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秋月两相和全诗

六八 194 0

湖光秋月两相和全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引自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中“湖光秋月”形容了诗人在登高远望时所见到的美景,成为闻名于世的诗句。而深入鉴赏全诗,我们不难发现:“湖光秋月”并非孤立的艺术形象,更是与诗人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他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一、《登鹳雀楼》全诗欣赏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臺。
  6. 艰难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浊酒杯。
  7. 人生得意须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8.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9. 烹羊宰牛且為樂,会须一饮三百杯。
  10.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11. 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側耳聽。
  12.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愿醒。
  13.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14.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5.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16.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登鹳雀楼》全诗共17句,描绘了诗人在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观景色,并在此基础上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人生如诗和处世哲理的思考和感悟。首先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引出了登高远望的主题,寓意着人们应当渴望更高、更远的目标,勇敢探索未知的世界。第三至第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细腻的景色描写,将作者的眼中世界呈现得纷繁复杂,惊险而有生命力。接下来三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烘托了诗人孤独无助的心情,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透过心灵深处的痛苦,表达出作者不甘于平淡度日,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接下来五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表达了即使生命的跌宕起伏,也应把握机遇,尽情畅饮,享受人生的乐趣,这是一种从容、强大的生命态度;而最后两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从历史角度上展示了诗人一直相信天下大同,人生有多样性的信仰与心绪。总之,这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有艺术意境,又具有现实意义,是语言辞藻华丽、意味尤存的经典文学佳作。

二、拓展: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历史渊源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起源不仅来源于《登鹳雀楼》,而且在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唐初诗人王珪的《秋江夜泊》便有“排空驭气浮湖上,岂惟群星为尔照?数峰霜月半江色,一夜湖光赛火烧”之句;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大宛遗事》中也有“碧林交映荷花出,黄叶单飞秋月孤”的描绘。可以看出,“湖光秋月”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在《登鹳雀楼》中,作者通过同一景致不同视角的描述,将湖光和秋月巧妙地融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张谓在《宣和书谱》中对“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的评价是:“致其区别,述在形势;情与景目,上下相贯。 想象辽远,无端主客;变化巧丽,寄托咏怀”,这一评价甚为恰当。通过诗中湖光、秋月这两个意象的交替出现,湖光呈现静态、平和,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