取,尤其是眼前利益,中短期收益的获取,这可以说是眼前的苟且当我们用这种所谓苟且的眼光看待的时候,会得出五个结论,尤其是旅游的角度。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4张

来源:嘉宾演讲PPT一、非遗规模小,分布散,数量多我们说非遗整体的数量浩如烟海,除了国家级和重要的非遗,我们看到的非遗规模往往是比较小的我们接触过一些非遗项目,可能就是唯一的一个传承人,一个个体就代表了一个非遗的项目,往往规模是比较小的。

非遗分布非常的散,有着很强的文化特征性,绝大多数的非遗项目不是来自于大城市,而是来自于更多的小城镇、乡村和少数民族等地区 二、非遗地域化特明显,跨区难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非遗项目,绝大多数是立足于当地地域化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很强,也很难有全社会的共性。

潜在问题是,非遗项目的跨区域能力比较弱南方的非遗项目到北方有可能水土不服,北方的非遗项目到南方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甚至相隔100公里,就已经无人问津了当然,我看待这些事情的出发点都是来自于我的工作,旅游的投资,这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一个非遗的项目是否可以形成普适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能力。

三、非遗产能比较低,标准化能力比较差绝大多数的非遗是一些现状很小的项目,例如非遗的手工艺,或者是其他的非遗文创制品,更多的依赖于手工和传统技艺的传承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当一个项目不再是由手工和传统的技艺生产制作的时候,而是工业化批量生产,它还是非遗吗?。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5张

北京珐琅厂(来源:北京珐琅厂官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母亲一辈子工作的地方叫做北京珐琅厂,生产一种国家级的非遗产品叫做景泰蓝,因为那时职工可以带着孩子去上班,因此我对那里是比较熟悉的我妈的工作就是景泰蓝工艺中的掐丝,就是将很细的铜丝绕成图案,用胶粘在铜瓶上面,她每天上班8个小时就做这一件事情,大约可以粘两个瓶子。

这只是做景泰蓝工艺的一部分,后面还有点蓝、烧制等一系列工作,而车间中好几十个工人都在做掐丝的工作假设原来景泰蓝厂每天可以生产一百个产品,如果想把自己的产能扩大到二百个产品,就要扩大厂房面积、扩大有能力的员工的数量。

因此产能发展是线性的,这就是瓶颈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妈工厂的效益越来越差因为据说日本人发明了景泰蓝工业化的制作工艺,用机械设备完成了整个生产,而且产品标准化的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质量把控地非常好,但是人工不能做得到这一点。

日本和中国的景泰蓝放在一起的时候,它没有中国景泰蓝传统文化的神韵,但不可否认对方的价格可以做到更低,市场占有率很快在全世界超过了中国的景泰蓝,所以我妈在退休之前的这段时间,工厂的效益是逐渐下降的我举这个例子,想告诉大家,所有手工艺非遗的产能是有一定的瓶颈,我们该如何进行突破。

四、非遗项目新鲜度高,兴趣点足,传播性强绝大多数的民众对非遗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这跟景区特别能够结合在一起,所有人怀着兴奋的心情到达一个新地方,想了解跟自己家乡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文化的时候,非遗的新鲜度和兴趣点和旅游就可以完美地结合。

非遗的传播性比较强,我看了一个数据,中国的国家级非遗一千多个,90%以上都曾在抖音进行传播,抖音的观看量比较大,传播性比较强,面比较广,这也是因为非遗有很强的新鲜感五、行业特征弱,产业集中度低我看今天的论坛名称叫做非遗产业论坛,但非遗到底能不能构成一个产业呢?从投资的眼光来看,非遗连行业的特征都很弱,更谈不上产业。

当商品社会形成一个行业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有很强的上下游和产业链关系,有很强的市场的共性和行业特点的共性非遗实际上没有形成一个典型的产业链和市场共性,某种意义来讲,行业的特征并不是很明显的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6张

那么一个行业什么时候才能够称之为产业?只有当资本进入一个行业之后,将行业进一步细分,将行业的分工进一步细化,将行业实现一种非线性的整体增长格局的时候,这个时候才会成为产业除了上下游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强的产业间的互动和化学反应。

实际上非遗的项目之间,地域之间的互动和联络,也是相对比较弱的中国的非遗“产业”的发展还处在非常初期的状态,还需要较为漫长的发育,这个时候往往也是缺少耐心的资本,看到的相对负面的一个点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来看到底资本是怎样的特征。

谁在投资非遗资本是什么,当前在中国他们趋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看我画的这个这个图示,他们投资赛道、热点风口、规模效应、风险敞口、发展的爆发性、发展速度和机会成本。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7张

(来源:嘉宾演讲PPT)这里重点之一就是机会成本,有限的钱面向无限的市场,每一个选择都会有偌大的差异当全社会的产业机会摆在资本面前的时候,资本当然愿意将自己的钱投到可能产生更大收益的行业机会里面去这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非遗,就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投资者可能会觉得第一非遗看不懂,第二非遗的产业机会不明显,第三不知道怎么赚钱,或者说比投到其他项目上更赚钱,所以资本宁愿将资金投入到其他的地方,看得懂怎么赚钱的其他地方。

资本有一个核心,就是价值传递,说白了就是资本重点一进一出之间的差价,我投资的项目,未来会不会有人高价接盘,有人说这是资本异化的表现,但确是当下资本行业的共性很多时候,投资者真的是为了让被投资的项目有所发展,让被投资的项目长足发展吗?是,但有的时候又不是。

他们更希望的是价值传递例如我买了一个房子,100万成本,每年有10万元的租金收益,年收益率是10%,听起来是好的事情如果这个房子十年后卖出去,还是价值100万,并没有增长,在投资看来这就不一定是好的投资标的。

假如另一个房子也是100万,但一年只能带来1万元的租金收益,只有1%的年收益率,但是如果10年后这个房可以1000万售出,那么第二个房子就更适合投资人的眼光所以说,资本更的是价值传递,不在乎投资标的本身是否有价值,更在乎的是买和卖之间的价值增长。

这个特性导致有时候大家会看到资本资本市场的盲目甚至狭隘,一些明显不具备市场盈利能力的企业股权却被各类资本热捧,接力棒在飞快的传递,就像击鼓传花,直到鼓声停止,一切都垮掉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说非遗和资本之间,天然地形成了相互之间可能看不懂的状态。

那么,有可能在非遗产业进行投资的是谁?投资者的种类非常的多,我梳理出一些可能非遗的投资人类型,上我们看看他们的特点。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8张

(来源:嘉宾演讲PPT)一、个人投资者我们先看看个人投资者,他们的投资能力偏弱,活跃度偏低因为个人的财富效应不是很强,不会有太多的钱曾经的中国首富个人出钱给儿子做投资,一开始的启动资金是5亿,在座的我们看来这是比较多的钱,但是放在整个投资行业来说是比较小的规模。

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能力虽然偏弱,但有一个很强的特点,就是他们投资一个项目的时候,有很强烈的个人兴趣导向他喜欢什么,就有可能去投什么非遗从某种意义来讲,就能够迎合很多人的个人兴趣我们看到的现象,个人投资者在非遗行业里面展开投资行为,往往比其他类型的投资者更多,就是这个道理。

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也需要有很强的参与感,不是说投了钱就不管了,而是希望投资之后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项目的未来发展事业之中去个人投资者对投资退出这个事,往往不会想太多二、企业投资者除去巨型企业自建的专业投资平台,企业投资者的投资能力也偏弱,单独的企业是无法和集约整合了社会财富而形成的专业投资机构来对比的。

企业当然比个人要强很多,但投资取向也差不多企业投资一个项目的时候,项目和企业的自身经营是否有很强的联动效应,这是企业的兴趣所在在能够产生联动效应的时候,往往企业的投资意愿就会比较高;反过来如果投资的事跟企业本身没有关联度,投资的意愿就比较低。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9张

三、风险投资者我们听到最多的一种投资机构,比如说VC或者是PE等等以基金为代表的风险投资者,他们的是什么,就是我之前说的这些“苟且”核心是一买和一卖之间,可以获得多少收益非遗有一些很重要的特点,例如企业化特征不明显,有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可能是非企业化的组织或者是个人,甚至有一些你根本找不到具体的载体是什么。

比如说广东粤剧是非遗的代表项目,但并不是只有一家广东粤剧团拥有非遗的使用和传承的机会,也有很多民间粤剧团体,因此找不到真正唯一具象的载体,非遗核心的IP资源也无从落地而风投机构首先的点就是项目是否有企业化的特征,是否具有能够共同认可的价值逻辑。

这个东西我要投资,我会占多少股份,我能够获得多少的权益,退出时能增值多少而很多非遗项目一遇到这些问题,有的时候就说不清楚了因为非遗很多时候是IP化的,是一种由无形资产带动的资产结构,某种意义来讲,估值双方相互认可的难度是很大的。

同样的道理,项目是否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合理的商业模式、较高的收益预期,通畅的退出渠道等等都存在问题四、产业投资者例如我所供职的华侨城集团就是典型的产业投资者,我们的思维模式有时候跟风险投资者是类似的,例如是否企业化的运作,是否有公平的估值。

但同时我们更加的是被投项目是否可以跟我们深耕的其他产业项目能有效的整合与联动,这一点和企业投资者比较像例如我们投资了景区,我就希望能够再投资优质的可以植入景区的旅游产品或二次消费企业景区一年有这么多的游客量,是一个巨大的入口平台,这些游客每年怀着兴奋地心情来到这里,有着超出日常的强烈消费意愿,景区就是满足游客消费的绝佳平台。

所以如果好的产品植入景区,就产生和产业投资者最愿意看到的现象,化学反正是1+1远远大于2因此,我们投资景区的同时,也会愿意投资那些能够植入景区的产品企业,进而把这些企业带入到景区里面,一方面给景区提升了消费的机会,让景区的营收变得更好。

同样当我的景区越来越多,形成平台,那么投资的产品企业,可以将产品放到更多不同的景区里面去,也增加了自己的营业点和营业创收的机会因此,产业投资者的是产业内部之间的联动,这时候非遗就很有可能被纳入投资视野,也就是为什么一、两年前我们作为旅游投资机构也着手研究非遗这件事情的一个重要动机。

非遗运营五大难点我刚刚尝试总结了不同投资人不同的倾向,下面来谈谈,在这样的前提下,当前中国非遗项目亟待解决三个重要的方面。一、企业化能力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10张

(来源:嘉宾演讲PPT)刚才我们提到,中国90%以上的非遗是非企业化运作的企业化有如下几个特征,针对今天的非遗主题,我尝试梳理一下第一,非遗是否可以长期持续性运营 这是企业的,但并不是个人的举个极端的例子,例如有一项非遗的技艺,现在传承人是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并没有把这种技艺有效的传承到下一代人,这种情况下,非遗可就可能失传。

但是企业要有永续经营的追求,它希望自己拥有的核心技术也好,知识产权也好,核心能力也好,能够在企业内部传承下去第二,非遗的内部资源是否可以复制 当一个非遗项目形成企业化运作,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摆脱原来非遗传承的机制,要从原来的师傅带徒弟变成企业化内部资源复制。

企业化经营的时候,意味着所有企业的从业者应该对非遗技艺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不是单一的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成功的项目,或者是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有很强的内部复制性,这也是非遗企业化应该的重点第三,管理成本是否可以摊销。

更多的非遗的格局是比较小的,如果企业化经营的时候,要额外付出很多的管理成本,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要做自己的市场推广,要做专业化的财务管理现状是,这些成本对很多的非遗项目来说是很难负担的,而这些优势企业化的基本前提,因此非遗项目企业化的过程也始终面临这些方面的困扰。

第四,产品稳定性的问题,很多项目来自于传承人,无论是演艺类、技艺类或者是产品类,都是手工特性的 例如一个非遗手工艺项目,今天传承人老先生心情好,可以多做几个,而且质量非常好如果明天老先生心情不好,或者是生病了,今天不做了,或者质量不太好,产品的稳定性就出了问题。

这也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反映出非遗企业是否有办法解决这种产品稳定性的现实性,这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五,是否有规范的财务管理的过程 很多的投资人看待一个项目的时候,要求有很强的财务规范性,这也是当下很多有融资需求的非遗项目需要的问题。

综上,当一个非遗项目面向资本,希望资本给他插上腾飞的翅膀的时候,应该首先把自己是否可以企业化当做重要的课题研究当某个非遗项目甚至一批非遗项目,实现了有效的企业化的经营,那么非遗就和资本走近了一大步二、规模瓶颈怎么解决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11张

(来源:嘉宾演讲PPT)这里的规模指的是,随着市场的需求发展,项目的产品供给的扩张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规模的瓶颈,也是当前限制我们的非遗资本化的重要问题第一,产能扩大的可能性 很多的非遗是纯人工的,这个时候产能扩大就需要更多的熟练技术人才,甚至是更多的非遗传承者才可以完成。

那么我们是否有对应的手段能够把某些环节拿出来,通过机械化的形式去压缩人工资源的占比,通过这种方式扩大自己的产能,文创商品尤其如此其他的非遗形式也差不多,比如曲艺、戏曲和其他的演艺内容也需要专门的传承人去完成,是否有手段建立快速有效的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能够面向社会需求的传承人,这也是需要我们的重要的点。

第二,产品标准化及复制的能力 刚才已经讲了产品是否能够形成内部复制,我见到最容易复制的非遗产品就是版画拓印别的类型的非遗项目是否能够开发出符合自身的复制能力,而实现复制的前提就是可否构建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这也是非遗项目眼下的一个课题。

第三,产品线延展性 产品延展性,就是同一个非遗项目,可否突破自身的圈层,向外延展出新的,不能类型的产品线例如,我是烧造瓷器的非遗技艺传承人,以前专门制作民间陶瓷工艺品,例如老虎、兔子这种玩具类的摆件,广受市场的欢迎。

那么我的产品是否可以延展到其他的产品领域?例如把我自身特点的非遗符号应用在陶瓷的器皿产品,茶杯、餐具等等,并且把我的特有工艺也能加载在这些新产品上,就实现了从工艺品类延展到日常用品类的产品延展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产业延展性就发生了扩张,这种扩张有可能就会突破你的规模瓶颈,让你的优势在另外一个赛道变得更大。

最后一点就是跨区域适应性 刚才讲到,绝大多数非遗产品具有很强地域性的特点,在跨区域的时候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这个时候是否可以进行内部改良让它除了本地的受众之外,能够让别的地方人喜欢它、接受它甚至消费它,这也是我们突破规模瓶颈的一个重点。

三、估值困境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12张

(来源:嘉宾演讲PPT)很多投资者的一件事情是眼前的收益或者中短期的效益,我们的非遗项目往往很难满足投资人苛刻的眼光这里面矛盾的焦点就是估值问题第一,无形资产的估值难度 无形资产是资产,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资产,在非遗项目中尤其如此。

而无形资产的估值,却是最难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理性的估值体系,这个稍后展开第二,非遗项目估值的行业标准 目前没有建立,可参照系很少,希望未来随着非遗投资的热度不断的增加,行业的标准可以建立起来。

第三,价值传递性是否可以建立 从投资的眼光看,要建立价值传递的模型我们是否能够将一个非遗项目,从无人问津挖掘出来,变成企业化的运作,并达到一定的规模或者未来将很多的非遗项目和产业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价值整合,最后走向资本市场,或者实现资本性交易,最终形成价值传递的链条。

第四,认知博弈的解决。 这一点大家听起来可能比较怪,什么叫做认知博弈?结合刚才提到的无形资产估值,我把这个稍微展开说一下。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13张

(来源:嘉宾演讲PPT)左边是非遗的融资方,右边是非遗的投资方我们先来看融资方的认知情况假设有这么一个场景,有一个非遗项目希望有人来投资,这时候该如何向投资人表述自己对项目的基本认知呢?绝大多数人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我的项目资源多么的好;我这项非遗有多少历史的传承,我是第几代的传承人;在我这个地方我多么的受欢迎,我的市场范围内,所有人都喜欢我的东西;我这个项目多么赚钱。

这里的赚钱是狭义的,我把它总结为微观盈利性我经常听到一些人跟我谈他们的项目,都是微观的计算方法,成本售价等等,而管理成本、财务成本、风险要素和周期性变化都统统不考虑但是投资人往往不是这样看问题,他们看重的是广泛宏观的盈利性,简单说就是各类潜在成本分摊后,变成可规模化的项目之后,是否还能像现在一样赚钱。

反观右侧投资人的认知模型他们的都是干巴巴的点,市场需求、场景再造、产品能力、商业模式、扩张复制、投资收益等等问题总的来说,融资方往往聚焦感性的认知,投资方采用的是理性的认知融资方和投资方始终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进行混乱的博弈,所以沟通的效率和成功可能性就不会特别的高。

因此,当非遗项目想面向资本,希望资本助力的时候,或者资本想在非遗领域进行投资的时候,都应该尝试从对方的角度重新进行一次审视,形成层面趋同的认知,尽可能的摆脱这种混乱的博弈简单说就是,资本需要更感性一点,而非遗项目需要更理性一些。

无论如何,投资人比较“狭隘”或者“苟且”的眼光,也是评判一个非遗项目能否最后商业化的试金石关于非遗的建议根据我刚才的内容,对于非遗商业化,或者非遗项目面临资本市场的时候,我提两个建议,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叫做合纵,一个叫做连横。

一、合纵——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形态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14张

北京同仁堂围绕自身非遗项目的核心产品,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以及自己的商品化的体系这里面有两个著名的例子,同仁堂和全聚德,都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一个是中医药制作和零售,一个是区域性餐饮服务但他们都围绕自身的核心产品优势,不约而同的走了相似道路。

首先是完成了品牌化,将自己的IP变成了品牌IP和品牌是不一样的,品牌更具备传播性,非遗有很多的IP和无形资产这方面的东西,如何转化为品牌是有过程的其次是刚才讲过的产品标准化、延展衍生性等第三是解决了跨区域发展的问题,将自身的产品服务进行普适性的改良,而最后形成了连锁化经营。

全聚德和同仁堂作为非遗传承的代表性企业,完成了这些内容,在全国发展都比较壮大二、连横——以平台为载体的商业形态连横就是采用平台化的思维是指我们构建一个平台,让这个平台容纳更多近似或者同属性的非遗项目我这里提到了一个例子就是西安的永兴坊,这是也是我在推动与华侨城展开合作的一个项目。

永兴坊是在西安市区构建了一个经营平台,将陕西上百个美食类非遗产品形成了集约型展示、体验和销售这种模式就是把很多自身单独经营能力不是很强的非遗项目,把这些小的、散的项目集约在一个统一平台上,实现统一化的整合、改进和管理,以永兴坊作为统一品牌输出,完成了平台化的构建。

这种格局,完成了企业化的改造,整体平台和平台内的内容都实现了可估值,并且估值还不低

非遗项目市场风险(非遗发展策略) 第15张

永兴坊从永兴坊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参考这几个点第一,构建载体的统一, 永兴坊是一个品牌化构建的非遗街区,企业化能力和产品经营性都很强第二,集约整合的能力,很多地方政府搞非遗小镇和非遗博物馆,或者是非遗文创园。

但是集约度不是很好,不聚焦,项目之间共性和互动性不强因此游客也好,消费者也好,目标感不是那么强烈和明显,形成不了经营性这导致里面的很多非遗项目存活性也比较弱,所以要有取舍,要在一个共同平台内,这些非遗项目的共性和可整合能力。

第三,搭建有效的共享机制, 不能让平台赚钱,而里面的非遗项目不赚钱;但也不能只是非遗项目赚钱,平台不赚钱,那平台就无法有效提供品牌化和集约化的服务在利益协同、共享和分配上,要用更大的智慧实现优化、科学的共享机制。

第四,统一发展,大家始终抱在一起,共同的面向市场刚才我们说了非遗比较小和散,单独面向资本市场,甚至面向消费市场,它的能力都是弱的,但是形成集群之后,就会大不一样最后,就是产品协同 最终要完成平台化的构建和运营,建议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永兴坊在非遗传承和非遗平台构建过程中,通过各种举措构建的产品协同细节,以及这种协同所产生的良性化学反应,这都体现在细节中。

永兴坊实现了这种产品协同之后,除了平台有很强的盈利性之外,平台上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每年收入是非常可观的以上是我给非遗商业化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和资本市场对接所提出的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叫做深挖产品,称为合纵,一条就是搭建平台,称为连横。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