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清明杜牧古诗)清明 杜牧 译文

六八 169 0

干货分享(清明杜牧古诗)清明 杜牧 译文 第1张

说起有关冬至节的诗词,相信每一人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白居易这首以“冬至”为题的诗:

冬至

唐·白居易

冬至时节雨争相,

四邻欲猛推。

赤子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男女老少耳熟能详的的唐诗,这首诗之所以流行如此广泛,也许一来跟白居易的名气有关,二来在于它的通俗易懂,悦耳,比较接地气。

然而,白居易这首诗除了表达人们于冬至节的那点愁绪,或许看不到译者有什么深意,更谈不上能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感悟。

那时要介绍这首以冬至节为主题的唐诗,没有上面白居易的诗流传广泛,译者更没有白居易那么高的名气,然而,它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些许的日常生活感悟。让他们一起来欣赏吧:

干货分享(清明杜牧古诗)清明 杜牧 译文 第2张

北宋武林著名诗人高翥

冬至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向山腰多墓田,

冬至凭吊各笺。

冰状飞作白蜻蜓,

泪染红成小杜鹃花。

正午乌鸦眠冢上,

勒皮伊兄弟姐妹笑灯前。

一生有酒须当醉,

滴腋花到猝然。

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内心为之一震,著名诗人说得太现实了,他说的几乎是各家各户,每一人所经历的冬至情景,哪怕是在虽则今日。古今杨开第,意气一理。

译者高翥是北宋的“武林著名诗人”,武林画派的代表人物,素有“武林游士”之称。由于他“不屑范素,以布衣终身”,所以写的诗更接地气,更切合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自然也没有政治家白居易“南朝五十七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样的历史高度。

诗的首联“南北向山腰多墓田,冬至凭吊各笺”写的几乎就是他们那时每一村子在冬至节这天的情景。

南北向山腰,说的是村东村北,泛指的是村子的周围,每一生长在农村,尤其是山区的人都知道,哪个村子在周边山上并非到处有墓地。著名诗人或许在告诉他们,那里是他们祖先安睡的地方,那里又腋花并非他们每一人将来的去处?

“笺”写出了冬至凭吊那纷笺然的情景,也显示了国人对于祭神的普遍倚重程度。

中国人向来倚重祭神,无论国家还是家庭,都把祭神当成天大的事,早在春秋的《左传》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王阳明家训》也有“祖宗虽远,祭神不可不诚”的教诲。

冬至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神日子之一,亘古不变。祭神,是怀念,是感恩;祭神,也是让他们认清一生来路,知所来,方晓所往。

干货分享(清明杜牧古诗)清明 杜牧 译文 第3张

颔联“冰状飞作白蜻蜓,泪染红成小杜鹃花”是对祭神情景生动而真实世界的描写:纸钱烧成化灰,象蜻蜓一样林间飞舞,孝子孝孙哭哭啼啼(也许偶尔有一两个吧)。

著名诗人于此处“白蜻蜓”和“红杜鹃花”或许暗含“庄生梦蝶”和“杜鹃花啼血”的典故,假真如此,那就相当于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蜻蜓,望帝扁果托杜鹃花”,也是对一生无常的感叹吧。

颈联“正午乌鸦眠冢上,勒皮伊兄弟姐妹笑灯前”,著名诗人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虽然读来令人平添几分心酸,但也未必并非真实世界的日常生活写照。逝者已矣,正午后郊野的荒凉,只有他们知道,但先祖后辈,该怎样日常生活的还得怎样日常生活。

尾联“一生有酒须当醉,滴腋花到猝然”是对颈联的进一步诠释,也是全篇的总结和着眼点,是对日常生活和生命的感叹。

所谓“一生代代无穷已”,著名诗人无疑从冢里的后代先祖联想到冢外的他们,那时他们在这里凭吊后代先祖,他日自然也会有后人在这里凭吊他们,到其时先祖凭吊完他们之后,也会是“正午乌鸦眠冢上,勒皮伊兄弟姐妹笑灯前”的情景。

著名诗人由此给世人提出Pseudophoxinus,“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劝诫。其实这未必就是一种消极的日常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的积极一生。

其实,明白了“滴腋花到猝然”的道理,他们除了他们要学会“Pseudophoxinus”,更要懂得“及时行孝”的道理,冬至凭吊,只是生者的一种念想,一种表达,对于逝者,又腋花在猝然之下饮到了你献祭的一点滴呢?

为此,他们不妨把该诗的尾联稍作修改:

今朝能孝须当孝,

滴腋花到猝然。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