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当车

六八 166 0

螳臂当车: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螳臂当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典故,也是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的一种形象。它通常用来比喻一个力量微弱的人,试图去阻挡凶猛的事物,结果自取灭亡。

在古代诗词中,“螳臂当车”这个形象经常被用来表达怀才不遇,无可奈何,毫无办法等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浏览几首古代诗词,感受“螳臂当车”形象的丰富内涵。

唐代诗人郑元庆《詹氏孤儿怨》

“唯恐夜深留客舍, 螳螂黄雀两相嘲。 怨此山中人不识, 穷巷只应拥塞车。”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詹氏的悲惨遭遇。他们被遗弃在寒山野地,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有保障。在无奈悲惨的处境下,他们不止一次尝试去阻挡路上的行人,试图博取些怜悯之心。但是,这些行人都不屑于理会,只是嘲笑他们,诗中的“螳螂黄雀”形象暗示了他们弱小的地位。这时候,诗中的“螳臂当车”比喻就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唐代词人韩愈《幼安出宅》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海日生残夜, 江春带暖风。 野花红似火, 春草碧于茵。 苍苔没屐迹, 破壁绕松声。 受业千帆过, 无人知我心。

这首词是韩愈为离别的幼儿写的。词中的“无人知我心”直指孤独无助的心境。而“螳臂当车”这个典故就隐含在其中。词中的孤蓬无依,仿佛任何价值观和人性美德都失去了意义。他的思想和情感难以被表述和传达,陷入到一种失落的境地中。这的确是一种螳臂当车的无助和自卑感。

宋代词人周邦彦《论词》

“起予思其昔之痛,而不念其今之痛;非居富贵之区段,乃思穷滞之家门:于是提笔为酬客之让,为丹青之谢宾之请;笔落情成,辄有墨子之女弹筝,士别三日而竟墨。”

周邦彦的这首词是针对顾客之间的相互要求的回答。他用了“螳臂当车”的形象,表现出自己力量渺小的无可奈何状态。周邦彦的才华较高,但在生活中,命运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机遇。在这种境况下,他只能选择逆境中奋斗。这也充分体现出“螳臂当车”形象中无力阻拦的悲壮。

元代词人辛弃疾《水调歌头·满江红》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水流红, 经年不断; 花落去无迹, 水了空流声断。 坐看园林画, 天际云朵空悠悠; 边声一色峡长, 雕楼摧倒山摧倒水。” 在这首词中,“螳臂当车”的形象是温柔的,也表达了深情而虚无的世界。辛弃疾整篇词以哀怨、思乡、感叹人生飘摇为主题,描述了他为世故之事所困扰,对未来充满悲观和无奈。词的开头,就将思乡之情与饮酒抒情融为一体;然而在其发自心底细细品味之后,又充满了一种“螳臂当车”的感觉。

元代词人杨万里《结衣带渡》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今年不辞遍访友, 来着花前坐放心。 明日谁家春笋好, 拄杖无时夜叩门。”

杨万里善于使用对比来描述自己无可奈何的命运。他常常被困扰在贫困、孤独之中,哀叹人生和人的命运,感慨世道之变幻莫测。在这段词作中,他通过描述“春眠不觉晓”、“夜来风雨声”等自然景色来承接人生的无奈境遇。他感叹花开花落,不知有多少离合悲欢。而在这样的境况下,他却依然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地去寻找社交支持和友情的力量。这种控制“螳臂当车”的气度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中。

以上是我为大家列举的五首古代诗词,它们在“螳臂当车”这个典故的启示下,用各自的方式表达了人在悲痛、无助之时所展现的那份无畏与壮烈。这种境界也是人格魅力之一。说到底,“螳臂当车”这个典故实际上反映的是人者的精神状态。在面对逆境时,勇敢、坚定、不屈不挠的精神态度是每一个人应该追求的。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