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窗砂纸,演绎古今传奇为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县城建设工作,增强青少年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弘扬民族文化,共青团成安县委带领大家一起来感受非遗文化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成安皮影是冀南皮影的主要组成部分,2006年以成安皮影为主体,与肥乡、磁县、馆陶、魏县等县一起以“冀南皮影戏”的名义联合申遗,被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成安皮影艺人傅希贤、申国瑞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一、成安皮影源远流长皮影戏起源于西汉,至迟在宋朝时就已传入成安早期史料无存,据成安县丁庄村皮影艺人口传,明万历年间皮影戏已在丁庄村流传;清乾隆时期,丁庄皮影第四代宗师名宁老和,人称“活猪八戒” ,他在丁庄村传授皮影艺术, 并传至成安县西姚堡村;第五代宁长春;第六代暴光玺;至民国时,第七代暴清秀接受肥乡寨中堡村苏文秀、魏县疃上村闫生太及成安其它村外来弟子,更大范围传授皮影艺术;第八代有丁庄的暴立公、暴清平、丁福州和庞村的“老一的”(一只眼)、肥乡寨中堡的苏文秀、魏县疃上村的闫生太等11人,他们在成安、肥乡、魏县、邯郸、临漳、广平、大名等地传授皮影艺术;第九代传人有暴立廷、张雨(东乡义村人)等10多人;以上传人均有姓名可查。
经过几代皮影艺人的影响,成安县的丁庄、西姚堡、东乡义、北漳、安重村、西野庄、邢村、孙横城、徐村、辛集、郭庄等村都相继成立了皮影剧团皮影戏在成安和周边县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色彩和独特风格的冀南皮影戏 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冀南皮影戏广泛分布于邯郸地区的成安、肥乡、磁县、馆陶、魏县、大名、临漳、广平、永年、武安等县,并影响到冀中、冀北以及豫北、晋东南、鲁西地区,成为河北农村最流行的民间艺术,素有“北有唐山,南有邯郸”之美誉。
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前期,婚丧嫁娶之日,夜黑晚饭之后,锣鼓喧天、荧幕辉煌的皮影戏,成为了人们闲暇时光获取精神营养、消遣娱乐的重要途经。
二、成安皮影特色浓厚成安皮影戏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成安皮影戏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河北省皮影研究学者魏力群曾多次来成安县考察观摩,并激动地说:“成安的皮影戏,是冀南大地上唯一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古老文化遗产。
”法国、日本等国外专家学者也先后来成安观摩研究,给予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影人制作 皮影人物都是侧面形象,俗称“半个脸戏”成安皮影影人制作,在用料和造型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唐山等地皮影影人用料多是驴皮,质地轻薄,雕刻精细,但不便远观,皮料受潮易变形成安皮影影人均采用牛皮刻制,这也是冀南皮影的共同特点。
采用牛皮刻制,质地厚实,不易受潮变形;雕工粗犷古朴,意趣淳朴有力,宜于远观;许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绘,这种雕、绘结合的风貌是成安及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绘革”的遗风影人高度约在50公分左右,造型分为生(老生、小生)、旦、净(即花脸)、丑等行当。
生、旦、净角高大,小丑、小妖等角色要小一些文人造型大多只有一只胳膊,武将则有两只胳膊骑马的影人,上半身是活动的,下半身则是与马刻绘在一起的一个整体除刻人物外,还要刻制云朵、桌椅、动物、水族、城楼、房屋等。
除净角、丑角用阴刻与阳刻相结合的手法刻脸谱外,生角、旦角用镂空雕刻,显得空灵、爽洁人物的头像是一个单独件,能随意拔出与身子分离,众多的角色头像可根据剧情的发展、文武服装的变化等随时更换不同的身子,而行当相同、服装类似的人物也可任意更换头像。
在影人的造型、色彩和雕刻的处理上,除在人物需要的特点基础上进行概括夸张外,又受到民间剪纸和戏剧脸谱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既有程式化、又各具角色特征的造型体制 影人的制作大体分为熟制牛皮、画稿、雕刻、着色、连缀、上扦等六个步骤。
影人身子及四肢各关节处用皮弦连缀,活动自如文人缀胸扦、手扦,武将缀胸扦、兵器扦无论哪种人物,都无腿扦舞台 皮影戏的舞台就是一块高一米多、宽不足三米的长方形幕布,俗称“亮子”亮子是用白布绷在木框上做成,置于面对观众的正前方。
亮子后面挂灯,顶棚、左右、背后用帆布或其它布围成方形就是后台十二、三位皮影艺人就在这样的小天地里,演绎着忠奸邪恶争执、神灵鬼怪斗法,一切尽现此中表演 演出时,一般由2—3人手握扦子操纵影人一人为主扦手,称为“掫扦”,在演出时他要同时执两个以上的影人对打,又要随着唱白和伴奏表演各种细微的动作。
另两人为副扦手武打戏只由一人用两手同时操纵两个人物,每手两根扦子有使用双锤、双枪等特殊兵器的人物时,一只手需握三根扦子全靠艺人每个手指的巧妙运用、有机配合,才使影人做出各种打斗动作操纵影人时的活动量很大,严冬露天演出时,经常只穿单衣。
成安皮影艺人皆一专多能,演出时后台无一闲人,无论是握扦子,还是文武场操琴打鼓打锣钗的,还同时都是配唱演员,且一人可唱几个不同的角色配唱 成安皮影戏除孙横城村配唱“四股弦”、个别村庄配唱“老南调”“大平调”外,其他都配唱“淮调”。
“淮调”为流传在河南周口地区淮宁县一带的稀有地方剧种,属梆子腔体系其唱腔高亢粗犷、质朴健朗,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唱的板式主要有二八板、流水板、慢板、散板、慢板压、窜板、二板压、金钩挂、倒三板等。
锣鼓点主要有“老八锣”“打嘉兴”“凤凰三点头”“击三枪”“五顶槌”等演奏的曲牌主要有“大救驾”“上香盘”“拆不断”“风流逛”“小花园”等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二弦(或板胡)、二胡、锣鼓套、闷笛、唢呐、笙等乐器,主弦为三弦,现在又配上了电子琴。
武场配有板鼓、战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马号、梆子等此外,尚有筛子锣、尖子号(亦称气筒)、大梆子尤其是大梆子,很有特色,长约60公分,中段粗,直径可达10公分左右,两端渐细,与中段开一长方口,中间掏空,打出的音色浑厚有力。
两根尖子号配合打击乐,吹出尖厉、简约的音符,极能烘托气氛,震撼心魄剧目 成安皮影戏演出无剧本,完全靠口授心记,其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演出的剧目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神话剧和凡剧两类,共104种。
剧目以《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主,也演《劈山救母》《铡美案》《杨家将》《闫英买母》等单回戏以及《司马懿盗墓》《燕王扫北》《雷振海征北》《劈山救母》《走麦城》等折子戏还演出过《红嫂》等现代戏以及根据需要编排的现代小戏,如《钱迷》等。
三、成安皮影近年活动大事纪要 2008年2月,成安县皮影老艺人申国瑞、傅希贤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2008年7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安县西姚堡皮影剧团代表冀南皮影戏应邀赴奥运协办城市秦皇岛参加迎奥运文艺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展示部分表演镜头。
此次共派出10名演员,历时22天期间,他们参加了河北省一号文化工程——山海关古城修复开城仪式节目演出20余场,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2009年,成安县西姚堡皮影团获河北省文化厅颁发的“农村文化之星”荣誉称号。
2010年5月,成安县西姚堡皮影艺人申国瑞被评为邯郸市能工巧匠 2013年4月29—5月1日,在邯郸市举办的民间艺术节期间,成安县西姚堡皮影团赴邯参加了“邯郸市首届冀南皮影戏汇演”,冀南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申国瑞带团参演。
表演了《西游记》故事剧《火云洞》《小雷音寺》及新编现代小品剧《寻钱记》汇演在市内龙湖公园演出棚举行,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2013年9月11日至10月11日,邯郸市群艺馆、博物馆联合主办唐山(冀东)·邯郸(冀南)皮影交流活动,成安县西姚堡皮影团代表冀南皮影流派与唐山皮影剧团在市博物馆进行了交流演出,西姚堡皮影团表演了《红孩儿》《兰草洞》等经典特色剧目,吸引了众多观众。
期间,皮影团团长、冀南皮影传承艺人申国瑞等与邯、唐两市皮影专家学者一起进行了座谈,就皮影剧团的发展和皮影艺术传承进行了研讨 2015年5月,成安县西姚堡皮影团应邀赴红色圣地西柏坡演出了精彩的冀南皮影戏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