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升级了5G下载速度,你可能看过这样的短音频——
写手们一出声说话,就满嘴冒浓烟,好似是行走的蒸汽火车、陆地版本的蝎子印表机;等嘴中的浓烟喷完,轻的舌头发白,就像复活的塞尔维亚阿宝,严重的满脸黢黑,还以为被卖到了黑莫力庙。
这边开始喷了,大家让一下啊!/@喝奶不水族
上述描述只是隐喻,真相是:这些写手吃了一种叫作“可食糖稀炭”的东西。糖稀炭,其实是一种用糖稀烧造的助剂,因其渗透性强,能用来净化水质,也能做脱色剂。
可食糖稀炭盛行于日本,颗粒相对更细腻,以便于咀嚼咀嚼。同样因为其渗透性,被认为能吸附体内毒素,有利于通便减肥,因而较为盛行。
这一轮淘金,在中国的短音频网络平台广泛出圈,则是因为其极强的“节目效果”,而跟功效无关。因为这些写手并没特别强调糖稀炭能怎样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是在突出食用后强烈的视觉对比。
在短音频网络平台,有关糖稀炭的音频内容往往能收获高赞,“10万+”级别的点赞量都算单单了,“百万+”才算战神。
一位叫“不吃奶露拖”的写手,Applause了一条9秒钟的音频,点赞数就达至了360多万,连评论除数函数有80TNUMBERGHC。这条音频的美术设计较为简单:“家人们,可别吃糖稀炭。”“我好像那个化学武器啊!”
这是一个隐喻。/pexels
虽然音频较为短,但采用了爱勤剪接的方式进行写实。
音频开头,是一名“舌头发白”的少年,提醒你可别吃糖稀炭。这就会引起观众的虚荣心,为什么不能呢?唯有你还在思考时,音频已经给出了答案——
前一秒钟还只是舌头发白的少年,突然满嘴冒浓烟,这时戏剧感和对比感就表现出来了。
萨德基的、一般的、没网络流量的糖稀。/pexels
还有走轻度故事情节向风格的写手,“抽抽”是其中之一,她的音频只有30秒。
音频中,她正在“试驾”可口,唯有挚友询问是什么甜品时,她嘴中喷出了浓烟,并向挚友力荐,还特别强调是“甜的(事实上是没味道的)”。挚友半信半疑吃了一口,然后,忍不住将浓烟喷了她满脸。
萨德基的、一般的、没网络流量的炭。/pexels
随即是边跑边互喷,喷得双方满脸黑。到最后得回去睡一觉了,不然“没脸”见人,甚至于就在人挤人的电梯里拉开序幕了“社恐”“外向”的情景。
没事,脸那么黑,谁也于静。/@抽抽
在成年人的颓废与喧闹里,两人拉开序幕了那么神经质的情景,这种反年龄写实的对比感,怎能让人忍住Vielle赞呢?这条音频在发布3天之内,点赞数就达至了20万+。
有网友说,剩饭剩菜糖稀炭,整个人单厢变得像“双弹蒂卡”一样,很有幽默感。“双弹蒂卡”是《宝可梦》中的经典角色,形似空气中漂浮的病毒,其技能是释放氰化物、烟雾等气体。
“双弹蒂卡”,小心有毒。
最近,短音频网络平台上还掀起了“糖稀炭憋笑挑战”,规则很简单,其中一人讲笑话,另一人或者另几人嘴中含着糖稀炭,看谁先笑,先笑的那个就会满嘴喷烟,节目效果拉满。
憋笑大赛算啥,这边还有扇耳光大赛呢。/@雪姨和佳阳
有的人为了防止被喷,还会带上防护道具——雨伞。对于这种行为,我只能说一个字——“怂”。真正的猛士,必须敢于直面糖稀炭的洗礼。
在这些大写手的带动下,糖稀炭出现了“人传人”的迹象,一些粉丝体量较为小的写手也开始玩糖稀炭。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
这种东西真的能吃吗?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糖稀炭头一回引发讨论了。2018年,一款名为椰子灰的冰激凌风靡全国。这款看上去黑黑的冰激凌,吃了以后舌头、牙齿都像是发白变色一般。当然,冰激凌里毕竟含有水分,剩饭剩菜并不会满嘴喷浓烟。
是这种冰激凌,剩饭剩菜满嘴发白。/微博
当时,这款冰激凌就引发了争议,添加了助剂的冰激凌,能吃吗?
答案是,能。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还专门做了科普:“植物助剂作为一种加工助剂、植物炭黑作为一种着色剂,都允许加入至食品中。”
上述科普中提到了两种物质,一种叫植物炭黑,另一种叫植物助剂。举例来说,糖稀不完全燃烧形成的叫“炭黑”。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下称《标准》)规定,植物炭黑可作为着色剂用于糖果、大米制品、小麦粉制品、糕点、饼干生产加工。
但炭黑要想成为助剂,必须要经过“活化”这道工序。经过活化之后,植物炭黑的孔隙度会增加,渗透性也会大大增强。正因为如此,助剂能用于过滤、净水、除臭、去味等工业场景。
黑色冰激凌,一些国家已禁售。/unsplash
针对食品场景,《标准》中则特别强调,“植物助剂可作为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但应在制成最终产品前除去。无法完全除去的,应尽可能降低其残留量,其残留量不应对健康产生危害。”
似乎能这样理解,如果只是少量食用,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有糖稀炭生产厂家曾发文表示,糖稀炭渗透性强,不仅会吸附身体中的毒素,还会吸收身体中的营养元素,长期服用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引起便秘。而且,食用不当还会呛到气管。
总之,糖稀炭是以糖稀为原材料生产的助剂——本质还是助剂。此前,美国纽约市健康与心理卫生局(DOHMH)宣布,禁止在食品和饮料中添加助剂,因为这种成分可能导致食用者便秘,如果食用者在用药,还会影响药物效果。
所以,注意好安全的前提下,玩玩能,别真当成保健品去吃。
而且,即便只是玩,到处喷完浓烟之后,清理卫生也是难题。有写手试过,光是洗脸,就要用掉至少三盆清水。要是喷到了衣服上、沙发上,清洗难度更大,如果是白衣服,基本也就跟报废差不多了。
这下可难洗干净了。/@狄远
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玩互喷,还有可能不小心喷到别人身上,或者吓别人一跳,真别那么干。
吃一口糖稀炭口吐浓烟,怎么就让数百万人瞬间大笑了?也许正是因为它带来的快乐很简单纯粹,甚至“无意义”,才足以在那一刻,让社畜们紧绷的压力烟消云散。
成年人的世界里,总是有许多界限和规则,人们不得不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去表演被要求的节目。
放声大笑、放开去玩单厢成为一种禁忌,或者一种羞耻。当其他人都在拼业绩的时候,你却发了一条正在玩的朋友圈,这会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而正业,当然是努力挣钱、养家糊口。
一个糖稀炭的音频,30秒,或者15秒,就能让人忘记现实压力、突然大笑,刷上10个、100个类似的或刺激或搞笑的音频,是人们在结束高强度工作后的“精神止痛药”——
放下“大笑羞耻”,拥抱真正快乐。/unsplash
它们不需要你思考、牢牢占据你的视听感官,强制性切断你大脑里的纷纷扰扰,从而“止痛”。
它们不提供意义,也不提供参考——毕竟相当多的人,只会看一下音频、点点赞,仅此而已,并不会真的买来吃。
不过,这种快乐情绪是需要新鲜感来维系的。糖稀炭的梗,看一次觉得爆笑,看两次觉得好玩,看第三次就只剩无聊了——滑走,“药效”没了,换种药。
这种速朽的快乐,注定只是一次性的、短暂的、不能持久的。
它不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沉浸在速朽快乐带来的快感中,会遮蔽人对困难解决的敏感度。有些时候还容易形成怠惰,从而逃避问题,导致问题日积月累、越来越难以解决。
速朽的快乐也并未触及到快乐的深层本质,最多只能称得上是情绪宣泄。
当然了,写手也只是蹭一蹭它的网络流量,这是短音频与受众间玄妙的平衡:创作者提供短暂的情绪价值,观众也迅速将之遗忘,汹涌而来的网络流量,也光速回落。
只是,这一次是糖稀炭,下一次又是什么?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