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县非遗扶贫家庭(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

六八 136 0

江源县非遗扶贫家庭(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 第1张

从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到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再到去年,我们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高原大地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旧貌换新颜十年间,青海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了创造新生活的新起点 这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鲜明记录着我省攻坚克难、高歌猛进的每一个瞬间和乡村振兴铿锵的脚步。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牵引,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点工作、全力推进,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青海大地上徐徐展开。

抓住“牛鼻子”: 产业兴旺激活原动力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夯实乡村振兴的“硬实力” 从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强镇建设,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平台建设、经营主体、三产融合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我们依托绿色有机资源禀赋,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发展,以全省农牧区“大产业”推动农牧民群众“大增收”。

农村产业兴旺与否,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伴随着我省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青”字号品牌效应日益提升,目前已培育形成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马铃薯、蔬菜、饲草、生猪、拉面和乡村旅游十大重点产业,并着力打造冷水鱼、枸杞、藜麦、青绣、蕨麻、中藏药材、奶业和豆类八大特色产业,而就在乡村振兴的第一年,青海的油菜产业也加入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大潮,并建设完成都兰2个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场,建成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休闲农业示范基地,1个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

通过多措并举,我们不断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有力提升产业经济价值,有效实现产业富民强村 不难看出,“优而特、特而精”是我省最适宜的产业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建成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3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40家产业联合体,参加联合体的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达到475家,带动农牧户4.6万户,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左右,构建起了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的产业模式。

产业不断发展强大的背后是农牧民日益鼓起的钱袋子和不断增强的幸福感,只有抓住发展特色产业这个“牛鼻子”,才能盘活乡村振兴整盘棋,促进产业兴旺,稳就业,农民增收,凝聚乡村振兴的合力,奔向“共同富裕”奋斗新起点:。

有效衔接守住胜利果实 2021年5月25日,青海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青海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也吹响了青海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奋斗号角 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实现了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在全国率先制定“1+5+7+N”有效衔接政策体系,保持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低保、困难救助、公益性岗位等普惠性政策连续稳定,主要帮扶政策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新一轮向1716个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5221人,有效衔接工作力量全面加强、工作体系更加顺畅。

我们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工作,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一点一滴务实努力,一户一事精准施策: 对标“守底线、谋创新、强举措、增实效”的目标,围绕“五个结合”抓好工作落地落细,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80%以上的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总体可控,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我们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性举措: “青海拉面”“青绣”“枸杞采摘”等劳务品牌持续做大做强,解决了不少脱贫人口的就业问题,全国3万多家的拉面馆,有从业人数近20万人,经营性年收入160亿元以上,真正成为青海各族群众的脱贫致富面、民族团结面、小康幸福面,而通过设立“青绣”扶贫就业工坊、认定省级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省刺绣行业从业人员约30万,让“绣娘”捧上了艺术的“金饭碗”,过上了幸福的好生活。

不难看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产业带动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 此外,时刻瞄准增收这个“硬杠杠”,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让“输血”变“造血”,采取“六个一批”的方式,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

截至8月底,全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到20.7万人,完成国家下达17.9万目标的115.6%、省定20万目标的103.5%,全省2.87万户建档立卡搬迁户家庭劳动力6.5万人,其中5.48万人已实现就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青海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发展,全省乡村振兴的步伐也从未停止按照总要求: 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青海飞速发展的十年里,青海农牧区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升,卫生厕所的不断普及,道路的完善,电网的改造……通过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程度提高等措施紧抓乡村建设,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年时间里,我们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提出“先行先试、点上开花、线上结果、面上推动”的工作思路,采取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打造提升的方式,选取425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建设,积极探索独具青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新路径。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是青海始终坚持的原则“以建带治、以治促建、建治并举”,我们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年来,新改建农村道路883公里,新改建饮水管网264公里、饮水设施1172座,新建污水管网500公里、污水处理设施1151座……在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追求的同时,全省各地党委政府正在努力让农牧民享受到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走上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康庄大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倡导弘扬文明乡风进程中,我省各试点村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农牧民群众主动落实“一约四会”等有关制度和条例,引导群众摒弃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促进乡风文明,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活力。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青海大地正不断释放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蕴含的能量和伟力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臻。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非遗申报包下证 1803733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