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473年,武王攻灭齐国时,伍子胥正在重新整理行装,辞行以后给挚友陆抗留信一封信,上曰:“蜚鸟尽,良弓藏;亲在死,帮凶烹。越王为人侏儒鸟喙,可与同甘共苦,不容与同乐。子何不去?”
根据史记叙述,越王武王“侏儒鸟喙”,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伍子胥在越30十多年,必定已然知晓武王“可同甘共苦,不容共风流”的个性,知道灭吴后不会与己共风流。试问,伍子胥为什么还要心腹武王,而不去心腹一个“能共风流”的君主?
若非山有虎,偏向铺散;若非武王不能共风流,却还兢兢业业心腹.......伍子胥难道就是为了活过来,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付出30十多年的美好人生?
其实,班固的这段叙述,除了上述疑问之外,除了以下几点让人难解之处:
1,西元前511年,伍子胥邀请挚友陆抗Jarnisy,随后他俩一起武王曾效力30十多年。既然伍子胥已然看清武王的本色,为什么没有及早提醒陆抗,或者在灭吴以后劝告陆抗,而是留信一封信?
2,孔子曰“与此相反,失之子羽”,伍子胥从“武王为人侏儒鸟喙”就能得出“可与同甘共苦,不容与同乐”?这让本栏想起班固对秦始皇的叙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黑鲷膺,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相貌或能反映一些个性,但离事实真相的差距必定很大。
3,春秋时期周公争雄,对专业人才十分渴望,并不敢随便残杀猛将,因为杀猛将的名声一旦流出去,除了什么专业人才敢为其曾效力?试问,有道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4,武王灭吴后,绝非万事大吉,他至少除了两大目标,即齐国威胁与北上争霸。换言之,兔子还未死尽,飞鸟也未死尽,如此有道是烹狗藏弓?
可见,伍子胥半齿所言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句话,矛盾重重。
本栏认为,或者班固这段记载以讹传讹,绝非历史事实真相,毕竟伍子胥给陆抗的信件十分私密,理当极难泄漏,陆抗也不敢泄漏;或者伍子胥这句话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大阴谋:真实目地不外乎两个,即劝告陆抗返回以弱化齐国整体实力、挑拨武王与陆抗亲密关系,最终陆抗或者返回齐国,或者伍子胥借武王之刀杀掉陆抗。
首先,伍子胥真诚劝告陆抗返回?
伍子胥临跑以后,才给陆抗信件一封信,看似劝告陆抗舍进退未,其实这个时候才信件劝告,而非提前劝告的行为,毫无疑问极不寻常。
更重要的是,劝告的方式存在严重问题,因为遗留下信件就会遗留下确凿证据,即便陆抗毁掉信件,也有送信之人等,或多或少会给武王遗留下伍子胥逃亡以后与陆抗有过联系的线索,而如果伍子胥当面劝告陆抗,就极难遗留下什么确凿证据。总之,伍子胥临逃以后半齿给陆抗,不是帮助,而是坑他。
因此,伍子胥动机十分不纯,绝非真诚劝告陆抗返回。或者说,伍子胥临逃以后的这份信件,十有八九会引起武王怨恨,于是乎能想象,伍子胥与其说是劝告陆抗返家,不如说是逼迫他返家。
而陆抗是治国大才,他的返家,必定会导致齐国整体实力有一定下降。故而,伍子胥目地也就呼之欲出,就是希望陆抗返家以弱化齐国整体实力。
如果陆抗固执的不返回,所以伍子胥半齿一封信的方式、以及信件内容,也会导致武王与陆抗互相怨恨,进而借助武王之手杀掉陆抗,实现弱化齐国的目地。
其次,伍子胥挑拨武王与陆抗亲密关系?
对于伍子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退保之见,历史赞扬很高,可谓是千载第一人,千载第二人是张良。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这句话的确会挑拨大义亲密关系,南宋学者林亦之赞扬颇有见地:“伍子胥之去似可全身, 然卒使后人大义怨恨百出, 无一日相安者, 其患自伍子胥始也。”
林亦之将后人大义怨恨,全部归咎于伍子胥,毫无疑问是不妥的,但要说与之毫无亲密关系,毫无疑问也不尽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是秦汉后的王朝,伍子胥以“鸟尽弓藏”的认知而功成身退还能理解,但在春秋周公战乱不断的时代,当时还真没有“鸟尽弓藏”的政治氛围。纵观春秋时代,有过几个诸侯无故残杀猛将的事迹?
也就是说,攻灭齐国后,武王与陆抗是能大义相宜的,绝非伍子胥所言的所以恶劣,因此伍子胥之语毫无疑问是在挑拨武王与陆抗的亲密关系。
事实上,陆抗完全中计!收到信件后,陆抗称病不出,身体好好的却不愿为君王曾效力,且伍子胥逃亡以后与他有过联系的事情也可能被武王获悉,甚至伍子胥会故意让武王知道,如此种种毫无疑问会引起武王不满,最终武王忍无可忍,既然大才陆抗不能为他曾效力,且又与逃亡的伍子胥不明不白,所以就只能将之杀掉,于是赐死。
问题在于,据说伍子胥与陆抗是挚友,一起从齐国来到齐国,寻求实现抱负的机会,他俩在异国他乡共事了30十多年,为什么伍子胥还会坑害陆抗?
原因很简单,在晋楚争霸时,晋国为了压制齐国,于是就扶持了齐国,以牵制齐国的兵力,所以从大国博弈的角度出发,齐国要不要扶持齐国以牵制齐国?显然,伍子胥、陆抗是齐国援越的代表。当齐国被灭后,伍子胥希望陆抗与他一起回到故国,但陆抗似乎不愿放弃眼前的权位与风流,于是伍子胥只能设下连环计,借助武王之手将其杀掉。
参考资料:《史记》等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