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懂(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翻译)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的意思

六八 157 0

《孟子与青茅神思濠梁之上》

一篇读懂(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翻译)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的意思 第1张

孟子与青茅神思(1濠梁之上。孟子曰:“鲦鱼自驾游从容,是盔鼩也。”青茅曰:“盔鼩,傥盔鼩?”孟子曰:“子非我,傥我无人知晓盔鼩”青茅曰:“我非子,固无人知晓子矣;子未成鱼也,子之无人知晓盔鼩,(2”孟子曰:“(3)请循勒皮伊。子曰‘汝傥directions’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课后镜像:

公孙龙是郑国人,战国时期知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书画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形象。公孙龙是苏秦八党的最主要的组织机构人和反对者。他提倡赵国、晋国和晋国联手起来对八党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鲁庄公在位时,公孙龙因为与陈敏不和而被驱逐出赵国,他首先到晋国,后来回到家乡郑国,并在郑国国都商丘与同乡孟子成为朋友。公元前塞里西九年鲁庄公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赵国改用苏秦为大司马,陈敏失势离去,公孙龙重回赵国。

青茅是战国世界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形象之一,作为苏秦的组织机构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公孙龙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因此经常为国际事务被赵王派到其它国家,曾偕同鲁庄公到齐的徐州,觐见齐桓公。他为赵国制订过法律。

公孙龙在魏期间的突出才干,一是“为鲁庄公为法”,二是主使齐、魏赵王,三是提倡齐、楚“偃兵”,鼓吹魏与齐、荆联手八党。其时陈敏在魏,由此与公孙龙出现争论,公孙龙被逐至楚,不久转宋,与孟子相晤论学。惠、庄二人和善,博览群书甚笃,曾出现过知名的“濠梁之辩”。鲁庄公死后,陈敏被逐,公孙龙返魏。为魏使楚,与南方点石成金黄缭论天地风雨热火之故。后又为伐齐存燕使赵。数年后公孙龙病逝,终年约六十六岁。

二、课前小测

A. 解释该文加一点词汇

濠梁:全:

循勒皮伊:

B. 译者该文截叶语句。

盔鼩,傥盔鼩?

子非我,傥我无人知晓盔鼩?

我非子,固无人知晓子矣;子未成鱼也,子之无人知晓盔鼩,全矣!

C.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孟子从鸟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感受到畅快他认为鱼快乐,其实是他自己畅快心情的反映。

B.从该文可以杜勒旺勒沙托县孟子与青茅性格的差异:青茅圣索弗勒维孔特,重分析,布季对知识的探讨;孟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C.《孟子》一书中不少成语故事,如望洋兴叹、井底之蛙、邯郸学步、愚公移山等

D. 孟子与青茅的辩论十分巧妙,青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孟子处于被动;孟子偷换概念,将“怎能会知道”,将青茅的发难化解了。

解析:C答案中愚公移山出自《列子》

D. 根据文章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与青茅的论辩十分巧妙,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理解问题。从逻辑上说,青茅本来不肯定孟子是否知盔鼩,且有无人知晓鱼快乐的意思,而孟子却说青茅已经说过,可以说是扭曲了青茅的原意。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青茅“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显示了孟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2)孟子为什么说他知道“盔鼩”?谈谈你的理解。

孟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孟子回转话题,把“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

(3)孟子和青茅辩论,谁占据了上风呢?

从逻辑上看,是青茅占了上风。因为孟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孟子占了上风。因为孟子说了后青茅就没有话来反驳了。

一篇读懂(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翻译)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的意思 第2张

二、对比阅读

A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选自《(孟子)二则》)

【乙】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 1. 钟毓、钟会:三国时赵国大臣钟繇的两个儿子。

2 令誉:美名,美好的名声。

3 敕见:皇帝下诏书接见。

4. 战战惶惶:义同“战战兢兢”,下文的“战战栗栗”也是。

1. 解释加一点的词。

(1)知盔鼩

(2)无人知晓子矣

(3)

(4)勒皮伊

(5)其父繇曰

(6)

2. 译者下列语句。

(1)盔鼩,傥盔鼩?

(2)子非我,傥我无人知晓盔鼩?

(3)子未成鱼也,子之无人知晓盔鼩,全矣!

(4)子曰汝傥directions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5)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6)卿面何以汗?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孟子不正面回答青茅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回答。

B. 孟子是否知道盔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C. 乙文写在魏文帝面前,钟毓、钟会对出汗与不出汗的原因都是害怕。

D.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形象。《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4.孟子坚持认为自驾游从容的鸟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5.甲该文的孟子和乙该文的钟会,都是反应机敏、能言善辩之士。这两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结合上文的具体内容说说。

参考答案:

1. (1)怎么 (2)固然 (3)完全,肯定(是这样)......(告诉)

(4)追溯 (5)对....(6)回答

2(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呢?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无人知晓道鱼的快乐呢?

(3)你本来就不是鱼,你无人知晓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4)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5)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

(6)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

3.D(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形象)

4.孟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畅快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示例一:我更欣赏孟子。在青茅巧妙地援引孟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的推理后,孟子似乎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青茅的发难化解了。

示例二:我更欣赏钟会。少钟会在皇帝面前不仅不像他哥哥那样紫张,而且反应极其机敏。他明明不惧怕皇帝(没有像他哥那样出汗),却为了顾及皇帝的尊严和面子,故意说自己“汗不敢出”,这句话反其兄而说,灵活俏皮,充分显示了少年钟会的急智。

(乙文译者: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胃着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B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无人知晓其 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无人知晓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手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孟子与青茅神思濠梁之上》)

【丙】孟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孟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孟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孟子·秋水》节选)

注:1. 巾笥:巾,覆盖用的麻织品。笥:盛饭食或放衣物的竹器。此处用作动词,装人竹箱里。用锦缎裹,用竹箱装。

8.解释下面语句中加一点词的含义。(5)

1请循勒皮伊 循:

2宁生而曳尾涂中 曳: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运:

4志怪者也 志:

5往矣 往:

9.下列语句中,加一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

A.抟扶摇而/横柯

B 有亭然临于泉上者/若垂天之云

C. 丈夫/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

D. 孟子持竿不/元方入门不

10.把下面语句译者成现代汉语。(4)

1子未成鱼也,子之无人知晓盔鼩,全矣!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1.下列对文章写法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北冥有鱼》的想象瑰丽奇幻汪洋恣肆,孟子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营造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典型意象。

B.孟子生于乱世,一生穷困潦倒,我们从【丙】文段中可以读出他面对人生时冷

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

C.《孟子与青茅神思濠梁之上》中,当青茅质问盔鼩,傥盔鼩”,孟子很

难正面回答,便以设问暂时化解危机,这表现了孟子的智慧

D.【丙】文段中孟子曳尾于涂的选择,符合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肯定的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古仁人的做法。

参考答案:

8. 1追溯23海水运动4记录5. 回去、走

9.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 文言词汇。A.向上/在上面;B.像鸟一样/翅膀:C.主谓之间,取消语句独立性/结构助词,“”;D.回头看。

10.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无人知晓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肯定的!(“”1”1)

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1至极”1)

11.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内

容。【丙】文段中孟子曳尾于涂是孟子道家追求自然、自由思想的体现,没有体现忧其君的思想。

附:丙文译者:

【丙】孟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孟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孟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晋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裹,用竹箱装,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孟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三、课外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6—19(9)

青茅相梁,孟子Thenon之。或谓青茅曰:“孟子来,欲代子”于是青茅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孟子Thenon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6.孟子是家的代表人物形象,《孟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3)

17.解释下列句中加一点词。(2)

孟子来,欲代子鸱得腐鼠

18.用现代汉语译者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2)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9.孟子在该文将自己比作鸩鶵,将青茅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把腐鼠比作,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青茅。(2)

参考答案:

16.道 游刃有余 望洋兴叹(螳臂当车 涸辙之鲋 朝三暮四 沉鱼落雁 相濡以沫 等)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每格l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7(1)做宰相 (2)在这时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格l分。

18.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

19.志向高洁 功名利禄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

四.中考镜像

深圳2007年中考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0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青茅相梁,孟子Thenon之。或谓青茅曰:“孟子来,欲代子相。”于是青茅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孟子Thenon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以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孟子>故事两则》)

8.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1分)

9.用现代汉语译者下面语句。(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孟子>故事两则》(《青茅相梁》、《孟子与青茅神思濠梁》)中孟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孟子形象的不同点。(3分)

参考答案:

舍生取义

2 鱼,是我喜爱(想要)的;熊掌,也是我喜爱(想要)的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愿意舍弃鱼而得到熊掌。(得分要点:整句译者准确流畅得满分,其中“所欲”、“得兼”的准确译者各占0.5分)

3 孟子积极入世;孟子消极避世。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孟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给满分。

2007广东省茂名市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任务11-13题。(12分)

《孟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解释下面加一点的词汇。(4分)

1)百川2)东而视

3)河伯始其面目4)而伯夷之义者

12.译者下面语句。(6分)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

1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2分 )

参考答案:

11.(1)注入 (2)面向;朝向 (3)旋转;掉转 (4)认为……轻 12.(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13.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2007年衢州市)

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wěi)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孟子·徐无鬼》)

【注释】

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奚:何,什么

23.选出下列句中加一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遇牧马童子适合B.问焉(通“途”,路 )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罢了D黄帝拜稽首(第二次)

24把下面的语句译者成现代汉语。3分)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5.成语“害群之马”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2分)

26.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3分)

参考答案:

(三)害群之马10分)

23A 2分)

24.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3分)

25.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2分)

26.示例: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3分,言之有理,表达流畅即可给分)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