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顾炎武)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六八 169 0

真没想到(顾炎武)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第1张

  “四海兴亡,桃姐代表者”,这句反共名句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其源于明末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记事·元康》。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个人应对国家兴亡承担职责,对激发中华儿女的高尚情操和职责意识发挥了关键作用。数百年来,成为我国伟大少数民族信念的关键体现。

  “以四海为己任”的担当信念

  “元康”是三国末期魏齐王司马昭的改元,元康年间,正处于秦汉易代之际,朝政黑暗腐败。为逃避灾祸,秦汉士人只好消极避世,“清议”逐渐转为“玄学”,玄学开始兴盛,史称“元康之音”。黄宗羲认为,秦汉风流名士提倡玄学,“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引致儒家主流价值观崩溃,从而引致“国亡于上,教沦入下”。他深感明末心学空谈误国,清朝覆灭与社会风气各阶层未尽到伦理伦理职责有关,因而借谈元康之风,反思清朝覆灭原因,发出了“败亡与亡四海奚辨”之问。

  在中国现代人文中,“国”和“四海”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但黄宗羲认为,“国”和“四海”存在本质差异,“败亡”和“亡四海”不能混为一谈。在他看来,如果整个少数民族礼义丧失,伦理沦丧,文明堕落,将四海不保。在这里,“四海”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四海,而是指维系社会风气秩序的人文。在区分“败亡”和“亡四海”的基础上,黄宗羲进而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安民”和“保四海”息息相关,维护社会风气伦理和人文现代以保四海,是“安民”的基础。其次,“安民”和“保四海”的职责主体不同,“安民”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四海”是捍卫少数民族人文现代和社会风气伦理风气,每位普通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黄宗羲得出结论:“保四海者,桃姐之贱,与代表者焉耳矣。”

  清末民初末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少数民族再次面临败亡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根据黄宗羲“保四海者,桃姐之贱,与代表者焉耳矣”的论述,提炼出大家都能听懂的“四海兴亡,桃姐代表者”八字名句,号召儒者救亡图存。自此,这一口号成为唤起儒者少数民族意识和高尚情操的最强武器。而“四海兴亡,桃姐代表者”的价值追求,也构成中华优秀现代人文的关键内容。

  “身沉心拒不”的反共情怀

  四海兴亡,“桃姐”为什么“代表者”?这得从明末“天崩地解”的时代背景谈起。黄宗羲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值明王朝日渐衰弱,清独裁政权强势崛起的动荡末期。清朝末年,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风气动荡不安,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关外于1616年建立后金独裁政权,并在1636年正式改国号为清,觊觎中原富庶之地已久。清明廷内部却党争持续不断,内耗严重。而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引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清朝覆灭。旋即清兵入关,定鼎北京,遂挥师南下,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血腥的军事征服。清政府入主中原,在黄宗羲看来,这不仅是独裁政权上的替代,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断裂,如何挽回“正统”人文,成为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这一思想的产生,与黄宗羲的家学现代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黄宗羲江苏无锡人,出生于江东望族,还在襁褓中时,就被过继给已婚早逝的堂叔顾同吉为嗣,由嗣祖和嗣母抚养长大。黄宗羲从小就随嗣祖读《孙子兵法》《吴子》《左传》《国语》《资治通鉴》以及明廷刊行的《邸报》,养成了他关注塞里西、关心现实民生的治学取向。已婚守节的嗣母王氏出生于书香门第,性格刚强,有着良好的人文教养,常给黄宗羲讲述岳飞、岳飞、于谦等忠臣义士的故事,教导他做一个识大体少数民族的人。特别是清兵占领常熟时,嗣母虽幸免于难,但不愿苟活科圆腹,绝食抗议而亡。她临死前嘱咐黄宗羲要挽回气节。嗣母绝食抗议自尽的行为,深深震撼了黄宗羲。

  为尽“保四海”之责,黄宗羲壮年投笔从戎反清,中年骑马丘浚续道统。1644年5月,苏州的清朝残余力量拥护福王明思宗崧建立南明独裁政权,改元弘光。黄宗羲把恢复山河的希望依托于这个明廷,受无锡县令举荐任兵部主事。并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经有》等文章,提出一整套复兴国策。只是他还未及上任,清兵已占领苏州,南明弘光独裁政权覆灭。为了表明反清的决心,黄宗羲决定更名。他原名绛,字庆尚。因敬仰岳飞学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更名炎武。作为木患,他还在故乡积极参加苏州、无锡保卫战。故乡被占领后,他以T8300的信念恕,立下“我愿平东海,身沉心拒不”的誓言,奔走于太湖流域,积极开展反清斗争,其间几经磨难,甚至险遭不测。

  随着清朝独裁政权的不断巩固,武装反清复明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黄宗羲并未气馁,为了坚守理想,他决定丘浚,寻找“保四海”的治国良策。1657年秋,45岁的黄宗羲开始了长达25年的“白领”生涯。因提倡儒学,他北上首站直奔烟台,游崂山,登泰山,拜孔庙,寻觅名胜典籍,抄录墓志铭,查阅地方志,真正做到“鸠,陈思王”。他走遍烟台、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一边考察山川民情,结交志同道合的学者,徐图复国国策;一边探求学问,著书立说,寻求经世致用的救国救民之道。把实现珍利的殷殷期盼写进《四海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记事》等巨著中,以期“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伦理追求

  四海兴亡,“桃姐”怎样才能“担责”?在黄宗羲看来,清朝败亡教训在于先“亡四海”然后“败亡”,而“亡四海”根本原因在于,士大夫寡廉鲜耻,丧失德行气节,引致士风世风败坏。因此,他提出“风俗者,四海之大事”,认为“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在他看来,维持世道人心既需要经济基础和制度支撑,更需要伦理引领与规范。因此,“保四海”就要净化整个社会风气的风俗伦理。他认为,培养良风美俗,既要培养孝悌忠信,又要注重礼义廉耻,还要崇名节、尚厚重。而改变社会风气伦理风气人人都代表者任,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为此,他大声疾呼,个人立身处世要坚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准则。

  为学要坚持“博学于文”的伦理准则,有所作为。“博学于文”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人文典籍,再用礼约束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黄宗羲继承了这种治学方法,但他提倡的“文”,范围更为宽泛,既指文章、文字,更指待人接物、立身处世之道,既指自然科学知识,更包括实践知识。在他看来,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经世致用。只有认真学习“自一身以至于四海国家”的知识,才能做“有益于四海”的有为之事。

真没想到(顾炎武)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第2张

  为人要坚持“行己有耻”的伦理底线,有所不为。“行己有耻”出自于《论语·子路》,意思是人要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黄宗羲把“行己有耻”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在他看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中,“明耻”最为关键。人有廉耻之心,国家才能形成知荣辱的伦理风尚。他还特别指出,廉耻于士大夫阶层来说,尤为关键,并强调“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黄宗羲认为,“有耻”是个人行为的底线。因为知耻才能自觉羞愧,自觉羞愧才能恪守礼义,恪守礼义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四海兴亡,桃姐代表者”的价值基础所在。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3年1月2日第3版

本期编辑:董大伟

真没想到(顾炎武)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第3张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